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侖文化是中華文明中的重要神話體系,深刻影響中國人生死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昆侖山象征著永生與超脫,不僅在道教中代表長生不老的追求,在儒家思想中體現(xiàn)為道德責任后的精神升華。昆侖文化的生死觀通過宗教、哲學和實踐在古代社會中廣泛應用,并對喪葬儀式產(chǎn)生深遠影響。隨著時代的演變,昆侖文化的生死觀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意義,為當代生命哲學提供了重要啟示。
關鍵詞:昆侖文化;生死觀;道教;儒家;文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B932;B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5)03-0014-04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in Kunlun Culture
Li Jiayan
(College of Marxism,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0)
Abstract: Kunlu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mythological system in Chinese civilization, which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Kunlun Mountain symbolizes immortality and transcendence, representing not only the pursuit of eternal life in Taoism, but also the spiritual sublimation after moral responsibility in Confucianism.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in Kunlun culture was widely applied in ancient society through religion,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and it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funeral rituals.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in Kunlun culture has taken on new significance in modern society, providing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life.
Keywords: Kunlun cultur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Taoism; Confucianism; cultural practice
昆侖文化是中華文明中重要的神話象征和宗教文化現(xiàn)象,涵蓋宗教信仰、哲學思考和民間傳說等多方面內(nèi)容,在古代文學、宗教信仰和哲學思想中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神話中的眾山之祖”的昆侖山,不僅是地理上的神山,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生與死、永恒與超脫的深刻思考。昆侖山是仙境、神山和神界的象征,充滿了神秘色彩,其中關于長生不老的傳說流傳甚廣。這種關于不死和永生的觀念,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的生死觀,貫穿于古代神話、道教信仰和民間傳說中。在道教與儒家哲學的共同作用下,昆侖文化成為中國古代生死觀的重要載體,反映著中國人對超越生命和死亡界限的追求。通過分析昆侖文化的生死觀,我們能夠追溯古代中國人對于生命、死亡和永生的深刻思考,明晰這些觀念如何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演變,并在現(xiàn)代社會繼續(xù)發(fā)揮影響。
一、昆侖神話中的生死觀
作為中國古代神話體系的核心元素,昆侖山不僅在地理上被描述為通天的神山,更在文化和哲學層面上承載著豐富的生死觀念。作為宇宙秩序的一種象征,昆侖山被認為是連接天地、人神的樞紐,體現(xiàn)著對生與死、永恒與超越的哲學思考。古代文獻對昆侖山的描繪通常充滿神秘色彩:山上長著奇異的植物,流淌著能夠賜予生命的仙露與神水。這些神話元素不僅強調(diào)昆侖山的獨特地位,還隱喻著對永生和超脫生死的向往。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昆侖山象征著生命的延續(xù)與超越,成為許多追求不朽者的精神象征。
昆侖神話中的不死觀念對中國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不僅表現(xiàn)在神話故事中,也通過文學和宗教文本深入人心。在古代詩歌中,昆侖山常作為理想世界的象征,代表著個體對不朽境界的追求。昆侖山成為一種象征性空間,超越了人類生命的極限。昆侖山的象征意義提醒人們,追求不朽不僅僅是對個體肉體生命的延續(xù),更是對生命精神層面的探索。通過對昆侖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昆侖神話不僅僅是一種神秘的傳說,更是古代中國對生死哲學深刻思考的產(chǎn)物。這種思考通過昆侖山的象征性地位體現(xiàn)出來,既是對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也是對人類超越自身局限、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哲學表達[1]。
在當代,昆侖文化的生死觀仍然是研究中國哲學乃至文化的一個重要切入點。通過研究昆侖文化的生死觀,不僅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國對生與死的思考方式,還可以借鑒這些思想,幫助我們在當今社會面對生死問題時找到新的啟示和智慧。作為神話中的永恒存在,昆侖山不僅象征著古代人的追求,也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種新的生命哲學視角——即通過思考生與死、超越生命的局限,從而發(fā)現(xiàn)生命的真正意義,并在精神層面實現(xiàn)不朽。
二、道教、佛教對昆侖文化生死觀的影響
不同宗教對昆侖山的解讀和其在生死觀中的體現(xiàn),展示了宗教對文化傳統(tǒng)中生死觀念的塑造。對昆侖山的宗教詮釋不僅豐富了昆侖文化的層次,也使昆侖文化的生死觀在中國宗教乃至文化歷史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
道教將昆侖山視為達到長生不死的理想之地。道教文獻中描繪昆侖山具有豐富的靈性和神奇的力量,是神仙聚會的場所、仙藥所在地等。昆侖山的神秘性和它在道教中的重要性促使了一種生死觀的形成——即通過修煉和靈性的提升,人可以超越常人的生死輪回,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道教中的許多修煉法則和儀式,都圍繞著如何利用昆侖山的靈氣和仙元來延年益壽和凈化身心。例如《抱樸子》中記載的“昆侖九轉(zhuǎn)丹”就是通過煉制昆侖山的靈氣而成的神丹,傳說服食之后能夠使人長生不老。此外,道教還將昆侖山視為修道者的理想居所。許多道教經(jīng)典中提到修道者前往昆侖山隱居修煉,認為這里是天地靈氣最為濃郁的地方,適合修道者靜修和悟道。這種對昆侖山的崇敬,使它成為道教徒心目中的圣地,象征著追求永生和超脫的終極目標。
佛教傳入中國后,對昆侖文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吸納與重塑。佛教中的須彌山與昆侖山在多個方面被畫上等號,須彌山在佛教中同樣是一個具有神圣意義的地方,象征著宇宙的中心和精神世界的最高點。佛教徒相信,昆侖山就像須彌山一樣,是實現(xiàn)精神自由和達到涅槃的關鍵所在。佛教經(jīng)典中描述昆侖山為菩薩和羅漢的修行之地,認為這里是通向涅槃的捷徑?!洞蟀隳鶚劷?jīng)》記載,昆侖山是觀音菩薩修行成道的地方,充滿了佛法的靈氣,修行者在此能夠迅速悟道。此外,佛教還將昆侖山與其宇宙觀中的須彌山相聯(lián)系,賦予昆侖山新的宗教意義。昆侖山被視為通向佛國凈土的橋梁,象征著修行者獲得解脫、脫離輪回的途徑。佛教對昆侖山的吸納和改造,不僅豐富了昆侖文化的宗教內(nèi)涵,也使得昆侖山在佛教徒心目中具有了更為廣泛的精神象征意義。昆侖山的這種多維度的宗教意義,使其成為研究中國古代生死觀念、宗教信仰和哲學思想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探索昆侖山在道教和佛教中的地位和象征意義,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國人如何通過神話和宗教來面對和解釋生與死的終極問題。這不僅是對古代信仰的回顧,也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種思考生死、尋求心靈解脫的文化視角。
三、昆侖文化的哲學生死觀
昆侖文化的生死觀深深植根于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道家和儒家思想。通過對道家和儒家哲學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昆侖文化如何闡釋生與死的意義。
道家思想,尤其是莊子的哲學,強調(diào)生與死是自然循環(huán)的兩個方面,是“道”這一宇宙本質(zhì)的一部分。莊子以其獨特的超然態(tài)度來看待生死,認為死亡并非終結,而是自然的一種狀態(tài)轉(zhuǎn)換。在昆侖文化中,這種自然主義的生死觀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昆侖山被視為仙境,象征著一種超越生死的永恒存在,反映著道家對自然和諧的追求。在道家哲學中,追求不朽并非通過對抗死亡,而是通過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昆侖文化中對不朽的追求,實際上是道家生死觀的延伸。作為神話中的仙山,昆侖山不僅是地理上的理想之地,更是道家追求精神超脫的象征。通過修道,個體能夠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達到一種與天地合一的境界,超越生死的束縛。因此昆侖山在道家哲學中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實現(xiàn)“長生久視”的精神象征,反映了道家對生命價值的終極追求[2]。
與道家超脫自然的觀點不同,儒家哲學更注重生死之間的倫理責任。孔子提出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表達了儒家對命運的接受,但更強調(diào)人在生死之間的道德選擇。儒家認為,個體應在有限的生命中盡可能地實現(xiàn)社會責任,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狀態(tài)。昆侖文化的生死觀在儒家哲學中找到了其倫理意義。在儒家看來,昆侖不僅象征著超越的理想境界,也是個體在完成社會責任后精神升華的象征[3]。昆侖文化中的不朽觀念被儒家賦予倫理內(nèi)涵,即通過遵循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個體可以在死后達到一種理想的存在狀態(tài)。儒家的生死觀強調(diào)人際關系和社會責任,昆侖文化中關于生死的神話元素因此被視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象征工具。作為理想化的神話元素,昆侖山被儒家視為通過倫理實踐達到生命最高境界的象征,這為儒家生死觀提供了哲學支持。
道家和儒家對昆侖文化的生死觀念有著不同的闡釋,前者注重自然主義的超脫與和諧,后者則強調(diào)倫理責任與社會秩序。然而,兩者在昆侖文化中并非完全對立,而是互補的關系。道家強調(diào)個體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儒家則關注個體在社會中的責任。昆侖文化在這一點上提供了一個調(diào)和兩者的框架:昆侖山作為自然的象征與道家思想契合,同時又作為倫理實踐的目標與儒家哲學相呼應。這種哲學生死觀的融合反映著中國古代哲學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昆侖文化不僅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交匯點,也展示了中國人如何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尋找生命與死亡的意義。通過這種融合,昆侖文化為中國哲學提供了一個綜合的生死觀,既尊重自然規(guī)律,又重視社會責任,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中對生命意義的深刻理解[4]。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昆侖文化中的生死觀仍然具有重要的哲學價值。道家和儒家對生死的不同解讀為人們提供了應對現(xiàn)代生命問題的多種思路。道家的自然主義生死觀可以幫助人們在面對生態(tài)危機時找到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徑,而儒家的倫理生死觀則為人們在社會變革中提供道德指南。
四、昆侖文化中的生死觀實踐
在古代中國的喪葬儀式中,昆侖山的象征意義經(jīng)常被引用來表達對不朽和永生的追求。作為不死之地的神話形象,昆侖山是古代喪葬儀式中一個重要的象征元素[5]。一些高階貴族的墓葬常常采用昆侖山形狀的裝飾或雕刻,象征著死者靈魂的升華和對永生的渴望。此外,我國古代喪葬文化常常提到昆侖山用以安慰生者,表達對死者靈魂進入昆侖仙境的期待和祝福。昆侖元素在喪葬儀式中的應用,不僅反映著古代中國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也展示著他們對超越死亡、追求永生的渴望。在考古發(fā)掘的漢代墓葬中,常見昆侖山的圖像和雕刻,其不僅具有裝飾意義,更承載著對死者靈魂進入昆侖仙境的美好期望。這種對昆侖山的崇拜和象征,使得昆侖文化在喪葬儀式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成為表達生死觀念的重要媒介。
同時,昆侖文化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占據(jù)著核心地位。許多關于昆侖山的故事廣泛流傳于民間,強調(diào)昆侖山不僅是神仙的居住地,還是人的靈魂得以升華和重生的圣地。在民間信仰中,昆侖山常被視為連接現(xiàn)世與來世的橋梁,人們通過各種儀式和祭拜活動來表達對昆侖山的敬仰,以及對死后能夠到達這一神圣之地的希望。這種信仰反映出人們對于生死的哲學思考和文化實踐的深層次融合。昆侖文化在民間信仰中的地位,體現(xiàn)在一些民俗活動和祭祀儀式中。每逢重要節(jié)日,人們會祭拜昆侖山神,祈求保佑家宅平安,死者靈魂能夠順利到達昆侖仙境。這種民間信仰不僅展示了對昆侖山的崇拜,也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生死問題的深刻理解和文化傳承。此外,民間信仰中的昆侖生死觀,還表現(xiàn)在一些傳說和故事中。關于昆侖山的傳說,常提到一些得道高人和仙人,他們通過修行最終升入昆侖,獲得永生。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昆侖文化的內(nèi)涵,也使得昆侖生死觀在民間廣泛傳播,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6-7]。
在現(xiàn)代社會,昆侖文化的生死觀繼續(xù)被各種文化形式所繼承和發(fā)展。文學作品、電影、藝術和學術研究等方面均有昆侖文化的身影?,F(xiàn)代人對昆侖文化的解讀和應用往往結合了當代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探討生死觀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意義和作用。一些心理健康和靈性成長的書籍使用昆侖山的象征來幫助人們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意義,以及如何在面對生命的終結時保持平和與智慧。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常常借用昆侖的象征來表達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對永恒價值的追求。電影和藝術作品中,昆侖山的形象被用來象征超越現(xiàn)實、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題。這種對昆侖文化的現(xiàn)代解讀,使其在當代文化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8]。同時,學術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探索昆侖文化的內(nèi)涵和意義。研究者們通過對昆侖神話和生死觀的分析,揭示其在古代和現(xiàn)代社會中的重要影響。一些研究指出,昆侖文化中的生死觀不僅是古代宗教和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xiàn)代心理學和靈性研究的重要資源。這種跨學科的研究,使得昆侖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意義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五、結語
昆侖文化中的生死觀是中國文化中一個獨特而復雜的現(xiàn)象,它不僅深刻反映古代中國人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也通過與道家和儒家哲學的融合,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對生死問題的多維度思考。作為中國神話中重要的象征元素,昆侖山不僅在文學、藝術和宗教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在哲學思想的構建中扮演關鍵角色。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傳統(tǒng)的生死觀念在現(xiàn)代社會中正經(jīng)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重構。在這樣的背景下,昆侖文化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種既尊重自然規(guī)律,又注重社會責任的生死觀。這種生死觀念不僅能夠為人們提供精神上的安慰,還能夠為社會的道德建設和生態(tài)保護提供理論支持。同時,昆侖文化中的生死觀還具有跨文化的對話價值。在全球化時代,隨著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昆侖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其生死觀念可以與其他文化的生死觀進行對話與交流。這種跨文化的交流不僅有助于提升昆侖文化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也能夠通過文化互鑒,豐富全球范圍內(nèi)的哲學討論。
總結來說,昆侖文化中的生死觀不僅是古代中國哲學和宗教思想的結晶,也是現(xiàn)代社會中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它通過道家和儒家哲學的融合,構建了一種獨特而深刻的生死觀念,為理解生命與死亡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昆侖文化作為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現(xiàn)象,仍然在現(xiàn)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并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哲學討論提供了寶貴的啟示。通過深入研究昆侖文化中的生死觀,我們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的哲學和文化,也可以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尋找應對生死問題的新途徑,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貢獻更多的智慧。
參考文獻:
[1]鐘宗憲.昆侖文化意義的遞變[J].民俗研究,2019(4):45-58,157-158.
[2]齊昀.論昆侖不死觀念[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7(2):23-25.
[3]齊昀.昆侖文化在華夏的宗教化:道教與昆侖文化[J].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2(1):52-55.
[4]趙宗福.論昆侖神話與昆侖文化[J].青海社會科學,2010(4):4-11.
[5]馮照祥,蔡紅星.論生死觀演變的哲學意義[J].道德與文明,2000(3):53-55.
[6]沈婉婷.中國古代昆侖觀念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3.
[7]先巴.昆侖文化與道教神仙信仰略論[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6(4):44-47.
[8]趙宗福.論昆侖神話的精神內(nèi)涵與現(xiàn)實價值[J].青藏高原論壇,2013(1):101-103.
作者簡介:李佳彥(1999—),女,漢族,四川南充人,單位為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