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深入探討了新《課標》理念下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策略,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yǎng)和跨學科能力。文章首先闡述了整合課程內容的策略,即通過課程整合和項目驅動學習,促進學生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綜合運用語文及其他學科知識。其次,提出了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強調探究學習和技術輔助教學的重要性,以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yǎng)。再次,介紹了評價機制改革策略,旨在采用多元評價方法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鼓勵自我反思和提升。最后,通過《草船借箭》和《觀潮》等課文案例,具體展示了這些策略的應用和量化評估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實踐指導,有助于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語文 跨學科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4.041
一、整合課程內容策略:課程整合,項目驅動學習
新《課標》理念是指根據(jù)國家教育方針和人才培養(yǎng)要求,對中小學課程進行系統(tǒng)設計和整體規(guī)劃的指導思想,它強調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能夠指導教育實踐更好地適應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需求,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本文提出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實施策略之一是整合課程內容策略,即“課程整合,項目驅動學習”。這一策略的含義在于將語文課程與其他學科內容進行有機結合,通過設計跨學科的項目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其特點在于強調知識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和應用知識,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草船借箭》是一篇根據(jù)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改編的課文,講述了三國時期諸葛亮利用智謀,通過草船借箭的計策,解決了軍隊箭矢不足的問題。這篇課文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也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良好素材。在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能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性格,并討論諸葛亮的智慧和勇氣。在此基礎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可能如下:第一,預習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前閱讀課文,收集三國時期的背景資料,為課堂討論做準備。第二,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分享對課文的理解和對三國時期的認知,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諸葛亮的策略。第三,角色扮演,學生分組扮演三國時期的角色,模擬草船借箭的場景,加深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
然而,運用整合課程內容策略,《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學內容可以演變出不同的形式。在“課程整合,項目驅動學習”的策略指導下,在《草船借箭》這一課中可以設計一個跨學科項目,要求學生以“古代戰(zhàn)爭中的智謀與現(xiàn)代策略”為主題,研究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策略在現(xiàn)代軍事或商業(yè)策略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回顧《草船借箭》課文內容,引出諸葛亮的智謀和策略。引用課文中的關鍵情節(jié),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中,利用霧氣和敵軍的恐懼心理,以草船借箭,巧妙地解決了箭矢不足的問題?!币源嗽O定項目目標為研究古代戰(zhàn)爭中的智謀如何轉化為現(xiàn)代軍事或商業(yè)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實際應用。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個研究方向(歷史、科學、數(shù)學、商業(yè))。每組根據(jù)研究方向,設計具體的研究問題和方法,如歷史組研究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意義,科學組探討古代弓箭與現(xiàn)代武器的對比,數(shù)學組計算草船借箭的數(shù)學模型,商業(yè)組分析現(xiàn)代商業(yè)中的類似策略。最后,每組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發(fā)現(xiàn)和結論。通過這樣的跨學科項目設計,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草船借箭》課文內容,還能將古代智謀與現(xiàn)代應用相結合,培養(yǎng)跨學科思維和實踐能力。
二、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策略:探究學習,技術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策略,即“探究學習,技術輔助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通過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這一策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以此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技術輔助教學則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如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智能教學軟件等)來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策略的意義在于它能夠適應數(shù)字化時代的需求,使教學更加生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終身學習能力。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課文《只有一個地球》為例,這篇課文講述了地球的寶貴和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以下是如何運用技術輔助教學的步驟,并詳細展示了“探究學習,技術輔助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
1. 課前準備:資源整合與背景知識導入
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知識。例如,教師可以從NASA官網(wǎng)或視頻平臺找到從太空視角拍攝的地球的視頻,讓學生觀看,以增強他們對地球的美麗和脆弱的直觀感受。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育平臺或社交媒體群組發(fā)布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分享自己對保護地球的看法,并提出關心的環(huán)境問題。
2. 課堂互動:多媒體展示與互動問答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PPT展示課文內容,結合圖片、視頻和動畫,使課文內容更加生動直觀。例如,在介紹地球資源有限和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時,教師可以通過PPT展示污染前后的地球對比圖片,并播放生態(tài)破壞的視頻,以增強視覺沖擊力,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智能教學軟件,如Kahoot!或Socrative,設計與地球和環(huán)保相關的課堂互動問答,包含選擇題和判斷題,如:“地球上的水資源占總量的百分之幾?”或“哪種方式可以有效減少污染?”通過這種實時互動問答,學生不僅可以在答題過程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通過答題反饋進一步思考環(huán)境問題,從而提高學習興趣。
3.小組探究活動:分組討論與項目展示
在“探究學習”模式下,教師可以設計小組探究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思維。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圍繞一個與環(huán)境保護相關的主題進行探究,并在課堂上展示探究成果。例如,各小組可以選擇“減少塑料污染”“保護水資源”或“減少碳排放”等具體環(huán)保主題,并在教師指導下設計探究內容,包括如何實施、可采取的措施以及成效預估等。在探究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收集資料,有的負責數(shù)據(jù)分析,有的負責制作展示PPT或海報,通過這種分工合作,學生可以學到如何有效進行團隊協(xié)作,培養(yǎng)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完成探究任務后,各小組將制作好的PPT或海報在課堂上展示,并回答其他小組的提問,教師則針對展示內容給予反饋,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環(huán)保行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4. 課后拓展:在線作業(yè)與反思
課堂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教育平臺發(fā)布后續(xù)作業(yè),如撰寫關于地球保護的調查報告、設計環(huán)保標語,或記錄自己在一周內的環(huán)保行動,讓學生在課后繼續(xù)探索和學習。
線上作業(yè):在平臺上布置撰寫一篇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作文,要求學生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自己對環(huán)保的看法和行動建議。教師可以通過在線批閱工具及時反饋,幫助學生提升寫作能力。
反饋與反思:在完成作文后,學生還可以閱讀其他同學的文章,并提供建設性意見,形成同伴評價和反思學習的氛圍。
通過這樣的課前準備、課堂互動、小組探究以及課后拓展活動,“探究學習”與“技術輔助教學”得到了有機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和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模式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能力、信息素養(yǎng)等關鍵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使用智能教學軟件如Kahoot!進行課堂互動問答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表:
三、評價機制改革策略:多元評價,促進自我提升
本文提出的多元評價策略,旨在通過多種評價方法和工具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與進步,包括傳統(tǒng)的筆試、口試,自我評價、同伴評價、項目作業(yè)、表現(xiàn)性評價等。這一策略在減少單一評價方式偏差的同時,能夠鼓勵學生自我反思,促進主動學習和終身發(fā)展。
自我評價在多元評價中能夠發(fā)揮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課前,教師可設計預習反饋表,讓學生在閱讀課文和搜集資料后,自評理解程度和問題。學生通過自我評價,識別知識薄弱點,為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同伴評價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溝通表達能力。在小組交流中,學生相互評價、分享見解,并從同伴的反饋中獲取改進意見。通過討論與合作,學生在合作中提升思維深度、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能夠逐步提高人際交往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提問、小組討論和即時表演等方式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實時了解學生的參與度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此外,在單元教學完成后,教師可通過設計量化評估表對知識掌握進行具體評價。例如,《觀潮》一課可設計生詞掌握表和句子理解表,量化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在理解句意和運用詞匯時,可根據(jù)教師的反饋調整學習策略,明確努力方向,從而實現(xiàn)高效學習。建立個人成長檔案則有助于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追蹤學習軌跡,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過程。學期末,教師、學生和家長可參與總結性評價,討論學生優(yōu)缺點和未來學習計劃,使評價更關注學習過程與進步。
課堂教學中的評價完成后,進行單元測試,對課文內容和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考查,教師通過測試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法。學期結束時,通過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在學期中的學習表現(xiàn)和進步。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學期總結性評價,討論學生的優(yōu)點、不足以及未來的學習計劃。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觀潮》為例,要對《觀潮》這篇課文的評估進行量化,我們可以從生詞掌握和句子理解兩個方面來具體量化評估:
1.生詞掌握量化評估
《觀潮》課文中涉及多個生字新詞,如“觀潮、據(jù)說、籠罩、薄霧”等。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量化評估表,對學生掌握每個生詞的情況打分:
生詞掌握評分表:
每個生詞設置一個掌握程度評分,分為5個等級:1(未掌握)到5(熟練掌握)。
學生需要正確讀寫每個生詞,并能在句子中正確使用。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讀寫和使用情況,對每個生詞打分。
學生需要掌握以下生詞:觀潮(guān cháo):正確讀寫,能在句子中正確使用。據(jù)說(jù shuō):正確讀寫,能理解詞義,并在句子中正確使用?;\罩(lǒng zhào):正確讀寫,能理解詞義,并在句子中正確使用。
2.句子理解量化評估
對于《觀潮》中的關鍵句子,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量化評估表,評估學生對句子含義的理解程度:
句子理解評分表:
選取課文中的關鍵句子,如:“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p>
學生需要解釋句子的意思,并能表達自己對句子的感受或理解。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解釋和表達情況,對每個句子的理解程度打分。
例如,評估學生對以下句子的理解:“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p>
學生需要解釋“悶雷滾動”的含義,并描述聽到這種聲音時的感受。
通過這樣的量化評估,教師可以更具體、更客觀地評估學生在生詞掌握和句子理解方面的學習成果,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努力方向和改進空間。這些評分可以用于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
本文提出了整合課程內容策略、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策略以及評價機制改革策略。這些策略旨在通過課程整合、項目驅動學習、探究學習、技術輔助教學以及多元評價等手段,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通過跨學科的項目學習活動,學生能夠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學習和技術輔助教學的結合,提高了課堂的互動性和學生的參與度,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多元評價策略則從多個角度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促進了學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這些策略的實施,不僅能夠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廖軼華《問題導向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實踐》,《語文建設》2024年第20期。
[2] 石榮秀《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教學問題與對策探析》,《成才之路》2024年第30期。
[3] 張金艷《小學語文跨學科閱讀的實踐探索》,《語文世界》2024年第31期。
(王婕,1981年生,女,漢族,山東諸城人,大學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