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遷律》所見政區(qū)地理研究

        2025-03-22 00:00:00馬孟龍
        出土文獻 2025年1期

        摘 要: 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遷律》保留了豐富的漢初政區(qū)信息,是研究漢初政區(qū)地理的重要資料。通過對《遷律》第一條律文所見王國的分析,該條律文制定于文帝初年,律文行用年代下限為文帝二年二月,由此可推斷《漢律十六章》的抄寫年代下限在文帝二年。通過對照《遷律》與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秩律》中的政區(qū)建制,可以進一步明確《秩律》簡443缺釋“郫”;簡453頂端殘缺“臨洮”;秦漢“氐道”屬“邊道”,在今甘肅省宕昌縣;漢初無廣漢郡;《秩律》二百八十余縣道是漢朝直轄縣道的完整記錄。憑借《遷律》載錄隴西郡、蜀郡“邊縣道”空間排列規(guī)律,可知戰(zhàn)國秦漢之際的陽陵縣屬蜀郡,在今四川省青川縣城區(qū)。西漢中期撤銷陽陵縣改置白水縣?!哆w律》“涪縣氐部”為《漢書·地理志》剛氐道前身。剛氐道在今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zhèn)附近。秦漢管理蠻夷的機構(gòu)“部”和“道”關(guān)系緊密,大約存在邊縣之部逐漸改制為道的趨勢。

        關(guān)鍵詞: 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遷律》 陽陵縣 白水縣 涪縣氐部 剛氐道

        傳世漢代文獻對西漢政區(qū)建制載錄有限,《漢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漢志》”)完整記錄了西漢全國郡、縣二級行政建制,但反映的是漢成帝元延三年政區(qū)面貌,無法展現(xiàn)西漢二百余年的政區(qū)變化。二十世紀以來,大量漢代出土文獻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豐富的政區(qū)信息,是學界重新理解西漢政區(qū)演變的重要資料。新近公布的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漢律十六章》是漢文帝初年的律條匯編,其中蘊含豐富的政區(qū)信息。特別是《遷律》簡320—322載錄的律文,集中排列了大量縣道地名,公布伊始即引起簡牘研究者的注意。目前看來,這條律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不僅可以檢驗以往歷史地理學界提出的種種認識,還可以解決備受關(guān)注的秦漢“陽陵縣”地理方位,以及“剛氐道”政區(qū)沿革等問題。有鑒于此,筆者撰文對《遷律》政區(qū)信息進行闡發(fā),希望能夠為學界提供一些新的認知。

        馬孟龍: 《西漢侯國地理(修訂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76—89頁。

        黃浩波: 《張家山三三六號漢墓竹簡〈遷律〉淺識》,簡帛網(wǎng),2023年3月14日。以下引述黃浩波意見,俱出自此文,不再一一注明。

        一、 《遷律》律文制定年代及行用年代

        關(guān)于張家山336號漢墓《遷律》,整理者稱“專指因罪放逐至偏遠地區(qū)的罪罰”。整理者的解釋更適用于“遷刑”,而非“遷律”。從律文來看,《遷律》是對王國和漢郡遷人遷徙地的規(guī)定。岳麓秦簡載錄秦令有“遷其郡恒遷所”的表述,可見秦代各郡遷人都有較為固定的遷徙地。這些對各郡遷人遷徙地的規(guī)定,應該由《遷律》所規(guī)范。漢初《遷律》對王國和漢郡遷人指定遷徙地的規(guī)定,乃承襲秦代《遷律》而來。

        荊州博物館編,彭浩主編: 《張家山漢墓竹簡: 三三六號墓》,北京: 文物出版社,2022年,第208頁。

        陳松長主編: 《岳麓書院藏秦簡(柒)》,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第78、79頁。

        目前所見張家山336號漢墓《遷律》包括三條律文,本文主要討論的簡320—322屬于第二條律文??紤]到三條律文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且第一條律文具有明確的年代信息,故完整引錄第一條、第二條律文釋文如下:

        諸侯人有罪當(遷)者,趙、齊(遷)燕,楚(遷)吳,淮南、燕、長沙各(遷)及處邊縣讎(稠)害所,其與蠻夷、318邊縣民,令贖(遷)。319

        諸當(遷)者,巴(遷)涪陵,成都、新都、雒、涪、梓潼(遷)陽陵,郫、臨邛、武陽(遷)葭明,葭明、陽陵各調(diào)處320之其僂竘(句)褆(是)陽鄉(xiāng)。它郡皆(遷)上郡,上郡守處廣衍。廣衍、云中郡、涪陵、下雋、成紀、冀、襄武、321狄道、臨洮、氐道、羌道、武都道、葭明、陽陵及蜀六道、涪之氐部民也,令贖(遷)。諸當(遷)322者皆包妻子、同居,入其田宅縣,(遷)所縣予田宅。其女出為人妻、數(shù)雖在父母所,勿包。323

        原釋文作“已遷涪陵”,有研究者指出,“已”乃“巴”字誤釋。簡帛網(wǎng)簡帛論壇“張家山漢墓竹簡(336號墓)《漢律十六章》初讀”,網(wǎng)友“崧高”2023年3月18日第52樓的發(fā)言。

        荊州博物館編,彭浩主編: 《張家山漢墓竹簡: 三三六號墓》,第208—209頁。

        周振鶴研究尹灣漢墓木牘所見西漢政區(qū),提出“任何統(tǒng)計資料都要與一定的年代相聯(lián)系,否則就失去意義”。

        周振鶴: 《西漢地方行政制度的典型實例——讀尹灣六號漢墓出土木牘》,《周振鶴自選集》,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43—252頁。

        利用《遷律》進行研究,也要明確這些律文的制定年代及行用年代。整理者注意到《漢律十六章》沒有《收律》,其他律條存在刪去“收”和“收孥相坐”的現(xiàn)象,是漢文帝時期刑制改革的直接反映,再考慮到336號漢墓出土漢文帝七年的《七年質(zhì)日》,故推測《漢律十六章》抄寫于文帝即位之初至七年之間。

        荊州博物館編,彭浩主編: 《張家山漢墓竹簡: 三三六號墓》,“前言”第1頁,正文第161頁。

        整理者的判斷可以信從。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律文的抄寫時間和律文的制定時間是兩個概念。抄寫于文帝初年的《遷律》,有可能出現(xiàn)文帝以前的律文。若將《漢律十六章》與抄寫于呂后初年的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二年律令》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律條繼承自文帝以前的舊律。所以不能因為《遷律》抄寫于文帝初年,就把律文所見政區(qū)建制直接視為文帝初年的制度,而應當從律文本身尋找年代斷限的依據(jù)。

        《遷律》第一條律文所見王國,對于判定律文制定年代具有重要價值。這條律文是漢廷針對諸侯王國遷人遷徙地安排所作的規(guī)定。律文涉及三類遷人: 一是內(nèi)地諸侯王國遷人,律文規(guī)定他們要遷徙到邊地諸侯王國;二是邊地諸侯王國遷人,律文規(guī)定他們要遷徙到本王國的邊縣;三是邊地諸侯王國邊縣遷人,律文規(guī)定他們不需要遷徙,而要“贖遷”。關(guān)于第三類遷人,還需要作一些辨析。整理者將律文中的“蠻夷”與“邊縣民”分斷。按照這樣處理,第三類遷人包含邊地諸侯王國境內(nèi)的蠻夷和邊縣民。不過,黃浩波根據(jù)史書文例,認為兩者不可分斷,實際是指“與蠻夷交界的邊縣之民”。筆者認為黃氏意見可取。漢代的蠻夷與編戶民分屬兩套行政系統(tǒng),進行區(qū)別管理,朝廷對蠻夷另制定有“蠻夷律”。

        荊州胡家草場M12西漢墓出土漢初律令中,有大量涉及蠻夷行政管理的律篇,計有《蠻夷復除律》《蠻夷士律》《蠻夷律》《蠻夷雜律》《上郡蠻夷間律》五種(李志芳、蔣魯敬: 《湖北荊州市胡家草場西漢墓M12出土簡牘概述》,《考古》2020年第2期)。新近披露胡家草場漢簡“蠻夷類漢律”律文恰有關(guān)于蠻夷罰戍的處理規(guī)定,“其有罪當戍邊令居居縣道”(簡99/2596)。荊州博物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著,李志芳、李天虹主編: 《荊州胡家草場西漢簡牘選粹》,北京: 文物出版社,2021年,第91頁。

        翻檢張家山247號漢墓《二年律令》、336號漢墓《漢律十六章》諸律篇,均不涉及蠻夷事務,可以驗證黃浩波的說法?;蛟S有學者會提出,對于不與蠻夷交界的邊縣民,《遷律》又如何規(guī)定呢?其實,邊縣民皆與邊外的蠻夷相接,并不存在“不與蠻夷交界的邊縣民”?!哆w律》“與蠻夷邊縣民”當如黃浩波所說,乃當時文書慣用語,而非強調(diào)還有“不與蠻夷邊縣民”存在。

        通過以上分析,律文所指遷人范圍十分周嚴,涵蓋全部王國地區(qū)的編戶民,因此律文所列為當時所有諸侯王國,不會存在遺漏。律文提及內(nèi)地諸侯王國有三個,即趙國、齊國、楚國;邊地諸侯王國有四個,即吳國、淮南國、燕國、長沙國。這說明律文制作之時,關(guān)東地區(qū)只有七個諸侯王國。梳理西漢王國置廢沿革,七王國恰與文帝即位之初的形勢符合。

        高帝十二年,劉邦確定漢朝十五郡、關(guān)東十王國的郡國分布格局。

        《史記》卷一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北京: 中華書局,1959年,第801—802頁。

        此后,呂后對關(guān)東王國進行頻繁的置廢和更封,至呂后末年形成呂氏諸侯王國、惠帝子系諸侯王國、劉邦子侄系諸侯王國交錯分布的態(tài)勢。

        馬孟龍: 《東郡之置與漢初關(guān)東控御政策》,《歷史研究》2021年第4期。

        隨著功臣集團平定諸呂,代王劉恒赴長安即皇帝位,呂后建立的封國體系被全部推翻,呂氏諸侯王國、惠帝子系諸侯王國悉數(shù)廢除,“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復與之”。

        《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第418頁。

        文帝元年十月庚戌封劉澤為燕王、劉遂為趙王,遂有燕國、趙國。

        《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第418頁;《史記》卷一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826頁。

        此時關(guān)東恰好為趙、齊、楚、吳、淮南、燕、長沙七王國(表1)。時至二年二月乙卯,文帝析齊國置城陽國、濟北國,析趙國置河間國,新建代國、太原國、梁國,關(guān)東遂有十三王國。七王國只與文帝元年十月庚戌至二年二月乙卯的郡國形勢符合,《遷律》第一條律文正制定于此時。

        《遷律》第一條律文載錄邊地王國的狀況,也可以輔證筆者上述判斷。律文涉及全部邊地諸侯王國遷人遷徙地的安排。高帝末年至呂后時期的代國轄有雁門郡、代郡,同樣屬于邊地諸侯王國。然而,律文沒有出現(xiàn)代國,正是代王劉恒即皇帝位后的歷史實況。劉恒即皇帝位后,撤銷代國,原屬代國的太原、雁門、代三郡成為漢郡??膳c之對應的是,336號漢墓竹簡《功令》第“卌”“五十三”“八十七”“百二”四條令文都出現(xiàn)了雁門郡、代郡,正是文帝元年至二年二月的漢朝政區(qū)建制。

        周振鶴主編,周振鶴、李曉杰、張莉著: 《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秦漢卷》,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469、471頁。

        荊州博物館編,彭浩主編: 《張家山漢墓竹簡: 三三六號墓》,第113、116、120、125頁。

        馬孟龍: 《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功令〉所見雁門郡、代郡、定襄郡建置沿革》,《中國文字博物館集刊》第4輯,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23年,第59—67頁。

        可見《遷律》律文沒有出現(xiàn)代國,絕非遺漏,乃是當時關(guān)東王國實況的真實反映。

        明確了律文所見王國為文帝元年至二年初的所有王國,還可以糾正簡318抄錄律文的一處疏漏。前面提到,該律文乃針對關(guān)東全部王國地區(qū)。文帝元年至二年初的吳國屬邊地諸侯王國,這可以從律文“楚遷吳”看出,然而律文隨后列舉邊地諸侯王國為“淮南、燕、長沙”,唯獨不見吳國。律文沒有代國,是因為代國已經(jīng)撤銷。文帝元年,吳國尚存,而且絕非漢朝律令無法覆蓋的“法外之地”。因為這條律文已經(jīng)出現(xiàn)“楚遷吳”,所以第一條律文在描述邊地諸侯王國時,絕不可能遺漏吳國。仔細分析這條律文的格式,筆者懷疑“楚遷吳”的“吳”字后,原有重文符號,抄手在抄錄律文時遺漏,故第一條律文應復原如下:

        諸侯人有罪當(遷)者,趙、齊(遷)燕,楚(遷)吳,〔吳〕、淮南、燕、長沙各(遷)及處邊縣讎(稠)害所,其與蠻夷318邊縣民,令贖(遷)。319

        第一條律文的制定年代可以精確限定在文帝元年十月庚戌至二年二月乙卯之間。律文制定的背景與文帝初年王國形勢的變化有關(guān)。秦漢遷人之遷徙地均為邊疆地區(qū)或新占領(lǐng)地區(qū)。

        溫俊萍: 《秦遷刑考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黃海: 《由“遷”至“遷刑”——秦“遷”入刑考》,《交大法學》2019年第4期。

        從第一條律文可以看到,漢朝對王國地區(qū)遷人的遷徙地有明確規(guī)定,總體原則是內(nèi)地王國遷人遷徙至相對應的邊地王國。呂后七年、八年關(guān)東共有十四王國。

        《史記》卷一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824頁。

        其中位于內(nèi)地的楚、魯、齊、瑯邪、趙、常山、梁、呂、淮陽九王國與邊地的吳、淮南、長沙、燕、代五王國皆有穩(wěn)定的“恒遷所”,通過《遷律》加以規(guī)范。文帝即位以后,關(guān)東王國發(fā)生巨大變化,數(shù)量驟減為七個。漢廷勢必對遷人遷徙地進行調(diào)整,這是律文制定的歷史背景。由此看來,該律文的制定年代應在文帝元年初。而該律文的行用年代應在文帝元年初至二年二月乙卯,因為文帝二年二月乙卯新分封六個諸侯王國,這條律文已不適應新的王國形勢,理應與《收律》,以及各律篇中“收”和“收孥相坐”的規(guī)定,一同從《漢律十六章》刪除。

        理解《遷律》第一條律文的制定年代與行用時間,有助于判斷《漢律十六章》的抄寫年代。整理者根據(jù)336號漢墓同出《七年質(zhì)日》,判斷《漢律十六章》的抄寫年代下限為文帝七年,這一結(jié)論過于寬泛,且缺乏《漢律十六章》的內(nèi)部證據(jù)?,F(xiàn)在明確《遷律》第一條律文乃行用于文帝元年至二年初,則《遷律》抄寫于文帝二年以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哆w律》第一條律文表明,《漢律十六章》抄寫時間下限當在文帝二年二月乙卯。考慮到古代信息傳遞存在一定時間差,不排除抄手因不能及時掌握王國更置信息,于文帝二年二月乙卯之后抄寫律文的可能。但延遲至文帝三年抄錄過時律文的可能性,恐怕是不存在的。所以《漢律十六章》的抄寫年代,可以限定在文帝二年除《收律》及“收孥相坐”之后,二月乙卯六王國封置之前,或可放寬至文帝二年末。無獨有偶,根據(jù)筆者研究,336號漢墓竹簡《功令》抄寫年代下限也在文帝二年初,可見該漢墓出土法律文獻存在比較統(tǒng)一的抄寫年代?!稘h律十六章》《功令》或可稱為另一種“二年律令”。

        《遷律》第二條律文所見政區(qū)建制,是本文研究的重點。然而根據(jù)這條律文所見政區(qū)建制,難以對律文制定年代做出精確判斷。律文出現(xiàn)“云中郡”,可知該律文制定年代上限在高帝十一年(前196)正月,制定年代下限應在《漢律十六章》抄寫年代下限的文帝二年(前178)。不過,仔細分析這條律文,其內(nèi)容涉及巴郡遷人遷徙至涪陵縣,蜀郡遷人遷徙至陽陵縣、葭明縣,其他郡遷人遷徙至上郡,似乎是對遷人遷徙地的臨時調(diào)整。我們很難想象,這種臨時性的調(diào)整會從高帝末年延續(xù)至文帝初年。所以筆者判斷,這條律文的制定年代應與文帝初年相近??紤]到律文沒有出現(xiàn)文帝元年初建置的雁門郡、代郡,或許該律文制定于呂后末年,其所見政區(qū)建制大概率是呂后、文帝之際的情況。

        《漢書·高帝紀》載十一年正月詔“代之云中以西為云中郡”(《漢書》卷一,北京: 中華書局,1964年,第70頁)。漢之云中郡置于此時。

        二、 《遷律》《秩律》政區(qū)建制之對照研究

        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秩律》完整載錄了呂后元年朝廷直轄二百八十余縣、道、邑,公布以來引起歷史地理學者、簡帛研究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學者們基于《秩律》對漢初轄縣名目以及政區(qū)地理提出種種看法。

        馬孟龍: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二年律令·秩律〉抄寫年代研究——以漢初侯國建置為中心》,《江漢考古》2013年第2期;馬孟龍: 《張家山漢簡〈秩律〉與呂后元年漢朝政區(qū)復原》,《出土文獻》2021年第3期。

        馬孟龍: 《張家山漢簡〈秩律〉政區(qū)地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國中古史研究》編委會編: 《中國中古史研究(第七卷)》,上海: 中西書局,2019年,第83—100頁。

        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遷律》簡320—322集中載錄了二十一個縣道,以及蜀郡屬道的數(shù)量,這些政區(qū)信息的年代斷限為呂后、文帝之際,與呂后元年相近。因此,利用《遷律》可以檢驗前人基于《秩律》提出的種種判斷。

        《秩律》簡443“成都”“雒”之間有一字,整理者缺釋。王子今、馬振智補釋為“郫”。

        王子今、馬振智: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所見巴蜀縣道設(shè)置》,《四川文物》2002年第5期。

        考慮到紅外線照片此字右部為“邑”旁,又里耶秦簡多次出現(xiàn)郫縣,故筆者也贊成此說。

        馬孟龍: 《張家山漢簡〈秩律〉與呂后元年漢朝政區(qū)復原》,《出土文獻》2021年第3期。

        《遷律》簡320出現(xiàn)了“郫”,為《秩律》簡433缺釋之字即為“郫”增添了有力證據(jù)。不僅如此,筆者根據(jù)《秩律》復原漢初蜀郡所轄十縣,全部見于《遷律》簡320。《遷律》乃規(guī)定蜀郡不臨邊的成都、新都、雒、涪、梓潼、郫、臨邛、武陽八縣的遷人分別遷徙到臨邊的陽陵、葭明二縣。因為是對蜀郡境內(nèi)所有屬縣遷人的規(guī)定,因而記錄的蜀郡轄縣必然完整無缺。這進一步證明,呂后元年至文帝二年的蜀郡只轄有上述十縣(不計道數(shù)),《秩律》簡443缺釋之字必為“郫”。

        馬孟龍: 《張家山漢簡〈秩律〉與呂后元年漢朝政區(qū)復原》,《出土文獻》2021年第3期。

        《遷律》簡322前半段釋文“狄道、臨洮、氐道、羌”曾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披露,并引起筆者注意?!吨嚷伞泛?53上段殘斷,所缺為上郡、隴西郡縣道地名?!哆w律》簡322前段四個縣道地名,皆屬隴西郡??紤]到張家山247號漢墓與336號漢墓出土律文時代接近,筆者指出336號漢墓律文殘簡的隴西郡地名可以校補《秩律》簡453上段殘缺地名,即殘缺地名應有臨洮、羌道。

        胡平生: 《中國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竹簡概述》,大庭脩主編: 《漢簡研究の現(xiàn)狀と展望》,京都: 關(guān)西大學出版部,1993年,第271—273頁。

        馬孟龍: 《張家山三三六號漢墓〈秩律〉殘簡相關(guān)問題闡釋》,《江漢考古》2014年第6期。

        此后周波將一枚張家山247號漢墓出土律文殘簡與《秩律》簡453成功拼綴,補釋出冀、襄武、成己(紀)、平樂、羌道、故道,證實了“羌道”的存在。

        周波: 《張家山漢簡〈秩律〉簡453拼綴與釋讀——兼論秦至漢初上郡、隴西郡相關(guān)政區(qū)問題》,《出土文獻》2022年第2期。

        現(xiàn)在《遷律》簡321、322釋文完整公布,果然出現(xiàn)周波拼綴出的成紀、冀、襄武三個縣名,驗證了他的結(jié)論。不僅如此,《遷律》簡320—322載錄二十一縣道地名除“臨洮”外,全部見于《秩律》,說明利用《遷律》校補《秩律》簡453殘缺地名的思路是可行的。《秩律》簡453經(jīng)過周先生拼綴,頂端仍殘缺一部分,大約四五字,相當二三地名?,F(xiàn)在可以肯定,這之中必有“臨洮”。

        《遷律》簡322頂端釋文公布后,筆者推測這支律文簡屬《秩律》。

        馬孟龍: 《張家山三三六號漢墓〈秩律〉殘簡相關(guān)問題闡釋》,《江漢考古》2014年第6期。

        筆者后放棄這一看法,結(jié)合“狄道、臨洮、氐道、羌道”皆分布在漢初隴西郡邊塞,而且存在按照地理方位由北至南依次排列的規(guī)律,推測這條律文與邊塞管理或交通路線有關(guān)。

        馬孟龍: 《從張家山336號漢墓一枚法律殘簡談漢代氐道、漾水、嶓冢山方位——兼談古代漢源地理思想史變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現(xiàn)在《遷律》律文全文公布,可知簡321、322載錄律文是對隴西郡、蜀郡“邊縣”遷人的處置規(guī)定,某種程度驗證了筆者對律文性質(zhì)的判斷。不僅如此,筆者關(guān)于律文縣道地名按照地理方位排序的意見也得到證實。律文首先排列的“廣衍、云中郡、涪陵、下雋”屬于縣名、郡名混雜排列,在地理方位上沒有規(guī)律。然而從成紀縣開始,隨后排列的冀、襄武、狄道、臨洮、氐道、羌道、武都道、葭明、陽陵及蜀六道、涪之氐部明顯是按照地理方位先由東向西,再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為隴西郡、蜀郡邊縣道(表2)。筆者之前在揭示律文地名排列規(guī)律后,指出以往學界提出秦漢氐道位于今甘肅省兩當縣、天水市、禮縣三種觀點皆不可信,因為三地都不在漢初隴西郡邊塞,氐道應在臨洮縣、羌道之間,大致在今甘肅省宕昌縣。

        西漢初年廣衍屬上郡,涪陵屬巴郡,下雋屬南郡。馬孟龍: 《張家山漢簡〈秩律〉與呂后元年漢朝政區(qū)復原》,《出土文獻》2021年第3期。

        馬孟龍: 《從張家山336號漢墓一枚法律殘簡談漢代氐道、漾水、嶓冢山方位——兼談古代漢源地理思想史變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現(xiàn)在明確《遷律》氐道屬“邊縣道”,且位于臨洮以南,羌道以北,則為筆者此前觀點提供有力支持。

        傳統(tǒng)觀點認為高帝六年置廣漢郡。筆者以前指出,若基于《秩律》巴蜀地區(qū)縣名排列規(guī)律,漢初無廣漢郡。

        馬孟龍: 《西漢侯國地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12頁。

        此后又撰文詳細闡述這一觀點,提出廣漢郡的設(shè)置在漢武帝元光三年。

        馬孟龍: 《西漢廣漢郡置年考辨——兼談犍為郡置年》,《四川文物》2019年第3期。

        《遷律》簡322列舉蜀郡“邊縣道”時,提及“蜀六道”。與《秩律》對照,“蜀六道”無疑是蜀郡所轄青衣、嚴、陰平、蜀氐、綿虒、湔氐六道。

        馬孟龍: 《張家山漢簡〈秩律〉與呂后元年漢朝政區(qū)復原》,《出土文獻》2021年第3期。

        若高帝六年置廣漢郡,《漢志》廣漢郡陰平道在文帝時期必屬廣漢郡。然而《遷律》列舉漢王朝西部“邊縣道”并未出現(xiàn)“廣漢道”的說法,而唯有計入陰平道,方能足“蜀六道”之數(shù)?!哆w律》表明,直至文帝元年仍無廣漢郡,進一步驗證了筆者“漢初無廣漢郡”的判斷。

        祝世林: 《成紀故城考》,靜寧縣縣志編纂委員會: 《靜寧縣志》,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0—62頁。

        馬孟龍: 《張家山336號漢墓〈遷律〉所見漢初冀縣、綿虒道地望》,《中國文字博物館集刊》第5輯,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24年,第194—206頁。

        李曉杰主編: 《水經(jīng)注校箋圖釋·渭水流域諸篇》,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9頁。

        梁彥斌: 《漢隴西郡安故縣城址考》,《隴東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氐道甘肅宕昌縣城區(qū)馬孟龍: 《從張家山336號漢墓一枚法律殘簡談漢代氐道、漾水、嶓冢山方位——兼談古代漢源地理思想史變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北京: 測繪出版社,2011年,第310頁(圖),第804頁(文)。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文物地圖集·甘肅分冊》,第285頁(圖),第717頁(文)。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文物地圖集·四川分冊》,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195頁(圖),第308—309頁(文)。

        馬孟龍: 《張家山336號漢墓〈遷律〉所見漢初冀縣、綿虒道地望》,《中國文字博物館集刊》第5輯,第194—206頁。

        羅開玉: 《秦漢三國湔氐道、湔縣考——兼論川西北的開發(fā)序例及其氐人諸題》,《四川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

        周曰璉: 《古代青衣江上游的郡縣建置與西南絲綢之路》,《四川文物》1991年第6期。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文物地圖集·四川分冊》,第354頁(圖),第1007頁(文)。

        《秩律》公布以后,有學者懷疑《秩律》載錄二百八十余縣道并非漢朝所轄縣道的完整記錄,其間或有缺簡,或有省略。郭洪伯進一步指出,《秩律》簡467與簡465之間至少缺失了一支載錄五百石秩級道名的竹簡。

        郭洪伯: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編連商兌(續(xù))》,《簡帛研究 二〇一七(春夏卷)》,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

        筆者通過對秦漢“道”政區(qū)演變的研究,提出秦漢道目存在較強的穩(wěn)定性,《秩律》不可能缺失一支載錄道名的竹簡。不僅于此,《秩律》同樣不存在缺失或省略縣、道、邑的可能,《秩律》二百八十余縣道就是漢朝所轄縣道的完整記錄。

        馬孟龍: 《張家山漢簡〈秩律〉“縣道邑缺失”問題辨析》,《出土文獻》2022年第2期。

        《遷律》提到“蜀六道”與《秩律》蜀郡轄道數(shù)目相符,且《遷律》簡320完整記錄的蜀郡十縣也全部見于《秩律》,這表明《秩律》載錄蜀郡縣道名目完整無缺。另外,《遷律》簡322還提到狄道、氐道、羌道、武都道,這四個道也見于《秩律》。進而言之,《遷律》簡321、322完整記錄了隴西郡、蜀郡“邊縣道”,以及上郡、巴郡、南郡的廣衍、涪陵、下雋,一共十四個縣道。這十四個縣道除“臨洮”外,全部見于《秩律》。前面論證“臨洮”是《秩律》簡453頂端殘缺地名。這說明漢文帝初年西北邊疆所有“邊縣道”皆為《秩律》載錄,進一步表明《秩律》縣道地名就是漢朝直轄縣道的完整記錄。

        三、 秦漢陽陵縣地望及政區(qū)沿革

        清人金石譜錄著錄有秦代“陽陵虎符”,是秦代置陽陵縣的證據(jù)。王國維認為秦代陽陵縣即《漢志》左馮翊陽陵縣。

        王國維: 《秦陽陵虎符跋》,《觀堂集林》卷一八,北京: 中華書局,1959年,第904—906頁。

        二十一世紀初公布了一組里耶秦簡“陽陵居貲”文書,引發(fā)學界對秦代陽陵縣地理方位的熱議。里耶秦簡發(fā)掘者認為,陽陵縣與遷陵縣同屬洞庭郡。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處: 《湘西里耶秦代簡牘選釋》,《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1期。

        李學勤受王國維的影響,懷疑秦代陽陵縣即漢景帝陵邑之陽陵。

        李學勤: 《初讀里耶秦簡》,《文物》2003年第1期。

        王偉則提出“陽陵”為“芷陽陵”之省稱,欲進一步落實秦代陽陵縣在關(guān)中。晏昌貴、鐘煒則指出,“洞庭郡屬縣說”“關(guān)中秦人故地說”都存在比較嚴重的缺陷,他們把秦代陽陵縣與包山楚簡所見“陽陵”聯(lián)系起來,認為即《左傳》襄公十年所提及的鄭地“陽陵”,在今河南省許昌市北。

        王偉: 《里耶秦簡貲贖文書所見陽陵地望考》,《考古與文物》2007年第4期。

        晏昌貴、鐘煒: 《里耶秦簡所見的陽陵與遷陵》,《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年第4期;晏昌貴: 《秦簡牘地理研究》,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34—135頁。

        公允地說,這些討論都缺乏足夠的依據(jù),主要思路是把里耶秦簡陽陵縣與傳世文獻、出土文獻所見各種“陽陵”簡單對應,可信度較低。

        其實,《秩律》簡453亦有“陽陵”,在《秩律》最初公布時,因僅釋出“陵”字,未能引起學者注意。后《二年律令與奏讞書》根據(jù)紅外線照片將“陽陵”釋出,但未指明陽陵所在。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 《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74頁。

        周波從《秩律》地名排列規(guī)律入手,指出“陽陵”與巴郡屬縣排列在一起,推測《秩律》陽陵縣屬巴郡,亦即里耶秦簡“陽陵”。

        周波: 《漢初簡帛文字資料研究二題》,《文史》2012年第4輯。

        筆者重新梳理《秩律》簡453縣道地名上屬郡,指出“陽陵縣”排列在蜀郡葭明縣與巴郡江陽縣之間,存在屬蜀郡、巴郡兩種可能,更傾向于隸屬蜀郡。

        馬孟龍: 《張家山漢簡〈秩律〉與呂后元年漢朝政區(qū)復原》,《出土文獻》2021年第3期。

        《遷律》律文再次出現(xiàn)了“陽陵”。簡320、321律文規(guī)定“諸當遷者,巴遷涪陵,成都、新都、雒、涪、梓潼遷陽陵,郫、臨邛、武陽遷葭明,葭明、陽陵各調(diào)處之其僂竘、褆陽鄉(xiāng)”,是對巴、蜀兩郡遷人遷徙地的規(guī)定。黃浩波指出這些縣名都屬于巴郡、蜀郡,而且《遷律》提到的陽陵縣褆陽鄉(xiāng)可以與里耶秦簡“陽陵居貲”文書中戍卒籍貫“陽陵褆陽”對應,可謂秦代陽陵縣即漢初巴蜀地區(qū)陽陵縣的有力證據(jù)。然而,在談論《遷律》《秩律》陽陵縣具體歸屬時,黃浩波采納了周波的意見,將其歸入巴郡。這一看法并不正確。

        黃浩波在進行論證時,采用了原整理者“已遷涪陵”的釋文,現(xiàn)已知釋文應作“巴遷涪陵”,則后面列舉的縣名皆屬蜀郡,陽陵也不例外。其實,即便“巴”未釋出,根據(jù)《遷律》簡321、322所列漢初“邊縣道”地名排序,也能判斷出陽陵縣屬蜀郡。上一節(jié)提到,《遷律》簡321、322所列“邊縣道”的順序有其內(nèi)在邏輯,即按照地理方位先由東向西,再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哆w律》“陽陵”排列在葭明以后,是最后一個邊縣,由此往南就是蜀六道和涪縣氐部了。根據(jù)這一排列規(guī)律,“陽陵”應位于葭明、蜀六道之間的邊境地區(qū)。毫無疑問,陽陵縣為蜀郡邊縣,而非巴郡邊縣。

        遵照《遷律》蜀郡邊縣的排列順序,陽陵縣方位可以限定在非常小的地域范圍。葭明縣位于今四川省廣元市昭化鎮(zhèn)城關(guān)村。“蜀六道、涪之氐部”中,距離葭明縣最近的是涪縣氐部,位于今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zhèn)(見后文)。秦漢陽陵縣必位于兩者之間,即今四川省青川縣境內(nèi)(見附圖)。

        今青川縣城關(guān)鎮(zhèn)郝家坪存在一處大規(guī)模戰(zhàn)國晚期至秦代的墓葬群,更因其中的50號秦墓出土秦武王二年的“更修田律”木牘聞名于世。郝家坪墓葬群是迄今川西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戰(zhàn)國至秦代墓葬群,意味著緊鄰墓葬群的今青川縣城區(qū)應有一處秦代重要城邑。現(xiàn)根據(jù)《遷律》所顯示的“陽陵”地理方位,有理由相信,這處重要的城邑應該就是戰(zhàn)國秦漢之際的陽陵縣。

        以往學界認為郝家坪墓葬群的時代為戰(zhàn)國晚期,李蓉、黃家祥將郝家坪墓葬分為五期,指出第五期已經(jīng)進入秦代。見李蓉、黃家祥: 《青川戰(zhàn)國墓研究》,李蓉、黃家祥主編: 《青川郝家坪戰(zhàn)國墓木牘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成都: 巴蜀書社,2018年,第123—129頁。

        《漢志》廣漢郡有白水縣,在今四川省青川縣沙州鎮(zhèn)(舊稱白水鎮(zhèn))。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文物地圖集·四川分冊》,第221頁(圖),第402頁(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隊: 《絲綢之路河南道沿線的重要城址》,《考古學集刊》第13集,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第241頁。

        以往認為漢代白水縣為今青川縣建縣之始,在漢高帝六年。

        《青川縣志》編纂委員會: 《青川縣志》,成都: 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3、108頁。

        《秩律》沒有白水縣?!哆w律》簡321、322所列漢初蜀郡“邊縣”同樣沒有白水縣。漢代白水縣位于葭明縣、陽陵縣之間(見附圖“白水關(guān)”方位),不應為《遷律》遺漏?!吨嚷伞贰哆w律》表明文帝以前無白水縣,以往認為白水縣始置于漢高帝時期的意見不可信?!稘h志》廣漢郡無陽陵縣,說明陽陵縣在文帝以后廢撤。筆者懷疑,陽陵縣、白水縣是前后承繼的縣級政區(qū),即秦至漢初的陽陵縣后撤銷,改置白水縣。

        分析秦漢之際白龍江流域的政區(qū)沿革,似乎可以找到陽陵縣、白水縣更替的原因?!哆w律》反映出陽陵縣為蜀郡邊縣,說明秦漢之際蜀郡西界大致止步于今白龍江流域的沙州鎮(zhèn)?!度A陽國志·漢中志》梓潼郡白水縣“有關(guān)尉”,即白水關(guān)尉,同在今沙州鎮(zhèn)。

        陶張、尹默: 《白水關(guān)故地考》,《四川地方志通訊》1984年第4期。

        白水關(guān)很有可能就是秦至漢初蜀郡的西界。三國時期,曹魏一度據(jù)有武都、陰平二郡,蜀漢即以白水關(guān)與曹魏分界,某種程度可以視為秦漢之際蜀郡疆域的重現(xiàn)。白水關(guān)在秦漢之際是扼守白水河谷,防范羌、氐進入四川盆地的前沿,并不適合設(shè)縣。反觀今青川縣城區(qū)(舊稱喬莊鎮(zhèn)),其北部有摩天嶺天險與羌、氐聚居區(qū)阻隔(見附圖),而由沙州鎮(zhèn)經(jīng)青川縣城區(qū)、清溪鎮(zhèn),平武縣江油關(guān)鎮(zhèn)可順涪江至綿陽市(秦漢涪縣),此路古稱“景谷道”,三國末年鄧艾破蜀即部分利用了這條交通路線。

        常璩著,劉琳校注: 《華陽國志校注(修訂版)》,成都: 成都時代出版社,2007年,第86—87頁;鮮肖威: 《陰平道初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年第2期。

        秦代在今青川縣城區(qū)設(shè)陽陵縣亦在情理之中。然而隨著漢武帝時期,漢朝勢力進入今白龍江上游,開白馬氐置武都郡,逐漸打通了經(jīng)由白龍江河谷進入隴西郡的交通路線——“陰平道”。在“陰平道”開通后,白水關(guān)不再是蜀郡的邊關(guān),而成為溝通隴蜀的交通重鎮(zhèn),其政治、軍事、交通地位遠超今青川縣城區(qū)的陽陵縣。這一區(qū)域政治重心的轉(zhuǎn)移,即體現(xiàn)為在白水關(guān)設(shè)白水縣取代原來的陽陵縣。

        明確了陽陵縣地理方位,可知漢初陽陵縣、葭明縣是蜀郡僅有的兩個邊縣,《遷律》簡320、321規(guī)定蜀郡南部三縣的遷人遷徙到葭明縣之僂竘鄉(xiāng),蜀郡北部五縣的遷人遷徙到陽陵縣之褆陽鄉(xiāng)?!吨嚷伞肥窨倏h以千石秩級、八百石秩級為主,僅有葭明、陽陵秩六百石,恐怕是因為二縣為邊縣。進而言之,《遷律》簡321、322載錄的十九個“邊縣道”(含“蜀六道”)在《秩律》或為六百石秩級,或為五百石秩級,無一位列八百石秩級以上,似乎表明秦漢“邊縣道”秩級普遍偏低。反觀屬于邊郡的云中郡,《秩律》載錄其十四縣中,一半為千石秩級、八百石秩級,這個現(xiàn)象值得日后繼續(xù)思考。

        《遷律》把云中郡與邊縣道排列在一起,將云中郡屬縣均歸入“邊縣道”,也反映出云中郡的特殊性。

        明確陽陵縣地理方位,還有助于重新思考漢初陰平道、蜀氐道方位。前面提到,《遷律》簡321、322所列“邊縣道”按照地理方位由東向西,再由北向南排列。陽陵是蜀郡最后一個邊縣,由此往南是蜀六道和涪縣氐部。以往認為,漢代陰平道在今甘肅省文縣城關(guān)鎮(zhèn)鵠衣壩村。

        李世仁: 《陰平古道初探(三)》,《隴南日報》2012年10月7日第2版。

        這一定位在秦漢之際陽陵縣的西北部,與律文所示“蜀六道”位于陽陵縣以南的方位特征不符。且今甘肅省文縣位于“白水關(guān)”外,并不在秦漢之際蜀郡轄域范圍內(nèi)。因而《遷律》提示我們,漢初陰平道并不在今甘肅省文縣,而應在今青川縣以南的區(qū)域?qū)ぶ俏磥碇档美^續(xù)探討的問題。同樣的道理,《秩律》簡465之“蜀氐道”,整理者認為就是《漢志》廣漢郡甸氐道,把“蜀”視為“甸”的訛字。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202頁。

        然而,漢代甸氐道位于今四川省九寨溝縣雙河鄉(xiāng),同樣不在秦漢之際陽陵縣以南,又位于白水關(guān)外,與《遷律》所見“蜀六道”地理特征不符。我們應當重新考慮《秩律》蜀氐道之性質(zhì)。很有可能,漢初蜀郡確有一個名為“蜀氐”的道,并且位于秦漢之際陽陵縣以南。

        常璩著,劉琳校注: 《華陽國志校注(修訂版)》,第85—86頁。

        四、 “涪縣氐部”政區(qū)沿革及秦漢“部”制

        《遷律》簡322有一處十分特殊的政區(qū)建制,即“涪縣氐部”?!哆w律》公布后,立刻引起黃浩波的注意。他把“涪縣氐部”與馬王堆帛書所見長沙國南部地區(qū)的“部”,以及秦代“部”類封泥聯(lián)系起來,指出“涪縣氐部”是涪縣管轄境內(nèi)氐人的機構(gòu)。

        黃先生僅論及“涪縣氐部”的性質(zhì),沒有提到其地理方位。其實,根據(jù)《遷律》可以判定“涪縣氐部”的具體位置。秦漢涪縣即今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qū)開元場。

        常璩著,劉琳校注: 《華陽國志校注(修訂版)》,第73—74頁。

        《遷律》把“涪縣氐部”與蜀郡“邊縣道”排列在一起,說明其同樣位于蜀郡邊徼,亦即今涪江上游地區(qū)。這一地區(qū)在西漢后期設(shè)置“剛氐道”?!稘h志》廣漢郡剛氐道自注“涪水出徼外,南至墊江入漢,過郡二,行千六十九里”,可知剛氐道位于鄰近邊徼的涪水上游?!洞笄逡唤y(tǒng)志》據(jù)此定漢代剛氐道在平武縣東。

        穆彰阿、潘錫恩等修纂,王文楚等點校: 《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三九九《四川統(tǒng)部·龍安府·古跡》,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14718頁。

        劉琳進一步將其定位在今平武縣古城鎮(zhèn),即西魏平武縣治地。

        常璩著,劉琳校注: 《華陽國志校注(修訂版)》,第88頁。

        學界多取此說。不過,平武縣古城鎮(zhèn)以南的江油關(guān)鎮(zhèn)為漢代至三國的江油關(guān)、江油戍所在。

        曾窮石: 《對江油戍有關(guān)史實的考辨》,《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

        楊智宇認為江油關(guān)是漢代剛氐道邊徼,并根據(jù)《漢志》所載涪水入徼處至入漢處“千六十九里”之里程,將剛氐道推定在今平武縣江油關(guān)鎮(zhèn)至江油市武都鎮(zhèn)之間。

        楊智宇: 《漢代水道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21年,第361頁。

        筆者贊成楊智宇的意見,因為在江油關(guān)鎮(zhèn)以北的涪江上游地區(qū),迄今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漢代遺址,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國文物地圖集·四川分冊》,第202—203頁(圖)。

        說明江油關(guān)應是漢代邊徼,剛氐道不可能設(shè)置在徼外。又今江油市城區(qū)在漢代為涪縣德陽亭。

        常璩著,劉琳校注: 《華陽國志校注(修訂版)》,第87頁。

        故漢代剛氐道應設(shè)置在平武縣江油關(guān)鎮(zhèn)以南,江油市城區(qū)以北,大致在今江油市武都鎮(zhèn)附近(見附圖)。

        《秩律》所載蜀郡六道無剛氐道,說明漢初尚未設(shè)置。而剛氐道與《遷律》“涪縣氐部”地域重合,兩者顯然是承繼關(guān)系,即西漢中后期在“涪縣氐部”基礎(chǔ)上設(shè)置剛氐道。明確“涪縣氐部”與剛氐道的關(guān)系,有助于理解秦漢管理蠻夷機構(gòu)“部”“道”之間的聯(lián)系。

        秦封泥中,有一類“部”封泥,存在兩種形制: 一種僅載錄部名,如豲部、略部、西部、邽部、畦部、武部、沈部;一種為“縣名+部名”,如綿者略部、綿者魏部、義渠中部、下辨畾(壘)部。

        劉瑞編著: 《秦封泥集存》,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第1027—1031頁?!都妗愤€著錄“都部”,王偉指出釋文可能有誤(王偉: 《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305頁)?!都妗分洝奥宀俊薄爸尾俊?,疑為“略部”誤釋; “渠部”應為“義渠中部”左半部。王偉曾專門討論“部”類秦封泥,認為是“鄉(xiāng)部”之省。孫聞博則敏銳地注意到,“縣名+部名”類封泥中的“綿者”“義渠”多與蠻夷相關(guān),提出秦漢“道”不設(shè)鄉(xiāng),僅設(shè)“部”。故秦代的“部”設(shè)于縣?!哆w律》“涪縣氐部”進一步表明,直至漢初仍在縣設(shè)“部”。

        劉瑞編著: 《秦封泥集存》,第689—691、697、1031頁。“下辨畾部”,原釋文誤作“下部畾部”。

        王偉: 《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第303—305頁。

        孫聞博: 《新見封泥與秦縣印制變遷》,《社會科學》2023年第3期。

        孫聞博把“部”與蠻夷管理相聯(lián)系,十分敏銳,但是稱秦漢“道”僅設(shè)“部”的看法并不正確。秦代的綿諸、義渠、下辨皆是縣,而非道,

        馬孟龍: 《出土文獻所見秦漢“道”政區(qū)演變》,《民族研究》2022年第2期。

        明確秦封泥“綿者略部”“綿者魏部”“義渠中部”“下辨壘部”中的綿者、義渠、下辨皆是縣,再加上《遷律》“涪縣氐道”中的“涪縣”也是縣。秦漢時期“部”機構(gòu)的設(shè)置可能與孫聞博的意見恰恰相反,實際只設(shè)置在縣,目前沒有道置“部”的任何證據(jù)。

        漢初“涪縣氐部”后改置剛氐道,這種行政建制的轉(zhuǎn)化為理解“部”與“道”之間的關(guān)系,提供重要啟示: 秦漢的“道”很有可能是從“部”演變而來。如秦封泥有“獂部”,而秦漢亦有獂道,兩者的關(guān)系可能也是由“獂部”改制為“獂道”。筆者指出,商鞅變法時秦國僅有縣制,而無道制。道制大約在秦昭襄王末年產(chǎn)生。那么,在道制產(chǎn)生以前,秦國又通過什么形式管理蠻夷呢?現(xiàn)在看來,極有可能采用的是部制。

        商鞅變法后,秦國大概在邊境設(shè)置“部”來管理蠻夷。目前所見秦代“部”類封泥的兩種形制應存在時代差異。從“某部”不載錄縣名來看,這一時期的“部”獨立性較強,可能與縣地位相當,應該是較早的印制。而“某縣某部”將“部”綴于縣后,而且與漢初《遷律》“涪縣氐部”形制一致,應該是秦代較晚的印制。這反映出,秦代的“部制”存在一個由獨立性較強到從屬于縣的轉(zhuǎn)變。秦封泥“綿者略部”“綿者魏部”中的“綿者”即《秩律》、傳世文獻中的“綿諸”。孫聞博注意到里耶秦簡更名木方“者如故,更諸”的記載,指出凡是寫作“綿者”的封泥皆在秦統(tǒng)一之前。這說明“部”轉(zhuǎn)由縣所轄,發(fā)生在秦統(tǒng)一以前。不過,并非所有的“部”都劃歸縣屬,還有一些“部”改制為道。出土文獻所見秦道存在“導”“道”兩種寫法,其中“導”的寫法較早,在秦王政以前。

        周波: 《戰(zhàn)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xiàn)象研究》,北京: 線裝書局,2012年,第249—250頁。

        目前所見秦封泥中的“獂道”皆用“導”字,可見“獂部”改制“獂道”在秦王政以前。筆者推測,“部”的分化與道制創(chuàng)立有關(guān)。昭襄王末年秦國創(chuàng)立道制,把一部分“部”改制為“道”,依然是與縣平級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其他的“部”則劃歸縣統(tǒng)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有縣之“部”升格為“道”,西漢中后期“涪縣氐部”改置“剛氐道”仍在延續(xù)這一進程。

        余論 《遷律》在秦漢政區(qū)研究中的價值秦漢時期為了加強對新占領(lǐng)地區(qū)以及邊疆地區(qū)的控制,制定了遷徙罪人實邊的政策,并通過頒布《遷律》規(guī)范各郡遷人的遷徙地。湖南省益陽兔子山遺址7號井出土漢惠帝時期律名木牘所見“獄律十七章”明確包含《遷律》。遺憾的是,抄寫于呂后二年的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二年律令》并不包括《遷律》。此次張家山336號漢墓《遷律》的公布,使學界首次目睹《遷律》面貌,學術(shù)意義十分重大。

        黃海: 《由“遷”至“遷刑”——秦“遷”入刑考》,《交大法學》2019年第4期。

        張忠煒: 《秦漢律令法系研究續(xù)編》,上海: 中西書局,2021年,第87—91頁。

        由于秦漢遷人的遷徙地皆為新占領(lǐng)地區(qū)及邊疆地區(qū),《遷律》涉及的遷徙地均為某一時期國家的邊地。此前公布的岳麓書院藏秦代法律竹簡,有一部分秦令與遷人有關(guān),試舉一例:

        諸相與奸亂而(遷)者,皆別(遷)之,勿令同郡。其女子當(遷)者└,東郡└、參川└、河內(nèi)└、穎(潁)川└、請(清)河、0864/082河間└、蜀巴└、漢中└、□2193/083

        陳松長主編: 《岳麓書院藏秦簡(伍)》,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第66頁。

        考慮到秦漢時代存在“詔令入律”的情況,這條規(guī)范遷人遷徙地的令文或可視為另一種“遷律”。憑借這條令文提及的遷人遷徙地,可以勾勒出一條由河間、清河、東郡、叁川、潁川、漢中、蜀巴諸郡構(gòu)成的界限,恰為秦國統(tǒng)一以前某一時段東部邊界的反映。

        馬孟龍: 《秦滅趙之戰(zhàn)與秦郡建置》,《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1輯,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第291—303頁。

        此次公布的張家山336號漢墓《遷律》第二條律文則完整描述了一條由隴西郡、蜀郡十七個縣、道共同構(gòu)成的漢朝西部、西北部邊界,使學界對漢初疆域有了清晰的認識。這些都反映出《遷令》《遷律》在研究秦漢邊疆,以及邊疆政區(qū)地理上的重要學術(shù)價值。

        然而,國家疆域、政區(qū)建制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由岳麓書院藏秦簡《遷令》、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遷律》來看,它們對遷人遷徙地的規(guī)定,并不能持續(xù)很久。一旦國家疆域范圍、邊疆政區(qū)發(fā)生變化,《遷律》便要做出調(diào)整: 廢除舊律文,重新制定新律。這提示學界,要注意《遷律》不同于其他律篇的“時效性”。

        《遷律》的“時效性”不僅與邊疆盈縮、政區(qū)建制有關(guān),也與當時復雜的邊疆政治形勢緊密相聯(lián)。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遷律》第二條律文涉及漢朝直轄區(qū)域內(nèi)部遷人遷徙地的調(diào)整,例如把內(nèi)郡的遷人集中遷徙至上郡廣衍縣,把蜀郡遷人集中遷徙至白龍江流域的葭明縣僂竘鄉(xiāng)、陽陵縣褆陽鄉(xiāng)。文帝元年為何對漢朝境內(nèi)遷人遷徙地作出這樣的安排?是否與當時防御匈奴、白馬氐有關(guān)?這些仍是值得繼續(xù)思考的問題。

        憑借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的發(fā)現(xiàn),使《遷律》在秦漢政區(qū)地理、邊疆地理研究上的重要價值得以顯現(xiàn)?;蛟S可以說,在秦漢各種律篇中,《遷律》在政區(qū)地理上的研究價值,僅次于《秩律》。據(jù)介紹,睡虎地77號漢墓出土漢代律篇中也有《遷律》。

        熊北生、陳偉、蔡丹: 《湖北云夢睡虎地77號西漢墓出土簡牘概述》,《文物》2018年第3期。

        本文對張家山336號漢墓竹簡《遷律》政區(qū)建制的闡發(fā),或許會讓學界對睡虎地77號漢墓竹簡《遷律》的公布,更多幾分期待。

        附圖 文帝元年蜀郡北部縣道分布圖

        (責任編輯: 田穎、王濼雪)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出土簡牘文獻與秦漢縣邑定位研究”(22BZS013)階段性成果。

        我也色自拍俺也色自拍| 国产98色在线 | 国产|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视频| 免费国产交换配乱淫| 粉嫩极品国产在线观看| 日本免费一区精品推荐| 青青草免费在线视频久草| 黄色av亚洲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人妻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乱一区三区| 久久精品免费无码区| 日本岛国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国产91|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小说| 岛国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自拍国语对白|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午夜毛片v一区二区三区| 被群cao的合不拢腿h纯肉视频| 欧美一欧美一区二三区性| 老熟女一区二区免费| 三级国产自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av| 免费av在线 国产精品|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色偷偷噜噜噜亚洲男人|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久久久| 天堂女人av一区二区| 少妇连续高潮爽到抽搐|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淫片免费大片| 国产精品自拍盗摄自拍| 无码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视频在线看| 国产精品不卡免费版在线观看| 欧洲美女黑人粗性暴交视频|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