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非計算機專業(yè)大一學生在C語言實驗課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畏難情緒,文章基于FBM(福格行為模型) ,從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平衡學生技術水平與實驗難度、提供及時學習提示三個方面設計實驗教學方案。研究結果表明,采用FBM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C語言實驗教學效果。
關鍵詞:福格行為模型;C語言;實驗教學;學習興趣;學習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01-0162-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
0 引言
隨著當前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技術、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發(fā)展,程序設計能力成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因素[1]。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眾多高校為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開設了計算機相關課程[2-3]。其中,C語言課程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具有帶領學生入門計算機編程和培養(yǎng)學生計算思維的重要作用[4]。
C語言課程具有知識體系復雜、知識點眾多且知識點之間聯(lián)系較為分散的特點。該課程非常強調實踐作用,編寫和調試程序的技術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復訓練才能掌握[5]。在面向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C語言實驗教學中,須充分考慮以下特點:非計算機專業(yè)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各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起點不一致,計算機水平差別較大,各專業(yè)學生學習興趣存在一定差異[6]。這些特點給非計算機專業(yè)的C語言實驗教學帶來極大挑戰(zhàn)。大學新生剛接觸C語言課程時,對課程的重要性有較深認識,學習興趣濃厚,具有較強自信心[7]。然而,隨著課程深入,實驗難度增大,學習困難隨之出現(xiàn),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學習興趣衰減,自信心受到挫折,學習動機減弱,上課不認真實操,實驗技術水平逐漸落后,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產生畏難情緒和厭學情緒。
針對這種現(xiàn)象,本文結合福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F(xiàn)BM) 理論,從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動機) 、平衡學生技術水平與實驗難度(能力) 和及時的學習提示(提示) 三因素出發(fā)進行實驗教學,探索FBM 在C語言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持久的學習行為,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1 FBM 的理論框架
FBM 由斯坦福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主任B.J.Fogg博士提出,是行為變革和設計的強大理論框架。FBM的核心構成要素包括動機、能力和提示,模型可以表達為一個公式:B=M·A·P。動機(Motivation) 是推動個體執(zhí)行某項行為的內在驅動力和興趣;能力(Ability) 指個體完成特定行為所必需的知識、技能以及可用的內外部資源;提示(Prompt) 是引發(fā)行為發(fā)生的外部刺激或事件。FBM指出:“一個目標行為的發(fā)生,一個人必須有足夠的動機,足夠的能力,和一個有效的提示條件。這三個因素必須同時出現(xiàn),行為才會發(fā)生。
該模型深入分析和解釋了驅動人類行為發(fā)生的三要素關系,可以使用一個反比例函數(shù)圖像進行可視化表達(如圖1所示) 。橫坐標代表行為“能做”的程度,由難到易;縱坐標代表行為“想做”的意愿,由弱到強。函數(shù)線代表行為界限(也即行動線) ,實心點代表行為點,P代表觸發(fā)提示。能觸發(fā)的行為在行動線上方,越遠越容易成為習慣;不能觸發(fā)的行為在行動線下方,越接近原點越不可能觸發(fā)。
在C語言實驗教學中,動機是指學生學習C語言的興趣和學習目標,能力則是指學生掌握C語言語法程序、編程技能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示則指觸發(fā)學習行為的條件,可以是實驗課程安排、教師要求、同學互助等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行為的因素。
未發(fā)生有效學習行為的學生,大致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能而不想(有學習能力但無學習動機) ;二是想而不能(有學習動機但是能力水平不足) ;三是又能又想但缺乏觸發(fā)條件。
依據(jù)FBM的理論模型來制定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一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更高的動機可以消減實驗難度帶給學生的障礙,即豎著挪“動機”(P3→P) 。如部分學生認為學好專業(yè)課比掌握C 語言在就業(yè)方面更具優(yōu)勢,針對這類學生,實驗教師需要通過溝通指出:C語言能夠有效支撐專業(yè)課程學習,且隨著程序編程在未來社會的廣泛應用,精通C 語言不僅能提升就業(yè)競爭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也表明相關崗位具有較高的薪資水平,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二是提升他們對編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將實驗進行任務分解,拆解實驗難度,把不會的變成會的,即橫著挪“能力”(P1→P) 。如有的學生有強烈意愿想學好C 語言但本身基礎較差,這種情況就需要實驗教師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多對他們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提升編程技能;另外在安排實驗任務時,將大任務分解為多個小任務進行安排,從而降低了實驗任務難度,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編程水平。三是通過創(chuàng)建合理的學習環(huán)境和提供及時恰當?shù)奶崾緱l件,擴大觸發(fā)條件或觸發(fā)事件,引爆學習行為點,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表現(xiàn)和自主學習能力。如有的學生有能力也想學好,但更多的精力被其他無效事情占用,而C語言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大量的實踐操作才能深入理解與掌握。針對這類學生,布置任務時應明確告知他們下次上課需要其給大家講解,課堂中多詢問他們實驗相關問題,課后不定時地發(fā)送消息了解其實驗任務預習和操作情況,從而觸發(fā)其學習行為。
2 基于福格行為模型的實驗教學設計
2.1 教學團隊的建設
為了更好地實施福格行為模型教學改革,教師必須對福格行為模型理論框架熟悉和掌握,并能夠依據(jù)該理論指導實驗教學工作。教學團隊的選取,一方面要求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水平、較強的團隊協(xié)作精神,另一方面必須熟練掌握福格行為模型理論框架和實際運用能力。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非計算機專業(yè)C語言實驗課程的教學團隊,是先對教研室全體教師進行培訓,繼而基于福格行為模型修訂教學方案,教師進行反復試講演練、模擬案例處理評測,最終形成了一個6人的實驗教師團隊,其中教授1名、高級實驗師1名、副教授1名、實驗師3名。實驗教學團隊教師均長期從事C 語言實驗教學工作,具有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并對福格行為模型理論框架有深入的理解。團隊撰寫的《福格行為模型在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探索》被本校教學論文集收錄。福格行為模型教學改革目標明確,實施路徑清晰,成員間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良好。
2.2 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準備和實施
C語言實驗課上課時間一般都是晚于理論課一周,在理論講完之后再上實驗課,形成理論、實驗交替學習安排。理論授課都采用大班制形式進行,知識點多、時間緊、進度快,學生沒有實操過程。學生在學習C語言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只有通過實驗操作才能直觀理解和熟練掌握,很多學生由于先驗知識不足,在感覺學習困難時就會影響其學習積極性。
在第一次實驗課前,實驗教師會委托理論教師下發(fā)調查問卷,以調查了解學生計算機編程方面的基本情況、學習目的與興趣狀態(tài),評估學生的學習動機,針對個別消極的同學會進行私下溝通,增強其學習信心;后續(xù)的實驗課前,會根據(jù)前期布置的實驗任務完成情況,有針對性地與學生進行講授,這樣的安排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學習興趣的變化,也能顯著提高實驗課堂的學習效率。
在課堂上,F(xiàn)BM強調實驗教學需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來增加互動性,從而更好地提高實驗教學效果。實驗教師在上課前,精選一些有趣的、好玩的實驗題目,使用不同的程序算法激發(fā)學生多角度實驗興趣。布置課堂小組討論實驗任務時,通常會要求一兩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再講述一下任務需求,以確保學生真正理解任務要求。通過這一步表述,由于對任務有了更具體的理解,實際上也降低了實驗難度,這也培養(yǎng)了學生未來實際工作中的需求總結能力。以小組形式進行任務討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活躍課堂氛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師通過觀察、問答,就能對學生的情況進行掌握,記錄下來并作為綜合測評的一部分,這一步驟學生會看在眼里,起到了學習提示效果。
課后是課堂的延續(xù),也是實驗教學很重要的一環(huán)。在課后,學生一方面要鞏固上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拓寬視野的資料搜集;另一方面要對下一節(jié)內容進行預習實操,為上好下一節(jié)實驗課作準備。教師在課后會利用QQ群、騰訊會議等通信工具,為有問題的學生及時答疑,以消除學生遇到的困難,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的提示。
2.3 日常與結課上機考核相結合的綜合測評
依據(jù)FBM理論,為了促進學生真實地掌握實驗技能,綜合測評更注重學生的平時成績,從而引導學生日常更多地參與實驗,培養(yǎng)學習行為的養(yǎng)成,而不是只是結課時的一次考試結果。這種測評機制使得學生每節(jié)課都需積極參加實驗,也就把學習總難度得到分解(即提升了能力) ,每次課后情況也會得到教師的反饋(即得到了及時的提示) ,學習每節(jié)課的目標也更明確(即動機更具體) 。綜合測評成績分為兩部分:一是日??己顺煽?,占總成績60%;二是結課時的上機考試成績,占總成績40%。其中,日常考核中又細分為出勤情況、課堂表現(xiàn)和課后作業(yè)情況三部分組成,分別占總成績的20%。日??己顺煽兪窃谄綍r每節(jié)課后就會形成,并對分數(shù)進行及時公布反饋,以督促失分同學改進。課程結課時,還有一次上機考試,該上機考試需結合課程要求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解答,并有相應的編程大題考核學生的綜合編程能力。
團隊以經濟類、外語及自動化類專業(yè)2022 級、2023級兩屆本科生綜合測評成績作對照比對,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所示。
從考核結果的數(shù)據(jù)分布來看,2023年教改相比2022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學生出勤率有很大提升,表明學生在福格行為模型教學實踐中產生了較強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課堂表現(xiàn)得分率、課后作業(yè)得分率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學生具有較高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另外,從最后上機考試的結果來看,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回答,以及最后編程大題的完成情況,都比較理想,得分率也提升明顯。
課程結課后,對2023級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問卷,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顯示,2023級的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得到了教師的幫助,強化了學習動機,培養(yǎng)了學習興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機會更愿意深入學習C語言相關課程。
3 結束語
本文基于福格行為模型理論指導,在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非計算機專業(yè)C語言實驗課程中進行教學實踐,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的前中后三環(huán)節(jié)都進行了充分準備與實施,以及針對課程的考核方式與側重點等方面進行介紹,提升了實驗教學效果與質量。以福格行為模型為指導的教學模式,使實驗教學更加高效,學生更加喜歡,學生通過C語言實驗教學既掌握了專業(yè)知識,又培養(yǎng)了良好的計算思維和動手實操的能力,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朱靜雯,謝茂強,張圣林.軟件工程專業(yè)C/C++程序設計實驗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4(8):208-212.
[2] 金傳洋,馬杰,邱曉波.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考核改革探索與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20):64-66.
[3] 潘驍,劉葉鋒.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23,44(23):254-256.
[4] 卞學勝.面向非計算機專業(yè)的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3):157-158,180.
[5] 李飛,劉福來,胡曦,等.基于教學內容特點的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以非計算機專業(yè)的Java程序設計課程為例[J].電腦與信息技術,2021,29(6):78-82.
[6] 王全海,祝群喜,劉福來,等.基于學生學習基礎的通關式教學探索與實踐:以非計算機專業(y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3,19(15):4-6,10.
[7] 成新文.歸因理論在C語言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硅谷,2008,1(12):141-142,188.
【通聯(lián)編輯:謝媛媛】
基金項目: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福格行為模型在C 語言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4JG-B17)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賽教融合創(chuàng)新微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教育范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3CXCY225)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2022年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C++程序設計》(項目編號:2022KCSZ-B31)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導向下計算機基礎實驗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3GJJG449) ;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十四五”規(guī)劃課題(項目編號:GJXH2024-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