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教室失物這類事件,如果處理不當,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降低班主任的威信,還會嚴重影響班級凝聚力。教師可以先靜下心來,厘清以下幾個關(guān)鍵問題。
“ 安全感”還是“ 壓迫感”?在失物事件發(fā)生后,教師如果強行修正學生的行為,讓班里的學生人人自危,那就是令人窒息的“ 壓迫感”。教師應(yīng)該向全體學生傳達一個信息:在班級,你們是安全的。這種強烈的情感支持,給予學生安全感,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
“給出路”還是“定牢籠”?“偷竊”二字,無疑是極其敏感而沉重的字眼。教師可以多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讓學生自行選擇,悄悄把失物放回原位。比如,我會不斷釋放善意,用輕松的話語緩解緊張的氣氛:“或許是哪位同學記性不太好,忘記把牛奶放哪兒了,說不定過段時間,牛奶就自己出來了。”
“重引導(dǎo)”還是“重結(jié)果”?面對教室失物這一問題,教師真正需要解決的,是要深入挖掘行為背后的秘密,正視學生的心理需求。要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驅(qū)使學生做出這樣的事情?我在班級設(shè)立“心情晴雨表”,密切關(guān)注每名同學的心理動態(tài);還積極組織各種集體活動,增強學生的班級歸屬感和認同感。當嘗試從各個方面引導(dǎo),變化就會悄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