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的自我管理實踐研究

        2025-02-19 00:00:00陸朦朦張蕓琪
        出版科學 2025年1期
        關鍵詞:自我管理

        [摘 要] 研究基于隱私管理理論,采用深度訪談方法,從隱私邊界認知、隱私邊界協調及隱私邊界平衡三個遞進的層次揭示個體對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的管理實踐,促進理解數字閱讀時代個體性閱讀行為與社會性閱讀互動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研究發(fā)現,隱私邊界認知主要根據用戶隱私敏感性、平臺技術可供性和閱讀社會公共性三種類型進行識別,隱私邊界協調又通過關系程度、痕跡屬性和互惠原則進行協商。在此基礎上,研究反思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協調失控的隱憂,并提出精細化社交關系切割下的隱私邊界管理機制、去標識化的數字閱讀痕跡分類淡化機制、多層級的數字閱讀痕跡可見程度協商機制等優(yōu)化路徑。

        [關鍵詞] 數字閱讀痕跡 可見性 隱私邊界 自我管理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5) 01-0066-10

        Between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Research on the Self-Management Practice of the Privacy Boundary of Digital Reading Traces

        Lu Mengmeng Zhang Yunqi

        (School of Publishing,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Laboratory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Hangzhou,310018)(School of Publishing,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Zhejiang, Hangzhou,310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ivacy management theory, this study adopts the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to reveal individuals’ management practices regarding the privacy boundaries of digital reading traces from three progressive levels, namely privacy boundary recognition, privacy boundary coordination, and privacy boundary balance. It promot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reading behaviors and social reading interactions in the digital reading era. The study finds that privacy boundary recognition is mainly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ree types: users’ privacy sensitivity, the affordance of platform technologies, and the social publicity of reading. Privacy boundary coordination is negotiated through the degree of relationship, the attributes of traces, and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reflects on the hidden concerns caused by the out-of-control coordination of digital reading traces privacy boundaries and proposes optimized paths such as the privacy boundary management mechanism under the refined segment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de-identification-based classification and dilution mechanism for digital reading traces, and the multi-level negotiation mechanism for the visibility degree of digital reading traces.

        [Key words] Digital reading traces Visibility Privacy boundaries Self-management

        1 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何以成為問題?

        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是:家中沒有書的朋友是不值得深入交往的。雖然藏書并不等于看書,看書也不等于智慧,但無疑一個人的書架與藏書,其數量、類型、質量等都反映著個人的閱讀旨趣與文化品位,可以說閱讀對文化身份具有構建、消解、培育、毀育之作用,表現為其標識、形塑著文化身份[1]。社交媒體的發(fā)展和社會化閱讀平臺的興起使得曾經相對私人化的閱讀行為與閱讀旨趣被呈現在開放性的網絡環(huán)境中,個人閱讀偏好與閱讀痕跡變成可供他人觀看的景觀[2],由此產生了數字閱讀痕跡,即閱讀主體在數字閱讀過程中主動留存或客觀生成的反映個體閱讀思考與認知、閱讀動態(tài)與行為的符號和數據。

        數字閱讀痕跡的生產固然是個體行為,但另一方面,閱讀無疑是有公共性的,尤其面對當下媒介環(huán)境下文本閱讀的式微,出于對日常世界、公共場域、集體意識中充斥的視聽內容的共同抵抗,對閱讀之公共性的捍衛(wèi)是重塑經由閱讀獲得信息、記憶、情緒、思考、道德觀念等能力的共同需要。數字閱讀痕跡在社會化閱讀平臺能夠被看見、調用、流通與再生產,使之具有顯著的公共意味,承載數字閱讀時代公共交往之可能。但與此同時,用戶出于隱私考慮,通過數字閱讀平臺提供的技術手段進行著數字閱讀痕跡可見性程度的自我設置,即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的自我管理實踐。事實上,讀者隱私的重要性并非數字時代才顯現出來,保護讀者隱私權一直是現代圖書館核心價值理念的重要體現,讀者在圖書館查找或獲得的信息、咨詢、借閱、獲取或傳播的資源均為隱私信息。中國圖書館學會通過的《中國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準則》也有“維護讀者權益,保守讀者秘密”的表述[3]。作為數字社會個人信息管理的細分類別,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既有其他類型信息隱私邊界管理的共性,也有其獨特性。研究個體對數字閱讀痕跡可見程度與隱私邊界的管理,可供促進理解數字閱讀時代個體性閱讀行為與社會性閱讀互動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揭示個體隱私邊界管理如何協商私人與公共的彈性閱讀空間。

        當前有關移動閱讀應用的隱私研究多集中于對隱私政策設置的合規(guī)性探究以及對隱私侵犯風險的現實關注上,研究多以隱私政策為核心,偏向于從移動閱讀服務提供商視角審視隱私政策制定的不足,并基于用戶視角提出多元協同的隱私風險規(guī)避路徑。從研究思路看,此類研究遵循相對一致的樣本選擇策略與分析邏輯,對多款閱讀類App進行隱私政策的收集,在文本分析基礎上指出隱私政策的現實問題與可能策略,例如張斌[4]、徐磊[5]等研究都是依照此類研究設計的典型代表。但顯然上述研究忽視了閱讀隱私的特殊屬性,將其與更大范圍內的移動應用產品隱私政策混雜在一起探討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同時也忽略在更為具體、微觀的自下而上的用戶感知層面作出閱讀隱私相關的探討。凱特·雷恩斯–戈爾迪(Kate Raynes–Goldie)將社交媒體隱私區(qū)分為“信息性隱私”和“社會性隱私”兩類,前者認為用戶在社交媒體進行隱私管理是為了規(guī)避個人信息被平臺或第三方機構搜集和非法利用,而后者則認為用戶的隱私管理是評估社交關系后采取的調控措施[6]。在本文的研究情境中,用戶在社會化閱讀平臺通過“隱藏可見”或“編輯可見”等方式管理數字閱讀痕跡的可見程度,雖然有其他平臺使用過程中對信息性隱私的共性擔憂,但同時更多的是為基于社交關系而形成的“社會性隱私”考慮。理查茲(Richards)針對數字閱讀中的隱私侵權問題提出智力隱私(Intellectual Privacy)概念,他認為智力隱私是個人在思考、閱讀和探索信息時不受監(jiān)視和干擾的權利,這種隱私對于保護個人的思考自由和探索新想法至關重要。他在研究中指出社交閱讀可能導致個人在閱讀時自我審查,避免閱讀可能引起爭議或不被朋友認同的內容,這可能限制個人的閱讀范圍和思想的多樣性。基于此,政府和社會應當制定一個更加平衡的隱私信息分享與保護機制[7]。智力隱私的核心在于維護個人在形成和表達自己觀點時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閱讀是個人形成和表達自己觀點的重要來源,因此,本文選取微信讀書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通過微信讀書用戶在隱私設置上的自我管理實踐管窺數字閱讀情境下隱私邊界協調實踐。之所以選擇微信讀書這一平臺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其在閱讀社交關系中呈現出強關系與弱關系多層交叉的關系網絡,并且面對用戶隱私管理方面的需求,微信讀書提供了諸多隱私設置的細微功能,使得該平臺上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實踐存在著多種可能性,為解讀數字閱讀情境下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提供了多元觀察視角。

        傳播隱私管理理論比一般的自我表露在表述上更強調個人化的內容,并對表露過程受到的規(guī)則影響予以關注。傳播隱私管理理論既涉及自我表露,也涉及在沒有自我表露的情境下允許他人接觸他們隱私信息的程度。該理論提出了所有權、控制、規(guī)則、共同所有、糾紛等主要原理,認為人們相信自己擁有關于自身信息的所有權,并會建立邊界控制他們的個人信息,也會根據規(guī)則系統(tǒng)分享和保留信息。根據連接、滲透性和所有權的規(guī)則,他人可能成為隱私信息的共同所有者,當規(guī)則出問題或執(zhí)行時出現錯誤時會導致糾紛[8]。上述原理為理解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提供了框架,本文借鑒傳播隱私管理理論進行分析,具體圍繞以下研究問題展開:(1)用戶如何理解與識別數字閱讀痕跡的隱私邊界?(2)對產生的數字閱讀痕跡,用戶又根據什么規(guī)則來調整隱私邊界?(3)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協調失控的后果與影響是什么?如何平衡?結合研究問題,下文將從隱私邊界認知、隱私邊界協調及隱私邊界平衡三個遞進的層次展開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訪談法,通過滾雪球抽樣及在社交平臺公開招募的方式,遵循信息飽和原則,共對13位微信讀書深度用戶進行訪談,見表1。通過深度訪談,掌握微信讀書用戶在管理閱讀隱私時的行為習慣,比如個人書架公開,閱讀評論互動、閱讀時長排行等功能設置,并且對用戶管理自身閱讀隱私的行為動機與心理動態(tài)進行考察。在此基礎上,研究還使用媒體報道、行業(yè)報告等獲取微信讀書相關公開資料作為輔助分析。

        2 識別與認知:如何理解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

        盡管傳播隱私管理理論認為個體享有自身信息所有權并有權對其進行邊界設置,但顯然不同個體對隱私邊界的理解不是完全一致的。在以微信讀書為代表的社交閱讀中,用戶對平臺提供的隱私控制選項存在三種主要的隱私邊界識別路徑。

        2.1 主體性認知:基于用戶隱私敏感性的邊界識別

        閱讀信息與閱讀痕跡可能構成對用戶的“人格畫像”,閱讀書架、正在閱讀的讀物、推薦的讀物、閱讀時長、閱讀想法等,一定程度可以勾勒出閱讀主體的人格側面,這些精神世界信息組合是大量社會評價產生的基礎。對于上述閱讀信息與閱讀痕跡,閱讀主體可能存在不愿為他人知曉的期待,也可能存在知識共享、文化交流甚至商業(yè)回報等積極利用的期待,不同主體對于閱讀信息的隱私期待有所不同。顯然,無論是基于何種期待,閱讀主體應享有自主建立或拒絕建立閱讀“人設”的自由,閱讀痕跡隱私邊界識別由此成為極具個人化的主體性選擇。尤其是對數字閱讀痕跡所具有的面向社交和互動需求的那部分痕跡信息,許多用戶認同其內嵌的個人價值觀與品位旨趣暴露可能,并對此有較高隱私敏感性,主觀上認為閱讀痕跡是私人化的信息,同時因為在自身的數字閱讀實踐中對此類信息可能如何被使用有較為清晰的經驗認識,所以傾向于更為保守的隱私邊界設置。例如受訪者F提到“我覺得讀書是件很隱私的事,我不太喜歡別人知道我讀什么書,更不喜歡別人看到我的書評,因為書評包含了一些吐槽、私事、價值觀之類信息”。

        但有趣的是,這類隱私邊界具有顯著的非對稱性和非互惠性,即希望自己的閱讀痕跡被限制在邊界之內,同時寄希望于他人的隱私邊界能夠對自己開放。例如受訪者Y提到“我覺得書單歌單都是很隱私的事,別人可以通過這些信息來勾勒這個人的性格和心理,我不喜歡被窺探,所以微信讀書不僅關閉書架還禁止關注我,所有的評論畫線只有本人可見,但我同時希望看到別人對這一段話的看法,所以我私密自己的筆記,然后看別人的”。此外,這類隱私邊界識別也受到時間變量的調節(jié),即在閱讀平臺上留存的歷史閱讀痕跡,與個體當下的自我形象認知相關性越低,其隱私敏感性和關注度將越高[9]。顯然,個體閱讀旨趣是隨生命歷程與閱讀經驗而變化的,具有顯著的時間性,過往閱讀書目留下的閱讀痕跡可能與當下新的閱讀品位與自我形象有所出入,這也是用戶閱讀痕跡隱私敏感性提升的一個原因?!耙郧斑€在上學的時候可能看的書比較青春文學,現在畢業(yè)工作了這類書看得少了,也因為考慮到一些現在的朋友和同事會看到,所以覺得應該隱藏起來”(受訪者L)。

        2.2 被動性認知:基于平臺技術可供性的邊界識別

        作為當代閱讀活動的外部環(huán)境與底層結構,數字閱讀基礎設施不僅涵蓋互聯網硬件設備、設施與物理環(huán)境,還包括數字平臺的數據、程序及規(guī)范體系,且指向諸多閱讀行動者間的互動互構關系[10]。因此,理解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的前提是理解經由數字閱讀平臺提供的一系列物質性設備、技術可供性以及其形塑的閱讀行為與閱讀秩序。微信讀書平臺提供了用戶在可見范圍的編輯性和可見狀態(tài)的選擇性等方面的技術裝置??梢姺秶木庉嬓允侵赣脩粼谙硎堋氨豢匆姷臋嗬钡耐瑫r,可以對被看見的范圍內容進行自我編輯,由此可享受“以自己的方式被看見的權利”。例如用戶在公開書架時可使用“替身書架”功能,“制造”想要公開呈現的書架內容??梢姞顟B(tài)的選擇性是指“給予他人可見的權利”,即用戶可以選擇被公開的內容范圍,比如關閉書架展示、公開評論等。用戶可以將自己閱讀的書籍加入私密書架,設置成僅對自己可見,由此來保護自己的閱讀隱私;用戶在寫批注和想法時,同樣可以設置成私密狀態(tài)。

        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的識別認知往往與數字閱讀平臺技術界面提供的一系列功能設置的完善與更新相輔相成,平臺方在時刻觀察手機用戶行為以改進自身的隱私設置功能的同時,用戶也在日常使用中適應性地發(fā)現和體驗相關隱私設置功能,并且在偶然性的隱私設置功能技術發(fā)現與體驗中感知和確認隱私邊界,例如受訪者G表示“關注了很多閱讀時長比較多的朋友,晚上想看看大家最近在看什么書,看到好書就加入我的書架共同進步學習,沒想到大家都關閉了,感覺大家的隱私性真的越來越強了”。

        2.3 開放性認知:基于閱讀社會公共性的邊界識別

        社會化閱讀將傳統(tǒng)的私人閱讀體驗轉變?yōu)楣不顒樱沟瞄喿x不再是孤立的活動,而是可以與他人共享和討論的社交體驗。讀者可以通過注釋、評論和分享來與其他讀者互動,將個人的閱讀體驗轉化為公共對話,增加了閱讀的社交維度。個體的閱讀體驗通過數字痕跡被記錄下來,成為社會共同記憶與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有助于構建和維護社會文化認同。施塔爾(Stahl)提出的“協作式知識建構”理論強調通過社會互動和集體努力來構建和深化知識,他認為“協作式知識建構”由“個人理解”和“社會知識建構”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構成[11]。在個人理解環(huán)節(jié),個體首先在公共空間中表達自己對某個主題或問題的理解。這是協作式知識建構的起點,它要求個體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公之于眾,為后續(xù)的社會知識建構打下基礎。而在社會知識建構環(huán)節(jié),一旦個體的原始理解被公開,其他參與者就可以對其進行討論、質疑、補充和擴展。這個過程涉及對話、辯論、合作和反思,旨在通過集體智慧來豐富和完善對知識的理解。社會知識建構強調的是知識的社會性和動態(tài)性,即知識是在不斷的社會互動中被創(chuàng)造和重塑的?;谥R協同建構與閱讀的公共性視角,部分用戶會傾向于將邊界識別為開放性的,以此釋放社會化閱讀之于公共交流與協同知識生產的優(yōu)勢。例如受訪者S提到“我有時候會對別人發(fā)表的內容產生興趣,然后被吸引過去讀他說的那本書。有時候我留下的點評也會收到一些陌生人的回應,這種感覺還蠻好的,能夠感受到自己被別人認同了。跟我經?;拥哪吧宋乙捕加杏∠?,我們之間也會偶爾分享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書”。此外,微信讀書官方平臺也在有意引導公共討論與互動交流,例如其推出的資深會員制度中打出“資深會員點評集合平臺深度閱讀的高質量用戶的見解,有更大的參考價值,可以幫你更加有效地選擇值得閱讀的書籍”的口號以吸引用戶加入。

        3 選擇與協商:如何協調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

        隱私管理理論認為,人們根據規(guī)則做出控制自己擁有的隱私信息的決策,不同的規(guī)則指導著信息的共享和隱私的保護。通過數字閱讀平臺提供的技術界面與功能操作,數字閱讀痕跡被自我編輯與編織,閱讀個體通過審視閱讀痕跡的生產,調整隱私管理的邊界,試圖“策劃一個經得起公共監(jiān)督的數字角色”[12]。如上文所述,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識別是多重交叉和動態(tài)變化的,因此,隱私邊界管理的協調也涌現出三種主要規(guī)則。

        3.1 基于關系程度的隱私邊界協調規(guī)則

        基于關系程度的隱私邊界協調規(guī)則是指個人根據與他人的關系親密程度來調整他們愿意分享的閱讀內容和個人信息的程度。微信讀書平臺在可見性管理設置上的非對稱性可見也會使用戶因為擔心自己會被熟人或者陌生人監(jiān)視,而選擇隱藏自己的閱讀痕跡,保護自己的閱讀隱私,防止熟人看見后形成認知偏差,同時也防止陌生人對自己產生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例如受訪者M提到:“一般我不會公開我的書架書單這類信息,我朋友在跟我相處過程中看不出來我會讀什么樣類目的書籍,我覺得被他們看見我的閱讀記錄可能會影響到他們對我的印象?!币坏┩耆_放數字閱讀痕跡的可見性,被觀察的個體難以知曉被誰觀察以及觀察到何種程度,這種不確定性造就的不安全感使得用戶寧愿選擇全封閉的邊界協調方式以規(guī)避可能的風險。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關系程度與關系類別細分的顆粒度會更為細致和復雜,隱私邊界的協調規(guī)則也會根據不同情境的變化而調整。人們通常將社交圈子分為不同的層級,如核心朋友圈、工作同事、泛泛之交等,每個層級的共享程度不同。顯然,超出關系程度及身份角色的閱讀痕跡被熟人關系看見可能會引發(fā)觀看者對該用戶的印象顛覆。“我有個上司看著挺嚴肅,她的微信讀書里有上千本霸道總裁和古偶言情,看得我很出戲,不敢相信她愛看這個”(受訪者X)。因此維持與關系程度相匹配的閱讀形象是隱私邊界協調的規(guī)則之一,正如受訪者B指出沒有邊界感的熟人關系導致其更愿意將閱讀痕跡分享給陌生人看(“我的需求是屏蔽一切好友,而非關注我的書友和未關注我的網友,目前微信讀書想法功能提供的是‘僅未關注你的人可見’,微信好友如果沒關注你也能看到我的想法,這不是我想要的”)。

        3.2 基于痕跡屬性的隱私邊界協調規(guī)則

        基于痕跡屬性的隱私邊界協調規(guī)則是指個體根據信息敏感性、價值和潛在風險等具體屬性來調整隱私保護措施的過程。從隱私邊界的控制權而言,信息性隱私更側重于個人對自身數據的控制權,而社會性隱私則側重于個人對其社交活動和社交關系的控制權。從可能引發(fā)的風險類型來看,信息性隱私的風險主要來自數據泄露和身份盜竊,而社會性隱私的風險則可能來自社交關系中的誤解、尷尬或社交排斥。從隱私保護措施來看,信息性隱私的保護措施包括數據加密、訪問控制、安全協議等,而社會性隱私的保護措施包括隱私設置、內容審查、社交網絡的權限管理等。顯然,數字閱讀痕跡既包括基于閱讀行為的時長、進度等信息性的痕跡,也包括主觀留存的反映閱讀認知與理解的評論與互動等社會性痕跡。用戶對不同屬性痕跡的隱私敏感性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個人數據被征用的技術入侵使得用戶對信息性數據構成的閱讀痕跡持有“隱私躺平”態(tài)度,傾向于讓渡部分信息性閱讀痕跡來換取平臺基礎功能的使用,而對能夠反映個體精神世界等價值觀密度更高的社會性閱讀痕跡則更為謹慎和保守。在社會性痕跡內部,仍然存在進一步的痕跡屬性劃分,形成多層級嵌套的基于痕跡屬性的協調規(guī)則。比如社會性的痕跡中會進一步根據閱讀書籍代表的形象屬性區(qū)分邊界協調的尺度,更能正面反映閱讀品位的書籍的閱讀痕跡會處于相對開放的邊界(“高級的書我都公開,言情小說雖然閱讀時長最多,但我進行了隱私設置”(受訪者S))。甚至會出現閱讀品位的鄙視鏈,以此調整自身的隱私邊界設置(“如果被看到在看《你壞》《阿彌陀佛么么噠》《乖,摸摸頭》這類書,即便是暢銷書,但可能會被認為不懂書,所以就不大好意思公開”(受訪者C))。

        3.3 基于互惠原則的隱私邊界協調規(guī)則

        在人際關系中,隱私信息的共享往往基于互惠原則。在數字閱讀情境中,也存在基于互惠原則的協調規(guī)則,例如采取“互相關注才能看到”的隱私設置方式?;诨セ菪缘膮f調規(guī)則存在多種情形,包括與其他用戶的互惠、與平臺的互惠以及與更宏觀的社會文化的互惠。與其他用戶的互惠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根據雙方對彼此的閱讀痕跡開放程度采取相應的邊界設置(“如果對方允許我查看他的閱讀痕跡,我可能會考慮也向他開放,但不會完全面向無差別的全部用戶公開”(受訪者M)。此類互惠顯然需要更強的信任感建立,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培養(yǎng),也會受到互惠對象與自身的關系程度和角色身份的調節(jié),互惠的養(yǎng)成更可能發(fā)生在因書結緣的陌生書友中,一旦互惠關系外接了親屬、師生、同事等其他現實世界的真實關系,基于互惠原則的隱私邊界協調狀態(tài)會被打破(“我是堅決不想讓自己的父母或老師看到自己的閱讀狀態(tài)的。就算對方向我開放了也不行”(受訪者L))。與平臺的互惠是指用戶根據平臺能夠對個體讓渡的部分閱讀痕跡提供的具體服務而協調隱私邊界,例如讓渡閱讀周期、時長等信息能夠獲得平臺提供的免費閱讀機會或個體閱讀記錄報告,此時用戶會選擇將隱私邊界適當開放,當然這類邊界開放往往也是被動性的互惠。與社會文化的互惠是從閱讀公共性角度出發(fā)的,將社會化閱讀產生的數據痕跡視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13]。當考慮到自身閱讀痕跡在更大范圍內成為反映某一時期社會文化癥候的見證者而有助于公共討論與集體記憶時,用戶會將隱私邊界調整成更為靈活開放的模式,降低對個人閱讀痕跡的隱私期待,使其在某種程度上從私領域轉為公領域。

        4 隱憂與超越:如何平衡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

        已有研究多將“可見性”看作“公共性”的象征[14],但可見性并不一定必然帶來公共性。數字閱讀痕跡的可見性設置與隱私邊界管理存在一定的默認條款與狀態(tài),盡管用戶有一定的自由調整權限,但也存在隱私邊界調整的非和諧狀態(tài),引發(fā)不同程度的閱讀異化,這使得正視并反思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的現實隱憂成為數字閱讀的“剛需”。

        4.1 數字閱讀隱私邊界協調失控的閱讀隱憂

        上文所述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協調的多種規(guī)則在實踐中并非非此即彼的選擇,往往存在交叉重疊,這使得隱私邊界的協調面臨復合且矛盾化的尷尬局面,也造成閱讀本身的諸多異化。

        被裹挾的閱讀。社會化閱讀平臺有關數字閱讀痕跡的技術性設置不僅是傳統(tǒng)閱讀痕跡的簡單復刻與重現,數字閱讀痕跡可見性的多重可能使得個體閱讀痕跡存在時間和空間雙重維度的廣泛聯結,現實閱讀個體與賽博閱讀個體也因此可能產生某種錯位,賽博閱讀個體受到社會化閱讀平臺社交機制、游戲機制、競爭機制等平臺規(guī)制與秩序的形塑,而陷入一種理想自我追逐式的閱讀情形,無益于對閱讀文本的深入體悟與闡釋,也造成閱讀身份的迷思。為適應平臺機制或被動或主動的閱讀痕跡隱私邊界退讓并未帶來實質性的個體獲益(“有的時候我感覺看書不是在攝取內容,而是在湊一個好的時長領取獎勵,讓自己在好友排行榜里看起來更加好看,最后其實感覺也沒能真正理解這個書所講的內容”(受訪者W))。

        被粉飾的閱讀。有研究指出通過文化資本向社會資本的轉化,個人可以通過廣泛、多樣化的閱讀和活躍的在線互動,從社會聯系中獲利,不僅能增加獲得非冗余信息來源的機會,獲得其他人所沒有的知識,而且還增加了接觸或獲得理想資源(如影響力)的可能[15]。但作為社交資源的數字閱讀痕跡也使閱讀形象成為個人自我形象的“造景”,根據與他人的具體交往情境而隨機應變,實現偽裝性閱讀,并在多重偽裝之間協商與切換最佳閱讀形象進行選擇性可見,閱讀個體不再是“用自身真實的閱讀被看到”,而是“用他人期待的閱讀被看到”,讀者最終想象一個“彈性的閱讀自我”,形成“彈性的情境式自我認同”,通過閱讀痕跡的選擇性呈現進行自我形象的再生產(“有時候我覺得替身書架也不是那么必要,總感覺很多人并不是為了閱讀使用,而是為了維持人設,這樣挺沒必要的,還不如純粹一點”(受訪者C))。

        被收割的閱讀。數字閱讀痕跡作為數據資源被平臺調用,或打通平臺生態(tài)系統(tǒng)內其他服務數據進行應用創(chuàng)新,或對既有數字閱讀數據進行挖掘分析提供更精準的內容推薦,諸如此類被征用為數據資源的閱讀痕跡,盡管平臺提供了顯在的可見性設置入口,以維護用戶對隱私性信息的管理權限,但事實上產生閱讀痕跡的個體被排除在后臺閱讀數據使用與交易之外,平臺在此過程中占據了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甚至從用戶隱私邊界的默認開放或主動設置中將數據進行關聯而得到更加豐富和隱秘的含義,形成“整合型隱私”[16]。并且,長期受到社會化閱讀平臺社交化、游戲化的閱讀規(guī)則影響,閱讀個體也會養(yǎng)成通過閱讀數據狀態(tài)以確認自身閱讀質量的習慣,使得數字閱讀痕跡發(fā)揮一種自我驗證“合格自我”的安慰劑效用。然而,真正投入了時間心力的閱讀顯然不僅僅是數據化后顯在的閱讀時間度量或閱讀感悟的互動頻率,甚至不在讀者本身顯性的意識里,而存在于閱讀個體生命的溝壑、生活的縫隙之中。

        4.2 數字閱讀隱私邊界協調失控的再平衡

        前人研究已經發(fā)現基于社會化批注產生的讀者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在內容層面上確實達到了較高的知識建構水平,從而在客觀上提升了讀者的閱讀理解水平[17]。數字閱讀意義的生成不僅取決于閱讀個體的個性化認知與詮釋,也取決于不同個體之間發(fā)生的隨機性對話與群體性交流。因此,從閱讀公共性價值來看,需要更多考慮如何對閱讀隱私邊界進行協商性管理以取得某種普遍接受的私人性與公共性之平衡。

        精細化社交關系切割下的隱私邊界管理機制。在前文提到的“知識協同建構”理論中,相較于個人理解,社會知識建構能夠在對比與交流中協商并構建意義,形成知識的再生產與內化。因此,維護個人表達與社會知識建構的空間與相應機制,促進非積極展現的用戶轉化為積極表達的用戶,能進一步提升用戶社會化閱讀的效果,實現閱讀的效益最大化。例如通過增強社會化閱讀社交關系的細分程度,進行“熟人圈層”與“陌生圈層”的隔離設置,為用戶提供更為靈活的閱讀隱私邊界調控功能(“我不喜歡被認識的人觀察太多,但是設置私密又不能滿足我的分享欲,我希望類似的平臺設置私密功能,只讓陌生人看得見我的分享內容,熟人卻看不見”(受訪者Z))。微信讀書平臺也在逐步吸收用戶關于精細化管理社交關系的隱私設置需求,但這些平臺功能的調整優(yōu)化往往具有滯后性。更多時候用戶的隱私邊界管理如《微粒社會》中所說“我們被微?;匕盐罩?,卻不能微?;鼗貞?,更多時候只能非黑即白地表示贊成或拒絕”[18]。

        去標識化的數字閱讀痕跡分類淡化機制。當前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取得共識的是在平衡社會福祉和個人權利之間承認“去標識化”的合法性,例如《個人信息保護法》《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guī)范》《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去標識化指南》等共同形成了“個人信息”“去識別信息”“匿名化信息”的層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也明確了“無法識別”之于個人信息的豁免[19]。在數字閱讀痕跡的隱私邊界管理實踐中,也可借鑒上述“去識別化”的淡化機制,將有利于公共討論,反映社會文化癥候與時代閱讀記憶的閱讀痕跡適當“匿名化”與“斷連化”處理,僅提供文本閱讀的輔助理解與互動交流,而不鏈接該評論或批注痕跡的個人閱讀頁面及相應的社交鏈接觸達。

        多層級的數字閱讀痕跡可見程度協商機制。平臺提供可見性管理的技術界面與操作入口可能只是為了獲得隱私政策規(guī)制下平臺運行的合法性,而非對閱讀公共價值的引導與維護。然而,如果一刀切地提高閱讀隱私保護層級,如果所有用戶傾向于將數字閱讀痕跡視為私密性信息而加以最高層級的保護,那么個體又回歸一座座閱讀孤島,難以傾聽并容納不同的文本理解與闡釋的聲音,這些都不利于異質性閱讀感受的表達與交換,使得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公共利益的價值遭到折損。微信讀書等數字閱讀平臺可以弱化相關打卡展示功能,防止部分用戶進行“表演式閱讀”,讓閱讀行為轉向更為主動的知識積累。同時警惕社會化功能的過度開發(fā),積極引導用戶利用與可見性相關的調控手段來實現高效的協同式閱讀、沉浸式閱讀、分享式閱讀等。

        5 結論與討論

        在社會化閱讀中,個體對于個人閱讀隱私保護的動態(tài)需求與閱讀交流與知識共享的必要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是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的根本困境。本文試圖從數字閱讀隱私邊界認知、協調與平衡三個層次對上述困境進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發(fā)現,在認知層次上,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識別存在個體敏感性的主觀性識別、技術可供性的被動性識別以及公共價值性的開放性識別三個維度。在邊界協調過程中,協調規(guī)則又分化為三種主要規(guī)則,分別為關系程度、痕跡屬性和互惠原則。當然,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協調在個體的社會閱讀實踐中有著顯著的情境性,實際規(guī)則顯然也比上述三種規(guī)則更為復雜,存在著多重交織。在隱私邊界認知與協調規(guī)則之間可以發(fā)現存在某種關聯,對于持主觀性識別的用戶,其隱私邊界協調規(guī)則會呈現出對高負荷社交關系的普遍抵抗,回歸全封閉的隱私邊界管理模式;持被動性識別和開放性識別的用戶,往往具有更為靈活的邊界協調,其中被動性識別的用戶會隨著對平臺功能的更全面了解而基于關系性原則和互惠性原則進行邊界協調,采取開放性識別態(tài)度的用戶則更多考慮痕跡屬性而有選擇地降低邊界門檻,釋放部分閱讀痕跡的公共討論與知識流轉空間。最后,本文對數字閱讀隱私邊界失控引發(fā)的可能影響以及促進多元主體對隱私邊界的再平衡進行闡釋,旨在通過個體對閱讀隱私的自主性與獨立性的意識喚醒,賦予嵌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數字閱讀以更多兼顧私人性與公共性的可能。當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處。首先,通過訪談方法獲取經驗數據的方式難以窮盡所有可能性,因此數字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在現實情境中仍有可能存在超出本文歸納的隱私邊界識別、協調與平衡實踐;其次,由于不同數字閱讀平臺提供的關于隱私邊界管理的技術界面與具體功能有所差別,因此,雖以基于社交關系的微信讀書為案例進行研究,提供了諸多觀察隱私邊界管理的視角和細節(jié),但后續(xù)研究仍可以納入更多數字閱讀平臺予以對比性的觀察比較,以得出更具有普遍性的隱私邊界管理規(guī)律;最后,出于自我回憶性的訪談文本得到的用戶隱私管理行為也可能與真實情境中的行為有所出入,因此,后續(xù)研究也可以采取更多能夠真實反映隱私邊界管理的日常實驗方法,并區(qū)分不同閱讀情境、不同主題類型等閱讀痕跡隱私邊界管理行為進行更細粒度的比較分析。

        注 釋

        [1] 南長森.閱讀識別身份:數字時代閱讀方式變革與文化身份認同研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17(2):69-75+110

        [2]圖書館中讀者隱私是否應該被保護?[EB/OL].[2024-05-21].https://mp.weixin.qq.com/s/g1yher flaqgb-l56KcQBUA

        [3] 陸朦朦.數字空間中的閱讀痕跡:類型、意義與影響[J].中國編輯,2021(9):87-91

        [4] 張斌,周永紅.閱讀類app用戶隱私政策調查及思考[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報,2021,33(7):35-45

        [5] 徐磊,郭旭.大數據時代讀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實踐邏輯與規(guī)范路徑:以圖書類App隱私政策文本為視角[J].圖書館建設,2021(1):74-83+92

        [6] Raynes Goldie K. Aliases, creeping,and wall cleaning:Understanding privacy in the age of Face-book [EB/OL]. [2010-01-04]. https://firstmonday.org/ojs/index. php/fm/article/view/2775/2432

        [7] Richards N M .The Perils of Social Reading[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 101(3):689-724

        [8][美]理查德·韋斯特,[美]林恩·H.特納著;劉海龍,于瀛譯.傳播理論導引:分析與應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2:177

        [9] Ayalon O, Toch E. Not even past:Information aging and temporal privacy in online social net works [J].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17,32(2):73-102

        [10] 趙立兵.數字閱讀基礎設施:元概念、方法論與意義場[J].編輯之友,2024(6):31-38

        [11] Stahl G. A model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building[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Psychology Press, 2013: 70-77

        [12] Duffy B E, Chan N K. “You never really know who’ s looking”: Imagined surveillance across social media platforms[J]. New Media amp; Society, 2019, 21(1): 119-138

        [13] Winget M. A meditation on social rea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eservation[J]. Preserv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amp; Culture, 2013, 42(1): 39-52

        [14] 孫瑋,李夢穎.“可見性”:社會化媒體與公共領域——以占海特“異地高考”事件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1(2):37-44

        [15]簡華,王曉光.社會化閱讀中的資本流動: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效應與轉化[J].出版科學,2024,32(1):52-61

        [16] 林愛珺,章夢天.基于數據多粒度的隱私差序保護[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2):182-192

        [17] 李武,艾鵬亞,姚琦.社會化批注能否提升閱讀理解水平?基于個體化和社會化批注對比的實驗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4(6):1-15

        [18][德] 克里斯托夫·庫克里克.微粒社會[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55

        [19] 俞立根,顧理平.當公私邊界趨于消融:時間維度中的隱私困境與界限管理[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10):71-78

        (收稿日期:2024-08-16;修回日期:2024-09-13)

        猜你喜歡
        自我管理
        農村初中寄宿生管理中學生自我管理策略初探
        班級管理與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
        90后中職生自我管理的對策分析初探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0:07:43
        高職院校注冊招生大學生自我管理現狀調研及成因分析
        東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2:07:24
        關于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探究
        東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21:57:24
        試論學生自我管理的實施及價值
        祖國(2016年20期)2016-12-12 21:25:44
        教師因素對課堂管理的影響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2:09:33
        試論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
        新形式下研究生會在研究生自我管理模式中導向作用的實踐與探索
        基于激勵機制下銷售人員業(yè)務能力提高的理論分析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3:07:19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黄色小视频| 按摩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女人被狂躁到高潮视频免费网站| 99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高清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下|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91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在线乱码av| 亚洲婷婷五月综合狠狠爱| 欧美日本日韩aⅴ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三级国产一区二区三|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精品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天堂av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av伦理| 日本一本免费一二区|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9| 日韩av一区二区毛片| 精品熟女av中文字幕|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丰满人妻妇伦又伦精品国产| Jizz国产一区二区| 高潮内射主播自拍一区| 免费无码又黄又爽又刺激| 国产成人拍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偷拍自拍在线观看| 国产a∨天天免费观看美女| 久久国产精品二国产精品| 无码三级国产三级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无线乱码| 国产探花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福利久久蜜桃 | 48沈阳熟女高潮嗷嗷叫| 91情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