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斯洛維克教授生態(tài)批評系列講座暨“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視域下生態(tài)批評新路徑”國際學術論壇綜述

        2025-03-12 00:00:00李素杰張晶晶陳曦張兵奇
        鄱陽湖學刊 2025年1期
        關鍵詞:環(huán)境生態(tài)

        2024年11月4—15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邀請美國著名環(huán)境人文學者、愛達荷大學榮譽教授、俄勒岡研究所高級科學家斯科特·斯洛維克(Scott Slovic)作了為期兩周的生態(tài)批評系列講座。在此期間,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聯(lián)合該校中華文明闡釋與國際傳播研究院和“中華文明生態(tài)思想的全球價值與文明互鑒”研究團隊,于11月9日共同舉辦了“東西互鑒 古今融通——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視域下生態(tài)批評新路徑”國際學術論壇?,F(xiàn)分別將講座和論壇綜述如下。

        一、斯洛維克教授生態(tài)批評系列講座綜述

        斯洛維克教授是美國生態(tài)批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環(huán)境人文國際學術前沿的開拓者和引領者,曾任美國“文學與環(huán)境研究協(xié)會”(ASLF)首任主席、生態(tài)批評權威期刊《文學與環(huán)境跨學科研究》(ISLE)主編。該系列講座以“后人文主義視域下生態(tài)批評新趨勢”為主題,共舉辦10場,內容涵蓋當前生態(tài)批評諸多前沿議題,如后人文主義、跨物種、環(huán)境責任、新物質主義、氣候小說、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環(huán)境傳播等,涉及文學、哲學、生態(tài)學、環(huán)境人文學、醫(yī)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xiàn)了生態(tài)批評的跨學科性和包容性。

        (一)生態(tài)批評的最新趨勢

        興起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生態(tài)批評發(fā)展至今已歷經五次浪潮,且一直保持強勁勢頭,在不斷吸收其他學科新思潮、新理論的過程中涌現(xiàn)出新觀點、新方法。在第一場講座中,斯洛維克教授以“生態(tài)批評的最新趨勢”為議題,整體介紹了當下生態(tài)批評領域的前沿動態(tài)。

        斯洛維克教授首先討論了生態(tài)批評與環(huán)境人文學的關系。他認為,環(huán)境人文學是內涵更為豐富、外延更為廣闊的學科領域,不僅包括生態(tài)批評,還包括環(huán)境史學、環(huán)境傳播學、環(huán)境哲學、環(huán)境社會學等諸多學科。由于生態(tài)批評突出的跨學科性以及相關學科的快速發(fā)展,眾多生態(tài)批評學者已將自己的研究領域轉向環(huán)境人文學。多元主義(pluralism)是環(huán)境人文學的總體方法論,具有靈活性(flexible)、實踐性(practical)和滲透性(porous)等特征。生態(tài)批評在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不僅會細化衍生出非常具體的子領域(subfield)或微學科(micro-disciplines),還會結合相關領域發(fā)展成為更具包容性的元學科(meta-disciplines),而元學科互相融合又會進一步深化形成更為復雜的元元學科(meta-meta-disciplines)。環(huán)境人文學本質上就是元學科。

        斯洛維克教授指出,在后人文主義視域下生態(tài)批評已從傳統(tǒng)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研究轉向更具現(xiàn)實關懷的話題。“生態(tài)脆弱性”(ecoprecarity)、“人類非例外主義”(human non-exceptionalism)、“跨軀體性”(transcoporeality)和“慢暴力”(slow violence)等概念的提出,物質生態(tài)批評(material ecocriticism)、情感生態(tài)批評(affective ecocriticism)、樹木生態(tài)批評(arboreal ecocriticism)和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的出現(xiàn),以及生態(tài)批評走向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行動主義傾向,均反映了全球生態(tài)批評的新趨勢。他同時談到生態(tài)翻譯在環(huán)境人文思想傳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以自己著作的國際轉播為例,指出正是因為翻譯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生態(tài)批評事業(yè)才得以在全球不同地區(qū)共同推進。

        (二)后人文主義對生態(tài)批評的啟示

        斯洛維克教授的第二場講座以“后人文主義對生態(tài)批評的啟示:關聯(lián)性、人類非例外主義與多物種民族性”為議題,圍繞多位重要理論家的著述,對生態(tài)批評的后人文主義趨勢進行了探討。第一位理論家是美國哲學家唐娜·哈拉維(Donna Haraway)。哈拉維在其《猿猴、賽博格與女性:自然的再發(fā)明》(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1991)、《當物種相遇》(When Species Meet,2007)和《與麻煩共存:在克蘇魯世締結親緣》(Staying with the Trouble: Making Kin in the Chthulucene,2016)等多部著作中對人與動物及賽博格的關系進行了深刻探討,奠定了她在后人文主義理論界的核心地位。斯洛維克教授指出,哈拉維尋求人與動物之間邊界的消解以及跨越物種的親緣關系,她的“共存”(staying with)概念是這種關聯(lián)性的活性組成成分?!肮泊妗币馕吨祟惻c其他物種不僅共同存在,而且彼此產生內在互動(intra-action),與其他環(huán)境現(xiàn)象共同創(chuàng)造現(xiàn)實,并通過積極、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共同構建新的身份認同。第二位理論家是意大利哲學家羅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布拉伊多蒂在其著作《論后人》(The Posthuman,2013)中強調了關系性和去人類中心化的重要性,并對人文學科普遍存在的人類中心主義提出了批評。她認為,“關系性”(relationality)是人性的本質,以原初生命力為中心的平等主義(zoe-centred egalitarianism)則是后人文主義轉向的核心。斯洛維克教授認為,哈拉維的“共生”和布拉伊多蒂的“生命力中心主義”都暗示了一個道理,即人類需要擁抱自身的動物本性。此外,大衛(wèi)·亞伯蘭(David Abram)、莎拉·麥克法蘭(Sarah McFarland)、托姆·范多倫(Thom van Dooren)和韋斯·杰克遜(Wes Jackson)等當代學者,也都探討了如何在全球生態(tài)危機背景下摒棄西方傳統(tǒng)的“人類例外主義”(human exceptionalism),重新認識其他生物的復雜性和獨特性,并以多物種視角去理解并尊重多樣化的生命形式。后人文主義研究引導人們思考自身與世界的關聯(lián)性。人類與其他生命體共生共存,并不是獨立于世的,更不擁有“例外”特權,這一認識是后人文主義生態(tài)批評理論的核心。

        (三)植物(生態(tài))批評新動態(tài)

        斯洛維克教授的第三場講座以“植物(生態(tài))批評新動態(tài)”為議題。他指出,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森林砍伐等問題的日益嚴峻,人們對植物意義的思考逐漸深入,植物批評研究(critical plant studies)呈現(xiàn)多元化、跨學科的特征。在生態(tài)批評領域,約翰·瑞恩(John Charles Ryan)等學者首先開辟了以植物為中心的研究方法,使其成為生態(tài)批評的一個子領域。

        2022年,斯洛維克教授與我國臺灣學者周序樺教授共同為《泄洪景觀:威尼斯環(huán)境人文學刊》(Lagoonscapes:Veni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主持了一期以“樹木生態(tài)批評”為主題的專刊。通過分享其中收錄的7篇文章,斯洛維克教授展示了植物生態(tài)批評如何以不同的文學體裁、從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傳統(tǒng)視角來探討植物,尤其是樹木在人類歷史文化中的意義以及人與植物互動的多元方式。他同時指出了植物研究中的樹木中心主義局限性,即將樹木置于其他植物之上。

        此外,斯洛維克教授還介紹了兩部重要的植物批評專著,即卡門·孔西利奧(Carmen Concilio)與丹妮埃拉·法爾吉奧內(Daniela Fargione)合編的《文學與藝術中的樹木》(Trees in Literature and the Arts: Human arboreal Perspectives in the Anthropocen,2021)和臺灣學者梁一萍主編的《臺灣植物批評研究》(Critical Plant Studies in Taiwan, 2023)。其中,《文學與藝術中的樹木》一書旨在促進學科之間相互交織的多重對話方式,承認樹木在人們生活、閱讀、研究和敘事中的作用,并探尋樹木在地球上的各種真實性及象征功能;《臺灣植物批評研究》則將植物研究與全球化結合起來,探究“植物話語”的內涵及其如何在與不同族群的互動中被看到、被感受到和被培育。

        (四)樹木感知視域下的生態(tài)批評

        斯洛維克教授的第四場講座以“認識夢之樹:樹木感知視域下的生態(tài)批評”為議題,延續(xù)其對人與植物親緣關系的探討。他指出,世界上很多社會群體都有犧牲樹木以謀求經濟發(fā)展的行為,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樹木具有感知力,會以自己的方式對外界作出反應。如理查德·鮑爾斯(Richard Powers)在其作品《上層林冠》(The Overstory)中就講述了一根枯木如何賦予無數(shù)其他物種以生命的故事,生動探討了樹木是如何實現(xiàn)大氣和土地相互對話,以及樹木之間是如何相互照料和滋養(yǎng)、如何通過土壤協(xié)調它們的行為、如何建立像森林一樣廣闊的免疫系統(tǒng)的。類似的文學表達在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的《樹的隱秘生活》(The Hidden Life of Trees)、蘇珊娜·西馬德(Suzanne Simard)的《尋找母親樹:探索森林智慧》(Find the Mother Tree: Discovering the Wisdom of the Forest)中均有體現(xiàn)。這一發(fā)現(xiàn)正在改變著人們對樹木的傳統(tǒng)認知,使人們意識到樹木以及其他很多生命體都有著與人類共同的特征,值得人們尊重和保護,樹木生態(tài)批評就是在這一語境下應運而生的。

        斯洛維克教授以美國作家約翰·杰克斯(John W. Jakes)發(fā)表于1950年的短篇科幻小說《夢之樹》(The Dreaming Trees)為例,探討了“夢之樹”的含義。在杰克斯筆下,樹木是有生命、會思考、有語言的生命主體;主人公與樹木對話并守衛(wèi)樹木,認為“毀壞樹木無異于謀殺”。斯洛維克教授認為,“夢之樹”既是對樹的感知能力和樹意識的認可和體現(xiàn),彰顯了樹的主體性,同時也是主人公的夢之樹,即他關于保護樹木的思考以及重建人與樹木及其他生命體關系的憧憬。這篇科幻故事可以說是美國文學中最早探索樹木意識的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批評價值。

        (五)生態(tài)批評與人和動物的關系

        斯洛維克教授的第五場講座將研究焦點由植物轉向動物,以“生態(tài)批評與人和動物的關系”為議題,探討了動物性研究對于生態(tài)批評的拓展意義。

        斯洛維克教授指出,人文社科領域關于動物性的跨學科研究成果消解了自然與文化、人與動物之間的邊界。如荷蘭學者邁克·隆德布拉德(Michael Lundblad)在《動物性的本質》(The Nature of Animality,2022)一書中指出,一方面,人類與非人類之間具有共通的動物性;另一方面,一般認為只有人類擁有的特征,比如語言、理性、使用工具的能力、社會關系等,實際上也都可以在動物群體中發(fā)現(xiàn)。對動物語言的研究也拓展了詩學傳統(tǒng)的邊界,形成一種“動物詩學”。艾倫·莫伊(Aaron M. Moe)在《動物詩學》(Zoopoetics,2014)中指出,不僅人類擅長模仿自然世界,動物也是模仿其他物種的能手;各類動物不同的“姿態(tài)”(gesture)相互關聯(lián),人類、動物與文本融合在一起,對于動物詩學至關重要,即可以使人們認識到動物是如何影響詩歌的物質構成的。

        在此次講座中,斯洛維克教授提出問題:人與動物邊界的消失使得人與動物的關系更加親密,那么彼此之間又是如何相互影響的,人類如何與自己的“伴侶動物”產生聯(lián)結?他介紹了自己參與編撰的一部生態(tài)批評文集《閱讀貓貓狗狗》(Reading Cats and Dogs,2021),其中上海師范大學陳紅教授的一項研究聚焦于狗敘事尤其是狗虐待現(xiàn)象,討論了動物作為“底層敘事者”的社會現(xiàn)實。斯洛維克教授指出,認識動物的主體性也是人類與“伴侶動物”產生聯(lián)結的重要嘗試。如溫迪·伍德沃德(Wendy Woodward)所著《動物凝視:南非文學敘事中的動物主體性》(The Animal Gaze: Animal Subjectivities in Southern African Narratives,2007)就對動物主體性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指出在人類與動物的對視中人類優(yōu)越性遭到挑戰(zhàn),承認動物是注視人的主體,意味著人類自我去中心化。又如蘭迪·馬拉默德(Randy Malamud)在其著作《詩性動物和動物靈魂》(Poetic Animals and Animal Souls,2003)中提出與動物相處的五條生態(tài)美學準則,即不傷害動物、尊重動物文化、傳播動物知識、尊重動物本身和了解動物全貌,呼吁人類與動物之間建立和諧友好的關系。

        (六)生態(tài)文明與全球治理:文學、藝術、學術研究與公民參與

        斯洛維克教授的第六場講座面對的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國際傳播與全球治理”實驗班的學生,因此以“生態(tài)文明與全球治理:文學、藝術、學術研究與公民參與”為議題,詮釋了他所倡導的具有積極參與精神的“生態(tài)批評責任”(ecocritical responsibility)。他列舉了弗朗西斯·摩爾·拉普(Frances Moore Lappé)、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詹姆斯·古斯塔夫·斯佩思(James Gustave Speth)等多位環(huán)保作家和藝術家的例子,講述他們如何用自己的聲音和行動引導公眾,督促政府采取積極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tài)危機。斯洛維克教授在自己的專著《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態(tài)批評的職責》(Going Away to Think:Engagement, Retreat, and Ecocritical Responsibility)一書中,闡釋了生態(tài)批評強烈的社會參與性。他認為,生態(tài)批評的社會參與性來自于自身的跨學科性及其與其他領域的強關聯(lián)性;生態(tài)批評家以及所有有社會責任感的學者要不斷尋求適當?shù)姆绞絹砥胶鈱徝馈⑶楦泻驼?,這種平衡會不斷變化,而且必然因人而異,但這種對平衡的追求就是一種環(huán)境責任。

        (七)新物質主義和生態(tài)批評

        斯洛維克教授的第十場講座以“講故事的物質和故事的價值:新物質主義和生態(tài)批評”為議題,著重討論了生態(tài)批評如何闡釋身體和環(huán)境的物質性在生成環(huán)境知識和經驗中的意義。斯洛維克教授指出,生態(tài)批評自創(chuàng)建之初就開拓性地把自然的物質性納入文學研究的范疇:1978年魯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文學與生態(tài)學:生態(tài)批評的實驗》(“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一文中首次使用“生態(tài)批評”一詞時,便把詩歌描述為儲存和傳輸能量的生命體;1996年格羅特費爾蒂(Cheryll Glotfelty)在《生態(tài)批評讀本》(The Ecocriticism Reader)中將生態(tài)批評定義為“關于文學與物質世界之間關系的研究”。他還介紹了伊奧凡諾(Serenella Iovino)與奧伯曼(Serpil Oppermann)合著的《物質生態(tài)批評》(Material Ecocriticism,2014)一書所闡釋的關于物質生態(tài)批評的核心概念,如“物質力”、“講故事的物質”(storied matter)、“內在互動”(intra-action)和“跨軀體性”(trans-corporeality)等,并運用這些概念對《或許是獨自騎行》(“Maybe Alone On My Bike”)、《會下雨嗎》(“It is Going To Rain”)、《為國捐軀》(“Dulce et Decorum Est”)三首詩作了文本細讀和分析,幫助大家學習物質生態(tài)批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理解物質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能動力。

        (八)分與合:解析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

        隨著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加劇,人類身心健康與地球健康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已成為一個重要話題,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應運而生。斯洛維克教授的第八場講座以“分與合:解析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為議題,探討了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的緣起和研究方向。他指出,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最早起源于生態(tài)批評的一個微學科,即從醫(yī)學的角度進行生態(tài)批評研究,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該研究變成醫(yī)學和環(huán)境人文學兩大學科的結合。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爆發(fā)引發(fā)許多學者思考醫(yī)學與環(huán)境的關系,在此期間,斯洛維克教授與幾位印度學者合作完成《布魯姆伯里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指南》(The Bloomsbury Handbook to the Medical-Environmental Humanities,2022)。該書是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的代表性著作,其前言提到,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就是把環(huán)境問題和醫(yī)學問題結合起來,在物質環(huán)境的語境下關注人的身心健康。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是納亞爾(Pramod K. Nayar)的脆弱性(precarity)研究。納亞爾圍繞1984年印度博帕爾工業(yè)災難,撰寫了《博帕爾的生態(tài)哥特:災難、脆弱性與生命政治的怪異》(Ecological Gothic: Disaster, Precarity, and the Biopolitical Uncannwy,2017)和《生態(tài)脆弱性:文學與文化中的脆弱生命》(Ecoprecarity: Vulnerable Lives in Literature and Culture,2019)等多部著作,深入闡述了脆弱性概念,并將此概念從人類語境擴展到星球范圍,形成生態(tài)脆弱性研究。其他早期相關理論還包括阿萊莫(Stacy Alaimo)的“跨軀體性”(trans-corporeality)和尼克森(Rob Nixon)的“慢暴力”等概念,這些概念與毒性研究息息相關。

        斯洛維克教授指出,醫(yī)學環(huán)境人文學具體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四種:一是以生態(tài)敘事學、敘事醫(yī)學、圖像醫(yī)學、病毒學、灰色生態(tài)學、生態(tài)心理學等為主的跨學科研究;二是強調公共健康的環(huán)境毒性與公共衛(wèi)生研究;三是包括自然景觀、身體景觀、微觀及宏觀生物區(qū)在內的各種糾纏類型研究;四是關于環(huán)境、健康、藝術等融合的特定文化案例研究。當前上述每一個領域都涌現(xiàn)出數(shù)量可觀的研究成果。

        (九)將氣候小說帶給大眾

        氣候小說通過不同的敘述策略喚起人們對氣候危機的關注與思考。斯洛維克教授的第九場講座以“將氣候小說帶給大眾”為議題,介紹了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 Kingsolver)的《逃逸行為》(Flight Behavior,2012)和保羅·巴西加盧皮(Paulo Bacigalupi)的《水刀子》(The Water Knife,2015)兩部氣候小說。斯洛維克教授認為,兩部作品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敘述方式:《逃逸行為》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女性的成長故事,從表面上看似乎與氣候變化問題無關,但隨著故事的展開,因氣候變化而導致蝴蝶變態(tài)遷徙的情節(jié)主線開始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作者采用迂回隱蔽的敘事手法探討氣候變化問題,這樣既與大眾媒體話語區(qū)別開來,又能更好地引導讀者參與討論,而且故事的結尾暗含希望,使讀者易產生共鳴,起到環(huán)境警示的作用;《水刀子》通過反烏托邦的敘事手法描繪了未來美國西南部水資源短缺、人們?yōu)樗偪駹幎返哪┦狼楣?jié),作者采用哀訴布道(jeremiad)的警示模式,直接把氣候問題可能帶來的危機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對氣候變化問題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充滿擔憂和恐懼,以此達到喚醒公眾的效果。斯洛維克認為兩種氣候敘事各有值得關注的地方,但他同時也指出,氣候小說一方面要有足夠的警示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免因過度渲染危機的恐怖而令讀者望而生畏。通過分析兩部氣候小說,斯洛維克教授引導人們思考:文學創(chuàng)作怎樣才能有效地把故事講到讀者心里,使人們真正關注氣候問題而不是避而遠之。

        (十)關于未來的環(huán)境寓言

        斯洛維克教授的第十場講座以“關于未來的環(huán)境寓言:風險、警示話語及挑戰(zhàn)”為議題,重點討論環(huán)境傳播者如何有效地將人為造成的環(huán)境退化風險轉化為迫在眉睫的危機意識,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話語方式激發(fā)公眾的思想覺醒與環(huán)保行動。在斯洛維克教授看來,環(huán)境警示話語不應是“寓言式文本”,而應是“可信的文本”“情感的文本”“體驗的文本”。民眾對當前的環(huán)境警示話語缺乏情緒反應,是當今環(huán)境人文學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人們面對環(huán)境數(shù)據信息過載時,一方面會陷入“心理麻木”和“同情疲勞”,另一方面又會陷入恐慌和焦慮,他們在認知上對環(huán)境信息的無感無法激發(fā)個人行為或政府決策的改變。他認為,環(huán)境傳播者若要有效喚起民眾的環(huán)境意識,就不僅要傳遞科學信息,更要直擊人心,讓人從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轉化為實際行動。為此,他提出情感生態(tài)批評的五種話語策略:一是將宏大事件聚焦于個體故事(突出奇點),二是在大圖景與小尺度之間切換(運用跨尺度想象),三是講述脆弱性故事,四是揭示戲劇性變化,五是采用警示與希望相結合的敘事(如警示寓言與希望寓言相結合)。

        二、“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視域下生態(tài)批評新路徑”國際學術論壇綜述

        此次論壇旨在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推動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視域下生態(tài)批評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深入發(fā)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生態(tài)智慧,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探尋中國生態(tài)批評的新方法、新路徑。來自美國愛達荷大學以及中國10余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和學生參加了此次論壇。論壇開幕式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副院長、“中華文明生態(tài)思想的全球價值與文明互鑒”研究團隊首席專家李素杰教授主持,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院長張喜華教授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科研處處長、中華文明闡釋與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李洪波教授分別致辭。論壇還特邀北京外國語大學世界語言與文化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博士生導師郭棲慶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教授、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兼職)隋剛教授,以及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鄱陽湖學刊》主編胡穎峰研究員擔任學術主持和評議嘉賓。與會者圍繞“中國生態(tài)批評的國際傳播”“生態(tài)批評視野中的中國生態(tài)智慧”“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視域下外國文學的生態(tài)批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

        (一)中國生態(tài)批評的國際傳播

        斯洛維克教授在主旨發(fā)言中介紹了中國生態(tài)批評的國際傳播情況,并由此討論了回譯的價值。他指出,生態(tài)批評誕生于西方學術界,通過中國學者的譯介,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生根發(fā)芽,以韋清琦和程虹為代表的多位學者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生態(tài)批評這一單向傳播路徑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中國學者的生態(tài)批評成果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使國際學術界看到了中國學者的觀點及其在生態(tài)批評領域所作的貢獻,并開始接受中國學者的學術觀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2014年王寧在《文學與環(huán)境跨學科研究》上發(fā)表的文章《本土中的全球:生態(tài)批評在中國》(“Global in the Local: Ecocriticism in China”),魯樞元的著作《生態(tài)時代與中國古典自然主義:陶淵明研究》(The Ecological Era and Classical Chinese Naturalism: A Case Study of Tao Yuanming,2017)(英文版)及其即將出版的著作《聊齋志異:狐仙鬼怪故事中的生態(tài)精神》(Liaozhai Zhiyi: The Ecological Spirit in Tales of Foxes and Ghosts)(英文版),張嘉如主編的著作《中國環(huán)境人文學:邊緣環(huán)境實踐》(Chinese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Practices of Environing at the Margins,2019)(英文版),程虹的著作《美國自然文學三十講》(American Nature Writing: Thirty Lectures,2023)(英文版),以及梁一萍主編的著作《臺灣植物批評研究》(英文版)等。斯洛維克教授對中國學者在生態(tài)批評領域取得的扎實成果和作出的積極貢獻表示高度肯定,尤其是這些成果的英譯使得中國學者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和關注,為生態(tài)批評的發(fā)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他同時指出,要實現(xiàn)生態(tài)批評的全球化,必須擴大其學術領地,將中、日、韓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生態(tài)批評納入其中。

        (二)生態(tài)批評視野中的中國生態(tài)智慧

        當代生態(tài)批評誕生于西方,通過對人與其所處環(huán)境之間關系的探討,反思環(huán)境危機產生的文化根源,摒棄人類中心主義,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從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考察中國文化,與會者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智慧。在此次論壇上,清華大學外文系宋麗麗教授、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韋清琦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李素杰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李寧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張晶晶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楊蒙博士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陳曦碩士等,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探討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生態(tài)智慧以及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生態(tài)意蘊,反映了英語文學研究者回歸本土的文化自覺以及生態(tài)批評的中國轉向。

        宋麗麗教授以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重要構成元素“留白”作為切入口,探討其中蘊含的陰陽互動、虛實相生、空納萬物、知白守黑等環(huán)境人文智慧。她指出,在跨學科、跨文化、跨現(xiàn)代性的視域中,挖掘人類在自然世界中的可持續(xù)生存智慧,挖掘人類作為自然生命共同體成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智慧,挖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是環(huán)境人文研究的重要課題。

        韋清琦教授考察了中國當代詩人華海的生態(tài)詩歌創(chuàng)作和環(huán)保實踐。他認為,華海的詩歌《二十四節(jié)氣》不僅在結構上與季節(jié)變化自然諧調,將詩歌節(jié)奏與節(jié)氣的節(jié)奏相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中國樸素的傳統(tǒng)自然觀,而且表達了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擔憂發(fā);江心島修復項目則是華海將其環(huán)保理念付諸實踐的實驗性努力。韋教授指出,華海既是藝術家又是行動主義者,他的詩作和實踐揭示了他的環(huán)保見解,其中飽含生態(tài)批判性、跨文化性和實踐建設性。

        李素杰教授從中國古典園林建筑所體現(xiàn)的天人關系談起,指出中西生態(tài)思想的巨大差異,即:中國的生態(tài)思想是基于五千年農耕文明自然生成的,是內生型的,人與自然已構成彼此依存的內在整體;而西方生態(tài)思想則主要基于邏格斯中心主義和二元對立觀,并在以征服和掠奪為主要特征的殖民史中得到強化。這一區(qū)別要求我們不能盲目追隨西方生態(tài)批評理論,而是要依托本土生態(tài)文化資源,建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tài)批評話語體系。

        此外,李寧副教授通過梳理莊子思想中重要概念的英譯,探尋中國古典生態(tài)思想的跨文化傳播路徑;張晶晶博士討論了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對自然的書寫以及自然所具有的療愈力量;楊蒙博士探討了先秦時期的生態(tài)觀及其對于今天解決生態(tài)危機的重要啟示作用;陳曦碩士對《周易》《孟子》《道德經》等哲學典籍中的生態(tài)思想進行了梳理。

        (三)中國式現(xiàn)代化視域下外國文學的生態(tài)批評

        隨著中國式現(xiàn)代化理論的提出,生態(tài)批評日漸成為當下外國文學研究的顯學,相關成果也越來越豐富。在此次論壇上,清華大學外文系生安峰教授、南京大學方紅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軍紅教授、北京林業(yè)大學南宮梅芳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唐建南教授、華中師范大學謝超副教授、北京語言大學胡俊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周春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爾聰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姜曉渤博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王雪凝碩士和宋天怡碩士,從不同的生態(tài)批評視角對外國文學作品進行了闡釋或重新解讀。

        生安峰教授對美國作家羅斯(Philip Roth)的封筆之作《天譴》(Nemesis,2010)中的疫病敘事進行了探討,該作刻畫了1944年脊髓灰質炎在美國大肆流行的背景下猶太民族的生存境遇。他指出,在瘟疫的蔓延之下,少數(shù)族群面臨著以偏見和仇視為特征的族際歧視以及個體受侵害的污名化現(xiàn)象,在社會混亂失序中引發(fā)難以彌合的心理創(chuàng)傷。以印第安信仰為代表的古老部落文化傳達了“人與人的精神聯(lián)結”的理念,暗含著恢復自然和政治秩序的內在驅動力,蘊含著人與人、人與疫災及自然界共生共存的生態(tài)倫理智慧,可為解決種族歧視問題提供有益借鑒。

        方紅教授將中國當代作家李娟的《羊道》和美國19世紀作家奧斯?。∕ary Austin)的《羊群》(The Flock,1906)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分析兩部作品所反映的牧羊轉場以及游牧生活如何給予牧場、草地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揭示了生活在截然不同時空背景下的作家所具有的相同的生態(tài)智慧。

        馬軍紅教授從情感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探討了生態(tài)懷舊的力量與未來。她認為,生態(tài)懷舊是一種雜糅了多種復雜情緒如甜蜜、哀婉、憤怒、痛苦、失落和悲傷等的復合情感,它富含建構力量與倫理意義,具有積極的社會功能、未來導向性、批判精神和行動導向,有助于塑造個人和集體的生態(tài)意識,推動生態(tài)情感教育。

        南宮梅芳教授從物質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對美國詩人布萊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的詩歌《大草原》(“The Prairies”,1832)進行了重新解讀。她指出,布萊恩特《大草原》對物質的書寫主要表現(xiàn)在紅人、土丘、蜜蜂三者彼此的關系上,然而在詩人模糊化的物質邊界中所隱含的并非物質的平等交互,而是以殖民者對荒野的控制欲為表征的生態(tài)恐懼;詩人為土丘和蜜蜂編織了“人化”的文明和社會,卻以去歷史、去文明的方式將紅人“物質化”,從而在空間、時間和物種三個維度“消解”了田園與荒野、歷史與當代、真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

        唐建南教授從時空體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對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短篇小說《汽油泵》(“The Petrol Pump”,1974)中的石油書寫進行了解讀。她指出,卡爾維諾的《汽油泵》通過塑造三重時空體,再現(xiàn)了20世紀石油危機背景下人與石油的復雜關系,揭示了人類對石油的嚴重依賴;重讀這篇小說,對于重構人類與能源的關系、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具有前瞻性的現(xiàn)實意義。

        謝超副教授分析了以休斯(Ted Hughes)、雷?。≒eter Reading1)和哈奇克拉夫特(Allison Hutchcraft)等為代表的當代英美動物詩歌的滅絕敘事,認為這些詩歌通過擴展物種的歷史與未來時間、使用第一人稱多聲部敘事以及嫁接生態(tài)殖民史,反思了人與非人動物之間無法切割的情感、歷史與生態(tài)關聯(lián)。他指出,當代英美動物詩歌中的滅絕敘事革新了早期滅絕敘事的傳統(tǒng),顯示出介入動物保護的政治姿態(tài),召喚了一種以關系式本體論為特點的多物種倫理觀。

        胡俊教授從跨物種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通過分析美國詩人艾倫(Paula Gunn Allen)和阿根廷藝術家薩拉切諾(Tomás Saraceno)作品中的蜘蛛意象,呼吁關注跨物種之間的親緣關系。她指出,無論是作家還是藝術家都在鼓勵人們重新思考自身居住在星球上的方式,他們呼吁人們開展一種跨物種的編織,這種編織方式擺脫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控制,編織的是共生之網;在這個星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網絡中,所有大自然要素都與人類有一種共生的親緣關系。

        周春副教授從后人類主義生態(tài)批評視角分析了美國非裔科幻小說家、批評家德拉尼(Samuel R. Delany)小說《阿普托的珠寶》(The Jewels of Aptor,1962)中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關系。她指出,德拉尼小說刻畫了人類對動物和非人類的剝削和虐待,認為物體、動物和非人類具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甚至有著人類不具有的超能力,同時還描繪了一個“變形的世界”,即世界萬物、動物、人類與非人類之間互相變形的世界。作家打破人類與非人類界限的思想,體現(xiàn)其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表達了對一個萬物相依相存、和諧共生的世界的憧憬。

        高爾聰副教授從生態(tài)倫理批評視角分析了美國作家福厄(Jonathan Safran Foer)的非虛構作品《食用動物》(Eating Animals,2009)。她指出,福厄以自傳的形式書寫了外祖母在二戰(zhàn)時期的流散經歷與家族飲食文化的傳承過程,展現(xiàn)了地理位移對跨文化飲食觀念形成帶來的影響,進而揭示其飲食觀與生態(tài)觀從“地方”走向“全球”的“去地域化”過程。福厄在書中還揭露了美國工業(yè)化農業(yè)的發(fā)展給現(xiàn)代化農場和全球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帶來的危機,批判了美國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思想,倡導生態(tài)平等。

        此外,姜曉渤博士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批評視角,對英國女作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的兩篇童話故事《獅先生的追求》(“The Courtship of Mr. Lyon”,1979)與《老虎新娘》(“Tiger’s Bride”,1979)進行解讀,揭示童話中隱含的父權制二元對立結構。王雪凝碩士從植物(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探討了美國經典文學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84)中長久以來被學界忽視的植物書寫。宋天怡碩士也從植物(生態(tài))批評的視角,對美國非裔科幻作家巴特勒(Octavia Estelle Butler)“寓言”兩部曲中的植物哲學思想進行了分析。

        (四)總結

        斯洛維克教授對此次論壇作了總結發(fā)言。他認為,此次論壇主題鮮明、組織有序,真正體現(xiàn)出生態(tài)批評的文化多元性和全球性特征,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學術研討會。他呼吁學界共同努力,推動生態(tài)批評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應用,以應對當今世界面臨的嚴峻生態(tài)挑戰(zhàn)。他希望未來中國的生態(tài)批評研究能夠更加深入,形成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生態(tài)批評話語體系,為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貢獻智慧和力量。

        責任編輯:胡穎峰

        [作者簡介]李素杰,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張晶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講師;陳曦、張兵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024)

        DOI:10.3969/j.issn.1674-6848.2025.01.013

        An Overview of Scott Slovic’s Lectures on Ecocritic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New Directions for Chinese Ecocriticis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Li Sujie, Zhang Jingjing, Chen Xi amp; Zhang Bingqi

        From November 4 to 15, 2024,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at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invited the renowned American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schola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Emeritus at the University of Idaho, and Senior Scientist at the Oregon Research Institute, Scott Slovic, to deliver a two-week series of lectures 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ecocriticism. On November 9,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nstitute for Understand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Research Team on Global Valu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Ecological Thoughts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jointly organized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on “New Directions for Chinese Ecocriticis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Professor Slovic’s lecture series, themed “new trends in ccocriticism from a posthumanist perspective,” comprised 10 sessions, covering various cutting-edge issues in current ecocriticism, such as posthumanism, multispecies studies,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new materialism, climate fiction, medical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and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His discussions spanned multiple fields, including literature, philosophy, ecology, environmental humanities, medicine, and psychology, fully demonstrating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clusive nature of ecocriticism.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on “New Directions for Chinese Ecocriticis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explored topic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ecocriticism”,“the cultur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wisdom”, and “ecocriticism of foreig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fostering heated and in-depth academic discussions and exchanges.

        猜你喜歡
        環(huán)境生態(tài)
        長期鍛煉創(chuàng)造體內抑癌環(huán)境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huán)境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生態(tài)之旅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huán)境
        不能改變環(huán)境,那就改變心境
        環(huán)境
        亚洲自拍另类欧美综合|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 午夜性无码专区| 国产A√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视频区一区二在线观看| 日韩网红少妇无码视频香港| 日本阿v网站在线观看中文|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青青草视频在线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芒果| av人摸人人人澡人人超碰妓女 | 国产综合久久久久影院| 男女啦啦啦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内日本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一级在线| 人妻露脸国语对白字幕| 国产av在线观看久久| 男男啪啪激烈高潮cc漫画免费|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观看地址| 宅男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 亚洲天堂av黄色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国产一级黄色录像| 一级二级三一片内射视频| 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卡一卡二卡三无人区| 日本高清不卡二区| 亚洲高清自偷揄拍自拍| 日产精品高潮一区二区三区5月|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 久久久国产视频久久久| 草逼短视频免费看m3u8|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欧美网站| 熟女乱乱熟女乱乱亚洲| 国产在线91精品观看| 欧美狠狠入鲁的视频777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