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教版七上《狼》中的“假寐”一詞注釋為“假裝睡覺”,有誤。根據(jù)相關文獻資料,本文先訓釋“假”的本義,再將《聊齋志異》中“假寐”例句進行歸納,并參照同時代書籍中“假寐”用例佐證,從而得出“假寐”應訓為“打瞌睡”“打盹兒”。
關鍵詞:假寐;借;打盹兒
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蘇鳳凰出版社發(fā)行,2024年8月1版1?。┢吣昙壣蟽哉Z文課本第五單元第18課《狼》,教材125頁第25個注釋“假寐”,釋義為:“假裝睡覺。寐,睡覺?!边@個注釋看起來說得通,代入原文似乎也很通暢,好像沒什么問題。但往往看似平常的地方,卻隱藏著問題。
我們知道漢字有三要素:形、音、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都發(fā)生了變化。漢字有古今形、古今音、古今義,也就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研究的范疇。在閱讀古典文獻時,稍不留神,就容易望文生訓、以今例古或增字為訓,用今義代替古義,或增加一些本義沒有的內容。
據(jù)考證,“假寐”的本義為打盹兒、臨時休息?!凹倜隆痹诠糯墨I中是常見的詞語,比如《詩·小雅-小弁》中有這樣的句子:“譬彼舟流,不知所屆。心之憂矣,不遑假寐?!币馑际亲约喝缤系囊蝗~扁舟,飄飄蕩蕩,隨波逐流,心中憂愁無法排解,心事重重,連打個盹兒的空兒都沒有。同篇還有一句“假寐永嘆,維憂用老。心之憂矣,痰如疾首”,意思是連打盹兒的時候都深深嘆息,如此憂愁,使人蒼老憔悴。過度憂傷,如同患有頭痛之疾。
為了充分闡釋“假寐”一詞,本文擬從概念辨析、本書自證、類書佐證等角度來論證“假寐”的本義。許慎《說文解字·又部》:“假,借也?!苯?,就是借用、借助。如:
1.“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p>
2.《荀子·勸學篇第一》:“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p>
這兩個例子都是借用、借助的意思。由借用、借助,衍生出非正式、代理、暫時、非真等義項,《呂氏春秋·謇分》中“假乃理事也”;《說文·人部》段玉裁注:“假,非真也?!薄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分杏涊d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在滎陽被楚軍圍困,韓信從齊地寫信給劉邦,請求封他為假王以鎮(zhèn)守齊國。劉邦正要發(fā)火,張良、陳平趕緊示意劉邦不可得罪韓信,劉邦立即醒悟改口:“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隨即派張良拿齊王印去韓信大營,順便借走20萬大軍?!妒酚洝吩倪@樣寫道:漢四年,遂皆降平齊。韓信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zhèn)之,其勢不定。愿為假王便?!边@里的“假王”,就是代理齊王,暫時管理齊國,沒有正式任命。類似于山東省代理省長,不是假的、冒牌的省長。“真王”即正式任命的王。
現(xiàn)代漢語中“假裝”這個詞語及詞義產生的時間,另當別論。古漢語中“假裝”的意思,常用“佯”“陽”“詐”“偽”之類的詞來表述。常用的詞語有佯攻、佯狂、陽狂、佯動,詐諼等等。比如阮籍披發(fā)陽狂。軍事行動有佯動、佯攻,聲東擊西、避實擊虛,如圍魏救趙?;@球和足球比賽中大量運用佯動、佯攻的戰(zhàn)術,就是用假動作晃開、誤導、沖破對方的防守。再如《戰(zhàn)國策·燕策一》:妾知其藥酒也,進之則殺主父,言之則逐主母,乃陽僵棄酒。陽,即佯,假裝。陽僵棄酒,就是假裝跌倒,把酒潑了出去。
結合“假”的本義:非正式的,“假寐”即非正式的睡眠,臨時休息一下,瞇一會,打瞌睡,打個盹兒,這樣解釋才符合“假寐”的本義。有資料將“假寐”翻譯為“不脫衣冠而寢”。即,不脫衣服睡覺?!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假寐”條:假寐,不脫衣服小睡?!豆糯鷿h語詞典》“假寐”條:假寐,jiǎmèi,不脫衣冠打盹。并舉例《左傳·宣公二年》:(趙盾)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這樣的解釋或有所本,比如上文提到的《詩經·小雅·小弁》:“假寐永嘆,維憂用老。”鄭玄箋:“不脫冠衣而寐曰假寐?!备吆嘧ⅲ骸凹倜?,不脫衣帽打盹?!敝祆渥ⅲ骸安幻撘鹿诙略患倜?,精神憒耗,至于假寐之中而不忘永嘆,憂之之深,是以未老而老也?!编嵭?、朱熹、高亨等幾位學者都將“假寐”訓為“不脫衣冠而寐、打盹”,實際上假寐本身沒有不脫衣服的意思,“不脫衣服”幾個字是主觀增衍上去的,這在訓詁學上稱之“增字為訓”,就是增加了本來沒有的、主觀想象的內容。如果想表達“不脫衣冠而寐”這樣的意思,“假寐”前需要加上相應的修飾詞,比如下面兩則例文:
1.《五代史通俗演義》第四十二回:“一夕已經三鼓,詞覺有倦意,和衣假寐,正要朦朧睡去,忽聞柵外有鼓噪聲。”“假寐”前有“和衣”。
2.唐王維《裴仆射濟州遺愛碑》“公急人之虞,分帝之憂,御衣假寐,對案輟食”中,“假寐”前有“御衣”。
以上是對于“假”及“假寐”本義的初步分析。根據(jù)文獻資料,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假寐的姿勢也形態(tài)各異,或坐或臥,或立或倚,不一而足。
1.坐著休息的“坐而假寐”,《左傳》:“(趙盾)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壁w盾早朝,正襟危坐,閉目養(yǎng)神,等待上朝。
2.站著休息的“側立假寐”,《三國志·魏書·管輅傳》裴松之注:“主人罷入,生乃把刀出門,倚兩薪積間,側立假寐?!?/p>
3.躺臥著休息的“藉草枕塊”,《紅樓夢》六十四回:“一日,供畢早飯,因此時天氣尚長,賈珍等連日勞倦,不免在靈傍假寐?!?/p>
4.靠著墻休息的“倚壁假寐”,《聊齋志異》:“嫗去,張倚壁假寐。忽有籠燈晃耀,見嫗導一女郎出。”
5.趴桌子上休息的“據(jù)案假寐”或“憑幾假寐”,《虞初新志·核工記》:“篷窗短舷間,有客憑幾假寐,形若漸寤然。舟尾一小童,擁爐噓火蓋供客茗飲?!?/p>
6.枕著書休息的“枕書假寐”,《太平廣記》卷三五三·邵元休:“邵枕書假寐,聞堂之西,窸窣若婦人履聲,經于堂階?!绰勣Z然,若撲破瓷器聲。遂西入書齋,窗外微月。”
7.靠著樹休息的“假寐樹陰”,《大唐西域記》卷三烏仗那國十(藍勃盧山龍池即烏仗那國王統(tǒng)傳說):“釋種虛游,遠適異國,迷不知路,假寐樹陰……釋種驚寤,因即謝曰?!?/p>
我們再從同書自證的角度來研究“假寐”一詞的涵義。同一本書中的同詞用例最有說服力,可以更清晰、更有說服力地歸納出其本義。檢索《聊齋志異》一書,很多篇章都用到“假寐”一詞,同一作者在同一本書中反復用到的詞語,不可能有兩種不同的釋義。比如下面幾個例句:
1.少時樂倦甚,伏榻假寐。既醒,覺身搖搖然,不似榻上,開目,則在云氣中,周身如絮。驚而起,暈如舟上,踏之,則無地。仰視星斗,在眉目間,遂疑是夢。(《聊齋志異·雷曹》)
2.嫗去,張倚壁假寐。忽有籠燈晃耀,見嫗導一女郎出。(《聊齋志異·張鴻漸》)
3.馬絕駛,雞鳴至西安。仆扶下,方將拜致父母,而人馬已杳。尋至舊宿處,倚壁假寐,以待天明。此處有拳石礙股,曉而視之,白金也。(《聊齋志異·陳錫九》)
4.四歲離母,輒就兄眠。兄他出,則假寐以俟其歸。兄于枕上教毛詩,誦聲呢喃,夜盡四十余行。(《聊齋志異·于去惡》)
5.范生者,宿于逆旅。食后,燭而假寐。忽一婢來,襆衣置椅上,又有鏡奩擁篋,一一列案頭,乃去。(《聊齋志異·縊鬼》)
6.一更向盡,恍惚欲寐。樓下有履聲,籍籍而上。假寐睨之,見一青衣人,挑蓮燈,猝見公,驚而卻退。語后人曰:“有生人在?!保ā读凝S志異·狐嫁女》)
7.生不語,假寐以俟之。俄見少女以紙條拈細股,鶴行鷺伏而至,生暴起訶之,飄竄而去。既寢,又穿其耳。終夜不堪其擾。(《聊齋志異·小謝》)
以上諸例句中的“假寐”一詞無一例外都是“打盹兒”的意思。我們再來看與蒲松齡生活年代相近的曹雪芹在其名著《紅樓夢》中的“假寐”兩個用例:
1.襲人果然伏侍他睡下,便預備下了茶水,關好了門,進里間去照應一回,各自假寐。寶玉若有動靜,再為出來。(《紅樓夢》一百零九回)
2.賈珍賈蓉此時為禮法所拘,不免在靈傍藉草枕塊,恨苦居喪。……一日,供畢早飯,因此時天氣尚長,賈珍等連日勞倦,不免在靈傍假寐。寶玉見無客至,遂欲回家看視黛玉,因先回至怡紅院中。(《紅樓夢》六十四回)
這兩個例句里的“假寐”毋庸置疑也是“打個盹兒、臨時休息一下”的意思,不能翻譯為“假裝睡覺”。為什么要假裝睡覺呢?文意不通。又如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中幾個“假寐”的用例:
1.御史某之伏法也,有問官白晝假寐,恍惚見之,驚問日:“君有冤耶?”曰:“言官受賂鬻章奏,于法當誅戮,吾何冤?”(《閱微草堂筆記》卷三·灤陽消夏錄三)
2.許金南先生言:康熙乙未,過阜城之漫河,夏雨泥濘,馬疲不進,息路旁樹下。坐而假寐,恍惚見女子拜言曰:“妾黃保寧妻湯氏也……公狀貌儒者,當必明理,乞為白之?!保ā堕單⒉萏霉P記》卷七·如是我聞一)
3.督工勞倦,假寐壙側,忽聞耳畔大聲曰:“冤則解矣。爾有一女,忘之乎?”惕然而寤,遂以女許嫁其子。后竟得善終。(《閱微草堂筆記》卷八·如是我聞二)
這三個例句中的“假寐”,也應該翻譯為“打盹兒”。尤其是第3例句中“假寐”之后“惕然而寤”,打個盹兒之后忽然驚醒。如果是裝睡,又何談驚醒?
以上所列“假寐”用例,都是“暫時休息、打盹兒”的意思,不可譯為“假裝睡覺”。那么古漢語中有沒有假裝睡覺這樣的表述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假寐”,而是“佯臥”“佯睡”“佯寐”“偽睡”或“佯假寐”。比如下面兩則例文:
1.一日,主人晝寢廳事,聞群犬嗚嗚作怒聲,驚起周視,無一人。再就枕將寐,犬又如前,乃偽睡以俟,則二狼伺其未覺,將嚙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殺而取其革。此事從侄虞悖言。狼子野心,信不誣哉?。o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四·槐西雜志四)這里的“偽睡”,才是假裝睡覺的意思。假裝睡覺,暗中觀察周圍情況,弄清楚狗叫的原因。
2.中宗大怒,付執(zhí)政按之。諸相皆佯假寐,唯李嶠、韋巨源、楊再思遽出承制,攘袂于其間。遂命御史大夫李承嘉深竟其事。(《大唐新語》卷一二·酷忍)這里“佯假寐”三字連用,清楚地表明了假寐的涵義?!把稹笔恰凹傺b”的意思,如果“假寐”是假裝睡覺的意思,沒有必要再加一個“佯”字,“假裝假裝睡覺”,語法、文意皆不通。佯假寐,可以翻譯為“假裝打盹兒”或“裝睡”,這樣才文理通順。
綜上所述,“假寐”的釋義應為“臨時的、短暫的、非正式的休息”,“打瞌睡、打個盹兒”。因此人教版《狼》中的“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擬譯為:才明白前面那只狼打盹兒,目的是想吸引自己的注意力(給后面打洞的狼創(chuàng)造進攻的機會)。當然根據(jù)語境,讀者也可以理解為狼是假裝打盹兒。但這個“假裝”是語境義,是讀者自己加上去的,不是“假寐”的“假”的釋義。以上拙見,敬請方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