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科,其核心育人目標是通過課程教學,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價值觀念、牢固的法治意識以及較高的政治覺悟,以引領和規(guī)范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言談舉止和思想認識,確保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并全面發(fā)展。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基于對學科核心育人目標的深刻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更加注重與生活實際的緊密結合,以便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真正體現出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和實際效果。
【關鍵詞】 生活化思維;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和新課程標準的提出,該課程愈發(fā)注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更加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因此,基于生活化思維探索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構建思路和實現策略尤為重要,這對提升課程教學質量、發(fā)揮學科育人功能和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生活化思維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構建思路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具有統(tǒng)領作用。為保證學科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充分發(fā)揮學科育人功能和價值,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構建生活化思維的教學模式時,應首先確保教學目標的生活化。具體而言,學科教師要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傳授法律條文和道德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行為能力與判斷力。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應立足生活實際,針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確保課程教學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課程知識、踐行課程中習得的思想理念,從而促進學生在社會角色中的健康成長。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主要支撐,其編排質量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生活化思維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構建教學模式時,應在教材選編內容的基礎上,將知識點與現實生活事件相結合,使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而具體。通過選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直觀感受到課程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課程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三)教學活動生活化
教學活動是課程教學的重要載體,其設計質量和開展情況對課程教學效果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生活化思維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構建教學模式時,應更加重視教學活動的優(yōu)化設計。具體實踐中,一方面應基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認知發(fā)展,科學設計活動主題及內容,增強生活元素在活動中的融合應用;另一方面應注重教學活動向日常生活的拓展延伸,以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知識實踐。通過上述生活化設計,充分發(fā)揮教學活動的教學功能和育人價值。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實現策略
(一)利用生活元素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指出,興趣是驅使中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學習和探究的主要動力。當學生學習探索感興趣的事物時,其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激活,從而快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由此可見,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要前提是有效激發(fā)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基于此,生活化教育思維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在導課環(huán)節(jié)引入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日常生活元素,增強學生對課程主題及主要內容的直觀感受,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后續(xù)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
以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網絡生活新空間”為例。在導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先利用電教設備播放一段視頻資料,展現“網絡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如何推動生活方式進步發(fā)展”。通過視頻中網上聊天、網上購物、線上學習等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激發(fā)學生對本節(jié)課“網絡豐富日常生活”和“網絡推動社會進步”兩個核心觀點的興趣?;趯дn環(huán)節(jié)的鋪墊,教師可提出開放性教學問題:“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行為或現象能夠體現這兩個觀點?”引導學生回顧日常生活經歷,通過表述相關經歷,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元素引入課堂,借助學生對這些常見生活經歷的真實感受,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以上觀點的理解。隨后,教師在大屏幕中展示教材17頁“運用你的經驗”板塊中的“奶奶與爸爸”的對話,以及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網絡使用行為,并提出教學問題:“這些常見的網絡行為中,哪些是對網絡的合理運用?哪些是不正確或不理性的網絡使用行為?”以上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網絡使用行為)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網絡運用方法”的探討興趣,使其對“合理利用網絡”知識模塊產生濃厚興趣。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引入“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網絡行為”這一生活元素,在導課環(huán)節(jié)便將日常生活與課程教學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基于對學生熟悉網絡使用行為的直觀感觸,學生能夠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和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探究興趣以及較為深刻的感悟,從而為后續(xù)課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率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探討社會生活熱點問題,激發(fā)思辨意識
新課標視域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得到進一步提升,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做好課程知識點的傳授和講解,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以此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鑒于此,生活化教育思維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引入與課程主題相關的社會生活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熱點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使學生能夠辯證地思考和探究教學內容,從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進一步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以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社會生活講道德”中的“誠實守信”知識模塊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利用大屏幕展示新冠疫情期間發(fā)生的一件值得學生思考的真實事件:北京大學國際醫(yī)院胸外科醫(yī)生查鵬,為了不讓懷孕期間的妻子擔心,用善意的謊言隱瞞了自己支援鄂州抗疫工作的事情。這一真實的一線抗疫故事在當時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結合這一社會熱點,教師可提出思辨議題:“你認為查鵬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嗎?向相信你的人說一個善意的謊言是違背‘誠實守信’道德準則的行為嗎?”針對該議題,班級學生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部分學生認為,謊言就是謊言,不分善意和惡意,若一件事情不會傷害到他人就沒必要說謊,就應該實話實說。在這個例子中,作為一名醫(yī)生,查鵬的行為固然值得贊揚;但在家庭中,其作為丈夫和父親,同樣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做重要決策前應該讓妻子知道實情,并針對“支援鄂州抗疫”可能產生的意外情況和不良后果,與妻子一同商量應對方法,這才是一個正確的、值得他人信任的做法。善意的謊言本質上還是欺騙,是一種不誠實的表現。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被道德所不齒的“謊言”是通過欺騙的形式來達成損人利己的目的,而善意的謊言只是為了讓感情更融洽、社會更和諧而將真實情況隱藏起來,并不具備損人利己的特征,因此不屬于違背“誠實守信”道德準則的行為。針對上述兩種觀點,教師可通過辯論賽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更深入的思辨活動?;顒又校?、反兩方學生會從多個角度對誠實守信的特征、謊言的特征、善意謊言的效果等問題進行剖析,廣泛收集能夠支撐自身觀點的案例和理論。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根據課程主題引入了一個能夠產生認知分歧的社會熱點事例,利用學生對該事例的不同看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使學生能夠以熱點社會事例為載體,對課程主題展開辯證性、深入性的探究學習,從而獲得更豐富而深刻的學習感悟。
(三)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增強學習體驗
受心智發(fā)育水平的限制,初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對事物的理解和感知更依賴主觀感受和具象思維?;趯ι鲜稣J知特點的把握,生活化教學思維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可加強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行沉浸式學習,以此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直觀感受,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感悟,從而獲得更好的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
以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揭開情緒的面紗”中的“情緒的管理”知識模塊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如下生活化教學情境:期末考試之前,曉軒的爸爸為激勵曉軒作出承諾:“若這次期末考試你能考進班級前5名,我就送你一套你最喜歡的樂高積木?!卑职值某兄Z使得曉軒非常高興,為了獲得樂高積木,曉軒在考試前非常努力地學習。然而最終的考試結果表明,曉軒的考試成績雖較以往有所提升,但未能進入班級前5名,僅位于第8名。得知考試成績的曉軒坐在座位上傷心地大哭,不僅拒絕老師和其他同學的安慰,還邊哭邊將桌子上的課本砸到地上。學生們看到這個教學情境后,會下意識地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自己以及自己做過的類似事情,從而在潛意識中將自己想象為“曉軒”,并自然地沉浸到教師創(chuàng)設的這個生活化教學情境中。此時,教師可結合該生活化教學情境,提出多個教學問題,如“你從曉軒身上看到了怎樣的問題”“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其出現這種表現的”“若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會給曉軒帶來哪些危害”“若你是曉軒,你會怎樣控制、調整自己的情緒”等。在以上教學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會沉浸在教學情境中,結合日常學習生活中自己在類似情況中的親身感受,對“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情緒管理的方法”等教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基于對中學生情緒管理常見問題和日常生活經歷的綜合把握,創(chuàng)設出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教學情境,然后利用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情境中對課程教學主題及核心內容展開思考和探討。融合生活元素的情境式教學,能夠更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產生更豐富、更深刻的學習感悟,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布置生活化實踐任務,促進知識實踐
核心素養(yǎng)教育理念下,尤為強調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知識實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鑒于此,生活化教學思維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布置生活化實踐學習任務的方式,將課程教學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在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探究實踐,以此推動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實現理實結合,在促進知識內化的同時,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知識實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以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積極奉獻社會”中的“服務社會”知識模塊為例。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已經對課程主題及核心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初步建立“承擔社會責任、發(fā)揮社會價值、主動服務社會”的意識?;诖耍處熆稍谙抡n前布置生活化實踐學習任務:“在父母或社區(qū)中心的幫助下,獨立或與同學組成實踐學習小組,完成一項社區(qū)服務工作,以此踐行‘服務社會’的思想理念,體會服務社會帶來的喜悅感和成就感?!睘檫M一步提升學習任務的完成質量和育人功能,教師可針對實踐任務提出以下要求:“通過拍照或拍視頻的方式記錄任務完成過程中的難忘時刻”“任務完成后撰寫社會實踐活動報告,記錄、分享自己在生活化實踐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技能、感悟以及經驗”“將學習成果分享至班級群或線上學習平臺中,并進行交流討論”。在生活化實踐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會利用節(jié)假日在家長或社區(qū)中心的支持下,開展照顧社區(qū)孤寡老人、參與環(huán)保宣傳活動、清理社區(qū)內的垃圾和小廣告、開展普法宣傳活動等多樣化的公益性社區(qū)服務活動。在活動中學習相應的社會服務技能,探索承擔社會責任、發(fā)揮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途徑,感悟社會服務給自身帶來的喜悅感和成就感。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以課程主題和教學目標為導向,設計布置了具體的生活化實踐任務。以生活化實踐任務為紐帶,將課程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實現了課程教學向學生日常生活的拓展延伸。在生活化實踐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會在課余時間主動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探究性學習,通過親身參與、親手操作,對課堂中獲取的知識、技能及感悟進行實踐,以此夯實學習成果、強化學習感悟,使課程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結語
在生活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深入推進學科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秉持生活化思維,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三個方面入手,實現生活化轉型,構建新型課程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通過利用生活元素導入新課、探討社會生活熱點問題、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布置生活化實踐任務等策略,在課程教學中有效踐行生活化教學模式,從而增強學科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更好地落實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和目標,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王媛媛. 生活化思維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分析[J]. 中學課程輔導,2024(28):30-32.
[2] 李葉才. 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的探討[J]. 教育界,2024(27):14-16.
[3] 陳明海. 基于生活化思維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探討[J]. 試題與研究,2022(3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