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高中生必備的重要素養(yǎng)之一。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是學生進行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內容多偏重英語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忽視了本土文化的融入,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本土文化的深刻認同。為彌補這一缺憾,近年來,高中英語教學改革將“講好中國故事”作為重要目標之一,試圖通過引入中國文化內容提升學生表達中國故事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這種教學實踐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更準確的語言表達技巧,還能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使其能夠在國際交流中自信地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講好中國故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意識
將中國故事引入高中英語閱讀課堂,能使學生通過英語這一國際語言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表達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通過學習中國歷史人物、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習慣以及現(xiàn)代中國發(fā)展成就的內容,學生可以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更加清晰地認識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例如,在學習節(jié)日相關的閱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文化素材,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節(jié)日背后的文化價值和象征意義。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參與文化討論與反思,從而形成對中國文化的深厚認同感。此外,這種認同感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在與他人溝通時更自然地展示和傳播中國文化,增強他們在國際交往中的文化自信。
(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學生面對的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環(huán)境,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故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向他人介紹中國文化的技巧。例如,在學習英文版的《中國名人傳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口語或書面表達中以英語與他人交流。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角色扮演或模擬國際交流的情境,讓學生在模擬與外國朋友、游客或合作伙伴交流的過程中,將中國故事融入對話,提升實際運用能力。這種基于真實場景的學習體驗,能使學生以更開放的態(tài)度去理解和接受他國文化,從而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
(三)豐富英語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中國故事可大大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與日常生活和文化背景之間的聯(lián)系。例如,將《西游記》《紅樓夢》等經典文學作品的英文節(jié)選或改編內容融入英語閱讀材料,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到文化的韻味與深度。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中國當代的發(fā)展,如“一帶一路”倡議、新能源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等,將具有時代意義的內容呈現(xiàn)在課堂上。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學生能夠感受到英語不僅是了解西方世界的工具,還是一種表達本土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媒介。這種以學生熟悉的內容為基礎的教學,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他們在英語學習中保持長期的學習動力和參與熱情。
(四)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全球視野
在英語閱讀課堂上講述中國故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通過閱讀和分析與中國故事相關的英文材料,學生能夠學會從不同視角理解和表達中國文化。例如,閱讀《中國制造2025》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中國制造業(yè)的發(fā)展、成就和面臨的挑戰(zhàn),使學生在了解科技進步的同時反思中國在全球產業(yè)鏈中的角色。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和分析其他國家對中國的看法,從而認識到國際輿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這種分析過程鼓勵學生從更廣泛的角度思考中國故事的全球影響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并逐漸形成客觀、理性地看待問題的態(tài)度。同時,這也為學生未來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應對文化沖突、解決跨文化溝通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講好中國故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以北師大版必修第二冊“A Medical Pioneer”為例
(一)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創(chuàng)設與中國故事相關的教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本國文化的獨特性和豐富性,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在理解中國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責任感。將中國故事融入課堂,還能夠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找到熟悉感,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應與真實的中國故事緊密相關,確保學生能夠感受到文化的真實性。
在講解“A Medical Pioneer”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了解瘧疾和屠呦呦的故事,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教師首先展示一些關于瘧疾的數(shù)據(jù)和圖片,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瘧疾的嚴重性。準備一張世界地圖,用不同顏色標注瘧疾高發(fā)地區(qū),并列出相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如每年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等,讓學生認識到瘧疾對全球健康的重大影響,目的是喚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幫助學生理解這個問題的嚴峻性。學生觀察地圖并回答問題,指出瘧疾在非洲、南美洲和東南亞等地區(qū)尤為嚴重。接下來,教師提供一些與瘧疾相關的背景信息,包括它的傳播方式、癥狀和影響,提問學生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澳銈冎蜡懠彩峭ㄟ^什么途徑傳播的嗎?”“瘧疾患者會有哪些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帶來什么后果?”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回答來調整和補充信息,確保他們對瘧疾的危害性有深入的理解。之后,教師可以介紹屠呦呦這位中國科學家以及她在抗瘧疾方面的貢獻,播放一段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視頻片段,或者展示屠呦呦在實驗室工作的圖片,進一步增加情境的真實性,使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她的成就和貢獻。如“這是一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她在資源極其匱乏的條件下成功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這種藥物被認為是對抗瘧疾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那么,在那樣的條件下,屠呦呦是如何成功的呢?”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后續(xù)學習,從而更好地理解屠呦呦的科研歷程和成就,思考屠呦呦面臨的挑戰(zhàn),并為她的科研精神所感動。通過這一導入情境的設計,教師能夠成功激發(fā)學生對屠呦呦及其成就的興趣。學生通過對瘧疾和屠呦呦的初步了解,感受到科學家們在抗擊疾病過程中的奉獻精神和堅韌意志。這樣的情境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還使他們在情感上與屠呦呦產生共鳴,為后續(xù)深入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小組合作共同解讀語篇,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小組合作解讀語篇可以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文本內容,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是簡單地接受信息,而是帶著問題和批判性思維解讀文本,從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這種批判性思維使學生在面對復雜的文化話題時能夠進行獨立分析和深刻反思,形成更加全面、客觀的文化認知,進一步堅定對本土文化的信心。在小組合作解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提出具有反思性的問題,幫助學生從表層理解走向深層分析。
例如,教師可以簡要回顧屠呦呦在1969年被指定為抗瘧團隊的負責人,當時面臨著資源有限和技術條件不足等挑戰(zhàn),并強調:在其他科學家研究了超過24萬種化合物卻未能取得突破時,屠呦呦認為中國傳統(tǒng)草藥中可能藏有答案,于是她和團隊研究了幾百種傳統(tǒng)草藥。這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她決心和勇氣的來源。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文本中一些關鍵的句子,以加深他們對屠呦呦科研過程的理解。例如:“She researched hundreds of traditional recipes connected to antimalarial cures. Then Tu Youyou and her team began using modern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se Chinese herbs one by one.”教師帶領學生逐句分析,解釋researched hundreds of traditional rec-ipes以及using modern research methods的含義,讓學生理解屠呦呦結合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方法的科研精神。
教師繼續(xù)講述屠呦呦在實驗過程中以身試藥的情節(jié):在經歷了數(shù)百次實驗之后,屠呦呦和她的團隊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種有效的提取方法,但為了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她自愿成為第一位實驗對象,直接服用提取的青蒿素。教師接著提問:“如果你是她,你會有這樣的勇氣嗎?你認為她為什么會選擇親身試驗?”在對屠呦呦的科研歷程有了更深理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屠呦呦的成就如何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屠呦呦在研究中結合了傳統(tǒng)中藥和現(xiàn)代科學,你們認為她的成功對我們今天了解傳統(tǒng)文化有什么啟示?”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如:“屠呦呦的成就讓我們看到了中醫(yī)藥的力量,原來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也能為世界健康做出貢獻。”通過討論,學生可以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進一步堅定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教師最后總結,屠呦呦的科研歷程不僅是一個科學成就的故事,還是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科學領域的體現(xiàn),并鼓勵學生思考: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你們如何繼承這種將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相結合的精神,并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通過反思,學生形成了堅定的文化自信。通過小組合作解讀語篇,學生在語言技能上得到了鍛煉,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和表達屠呦呦的故事,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講好中國故事”的教育目標。
(三)教師發(fā)揮問題驅動優(yōu)勢,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問題驅動教學通過提出引導性問題,鼓勵學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情節(jié)、角色和主題,幫助他們突破表面理解,挖掘更深層次的意義。通過探討不同角度的問題,學生能夠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學會在分析故事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而不只是被動接受信息。這種思維訓練有助于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時做出理性判斷,提高獨立思考能力。通過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在語言運用和邏輯表達方面得到了實踐的機會。同時,通過與同學互動,學生還能夠提高溝通能力,學習如何清晰、條理地表達復雜的想法,形成更自信的語言表達。
例如,教師可以簡要回顧屠呦呦在實驗中“rese-arched hundreds of traditional recipes connected to ant-imalarial cures”的過程,將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屠呦呦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上,如文章中提到的“the team had limited resources”這一點,強調她所處的環(huán)境非常艱苦,但她依然不斷努力,致力于從傳統(tǒng)草藥中尋找抗瘧藥物。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屠呦呦為什么還要堅持進行如此艱難的研究?”這個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她的信念和毅力。學生意識到屠呦呦的科研選擇不僅是一種科學決策,更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體現(xiàn)。
另外,教師也可以圍繞屠呦呦“以身試藥”的情節(jié),引導學生思考并深刻理解她的無私奉獻精神,并提問學生:“屠呦呦為什么會選擇成為第一個實驗對象?她的這一選擇意味著什么?”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可以感受到屠呦呦對科研工作的高度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資源和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她并沒有放棄,而是選擇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實驗對象,這不僅展示了她對抗瘧藥物安全性的信任,還體現(xiàn)了她對團隊和全人類健康的負責態(tài)度。最后,教師通過問題驅動帶領學生探討屠呦呦的科研成就對全球健康的影響。“屠呦呦的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會對全世界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鼓勵學生回顧文章的描述,如:“The medicine they discovered,artemisinin,has now become the world’s most effective drug for fighting malaria.” 學生在討論中可以得出,屠呦呦的研究不僅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還幫助世界重新認識中醫(yī)藥的潛力和價值。教師可以進一步總結,這一成就正是中國科學家在全球健康事業(yè)中重要貢獻的體現(xiàn)。屠呦呦的成就展示了中國文化和科學在解決人類共同問題中的潛力,為“講好中國故事”增添了實質性的內容。這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更加自信地認識到中國科學家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
(四)聚焦核心語法知識,鼓勵學生“講好中國故事”
語法知識是語言表達的基礎。通過聚焦核心語法知識,教師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清晰地表達思想,避免因語法錯誤而導致溝通障礙。在講述中國故事時,掌握正確的語法結構能夠使學生更流暢地表達觀點,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達。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使其將中國文化用清晰、規(guī)范的語言呈現(xiàn)給世界。語法的準確性不僅體現(xiàn)了語言能力,還反映出對聽眾的尊重。在向外國友人講中國故事時,流利且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夠展示出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語言能力,使其能夠更有效地與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提升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能力。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定語從句的用法,并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具體講解。文章中提到屠呦呦的科學成就時,使用了定語從句詳細說明人物和事件背景?!癟u Youyou is the scientist whose discovery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A scientist who was on the Nobel Prize Committee called Hans Forssberg explained that...”這些句子中的定語從句修飾了主語,提供了更多背景信息,能更精準地表達復雜概念。接著教師帶領學生逐句分析文章中的關鍵語句,幫助他們理解語法結構在具體情境中的使用。例如,在分析句子“Later,she studied Chinese medicine for two and a half years with experts in the field from whom she gained a deep knowledge about traditional pract-ices.”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從句“from whom she gained a deep knowledge”在描述屠呦呦學習歷程中的作用。通過這種分析,學生能夠體會到從句結構不僅為句子增加了細節(jié),還傳達了屠呦呦對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深入學習和理解。接著教師設計小組活動,鼓勵學生在小組內合作,使用定語從句來描寫屠呦呦。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每個小組用核心語法知識描述屠呦呦的科研歷程或她在抗瘧藥物研發(fā)中的作用。例如,“Tu Youyou, whose dedication to research saved mill-ions of lives,is a pioneer in modern medicine.”在小組討論和合作練習的過程中,教師作為指導者,巡視各組并提供及時的反饋,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和糾正語法錯誤,強化他們對定語從句的理解與運用。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句子,并根據(jù)同伴和教師的建議修改完善,通過互相學習和討論提高語法運用的準確性。同時,學生在討論屠呦呦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提升了講述中國故事的信心。
教師隨后讓學生以個人的形式進一步練習,通過書面或口頭方式,使用定語從句描述屠呦呦的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鼓勵學生圍繞“如何講好屠呦呦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國科學家在全球健康領域的貢獻”這一主題,自主撰寫一小段話。通過使用定語從句,學生能夠更流利地表達對屠呦呦科研成就的欽佩。例如:“She is a scientist who bravely volun-teered to be the first human subject for the malaria treatment she developed.”在學生表達后,教師為學生提供反饋,著重指出定語從句的正確運用,以鼓勵學生。這種寫作和口語練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定語從句的用法,并使他們在表達中國故事時更具自信。在最后的總結中,教師可以指出,正確使用定語從句的語法結構,不僅能夠使表達更加精準和有條理,還能夠使我們更加自如地分享中國文化內容。教師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交流中繼續(xù)使用準確的語言,傳達出中國文化的深度和力量,從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強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講好中國故事”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實踐,不僅體現(xiàn)了語言學習與文化傳承的結合,還推動了學生跨文化理解和自我認同的提升,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增強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并鼓勵學生在未來的全球化交流中成為積極的中國文化傳播者??梢?,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故事,不僅對學生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更好地承擔起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責任。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恩玲中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