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漢印中的字應(yīng)釋為“堵”,堵陽在漢代隸屬于南陽郡,可與史書相印證;字應(yīng)釋為“岡”,“平岡”為地名,當(dāng)在今遼寧凌源市西南附近。文中對相關(guān)字形作了辨析。
關(guān)鍵詞: 漢印 堵 岡
一、 南陽堵陽陳□字孝臺
《日本巖手縣立博物館藏太田夢庵舊藏古代璽印(精華版)》中收錄一方漢代多字?。▓D1):
原釋文為“南陽渚陽陳□字孝□”。按其中第三字應(yīng)釋為“堵”,漢印中“水”字一般作(《征存》48)、(“河”字所從,《征存》923),字左邊所從應(yīng)非“水”旁。漢印中“土”旁一般作(“堤”字所從,《虛漢》0072)、(“杜”字所從,《虛漢》0476),也可在“土”中豎右旁兩橫之間加一短豎,如(《秦漢編》1163頁)。漢隸中或加一點,作(《字表》1022頁),以與形近的“士”字相區(qū)別。漢私印中有(《增訂漢征》7頁)字,施謝捷考釋為“堪”,甚是。石繼承進(jìn)一步指出:“漢印中常見將‘土’旁兩橫之間的贅筆,寫成與中豎相接的一折筆的情況。”并舉出相關(guān)例子來論證(參下引“杜”“堂”所從“土”旁,圖2)。
劉海宇、玉澤友基編: 《日本巖手縣立博物館藏太田夢庵舊藏古代璽?。ňA版)》,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年,第111頁。
本文所指漢印也包括具有漢印風(fēng)格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印章。
施謝捷: 《漢印文字叢釋·四九、釋“堪”》,《西泠藝叢》1990年第1期,第20頁。
石繼承: 《漢印文字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16—17頁。
“者”字一般作(《古封》381)、(《征存》1195)。“省”字作(《虛漢》0492)、(《新出匯編》2799)。旁雖與“省”字形似,然字底部從“日”形,“省”字應(yīng)從“目”旁,且目前所見漢印材料下部均從“目”(《秦漢編》312頁)?!罢摺迸c“省”上部相訛混,在漢代文字中亦見,如(“諸”字所從,肩水金關(guān)簡73EJT23∶619)、(“都”字所從,居延漢簡49.22+185.3)。漢鏡中“者”字作(《清華銘文鏡》28頁)、(《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陳介祺藏鏡》),字當(dāng)由此類字形訛變而來,故應(yīng)釋為“者”。因此,字應(yīng)釋為“堵”。印文最后一字整理者未釋。漢印中“臺”字可作(《虛漢》0695)、(《增訂漢征》528頁)、(《增訂漢征》528頁),字與此類字形相合,故應(yīng)釋為“臺”。綜上,此印釋文應(yīng)為“南陽堵陽陳□字孝臺”。
另參看葉蕾: 《漢代封泥研究概況及〈秦漢印章封泥文字編〉補(bǔ)遺》,碩士學(xué)位論文,吉林大學(xué),2021年,第101頁。
劉體智: 《小校經(jīng)閣金文拓本》卷一五,民國二十四年(1935)小校經(jīng)閣印本,第80頁b上;又見劉體智: 《小校經(jīng)閣金石文字》,臺灣: 大通書局,1979年,第3122頁。
辛冠潔編: 《陳介祺藏鏡》,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154頁。
此字釋讀為外審專家提醒,非常感謝。
一些籍貫姓名印如“河間武垣劉芝字伯行”(《十鐘山房印舉》)、“汝南女陰公孫安漢印”(《陜西出土歷代璽印選編》)
(圖3),姓名之前均為地名。因此,堵陽也應(yīng)為地名。漢印中有“堵陽右尉”(《印典四》2687頁),《漢書·地理志》載:“南陽郡,秦置。……堵陽,莽曰陽城?!惫暡ㄔ鬟^相關(guān)考證:
堵陽,縣邑名。本南陽郡陽成縣,漢高后二年(前186)后,因與潁川郡陽城縣音同,更名堵陽縣,仍隸南陽郡,在今河南省方城縣東。
陳介祺編: 《十鐘山房印舉》,北京: 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1年,第213頁。
王翰章主編: 《陜西出土歷代璽印選編》,西安: 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34頁。
郭聲波編著: 《〈史記〉地名族名詞典》,北京: 中華書局,2020年,第225頁。
此印中“堵陽”之地在南陽郡下,正好與史書相互印證。
二、 平岡男典祠長
《盛世璽印錄》54號收錄一方官印(圖4):
吳硯君編著: 《盛世璽印錄》,京都: 藝文書院,2013年,第33頁。另《盛世璽印錄(修訂本)》此字亦缺釋。參見吳硯君編著: 《盛世璽印錄(修訂本)》,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第70頁。
釋文為“平□男典祠長”,第二字缺釋,我們認(rèn)為即“岡”字。漢印中有些文字會借用邊框作為筆畫,石繼承曾舉出數(shù)例(圖5):
“公伯光”之“公”,借用右側(cè)邊框;“賈充宗”之“充”,借用左側(cè)邊框;“太史錯”之“錯”所從“金”旁,借用底部邊框,省略了最下一橫筆?!皩弊直咀鳎ā对鲇啙h征》415頁)、(“剛”字所從,《虛漢》3814),字當(dāng)與上舉“金”字同例,省略了底部一橫,以底部邊框代替。因此,此字應(yīng)釋為“岡”。
石繼承: 《漢印文字研究》,第284—285頁。
此外,漢印中還存在漏刻筆畫之例,這在鑿印中常見,如“河南太守章”之“章”,所從“辛”旁中豎并未刻出(圖6)。這些當(dāng)都是漏刻。根據(jù)字口來看,“平岡男典祠長”也應(yīng)為鑿刻。若如此,字底部橫畫亦可理解為刻工漏刻。
許雄志編: 《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鄭州: 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6年,第101頁。
“平岡”當(dāng)為地名,或即“平剛”。名“平剛”之地在漢代有兩處。
其一,屬右北平郡?!稘h書·地理志》載“右北平郡,戶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萬七百八十。縣十六: 平剛,無終……”,顏師古注:“秦置。莽曰北順。屬幽州?!蓖跸戎t《漢書補(bǔ)注》曰:“《讀史方輿紀(jì)要》,故城在營州故城西南五百里。”周振鶴、張莉指出治在今內(nèi)蒙古寧城縣西南。
周振鶴、張莉編著: 《漢書地理志匯釋》,南京: 鳳凰出版社,2021年,第1001頁。
關(guān)于右北平郡的平岡,王先謙曾作考證:
閻若璩曰:“《鮑丘水注》,無終縣秦置,右北平郡治。漢李廣為郡于此縣。又案《田疇傳》,舊北平郡治在平岡,是北平郡治先平岡而后無終矣?!毕戎t曰:“前漢右北平治當(dāng)在平剛。《續(xù)志》,后漢治土垠。宋琬云,《括地志》,漁陽郡東南七十里有右北平城,當(dāng)在今薊州玉田縣界,此后漢之右北平也。若平剛,則在盧龍塞之東北三四百里,此前漢之右北平,而李廣之所守也。射虎石,道元言玉田、無終之間,是以后漢之右北平為李廣所治,與注中東越青陘之說自相矛盾?!?/p>
周振鶴、張莉編著: 《漢書地理志匯釋》,第1000頁。
其二,地在東郡。《漢書·溝洫志》載:“治河有上中下策?!訌暮觾?nèi)北至黎陽為石隄,激使東抵東郡平剛。”
《晉書·職官志》載王國屬官有典書、典祠、典衛(wèi)、學(xué)官令等,伯、子、男屬官省學(xué)官令史,典書以下各官均置,又載王國以下有不滿五千戶,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皆為男。羅福頤將帶有“男典”“子典”的官印歸為兩晉官印,“平岡男典祠長”也應(yīng)為晉官印。《魏書·地形志》載營州有冀陽郡,其領(lǐng)縣二包括平剛、柳城?!度龂尽の簳ぬ锂爞鳌份d東漢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征烏桓,“令(田)疇將其眾為鄉(xiāng)導(dǎo),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平岡即平剛縣。史為樂認(rèn)為在今遼寧凌源市西南。周振鶴、張莉考證漢代右北平郡的平岡治所在今內(nèi)蒙古寧城縣西南,兩者相距不遠(yuǎn),當(dāng)指一地?!捌綄械潇糸L”既為兩晉官印,那么“平岡”很可能位于此地。
羅福頤主編,故宮研究室璽印組編: 《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309—340頁。
史為樂主編: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 全2冊(增訂本)》,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7年,上冊,第690頁。
引書簡稱對照表
《增訂漢征》"" 《增訂漢印文字征》(羅福頤,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征存》《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羅福頤主編,故宮研究室璽印組編,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7年)
《古封》《古封泥集成》(孫慰祖主編,蔡進(jìn)華、張健、駱錚編,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印典四》《印典》(康殷、任兆鳳主輯,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年,第4冊)
《新出匯編》《新出封泥匯編》(楊廣泰編,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
《清華銘文鏡》《清華銘文鏡: 鏡銘漢字演變簡史》(王綱懷,北京: 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
《虛漢》《虛無有齋摹輯漢印》(施謝捷,京都: 藝文書院,2014年)
《秦漢編》《秦漢印章封泥文字編》(趙平安、李婧、石小力編纂,上海: 中西書局,2019年)
《字表》《漢代隸書異體字表》(于淼編著,上海: 中西書局,2021年)
附記: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得到吳振武老師的鼓勵和指導(dǎo),此外,外審專家,紀(jì)帥和曹磊師兄,劉新全、張凌雁等師友提出寶貴意見,謹(jǐn)致謝忱!
(責(zé)任編輯: 田穎、王濼雪)
文本文為“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規(guī)劃項目“吉林大學(xué)所藏甲骨集”(G1003)和“《雙劍誃文集》整理”(G181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