[摘 要] 文化哲學的核心任務是對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深刻而審慎的批判與反思。它關注文化現(xiàn)象本身,且深入探究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理論結構和價值觀念,通過哲學思辨揭示文化現(xiàn)象的深層意義和社會影響。批判性思考意味著要將文化視為一種復雜的存在,既包含了物質層面的表現(xiàn)形式,也涵蓋了精神層面的價值和信仰。批判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中固有的矛盾、沖突和模糊性,從而使我們能準確地理解文化的本質及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關" 鍵" 詞] 文化哲學;學科;批判思維;文化學;文化本質
引言
文化哲學的主要使命就是要深入、謹慎地審視和反省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它既關注文化現(xiàn)象本身,又對其背后所蘊含的理論架構與價值觀進行了探討。以哲學思考的方式,來揭示其深刻的內涵及其對社會的作用。本文所強調的批判思維,是指把文化看作是一種復合的存在,它不僅包括物質方面的表達方式,而且還包括精神上的價值觀與信念。它的意義就是要揭露文化內在的矛盾與模糊,以便我們更好地認識文化的性質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
一、文化是什么
對于“文化是什么”這一基本問題,文化哲學提供了豐富的視角和方法。它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文化學說,還包括藝術哲學、宗教哲學、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的討論。這些討論使得文化哲學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它試圖跨越不同的學術界限,整合不同文化的思想資源,以達到對文化現(xiàn)象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而“文化哲學怎樣研究文化”這個問題則更具體和實際。它要求研究者采用批判性的方法來探討各種文化理論,并將其應用到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分析中[1]。這種方法論的運用不僅能幫助研究者把握文化研究的重點,而且能促進對文化實踐的深入洞察。通過這樣的研究過程,文化哲學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文化是何物的答案,同時也為我們如何去研究文化提出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與人文學科中的許多基礎概念類似,文化概念也有“不深究則明,深究則亂”的基本特點,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嚴謹的批判性思考與學術定位”。若不從哲學層面去探究,一般都是依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界定,將文化理解為“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fā)展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或進一步回溯,尋找并引證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所提出的“文化”的定義,它是今天國內外文化的主要起點?;蛘?,從人類文化學的角度來看,文明就是指所有的知識,包括信念、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類所擁有和接納的各種天賦和習俗。那么,它的研究進程與研究結果又是如何與“藝術文化”研究、“文藝理論”研究與“政治文化”研究、“政治學”研究等相關的學科之間進行嚴謹的區(qū)分,如此等等。這充分表明,這種“文化”的界定并不適宜成為“文化”或“文化哲學”的研究對象。如果我們仔細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文化是指作為社會個人的實際主體,在其特定的認知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其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已獲得較好的滿足之后,為尋求并享受更高層次、更圓滿的精神自由,以“文”為載體,以其作為具有感情色彩的感性象征的“物”的過程與后果。
在此,文化活動和文化現(xiàn)象的根本內容是現(xiàn)實中的人對更高層次、更完美的精神自由的追求和享受,它的主要特點是,它來源于但又與認知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相區(qū)別,它是人類利用充滿感情的感性符號,將這種追求和享受外化于客體的過程和成果。因此,文化活動與人類的認知活動和社會實踐既有根本的關系,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文化哲學生成的歷史理由
在現(xiàn)代化的實踐語境中,文化哲學已經成為一種“顯學”,這是毋庸置疑的。這和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是緊密相連的。在傳統(tǒng)的農耕社會中,由于人們對自然的改造與戰(zhàn)勝,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達到了一種較為和諧的境界,因此,“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成為哲學探討的重要內容。古希臘的自然哲學自不必說,現(xiàn)代西方哲學在“主—客”二元張力下,實質上仍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其終極目標當然是“人為自然立法”。不過,當人類的生產力得到極大的發(fā)展之后,他們對大自然的征服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作為人類生存的根本條件,“文化世界”日益替代了自然界[2]。與此相對應的是,人和文化之間的沖突也日益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不能回避的主題。如何消除人與文化之間的張力,讓文化真正地成為對人的一種肯定,并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發(fā)展程度的尺度,這就是一種要求人在哲學層次上構建的話語系統(tǒng),也就是文化哲學的產生原因。
新康德主義是文化哲學興起和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新康德主義的哲學首先要解決的是“未然”或“應然”的世界,而非“已然”的世界??茖W所要關心的是“事實”世界,而“價值”世界則是哲學所要關心的。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曾說過:“哲學之所以能夠生存,是因為它是一門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新康德學派將康德“物自體”和“現(xiàn)象”的對立代之以“事實”和“價值”的二元對立,其主要的價值追求是在不斷變化的人文社會中重新定位人的價值,而不是讓人的本性在紛繁復雜的文化環(huán)境中消失[3]。德國哲學家西美爾曾清楚地提出:“人之真物,唯人之物?!惫势鋵嵸|即為“人之完美”。西美爾以此作為衡量標準,對近代人類文明的缺陷進行了反思:對象的文化進步很快,而主體的文化則沒有進步,外在的東西愈來愈具有文化性,但人們愈來愈無法借由物件的完美來達到主體生活的完美。由此,狄爾泰由“知”走向“悟”,由“認識”走向“經驗與理解”,由理性把握邏輯發(fā)展到“直面事物”,從而完成了由純理性批判走向現(xiàn)實意義上的文化批評。
三、文化哲學如何研究文化
文化活動和文化現(xiàn)象是一種重要的人文現(xiàn)象,它與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因此,為了更好地研究這類人文現(xiàn)象,必須尋找并應用一種全新的、真正適用于這類研究對象的研究范式與方法。所以,從本質上講,唯有通過“嚴謹的批判性思考與學術定位”,才能界定文化活動與文化現(xiàn)象的基本內容、本質特征與表現(xiàn)方式,并在方法自覺的基礎上逐步尋找合適的研究范式與方法視野,從而使研究者建立扎實的學理基礎、鮮明的現(xiàn)實針對性和充足的理論解釋力的文化哲學,從而對其有較為清楚的理解與把握。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文化行為和文化現(xiàn)象是在人類的具體認知活動與社會實踐過程中誕生的。因此,當我們試圖深入了解它們的生存狀態(tài)時,就不能只關注文化本身的表層現(xiàn)象,而應追溯其背后的動因與根基。這意味著我們不應忽視那些塑造和維持這些現(xiàn)象的先決條件以及支撐它們存在的基本母體。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采納一種稱為“生成論”的方法論視角[4]。所謂的生成論,是一種強調歷史時間維度與共時空間維度相結合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認為,要真正理解一種文化現(xiàn)象,不僅要關注它的當下表現(xiàn),還要洞察它的發(fā)展歷程。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將歷史的深度和共時的廣度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分析不同時間段內的各種因素和條件,來把握文化現(xiàn)象的本質。我們可以把這種綜合視角看作是具體主體對他們的認知行為與社會實踐行為的一種主觀體驗和情感表達。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化現(xiàn)象如何反映人類社會的整體狀況、時代背景以及個體之間的互動關系。
其次,因為文化活動與文化現(xiàn)象的根本內容,主要是由真實的社會個人根據自身的生活境界,去追求并享受某種精神上的自由。因此,文化哲學的研究人員不但要明確地意識到,不同的社會個人有著不一樣的生活境界,這些生活境界都是由具體的個人和他們的實際環(huán)境互相作用的產物,同時,也要通過對生命境界進行適當的調節(jié)或提高,才能充分且準確地了解、理解、體驗、感悟這些精神追求與享受,進而做好必要的鋪墊和前提。因為文化活動與文化現(xiàn)象的表達方式,主要是人類對“物”的各種富于感情的符號進行轉化的過程與效果。所以,研究人員要將這些以“文”為載體的感性符號,視為一個承載著特定的個人或團體的文化活動與文化現(xiàn)象的所有精神內涵的現(xiàn)實載體來認識、體驗和研究[5]。因此,我們應該對其現(xiàn)實的來源、產生過程、基本內容和情感特性進行深入的了解,從而真正地揭示其對個人與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的意義與價值。
四、“文化”如何走向“哲學”
怎樣才能使“文化”成為“哲學”,從而實現(xiàn)一種文化的自覺,這才是文化哲學所要做的。一種嶄新的文化哲學形式的出現(xiàn),必須在對傳統(tǒng)哲學中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進行揚棄的基礎上,以實現(xiàn)對人的實際生活實踐的通觀把握,更重要的是要對當代人類的文化創(chuàng)作行為進行綜合、辯證地認識[6]。很明顯,“哲學”和“文化”之間的親緣關系最深刻的根源就是人自身的提高與自身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地闡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其合理性,是現(xiàn)代文化哲學研究的基本課題。
從哲學發(fā)展史來看,人與天地之間的關系是以“天人關系”“心性關系”“思存關系”“主客關系”等多種具體關系來界定和體現(xiàn)的。但是,在當代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人類面臨著一個具有越來越豐富的文化價值的世界,隨著人類實踐的不斷深入,主體與客體的矛盾也在不斷地被消解;同時,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實踐、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文化的進步和人全面發(fā)展的問題越來越成為哲學認識的主題。這一哲學視角面向人的真實世界,是對現(xiàn)代人進行的一種心靈關懷,從而使其成為一種自覺地關心人的所有文化成果的生命形態(tài)[7]。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生活就是一種實踐性,而文化哲學就是對人的實踐的一種哲學表現(xiàn),它體現(xiàn)了時代的精神。在這樣一種文化哲學視角的引領下,我們得以深入探究文化的本質,將其視為一個深奧且復雜的問題。這不僅是關于人類歷史長河中文化演變的深刻思考,更是一次對現(xiàn)實世界各種現(xiàn)象進行哲學反思的過程。它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長期以來被忽視或簡單看待的歷史事件與社會變遷,從而揭示文化作為核心議題的深遠意義。通過這種哲學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文化不僅僅是個體行為、習俗和藝術形式的總和,而是具有更廣泛和深刻影響的社會力量。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哲學的視野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觀察角度,讓我們能洞察到現(xiàn)代哲學所面臨的方向轉變[8]。在傳統(tǒng)哲學研究中,文化往往被邊緣化,或者僅僅被當作一種背景元素來討論。然而,在這種新的視角下,文化開始占據中心位置,并且推動了現(xiàn)代哲學的發(fā)展方向。它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哲學的既定框架,促使哲學家從更寬廣的維度去思考問題,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探索文化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此外,這種視野的應用還使我們意識到,我們的時代正是由文化定義和推動的?,F(xiàn)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文化的痕跡,無論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全球化的浪潮,還是全球性的社會問題。而從另一方面講,哲學則是把主體的創(chuàng)造力定型,并將其納入一般的文化形態(tài)中,以提高人的生存方式與能力,達到人類本性的最優(yōu)化。這種對文化哲學的追尋揭示出,要使一種文化從隨意的、有意識的文化轉變?yōu)橐环N具有哲學意義的文化;要使一種哲學具備現(xiàn)實性的能力,而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憑依,則必然要有一種文化的介入。而“文化”與“哲學”的共同需求,則是我們必須為之奮斗的目標。
五、文化哲學的時代關懷
在21世紀,當我們面臨人類的文化實踐時,文化哲學應當表現(xiàn)出一種文化創(chuàng)作和一種哲學思考的雙重自覺[9]。文化哲學的理論建設不應該是停留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的一種抽象的、理性的行動,而應該把對人的真實存在與發(fā)展作為其首要任務。
因此,人們必須對文化進行思考,必須正視文化的現(xiàn)實性,這一切都是由于文化在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在肯定人的價值之外,也含有否定的成分。而文化的雙重屬性,歸根結底源于人的靈魂和肉體的雙重屬性,以及人自身意識內部的矛盾。具體而言,人是一種能動的“人”,它以“人”的“客體化”來“確證”自己,而“文化”則是“人”“客體化”的產物。但是,當一種文化模式和文化準則形成之后,人的本性的豐富潛力就有可能被限定在某種特定的文化形態(tài)之中,這就構成了對人的豐富本性的否認,在更深層的層面上,則是對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能力的剝奪。
結束語
當今時代,人們同處于一個生活環(huán)境中,現(xiàn)代文明在橫向上的信息傳遞和溝通,使得各個國家的文化日益開放,任何一種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更新都無法避開這樣的現(xiàn)實。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給世界營造了一幅前所未見的畫面:多元文化的碰撞、資本的全球擴張、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明的碰撞、現(xiàn)實的文化的不同和斷裂,這些都要求文化的意識融合,只有這樣,人類的未來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世界[10]。因而,這一社會或者說文化意識的召喚,是以哲學思考的自覺為前提的。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對“文化”和“哲學”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解釋,是建立文化自覺的一個先決條件。而現(xiàn)代文化哲學的理論探討也顯示:人是一種主觀的生命,它的文化創(chuàng)作不應該是盲目的、沒有目的的,一種真正的文化實踐,只有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才能使它變成一種有意識的文化,而不是一種隨意性的文化。要使一種哲學不是空想,而是一種引導現(xiàn)實的動力,那么它就必然要有文化的介入。
參考文獻:
[1]鄒廣文.什么是文化哲學[N]. 光明日報,2017-06-19.
[2]霍桂桓.文化哲學:是什么和為什么 [N]. 光明日報,2011-08-03.
[3]王芳芳.文化哲學:學科屬性、研究路徑及意義[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31(3):36-40.
[4]劉富兵.對當前“文化哲學”界定的一點思考[J].西安社會科學,2010,28(5):12-14.
[5]趙寧寧.課程本質研究的文化哲學分析[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4.
[6]王現(xiàn)東.文化哲學視域中的價值觀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2.
[7]林劍.文化哲學問題研究的問題之思[J].泉州: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0(4):55-62.
[8]趙蔚.馬克思文化哲學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研究[D].上海:上海財經大學,2021.
[9]文明.馬克思的文化哲學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5.
[10]段微曉.略論文化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6.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作者簡介:馬曉旭(1998—),女,漢族,河北滄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