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本文通過分析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的內涵與原則,審視當前教學現狀,提出適合當前情況的教學措施,深度開展閱讀理解活動,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深度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深度教學
小學語文是基礎性學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提高學生思維、情感意識等綜合素養(yǎng)。然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對學生缺少深入的教學指導,大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薄弱,語文素養(yǎng)難以提升。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通過開展深度的閱讀理解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閱讀理解教學的內涵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涵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閱讀教學中需要重視字詞、句子及文章三方面的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掌握閱讀的方法,從而提升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二)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內涵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是在閱讀教學基礎上的一種深化和拓展。教師通過提取信息、推理判斷、感悟理解以及評價鑒賞等層面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閱讀理解教學要求學生獲取準確的文本信息的同時,能運用閱讀策略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和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閱讀理解教學的關系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閱讀理解教學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閱讀教學是閱讀理解教學的基礎和前提,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能掌握基本的字詞、句子和文章結構等知識,為后續(xù)的深入理解做好準備。而閱讀理解教學則是在閱讀教學基礎上的深化和拓展,要求學生透過文本表面現象,深入挖掘其中深層次的含義。因此,可以說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閱讀理解教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二、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原則分析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教學基礎,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應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huán)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勇于表達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通過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互動性
互動性原則要求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教師通過良好的閱讀教學活動,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提問、討論、反饋等方式,與學生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內容。教師可以將文本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讓學生在互動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三)層次性
層次性原則在小學閱讀理解中強調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由于每個學生實際閱讀能力不同,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閱讀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閱讀任務,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通過詞句引出整段句子的含義,整體把握篇章的內容,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層次上獲得提升。教師通過層次性原則的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系統性培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有效激發(fā)學生課程學習興趣,促進其閱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三、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活動開展現狀
(一)師生缺少課堂互動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雖然開始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當成課堂教學的主體,但是課堂上留給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仍然較少,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少互動,對文本內容缺乏深入的研究。由于課堂互動不足,教師對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情況了解不足。例如,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未能掌握閱讀技巧,很難發(fā)現文本核心含義,但是教師并未發(fā)現學生在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極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不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未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降低了整體教學質量。
(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受到影響
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一般采取統一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對于文本的理解程度不同,現階段“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違背了層次性原則,致使很多學生難以適應當前的教學模式,個性發(fā)展受到影響。
(三)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采取單一的教學培養(yǎng)模式,課堂上一般只有少數悟性高,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能與教師積極互動,從而體會到課堂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大部分的學生只是當聽眾。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無法從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從而覺得閱讀內容枯燥無味,缺乏對閱讀課程的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倦情緒。學生閱讀興趣低,其閱讀質量必然差,也會限制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四、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活動深度開展的策略
(一)通過問題引導,激發(fā)學生探索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利用問題引導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探究。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了解未知世界的引路人。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問題,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進行文本的探究,從而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教師向學生提問時,需要以文本內容為基礎,針對主題、人物性格、情節(jié)發(fā)展等方面進行開放式提問。例如,在教授《司馬光》時,教師可以問學生:“這個故事講了什么?”并且進一步引導:“故事中的主角遇到了什么問題?他是如何解決的?如果你在現場,可能會怎么做呢?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可以將問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確保學生能理解并愿意投入思考。
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出適合學生學習探究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合理引導,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通過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能參與閱讀活動,不斷增強自身的思維意識,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二)使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閱讀思維
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思維導圖以其直觀、系統的特點,能幫助學生將復雜的文本信息條理化。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煉每段的主題句或關鍵詞繪制出思維導圖,這一任務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篩選信息,從而形成明確的邏輯框架,厘清文章的脈絡,精準把握文章的核心。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文本閱讀,能幫助學生一目了然地看出文本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僅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能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教授《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時,本文以總分形式進行寫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梳理,將文本內容分為這三個部分:引出問題“海底有什么”、解決問題“介紹海底世界”、得出結論“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學生會發(fā)現頭尾部分都是總說,中間部分是分說,而分說部分又分為“海底光線”“海底聲音”“海底動物的活動方法”“海底植物的差異”“海底的物產”五個部分,再往下還可以繪制出每個部分更細致的內容。學生在繪制導圖的過程中明白作者的寫作思路,領會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也真正理解“景色奇異,物產豐富”八個字的內涵。
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學習閱讀分類,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使其具備清晰的邏輯思維。它讓學生以發(fā)散的形式思考,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可能會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從而激發(fā)他們產生創(chuàng)新思維。在后續(xù)的復習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之前繪制的思維導圖直接獲取文本的重點,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開展小組合作,促進學生協同學習
當前閱讀理教學中師生互動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課程任務緊、學生人數多,四十分鐘內,教師不可能照顧到全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閱讀理解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可以由少數帶動多數,生生互動也能彌補師生互動的不足,讓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都動起來。
教師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積極探討,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能提升學生課程學習能力,使其勇于表達自身的情感,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在小組中,學生可以圍繞共同的學習目標,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互動交流,小組成員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相互啟發(fā),從而拓寬閱讀視野。這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探究文本的內涵,從而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草船借箭”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布置分組任務要求學生分析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并且探討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對事件發(fā)展的影響。小組成員可以輪流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提出疑問,并共同討論教師布置的任務。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諸葛亮、周瑜所體現的人物性格,產生多元化的理解。
(四)觀察寫作反應,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需要將閱讀與寫作進行結合,通過觀察學生的寫作反應,掌握學生的閱讀理解程度。寫作是閱讀理解的表達,能直觀地反映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程度。文字的描述能體現學生的情感意識,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感。因此,教師在布置寫作任務時,應緊密圍繞閱讀內容,設計多樣化的寫作形式,以讀后感、續(xù)寫、改寫、仿寫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通過觀察學生的寫作作品,教師可以捕捉到學生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從而更準確地評估其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教授《曹沖稱象》這篇課文時,學生通過閱讀能了解曹沖稱象的方式,并且學習他的聰明才智及創(chuàng)新探索的意識。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改寫:運用現在的方式對大象進行稱重,可以有哪些稱重方式呢?
在寫作過程中,教師需要耐心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含義,有效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通過寫作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僅能在寫作中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還能增強自身語言表達能力。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活動的深度開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學體系,教師通過問題引導、使用思維導圖、開展小組合作、觀察寫作反應及創(chuàng)新閱讀活動等策略,為學生創(chuàng)建良好的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教師應積極探索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活動開展方式,強化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羅壽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深度學習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3(3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