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知音》是《文心雕龍》的第四十八篇,論述如何進行文學批評,是劉勰批評論方面比較集中的一個專篇。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從“音實難知”“知實難逢”兩個角度論述了知音其難的原因,并進一步提出了知音之法。意在進一步從“知音”角度探究劉勰的文學鑒賞觀。
[關" 鍵" 詞]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其難;音實難知;知實難逢;知音之法
引言
《文心雕龍》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學論著,既總結了先秦以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經驗,又繼承和發(fā)揚了前人文學理論的豐富遺產,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爸簟币辉~本出自《列子·湯問》中俞伯牙與鐘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鐘子期能從琴聲中聽出俞伯牙心中所想,二人能通過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知音何其可貴,因此鐘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以“知音”一詞來比喻文學鑒賞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意相通,用大半的篇幅講述了文學鑒賞之難主要在于“音實難知”和“知實難逢”兩方面,并提出了文學鑒賞必備的條件,即博觀、平衡、六觀。本文將從“‘知音其難’何以知”的角度進一步論述劉勰的知音文學鑒賞觀。
一、音實難知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開篇中感嘆道:“知音其難哉!”他認為對文學作品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評論十分困難,要碰上彼此理解的人,大概一千年也不過一兩人,進而提出了造成“知音其難”的第一個原因即“音實難知”。劉勰主要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了“音實難知”的原因:主觀方面在于欣賞者個人偏好導致對文章的鑒賞不一;客觀原因在于文章種類不同,文情復雜,鑒賞起來也十分不易。
(一)文情難鑒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如是說道:“夫麟鳳與麏雉懸絕,珠玉與礫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寫其形。然魯臣以麟為麏,楚人以雉為鳳,魏氏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形器易征,謬乃若是;文情難鑒,誰曰易分?”[1]麒麟與獐、鳳凰與野雞、珠寶與碎石本身就有極大的區(qū)別,人用肉眼就能區(qū)分出來,但它們還是會被認錯。形體差異如此巨大之物尚且會被認錯,更不必說文章內容良莠不齊,文章中的情感本來就不容易看清楚,誰能說易于分辨優(yōu)劣呢。
況且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寫作風格,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不盡相同,更何況歷代作品浩如煙海、題材多樣、質量不一、風格各異,“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不能因為欣賞者自身知識水平受限制,不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就想當然地為該作品下定義,連帶著給其作者扣上一個故弄玄虛、賣弄學識的帽子。知音難覓,本身就是一種正?,F(xiàn)象,文學作品的復雜性必然會給讀者帶來不可避免的麻煩,為其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以形體顯著的物難免錯識,強調抽象之文情識鑒的難度[2]。
(二)知多偏好
文章的內容及寫作風格與鑒賞者本人的喜好是否相符合是“音實難知”的第二個原因?!胺蚱码s沓,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蔽膶W作品十分復雜,內容與形式交織多樣,評論者又常常各有所愛,認知能力也不全面[3]。劉勰認為,鑒賞者個人的主觀偏好對文章的鑒賞影響極為重大,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偏見來理解多種多樣的文章,符合自己審美的就繼續(xù)讀下去,不符合的就立馬拋棄,這并不能正確理解文學作品,文學鑒賞之路任重而道遠。
以陶淵明的《閑情賦》為例,蕭統(tǒng)曾評價其“白璧微瑕”,但蘇軾對蕭統(tǒng)的觀點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陶淵明這是以愛情為寄托,認為蕭統(tǒng)并未讀懂陶淵明。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盡管是同一篇文章,但由于讀者的喜好不同,對其評價也各不相同,文學鑒賞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想法比比皆是,這變相使文學鑒賞有失公允,因此鑒賞者應該在閱讀中減少個人偏好的影響,這也是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所倡導的。
二、知實難逢
劉勰認為“知實難逢”是造成“知音其難”的第二個原因。他認為“知實難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時代的因素,也有鑒賞者主觀方面的局限”[4],鑒賞者表面上與作家進行了交流與溝通,但因為內在的偏見并未真正理解文章的含義,將“知實難逢”分為三方面,分別是貴古賤今、崇己抑人和信偽迷真。
(一)鑒照洞明,而貴古賤今
“夫古來知音,多賤同而思古。所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也?!保?]劉勰列舉了秦皇、漢武的例子,當韓非子的《內儲說》《外儲說》寫成時,秦始皇恨不得立馬與之相見;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剛寫成時,漢武帝深恨不能與之同游,但后來相見時,則落得韓非被囚禁,司馬相如被冷落。當然,這樣的封建帝王本身也不會成為作家的“知音”,這就是鑒賞者主觀方面局限性的表現(xiàn),鑒賞者對作品的優(yōu)劣心知肚明,但由于身為某一階級或者為某一階級謀取利益,所以主觀上只能接受對自己有益的部分,變相的追求一種用文章來達到政治上的教化作用?!扒鼗?、漢武閱讀那些文章,只是想讓作家成為他們歌頌功業(yè)的代言人,不會從審美的角度領悟到作品的意義,也就不會成為作家的知音?!保?]
不止秦皇、漢武如此,歷史上貴古賤今之人大有人在,劉勰列舉的例子只是說明了縱使秦皇、漢武貴為鑒照洞明之明君,但是面對韓非子、司馬相如的文章仍然免不了貴古賤今的陋習?!叭者M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賢能之士就在眼前卻不任用,反而向往那些遠在天邊的古人。重所聞,輕所見,非一朝之偏見,只是劉勰在此提出了,正所謂:“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今海不及古海之廣,今日不及古日之熱,今月不及古月之朗?!保?]今人不及古人的觀點,早已存在。
(二)才實鴻懿,而崇己抑人
劉勰列舉了一系列例子來證明“文人相輕”的觀點,《文心雕龍·知音》篇記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筆不能自休’。及陳思論才,亦深排孔璋,敬禮請潤色,嘆以為美談;季緒好詆訶,方之于田巴,意亦見矣?!卑喙毯透狄闼较喈?,班固卻嘲笑傅毅寫起文章來就沒有停止的時候;曹植自身才華橫溢但經常貶低他人,當面對夸贊他文章好請他修改文章的丁廙時,他卻夸獎這個人說話得體。
“文人相輕,非虛談也?!辈茇У倪@句話點出了“知實難逢”的又一主觀因素。自古以來文人大多恃才傲物、孤芳自賞,只關注自身的才華,認為自己的文采天下第一,不會虛心閱讀他人之作品,或者抱有一種優(yōu)越的狀態(tài)閱讀別人的作品,從心底就看不上其他人,哪里還能正確理解他人的作品,哪里還能博采眾長不斷豐富自身呢?劉勰對這樣“才實鴻懿,而崇己抑人”的現(xiàn)象表達了強烈的不滿。
(三)學不逮文,而信偽迷真
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列舉了樓護的例子,闡述了“學不逮文,而信偽迷真”的現(xiàn)象?!爸寥缇浯缴啵囉撐?,乃稱‘史遷著書,諮東方朔’,于是桓譚之徒,相顧嗤笑。彼實博徒,輕言負誚,況乎文士,可妄談哉!”樓護自身文學修養(yǎng)欠缺卻信口開河地胡亂評價文章,最終被眾人恥笑。上文說歷代作品浩如煙海、風格不一,言此志彼的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內行人尚且都會因為文章內容煩瑣復雜難以理解,外行人本就知識淺薄,如果還不認真鉆研、虛心請教,怕也是只能像樓護一般望文生義、指鹿為馬,不僅不能正確地鑒賞文學作品,反而被作為反例貽笑大方。
一個是讀得懂但不愿讀,一個是讀都讀不懂。如果說造成前一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鑒賞者自身就具有過人的才華所以輕視他人,不愿深度分析他人的文章才造成“知實難逢”的話,那么第三點原因就真是鑒賞者單純的孤陋寡聞、難以理解他人高深的作品了。
三、知音之法
知音雖難,但并非音不可知。此路無知己,明珠莫暗投。好的文學作品如果遇不上知音,倒不如沒有被創(chuàng)作出來,也好過被人曲解、強行改變文意。為了改變文學鑒賞的錯誤現(xiàn)狀,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不僅講述了知音難的原因,還對此提出了解決之法,即博觀、平衡與六觀。
(一)圓照之象,務先博觀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鑒賞者要通過大量的知識積累,進而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文學審美與鑒賞能力。博觀意味著鑒賞者不應該只局限于個別的作品或流派,而應該廣泛涉獵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通過廣泛的閱讀,鑒賞者能接觸到多樣化的文學形式,能夠了解不同作品表達的不同觀念,進而培養(yǎng)深厚的文學底蘊。在博觀的過程中,鑒賞者能通過文學作品與作家進行隔空對話,從而更好地理解不同作家的文學觀念,這樣不僅可以拓寬鑒賞者的視野,而且也能促進鑒賞者文學的鑒賞能力達到質的飛躍。
只有博觀才能提高鑒賞者的鑒賞水平,孤陋寡聞只會像井底之蛙一般永遠只認得那一小塊四方天地。因此劉勰認為,鑒賞者若是想要達到這種“圓照之象”,就必須廣泛地觀察。博觀能使鑒賞者形成獨立的文學鑒賞能力,當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文學作品時,就不會孤芳自賞或者盲目追隨大流,而是基于自己長期以來的文學積累,做出獨立自主且符合理性的正確評價。
(二)無私輕重,不偏憎愛
劉勰認為,鑒賞者對文學作品客觀公正的評價是十分重要的?!盁o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既不應該貴古賤今,也不應該崇己抑人,更不應該知多偏好,如此才能像秤一般公平,像鏡子一般清楚。以蕭統(tǒng)評價陶淵明的《閑情賦》為例,《閑情賦》無論是被分為情賦一類還是諷諫一類都各有道理。單從情賦一類來論,這篇辭賦就已經稱得上佳作。其中“十愿”“十悲”至今都無法被超越,賦中對美人外貌與德行的語言運用更是讓人嘆為觀止。但因為蕭統(tǒng)自身文學觀的偏好,使他將這篇辭賦稱為“白璧微瑕”,這也引發(fā)了后人對此篇文章的爭議。值得注意的是,蕭統(tǒng)的這一可能是無心的評價卻使當時的情賦創(chuàng)作量大大減少[7]。這就很可能使文人對文學的理解產生機械化認識,使文學的創(chuàng)作一味地迎合統(tǒng)治者的喜好,變成宣揚政治的工具。由此可見,劉勰指出的“無私輕重,不偏憎愛”的鑒賞觀有多么重要。
在文學鑒賞中堅持無私與公正,不僅是對作品本身的尊重,也是提高讀者文學鑒賞觀的重要途徑?!盁o私輕重,不偏憎愛”要求讀者在接觸文學作品時,摒棄自身的偏見與情感傾向,以客觀、公正的心態(tài)去感受文本,如此才能使讀者對文章產生全面而深刻的認識[8]。劉勰鼓勵文人超越個人喜好,多維度評價文學作品,使文學鑒賞更加公平、真實。
(三)將閱文情,先標六觀
除上述兩點之外,劉勰為了糾正片面的文學鑒賞,進一步提出六觀?!笆且詫㈤單那椋葮肆^: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yōu)劣見矣。”
“一觀位體”,指分析文學作品首先要從主體入手,即文章的主旨?!段男牡颀垺ざ▌荨菲袑懙溃骸澳灰蚯榱Ⅲw,即體成勢也。”“體”是由“情”決定的,所以“觀位體”就是從文章的體入手,通過對文章的“體”的考察,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岸^置辭”,指要看作品的遣詞造句,文辭是文章構成的基本要素,作者通過語言表達心中所想,所以在鑒賞文章主體時,文章的遣詞造句也是不容忽視的?!啊^置辭’,就是從言辭入手以及意的方法,即借助作者遣詞造句的符號序列、信息載體來揭示讀物的內容,作者之意、之思?!保?]“三曰通變”,是看作品對前人的繼承與自己的創(chuàng)新,“通”即通古今,把作品放在文學歷史發(fā)展中加以理解把握,在繼承前人豐富的文學成果后,結合自身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推動事物進步的動力,文學只有在創(chuàng)新中才能不斷向前發(fā)展?!八挠^奇正”,要看作品中表現(xiàn)的不同手法,“奇”即“新奇”,指讀物形式之奇特;“正”即“雅正”,莊重典雅之意,即文學作品既要符合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觀的“雅正”,又要有一定的“新奇”性,這在《文心雕龍·體性》《文心雕龍·定勢》篇都有一定的論述?!拔逵^事義”,要看作品用典的意義,六朝文人對用典極為重視,從作品用典的好壞就能判斷一個文人才能的高低與學識的淺薄?!傲^宮商”,要看作品的音節(jié),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才能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一個作品如果哪里都好,單單音律方面不協(xié)調,讀起來也會讓人十分阻塞,這也是文章的不足之處。
結束語
“書亦國華,玩繹方美”,文學作品的品鑒自古以來就是一件難事,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運用大量的筆墨論述“知音其難”的原因,從秦皇、漢武說到曹植、班固再到樓護,列舉的眾多例子向我們講述了文學鑒賞的錯誤行為,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文學鑒賞觀。《文心雕龍·知音》篇可以看作目前已知的我國古代第一篇較為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論,對后人的文學鑒賞觀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通過對《文心雕龍·知音》篇的研究,我們可以從中看出劉勰的文學鑒賞觀,知音其難但仍可以知,具體如何知,劉勰早已為我們找到了答案。
參考文獻:
[1]黃叔琳.文心雕龍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7.
[2]梁祖萍.知文之難甚于為文之難: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文學鑒賞論[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90-94,111.
[3]陳迪泳,梁桂華.“知音”中的同情體驗與孤獨體驗:《文心雕龍》鑒賞批評論的美學生命探微[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0,30(2):77-80.
[4]胡紅梅.論“知音”:從《文心雕龍·知音》看劉勰文學鑒賞理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91-94.
[5]王亞娟.知音其難猶可知也:淺析《文心雕龍·知音》[J].青年文學家,2013(8):15,17.
[6]楊明照.抱樸子外篇校箋(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7:120.
[7]朱志榮.中國古代文學鑒賞知音論[J].文學評論,2002(6):176-180.
[8]李進超.《文心雕龍·知音》篇的中國古代接受美學理論[J].社會科學論壇,2010(16):32-36.
[9]李婕.從《文心雕龍·知音》看劉勰的文學批評鑒賞理論[J].學理論,2011(20):145-146.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張雯騫(2004—),女,漢族,遼寧普蘭店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