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詩歌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覺得難懂,老師覺得難教?!半y懂”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的閱讀鑒賞素養(yǎng)不足,缺乏對現(xiàn)代詩的基本認知,從朦朧詩、浪漫詩、象征風格到先鋒派風格,學生們不知道以什么樣的審美標準進入一首現(xiàn)代詩;二是根本原因,即學生單純以理解作為現(xiàn)代詩閱讀的目的,對現(xiàn)代詩歌中真正深刻的東西難以把握,導致對現(xiàn)代詩失去了興趣。
“難教”是教師本身對現(xiàn)代詩歌也是一知半解,沒有找到合適的教學支架和教學手段來引領學生開展有效的詩歌讀寫。加之一段時期以來考試中“詩歌除外”的寫作要求,導致現(xiàn)代詩歌成了語文教學的“棄兒”。而事實上,對學生的成長而言,高中生處于青春勃發(fā)的年齡,正是生命中詩意盎然的階段,充滿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是愛詩、讀詩、寫詩的黃金時期,詩歌的讀寫不應缺席。因此,有必要以一種全新的閱讀視域開展現(xiàn)代詩讀寫。
“創(chuàng)意寫作”理論認為,讀詩的目的從來不只是為了讀懂,而是為了獲得一種語言修養(yǎng)和審美享受。正如詩人黃梵說:“詩歌是一切寫作的起點和終點。詩歌不只是對詩歌負責,它還對語言負責,它是民族語言的守護神。所有文學體裁中,詩歌是離語言最近的。(我們)就算逃避詩歌,也逃避不了一直被詩歌影響的語言?!焙芏喱F(xiàn)當代著名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地進行過現(xiàn)代詩的創(chuàng)作,如魯迅、郭沫若、聞一多、劉亮程、余華等,詩歌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了他們良好的語言感覺,為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jù)“創(chuàng)意寫作”理論,我們應該從詩歌的語言入手來探索現(xiàn)代詩的讀寫路徑。本文就以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教材中冊第四單元中特朗斯特羅姆的《樹和天空》為例,闡述現(xiàn)代詩歌的讀寫策略。
這一單元的詩歌有歌德的《迷娘》(之一)、普希金的《致大?!?、惠特曼的《自己之歌》(節(jié)選)、特朗斯特羅姆的《樹和天空》。之所以選擇特朗斯特羅姆的《樹和天空》是基于他被譽為“20世紀最后一位詩歌巨匠 ”,其作品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靜的文字里,無論從風格還是語言都具有象征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特征?!稑浜吞炜铡芬辉娫谠姼枵Z言方面極具典范性,能充分地體現(xiàn)現(xiàn)代詩歌的特征,對該作品進行分析,有利于學生構建良好的現(xiàn)代詩審美理念。
明確現(xiàn)代詩歌的審美特征
我們讀一首現(xiàn)代詩歌的時候,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什么是現(xiàn)代詩歌,現(xiàn)代詩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們怎樣才能判斷它是否是一首優(yōu)秀的現(xiàn)代詩歌?在現(xiàn)實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各種有關“口水詩”“身體詩”等文學現(xiàn)象的爭論。文學尤其是詩歌不一定有統(tǒng)一的標準,因為審美本就是多樣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文學形式終究是有基本要求的。我們認為,一首現(xiàn)代詩,無論用怎樣的語言形式表達,最起碼的標準應該是:有詩味,就是要有詩所擁有的獨特意味、趣味。
我們先來看兩首詩。
第一首:
我與樹
佚名
一棵樹矗立在雨中
我匆匆地從它身邊走過
我很忙,忙著生活
就像果園里的鳥兒一樣覓食
雨停了,我停下腳步
和樹一樣靜立在晴朗的夜里
樹和我一樣等待著一個時刻
冬天的到來
第二首:
樹和天空
[瑞典]特朗斯特羅姆 (李笠 譯)
一棵樹在雨中走動
在傾灑的灰色中匆匆走過我們身邊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園里的黑鸝
雨停歇。樹停下腳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靜閃
和我們一樣它在等待那瞬息
當雪花在空中綻開
兩首詩相比,哪首更有詩味?很明顯是后一首。為什么?兩首詩表達了相似的意思,但是第二首讀來更有意趣,耐人回味。這種不同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第一首詩以“我”為抒情主體,而第二首以“樹”為抒情主體?!皹洹奔匆庀?,意象是詩歌的獨特呈現(xiàn)形式。比如普希金《致大?!分械摹按蠛!本褪且庀?,歌德《迷娘》中的“檸檬花開的地方”“那所房子”“云境和山崗”等都是意象。詩歌是一種形象化的藝術,意象就是詩歌的語言,意象化呈現(xiàn)是詩歌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不過與中國古詩不同的是,古詩的意象系統(tǒng)是在千百年的沉淀中積累下來的相對統(tǒng)一的物象,如我們只要讀到“明月”“深閨”“庭院”“白馬”“長階”“闌干”“青絲”“明鏡”等,就能明白詩人大致表達怎樣的情感,但是現(xiàn)代詩歌的意象是詩人獨特意象系統(tǒng)的產(chǎn)物,他只屬于詩人自己,是詩人自我情感和思想的產(chǎn)物。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現(xiàn)代詩在詩意傳達上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其次,與第一首詩相比,第二首用了“傾灑的灰色”“雨中的生命”“雪花在空中綻開”等隱喻性表達,為詩歌提供了多樣化的闡述空間。隱喻是詩歌語言蘊藉性特征的主要形成方式。隱喻性的表達可以取得一種陌生化的語言效果,讓讀者獲得新鮮的審美享受。
也就是說,一首現(xiàn)代詩之所以被稱之為“詩”,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以上兩個審美標準:一是意象化的形式呈現(xiàn),二是隱喻性的語言表達。
探究現(xiàn)代詩歌的基本舞步
當我們明確了一首現(xiàn)代詩的基本審美特征,緊接著一個關鍵性問題就來了,我們怎么理解、鑒賞甚至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詩句,有沒有一把打開現(xiàn)代詩歌由理解、鑒賞進而走向創(chuàng)作的萬能鑰匙?
無數(shù)杰出詩人通過不斷實踐探索,不但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把萬能鑰匙,而且為這把鑰匙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作“詩句的舞步”。就像跳舞一樣,我們看著別人跳舞,覺得很難,其實只要弄清楚舞步的基本規(guī)則,也許就不那么難了,而且說不定自己還可以跳上一跳。下面我們從《樹和天空》切入,探討現(xiàn)代詩詩句的三個基本舞步。
第一,我們看《樹和天空》中的這幾句:“一棵樹在雨中走動”“樹停下腳步”“樹挺拔地靜閃”,“樹”會走動嗎?樹會做這些動作嗎?
“樹”當然不會這一切動作,是作者讓“樹”做了“樹”不可能做的事情,于是詩意就有了,詩味就產(chǎn)生了。所以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現(xiàn)代詩的世界是一個創(chuàng)意的世界,是一個不可能的世界,越是不可能就越有詩意。例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顧城的《一代人》中的詩句:“黑夜給我了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焙谝鼓芙o我們黑色的眼睛嗎?這是黑夜能做的事情嗎?不可能。黑夜只能讓我們昏昏欲睡,黑夜只能給我們黑暗,黑夜做不到這一切。作者讓“黑夜”做了不可能做的事情,于是就有了詩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贊美一個人:哇,他日子過得好有詩意!其實就是指他做了庸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黃梵在《意象的帝國:詩的寫作課》中給出四種可以寫出“像樣的詩句”的模式,其一即現(xiàn)代詩詩句的第一個舞步:讓A做A做不到的事。
這樣的句子怎么產(chǎn)生呢?
具體步驟如下:
1.寫下事物(意象) A;
2.列出A做不到事情;
3.硬讓A去做。
我們看特朗斯特羅姆的另外一首詩《巴拉基列夫的夢》中的一句:“音樂廳里響起了一個國家/那里,石頭比露珠還要輕?!币魳窂d里可能響起一個國家嗎?不可能。石頭會比露珠還輕嗎?也不可能。
西渡的一首詩中也有這樣的句子:
銀河在解凍。像一只
紙扎的筏子,月亮在渡河。
月亮需要渡河嗎?不可能。除非渡的是銀河,而這已經(jīng)是詩意的表達了。
這第一個舞步讓詩句多了很多耐人尋味、琢磨的詩意空間,語言美就產(chǎn)生了,多么神奇!
第二,我們再看《樹和天空》中的這幾句:“在傾灑的灰色中匆匆走過我們身邊/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边@幾句中有兩個地方在表意上是模糊的:“傾灑的灰色”“雨中的生命”。
“傾灑的灰色”其實就是“雨”,“雨中的生命”根據(jù)詩意應該就是“空氣、水分等”,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雨”“空氣”呢?當然是為了表達的隱喻性。那么這種隱喻是如何創(chuàng)造的?是由句子的形式創(chuàng)造的。這兩個句子的句式都有一個特點,就是“A的B”。而且“A”和“B”沒什么直接聯(lián)系,這里的“傾灑”和“灰色”完全不搭界,“雨中”和“生命”一般也不這么搭配。在詩句中這樣一“錯搭”,就讓讀者進入了一個陌生新異的語言世界,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隱喻空間。
這就是我們要揭示的現(xiàn)代詩的第二個詩句舞步:“A的B”的“錯搭”。這里的A和B最好是兩個完全不搭界的事物,二者只靠詩人想要傳達的內(nèi)在思想或情感聯(lián)結,在A與B之間保持一種“似是而非”的微妙關系。
翻開一本現(xiàn)代詩集,幾乎隨處可見這樣的句子,如:加西亞·洛爾卡《窗之夜曲·二》中的“一只夜的手臂/伸進我的窗?!薄独杳鳌分械摹霸铝恋凝埞?沖破紫色的云霧?!薄洞爸骨分小拔业念^/從窗口探出,我看到風的刀/多么想把它砍掉?!?/p>
還有穆旦的《春》: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
他渴求著擁抱你,花朵。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欲望多么美麗。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著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這種“錯搭”模式如何寫呢?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驟:
1.先用一句話,寫出某個現(xiàn)實場景(或可能存在的場景);
2.選擇該場景中的某個事物A,找出不太搭界的事物B。與之“錯搭”,形成“錯搭模式A的B”;
3.把“錯搭模式A的B”放回原來的句子,即用“A的B”替換掉“A”,一個充滿詩意的句子就誕生了。
例如:天上正下著雨,我們挑選出“雨”這個事物,找到與之不搭界的事物,比如“蕾絲”,與之搭配,形成“雨的蕾絲”,于是這個平常的陳述句,就變成了一個詩意盎然的句子:
天上正下著雨的蕾絲。
詩人的“天眼”打開了,看到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第三,我們接著往下讀:《樹和天空》這首詩的最后一句是“當雪花在空中綻開”。詩人為什么不直接說“冬天的到來”?因為“冬天的到來”只是一種客觀的陳述,而“雪花在空中綻開”,是詩人將主觀情感賦予到了“雪花”這一特殊的意象上,從而為全詩染上一層濃烈的主觀色彩,表達了一種潔白澄凈的純美境界,一種超越了世俗功利、擺脫了欲望和俗物的牽絆,萬物融和無間、和諧共存的圓融化境。在這個世界里,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一切存在之間的距離都將沒有了,只剩下一種空靈的美好。
由此我們得出現(xiàn)代詩寫作的一個“撒手锏”,即第三個舞步:主觀意象尾句染色法。這一方法幾乎是古今詩人都特別鐘情的方法,就是在詩歌的結尾用主觀情感為全詩染上色彩。如馬致遠的詞《天凈沙·秋思》。第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我們看不出詩人想表達什么。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怎么還有點小浪漫的感覺了!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傷感意味出現(xiàn)了。尾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比娝查g被“斷腸人”這個主觀意象染上了一層濃濃的羈旅愁情。
我們再來看一首現(xiàn)代詩。
中國臺灣詩人夏宇的《甜蜜的仇恨》:把你的影子加點鹽/腌起來/風干/老的時候/下酒。
這首詩講的是男女朋友分手,年輕時恨不得把對方趕緊忘掉,不但忘掉,還要“腌起來/風干”。但等歲月流轉(zhuǎn),年老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年輕時走過的路、愛過的人都是記憶中最雋永的東西,是最值得慢慢品味的。最后一句“老的時候/下酒”,把一種微妙的人生體驗傳達得淋漓盡致,真美!
再比如,徐志摩《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那一聲珍重里有甜蜜的憂愁—沙揚娜拉!
正是結尾這句“甜蜜的憂愁”,為全詩染上了一種特別純情美好的離愁別緒,分外打動人心。
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詩歌
“讓A做A做不到的事”,“A的B”的“錯搭”和主觀意象尾句染色法,這三個現(xiàn)代詩詩句的基本舞步表面上是詩句語言形式的變化,實質(zhì)是語言意義的打破和重新創(chuàng)造,是對庸常表達的突破。只有突破常規(guī)的語言表達,進入到嶄新的語言世界,詩歌才可能發(fā)生。這是一種基礎的語言訓練,對于養(yǎng)成學生優(yōu)質(zhì)的語言思維具有重要意義。當然,現(xiàn)代詩的舞步不只是以上三種,但以上三種是最基礎的,當我們掌握了這些基本舞步之后,繆斯女神已經(jīng)在前面等著我們了。
下面,我們設計一個情境,開始由讀到寫的創(chuàng)意之旅吧:
請以“校園、早晨、活著、窗戶、文字、操場、桌子、筆”中任選一個或多個詞(可以自擬新詞),運用以上現(xiàn)代詩的基本舞步,創(chuàng)作一首現(xiàn)代詩。
以下是部分學生課堂作品,這些作品將三種詩句的舞步靈活運用,創(chuàng)生出了青春歲月里的獨特聲音,彰顯出一種蓬勃的創(chuàng)造力。
詩旅
謝靈通
我的寂寞是
又甜又苦的詩的旅程
平原、山川、道路、城市
在心里
裝下了宇宙與人生
念
阿雅
村道兩側(cè)
麥香四溢
在這充滿治愈與快樂的大地上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舉杯
為田野中的重逢
為命運之神安排的巧遇
醉眼蒙眬中
我們看到月亮起了毛邊
夢
周怡馨
天黑了。
在如血般鮮紅的黑夜里
藤蔓伸出它冰涼的爪牙
我掉進去,掉進一片
熾熱的泥潭
心臟長出了
破碎的水晶
又被掛滿刀片的繩子勒回去
夕陽劃破黑暗
鐘表逆著時間轉(zhuǎn)動
紫羅蘭被撕裂開又縫合上
蟲繭里有一片
向日葵海
彩虹橋斷裂
我被橋下的甲蟲吞進腹里
藍色的車,藍色的路
藍色的人在藍色的房子里
嘴角咧到耳根
對我笑
魚骨在黑水中暢游
閃爍金色的光
我與它談話
于是它消失了
有個蝴蝶結在我頭上
我看不見
蝴蝶結變成蝴蝶
飛走了
我
也飛走了
小小的人
穿著好看的斗篷
在齒輪上
一邊走
一邊唱著烏鴉的歌
我坐起來。
天亮了。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