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部編小學語文教材將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再度提升。同時,教材增加“快樂讀書吧”“和大人一起讀”等模塊,引導教師和家長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诖耍疚姆治隽硕嘤蛉诤习樽x策略的現(xiàn)狀、價值和路徑建構,希望能夠打開兒童閱讀視域,打通閱讀場域,構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兒童課外閱讀生態(tài)。
關鍵詞:多域融合" 小學語文" 兒童伴讀" 路徑構建
伴讀就是陪伴兒童閱讀的意思,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快樂讀書吧”“和大人一起讀”等模塊,強調兒童伴讀的重要性。兒童閱讀的起始階段需要一個有效的引導媒介。這一媒介一般是自己的父母、老師或身邊的親朋好友。兒童依偎在大人身旁與大人一起閱讀,會產生“與你在一起”的體驗感,讓大人與兒童擁有共同記憶。這種共同記憶是美好而又幸福的,有助于引領兒童走向閱讀深處,提升閱讀興趣,培養(yǎng)起良好的閱讀習慣。[1]
多域融合兒童伴讀的理性探索
多域融合伴讀的出現(xiàn)是基于目前現(xiàn)實的隱痛及兒童閱讀的需要,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兒童閱讀的現(xiàn)實審視。目前的兒童閱讀還存在主體缺失、閱讀碎片化和閱讀隨意化的問題,亟須正確的方向引導。首先,兒童閱讀存在主體缺失的問題。雖然現(xiàn)在處于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兒童圖書的種類更多,內容豐富,裝幀和制作精良,總體來看兒童似乎并不缺乏各種讀物,但是讀物泛濫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沒有關注兒童成長的階段性和興趣的多樣性,導致閱讀環(huán)境和內容出現(xiàn)單向度,讀物與兒童興趣脫節(jié),兒童無法成為閱讀的主體。其次,兒童閱讀存在碎片化的問題。隨著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等設備的普及,各種新興的娛樂方式出現(xiàn),兒童有了更多娛樂的方式,兒童留戀于智能設備的圖頻和游戲內容之上,因此停留在閱讀上的時間不斷減少,并呈現(xiàn)出碎片化的特點,閱讀難免失去連續(xù)性和整體性意義。最后,兒童閱讀存在隨意化的問題。當前兒童閱讀以任務模式為主,家長或老師更多關注孩子讀沒讀完,而較少關注孩子讀得怎么樣,收獲怎么樣,更忽略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閱讀過程。這樣的閱讀讓兒童缺乏體驗感,更缺少閱讀的儀式感,閱讀成為一件隨意性的事情,沒有了閱讀的嚴肅性和充實性。
多域融合兒童伴讀的價值。根據(jù)實踐來看,多域融合伴讀具有多元的價值,是一種值得踐行的閱讀教學新模式。該理念和模式依托部編版語文教材體系編排意圖,尊重兒童閱讀的主體性,從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力求通過資源整合開發(fā),激發(fā)兒童閱讀潛能,凸顯閱讀教學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多域融合伴讀以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為核心,重點培養(yǎng)兒童的閱讀習慣,提升閱讀品質,最終實現(xiàn)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閱讀的多元需求。具體來看,該模式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多域融合伴讀的陪伴性是在給予兒童閱讀陪伴的同時,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兒童與他人一起閱讀的興趣,指向兒童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助力兒童在長大之后獲得自主閱讀能力。第二,多域融合伴讀的群體性意味著多人參與,能夠突破個人閱讀局限,培養(yǎng)兒童的分享欲和交流技能。第三,多域融合伴讀的多元性指向閱讀內容和方式的豐富與多元,有助于實現(xiàn)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第四,多域融合伴讀的情趣性指向兒童的閱讀興趣,能夠讓兒童由“我要讀”變成“我愛讀”,最終實現(xiàn)“悅讀”,激發(fā)閱讀的積極性。第五,多域融合伴讀的創(chuàng)造性指向兒童閱讀思維的發(fā)散,引導兒童由生活走向閱讀世界,激發(fā)創(chuàng)造能力,涵養(yǎng)精神境界,最終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多域融合兒童伴讀的路徑構建
視域拓展:從個人拓展到群組。多域融合伴讀首先要拓展視域,通過老師伴讀、父母伴讀和同伴伴讀幫助兒童完成由個人閱讀到群組閱讀的轉變,開啟兒童閱讀智慧,共享閱讀成果。[2]
教師是兒童伴讀的重要角色,在伴讀過程中要與兒童積極對話,激起閱讀的浪花。吉姆·崔利斯曾強調,教育的深遠目標就是讓學生愛上閱讀,因為學生一旦愛上閱讀就會主動學習,因此作為兒童伴讀的主要引領者,教師的根本目標就是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提升閱讀品味。教師要掌握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和差異性,在伴讀資源的開發(fā)上進行層級劃分,比如低年級兒童更適合閱讀印刷精美的、內容豐富的繪本;中級階段學生需要多整合故事性和情節(jié)性豐富的內容;在高年級兒童的閱讀材料中適當加入長篇作品。伴讀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兒童的視角進行推介,激發(fā)學生一起閱讀的興趣。此外,教師還要創(chuàng)新伴讀方式,探索多種閱讀方法,如比較閱讀、表演閱讀、比賽閱讀等,讓兒童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閱讀好習慣。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深刻的影響。父母如果喜歡讀書,孩子一般也會熱愛讀書,所以有責任心的父母應該積極給孩子創(chuàng)造合適的閱讀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與閱讀之間的情感。有條件的家庭父母應該給孩子營造讀書空間,與孩子在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中一起進入閱讀的狀態(tài),給孩子留下美好的成長回憶。為了增強閱讀效果,增進親子關系,父母要與孩子共讀一本書,實現(xiàn)情感的勾連和共同話題的培養(yǎng)。
同伴共讀同樣是視域打開的重要方式。兒童之間存在天然的吸引力,同伴的愛好和行為會影響兒童的選擇,因此多域融合伴讀中同伴共讀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梢宰層泄餐瑦酆玫膬和沧x一本書,然后分享各自的閱讀感受,或者由教師設計閱讀計劃表,讓小組兒童共同閱讀,推進閱讀計劃。同齡伙伴們能夠一起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享受樂趣,實現(xiàn)共同進步。
界域延伸:多門課程融合。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為多域融合伴讀學習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尤其是新的技術和平臺的應用,進一步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讓多門課程的融合更加巧妙。伴讀中,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提取閱讀資源中共有的元素或主題,然后進行深度探討和領會,感受閱讀的價值和魅力。要從多個維度進行課程資源開發(f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比如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推薦了《十萬個為什么》《穿過地平線》《地球的故事》等經典閱讀篇目,這些書目的共性在于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在閱讀任務完成以后,教師可以播放《地球》《鳥的遷徙》等紀錄片,用影視藝術豐富學生的閱讀,在界域延伸中實現(xiàn)了語言文本與影視藝術的融合,開拓了學生的眼界,讓兒童獲得人文和藝術的雙重滋養(yǎng)。
另外,教師或家長還可以以教材為依托,提供多種媒介形式的閱讀材料,豐富表達元素,實現(xiàn)學科融合與閱讀能力的提升。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安徒生的多篇童話,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學習完這些童話內容以后,教師或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安徒生童話的連環(huán)畫,實現(xiàn)閱讀與美術學科的融合。
場域貫通:活動的序列推進。傳統(tǒng)閱讀教學基本上以課堂為主要陣地,教師講解、學生聽講,或者教師安排學生自行閱讀;傳統(tǒng)閱讀活動往往是單向輸出,形式單一,閱讀氛圍差,學生閱讀興趣低,不利于閱讀質量的提升。因此要打通場域的限制,從單向活動向序列活動進行推進,從學校走向家庭和社會,實現(xiàn)家校共育,教師和家長協(xié)同伴讀。要打破閱讀教學活動的思維禁錮,比如在教室開展“主題閱讀分享沙龍”,學生可以圍繞某一主題分享閱讀感受,也可以通過辯論或朗誦等各種形式展示閱讀成果,讓學生自由輸出自己的閱讀思考和感受。此外,要打破傳統(tǒng)場域的限制,引導學生由教室走向社會或自然,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作者單位:云南省宣威市雙龍街道第二小學
參考文獻
[1]曹愛衛(wèi).低年級語文這樣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34.
[2]解迎峰.指向群文閱讀的“快樂讀書吧”活動探究[J].遼寧教育,2019(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