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寫景技法,諸如“選取典型景物”“調(diào)動多感官描寫”“嘗試使用修辭”等,但這些僅僅是“入門之法”,對于更加宏觀的景物描寫,我們還要從變換觀察視角、嘗試正面和側(cè)面結(jié)合、力求融情于景等多方面去實踐。
眾所周知,寫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如: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保ㄡB道元《三峽》)
酈道元在《三峽》開篇便以簡潔精準(zhǔn)的語言,捕捉了三峽峰巒連綿的特征。我們描寫自然景觀時,也應(yīng)學(xué)會提煉景色的獨特之處,如草原的遼闊無垠、沙漠的蒼茫孤寂、水鄉(xiāng)的溫柔旖旎等。
但如何才能準(zhǔn)確抓住景物的特征呢?我們必須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不妨來看看古代名家是如何做的: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酈道元《三峽》)
兩位名家都選擇了多視角相結(jié)合的觀察方法?!案叻迦朐啤?,陶弘景仰望高山,見其直入云端;而后他俯下身去,又去看翠玉般透徹的溪流;“兩岸石壁”,他的視角接著轉(zhuǎn)向平、遠。就這樣,一幅高低結(jié)合、錯落有致的山水畫卷在讀者眼前徐徐展開。同樣的,酈道元在寫三峽之景時也先寫俯視的“素湍”“綠潭”,繼而寫仰視的“絕巘”,通過這樣多視角的描寫為讀者呈現(xiàn)出立體的空間構(gòu)圖。于是,一千多年前的三峽春冬之景就被我們盡收眼底。
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選擇不同時段去觀察景物。這種時段可長可短。
《三峽》中酈道元就分別描述了夏、春、冬、秋四季的不同景致。夏天的水“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那是一種豪邁、奔放,令人心潮澎湃的美;春冬之時,是“素湍”“綠潭”“絕巘”“懸泉”,山中萬物的清麗和幽深撲入視野;寫秋時又是“晴初霜旦”,山谷間的猿啼久久回蕩,蕭瑟、悲涼的秋也就展現(xiàn)出來了。
《答謝中書書》則聚焦在一天之內(nèi)的晨昏變化。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晨霧將散未散,如少女的羅紗縈繞在山間。這時傳來猿猴和鳥兒的鳴叫聲,此起彼伏,喚醒了睡眼蒙眬的山林;夕陽將墜未墜,山間的一切披上了金黃的余暉,在湛清的溪流中潛游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短短四句,從清晨到日暮,陶弘景為友人描繪出了一個靜謐卻富有生機的山中世界。
以上所言,是提示同學(xué)們注意觀察視角的變化。視角打開了,景物的特征便不再唯一、單調(diào),更容易展現(xiàn)出新意。
具體寫作時,大家還應(yīng)注重描寫角度的全面和豐富。如: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酈道元《三峽》)
酈道元為寫三峽山勢連綿不絕、高聳峻峭的特點,先正面寫山山相連,遮天蔽日;再側(cè)面寫處在山中,只有正午和夜半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
同樣,吳均在寫水時,也是從正面、側(cè)面兩個角度綜合描寫,表現(xiàn)富春江水的清澈明凈。前一句直接寫水清,后一句用能一眼看見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xì)小的石子來襯托水清。這就非常高明了: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 (吳均《與朱元思書》)
這種正側(cè)結(jié)合之法,是寫景的訣竅之一。比如,我們要寫豐收的果園,既可以正面描繪果實的碩大、滿園的果香,又可以通過寫果農(nóng)們忙碌的身影、果園里的歡聲笑語,從側(cè)面展現(xiàn)果園里濃濃的豐收氛圍。
使用以上方法,相信能幫助同學(xué)們解決缺乏感知、無從下筆的困惑。
不過,寫景散文光有景還不夠,正如王夫之所言:“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 融情于景也是創(chuàng)作景物類文章的重要技法。如:
“自康樂以來,未復(fù)有能與其奇者。”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返?!?(吳均《與朱元思書》)
以上兩位作者,有的盛贊奇景,感慨景之不遇;有的借景抒情,表現(xiàn)歸隱之心。因此,我們在寫作時,不能只對景物加以客觀描寫,也要力求做到情景相融、物我合一。
【學(xué)生范文1】
秋天的校園
大連市一一〇中學(xué)" 海" 熱
熱烈的夏漸漸隱退,秋姑娘乘著涼爽的風(fēng)翩然而至,用她細(xì)膩的畫筆,在我們校園里繪出一幅幅動人的秋景圖。
清晨,當(dāng)?shù)谝豢|陽光穿透薄霧,輕輕灑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伴著同學(xué)們的讀書聲,校園迎來了新的一天。空氣中有淡淡的露水氣息,夾雜著泥土的芬芳,讓人心曠神怡。校門口那幾棵梧桐樹挺拔而立,它們的葉子已微微泛黃,在朝陽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
花壇里,傲霜的菊花競相綻放,紅的像火,白的像雪,黃的像金,粉的像霞。有的花瓣如絲,有的花瓣如爪,有的花瓣層層疊疊。它們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艷。清晨的露珠在花朵上舞蹈,可愛動人。每一滴露珠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鑲嵌的珍珠,晶瑩圓潤,閃爍著光芒。淡淡的花香彌漫在空氣中,引得同學(xué)們流連欣賞,就連路過的小野貓也為這樣的美景著迷,它來回在花間穿梭跑跳著。(小作者先正面寫菊花之多姿多彩,再用同學(xué)們和小貓的表現(xiàn)側(cè)面展現(xiàn)花朵的美麗。)
秋日的午后總是那么寧靜而美好,陽光透過窗子,漏在書桌上,星星點點的光影映著文字,讓人沉醉其中。
天空湛藍,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一片片斑駁的光影。教學(xué)樓邊的銀杏樹,像是一位位身著黃袍的衛(wèi)士,挺拔而莊嚴(yán)。秋風(fēng)一吹,銀杏葉紛紛飄落,如同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給校園增添了幾分靈動與詩意。(由上而下的視角轉(zhuǎn)變,使美景更有層次,特征也更明顯。)
下午的體育課,校園熱鬧起來了。同學(xué)們在秋日的陽光下盡情地奔跑嬉戲。籃球場上,男孩們揮汗如雨,激烈地角逐著;足球場上,運動員們你追我趕,展現(xiàn)著青春的活力。在操場的一角,還有一些同學(xué)靜靜地坐在草坪上,享受著秋日的寧靜,或是閱讀一本好書;或是與朋友聊天;或是抬頭仰望那湛藍的天空,感受著秋天的氣息。
秋天的校園,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讓人愛不釋手;是一首美妙動聽的歌,令人深深沉醉。我愛秋天的校園,生活在這方天地里,我的心里充盈著沉靜的幸福。(小作者于結(jié)尾處直接抒情,表達出對秋天校園的喜愛之情。)
總評此文抓住了秋日校園的絢麗色彩與蓬勃生機展開描寫。小作者選取不同的時間段進行觀察和描寫,展現(xiàn)出清晨和午后校園的不同特點;同時善于運用正、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寫菊花的爛漫多姿。語言細(xì)膩生動,又洋溢著溫馨、浪漫的氣息。
【學(xué)生范文2】
尋" " " " 春
大連市一一〇中學(xué)" "李佳妮
一場春雨過后,我們脫下了厚重的棉衣,迎著朝陽和老師一起讀王維的文章:“當(dāng)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
“春山可望”,我的思緒跟著王維飛向很遠很遠。
恍惚間,我感受到一陣微風(fēng),帶著春天的味道。這味道初聞是淡淡的杏花香,再聞是泉水的清冽甘甜,似乎還夾雜著一些難以描述的味道。這味道讓我魂牽夢繞。終于迎來了周末,我迫不及待地來到我的“春山”——小黑山。
暖陽和煦,遠望小黑山的剪影,每一處褶皺的綠,深淺不同。綠色最嫩之處,依稀可見一樹樹杏花,露出淺淺的玉色。(從遠望的視角,寫小黑山初春的綠意萌發(fā),語言生動。)深吸一口氣,我嗅到了風(fēng)中淡淡的杏花香味,這香味籠罩著充滿生機的小黑山。我興奮地向山里走去,三步一跑,兩步一跳……
眼前的風(fēng)景隨著我的腳步慢慢變化,從光滑平坦的石階鋪成的路,慢慢變成了蜿蜒曲折的泥土路。我的目光不經(jīng)意間與一抹新綠相遇——那是新發(fā)的小草,青綠色。它們以一種不屈不撓的姿態(tài),從冬日沉寂的土壤中掙脫出來,宣告著春天的到來。山路兩旁,一排排樹木已悄然抽芽。抬頭望,枝頭的小鳥也在向春天問好,它們用清脆悅耳的歌聲,編織著初春的樂章。(從俯視新生的小草到平視林間的樹木,再到仰視枝頭的鳥兒,由下至上,寫景順序清晰。)
接著,又看見了汩汩清泉自山間石縫中悄然涌出。泉水輕輕拍打著石塊,發(fā)出“咕咚”的聲響,宛如一首悠揚的樂曲。我俯身捧起一抔泉水,那冰涼的感覺瞬間穿透指尖,直抵心脾,仿佛能洗凈一切疲憊。泉水清澈透明,宛如一顆晶瑩剔透的明珠,散發(fā)著淡淡的甘甜。深嗅一下,我已覺神清氣爽。
此時此刻,我仿佛融入了天地之間,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煩惱與束縛都隨風(fēng)而去,只留下心靈的自由。我知道,我已經(jīng)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春天。(由景及情,借小黑山的春景抒發(fā)了自己熱愛自然、向往自由之情。)
總評小作者以爬小黑山的行蹤為線索,描繪初春景色,并巧妙地將自己熱愛自然、追尋自由的情志融在欣賞春景和攀登春山之中。全文構(gòu)思精巧、層次清晰。其中對于春日山景的多視角描繪,令人心旌搖曳。
初中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作文評改版202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