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使用方式是最為基礎的信息,其他符號信息有賴于使用語言才得以表達與傳播。智能時代,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lián)網的媒介組合推動新語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其經由現實化與主流化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從媒介視角來看,新語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與產生影響離不開媒介化與媒介性這兩重作用:首先,新語態(tài)的發(fā)展源于用戶新的媒介使用特征,用戶的參與式、碎片化、消費性的媒介使用行為催生出了以草根化、簡單化、情緒化為特征的新語態(tài);其次,新語態(tài)本身作為一種媒介,通過篩選與改造展現著媒介性,以媒介邏輯影響個體表達,符合其特征的表達得以傳遞,而復雜、深刻、理性的內容則難以傳播,面臨“詞語破碎處,無物可存在”的境地。交流與溝通是現代社會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要素,而當交流與溝通的基礎——語言使用方式發(fā)生改變后,就會對現代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隨著草根化、簡單化、情緒化的新語態(tài)的普遍應用,自滿與憤怒成為當下兩種普遍的群體性癥候,阻礙著人們的交往。
【關鍵詞】新語態(tài) 媒介化 媒介性 自滿 憤怒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5)1-061-10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5.1.009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2020年度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fā)展引導專項資金(20RXW141)
作者信息:徐辰燁(1999— ),男,內蒙古包頭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日本愛知大學中國研究科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媒介社會學;彭蘭(1966— ),女,湖南長沙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
一、由“暗”到“明”:新語態(tài)的產生與顯現
媒介的變革往往引發(fā)語言使用方式的變化,從而催生出全新的語態(tài)。語態(tài)變革的說法最早來源于孫玉勝于2003年出版的《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tài)開始》一書,其明確指出,在電視時代,為了“符合觀眾的胃口”,以《東方時空》為代表的電視節(jié)目嘗試探索一種鮮活、幽默、趣味化、口語化的電視語態(tài),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1]
實際上,在新舊世紀交疊之際,存在著兩條語言使用方式變革的線索。如果說電視語態(tài)的革新是媒介精英主動探索并形成的一條從上到下、帶有官方色彩的明線,那么普通網民經由媒介賦權而影響乃至改造語言使用方式就是一條暗線。隨著1994年中國全面接入互聯(lián)網,依托于互聯(lián)網技術而勃興的各類新媒體蓬勃發(fā)展,網民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社會方言”——網絡語言,[2]成為與電視語態(tài)變革同時進行的一條線索。
然而,主流話語并未賦予網絡語言及其背后的語言使用方式變革以足夠的合法性,往往將其視作一種亞文化形態(tài),以悲觀態(tài)度作為研究基調,批判語言失范等問題。[3]有學者認為,網絡語言是一種典型的“青年文化”,它的創(chuàng)制和使用體現了青少年網民的生理與心理特征,[4]而其最終興盛則源于青年網絡互動興趣的持續(xù)高漲。[5]青年群體借著網絡掀起一場場造詞狂歡,[6]各種梗充斥其間,[7]體現著年輕群體的“認同”與“宣泄”。[8]網絡語言具有碎片化、混搭式、多元化、狂歡性等多種特征,有學者批評網絡語言滋生了語言腐敗,導致了膚淺表達的盛行。[9]可以說,長期以來,網絡語言由于其亞文化的特性導致這條線索往往以暗線的方式存在。不過,當互聯(lián)網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電視作為第一媒介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相反,大眾經由新媒體的賦權,利用流量機制獲得了巨大的話語權,曾經的暗線逐漸浮出水面,變?yōu)橐粭l明線:包含網絡語言在內的新語態(tài)成為當下智能時代一種新的語言使用方式。
基于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新語態(tài)的主要特征,嘗試厘清究竟何為新語態(tài):在話語符號層面,新語態(tài)主要體現為一種語言結構的隨意性乃至任意性,任何語詞、句式、語言用法經由互聯(lián)網廣泛傳播都有可能成為被人們所接受的語言使用結構;在使用情境層面,新語態(tài)的使用場景不斷泛化,早已不再是網絡空間中娛樂化的表達,現實空間、嚴肅場合都充斥著各類新語態(tài)表達;在語言更新層面,新語態(tài)的迭代速度很快,熱詞熱梗在流量的加持下一夜爆紅,成為紅極一時的新語態(tài)表達,但也很有可能在短期內銷聲匿跡,不復存在;在使用方式層面,新語態(tài)不再如同網絡語言只能存在于非正式的表達中,而是逐漸進入正式的乃至官方的表達當中。
當然,新語態(tài)最為突出的特征體現在其使用主體上:新語態(tài)的產生體現出一種雙向結構,是廣大網民自下而上的力量與媒體精英自上而下的力量相互碰撞、融合與協(xié)商的結果。一方面,網民利用自身的影響力不斷增加網絡表達在社會文化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媒體精英為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主動使用這些表達讓創(chuàng)作內容更能接地氣,更具生動性,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由此,新語態(tài)應運而生,成為普通網民和媒體精英共同使用的一套表達方式,變?yōu)橐环N普遍的語言使用方式。總之,新語態(tài)是一種新的語言使用狀態(tài),且這種狀態(tài)逐漸成為常態(tài),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交往。相較于此前的網絡語言,今天的新語態(tài)正在經歷現實化與主流化,超越了網絡語言的亞文化范疇,成為一個普遍的修辭手段。
有關網絡語言的研究為我們考察新語態(tài)提供了重要的參照,但如果將這樣的邏輯直接遷移至新語態(tài)研究中,存在著三方面的不足:首先,相較于網絡語言的亞文化特征,新語態(tài)有著明顯的現實化與主流化傾向,其使用早已不再局限于網民這個小圈子當中,而是成為一種普遍的語言使用方式,進入主流表達的話語體系中;其次,對于網絡語言的興起原因,研究者更多側重于文化與心理層面的描述,對于媒介在其中的作用討論不足,忽視了新語態(tài)的形成本身是一個媒介化的結果;最后,新語態(tài)作為一種語言使用方式,承載著交流的內容,成為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礎設施”,[10](37)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互相溝通交流的最基本的方式,[11]語詞的命運與人類生存的境況息息相關。[12]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語態(tài)本身就是承載著內容的媒介,其媒介性影響著表達與交流。如果僅僅將新語態(tài)當成一種文化現象,視作與主流相對的諸多亞文化之一,則忽視了新語態(tài)本身所發(fā)揮的居間調節(jié)的媒介作用,這遠不足以說明其對社會文化層面產生的深刻影響。
因此,筆者嘗試從新語態(tài)的實踐現狀出發(fā),從媒介化與媒介性入手展開研究:前者主要考察智能時代的媒介發(fā)展與媒介使用如何促進新語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后者則將以新語態(tài)為代表的語言使用方式視作一種媒介,探尋其媒介性產生的作用與影響。據此,本文將以媒介為核心視角,重構一套新語態(tài)的敘事。
二、現實化與主流化:重思新語態(tài)的實踐基礎
如上文所述,新語態(tài)最早的雛形是網民自發(fā)使用的一套網絡表達。由于最初互聯(lián)網的普及還比較有限,使用網絡語言的人也僅限于接觸網絡的圈子,當時的網絡語言只是一種“僅使用于網絡交際的非全民通用的語言形式”。[13]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不斷普及與發(fā)展,幾乎所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成為“數字化生存”的“網民”,進入“人民就是網民”的階段。[14]在智能時代,這套表達展現出空前的影響,成為社會中語言使用的一種常態(tài),即新語態(tài)。這也正是重思新語態(tài)的實踐基礎——如果當下的新語態(tài)仍然只是被少部分群體在網絡空間中使用,那么其影響力將十分有限,無法成為一個亟待關切的社會文化現象,其媒介性也就無從談起。具體而言,新語態(tài)的巨大影響力體現在兩個方面:現實化與主流化,這也正是新語態(tài)與早期包括網絡語言在內的網絡表達的不同之處。
1. 入侵與改造:新語態(tài)的現實化
新語態(tài)的現實化主要有兩個方面的體現。其一,新語態(tài)的使用場景已經從網絡空間中的線上交往轉移到現實空間的交往之中,從線上延伸至線下。在網絡興起之初,網絡語言的使用場景往往被限定在線上交往中。但在互聯(lián)網高度浸入人們日常生活的當下,曾經的網民圈層壁壘已經瓦解殆盡,進入一個人人都是網民的時代。各類新語態(tài)表達經由網絡產生與擴散,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隨即進入現實生活,成為現實空間中的表達。從推銷員用“帥哥”“美女”稱呼消費者,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躺平”“內卷”“擺爛”等熱梗熱詞,無不體現著新語態(tài)的現實化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其二,虛擬空間已經充分嵌入人們的生活中,模糊了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界限。由于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和網絡基礎設施的普遍配置,人們能夠隨時隨地接入虛擬空間中,處在“永久連接,永久在線”的狀態(tài)。[15]由曾經的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混合而成的新的現實空間替代了原有的現實空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所在的空間。因此,新語態(tài)現實化的另一表現正是伴隨著虛擬空間本身的現實化而體現的。
從個體的角度來說,網絡中的表達與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并非兩套內容,更多是統(tǒng)一的表達方式依照不同交往情境的使用,漸漸不再有某些語句只能在線上使用而不能在現實生活中使用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本來存在于虛擬空間的新語態(tài)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改造著原有的日常表達,成為現實表達中的一部分。由此,隨著虛擬空間的現實化,新語態(tài)不斷改造著現實生活的表達。
2. 擴散與收編:新語態(tài)的主流化
從當前的媒體實踐來看,新語態(tài)日益進入并擴散到主流話語之中,對主流話語產生著重要影響,與早期以亞文化的非主流形態(tài)出現的網絡語言有著根本差別。
在主流媒體進行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語態(tài)變革成為非常重要的方面。[16]以央視《新聞聯(lián)播》的短視頻衍生節(jié)目《主播說聯(lián)播》為例,主持人康輝在短視頻中頻頻使用“老鐵”“奧利給”等網絡詞語以接近受眾,提升傳播效果,也經常使用諸如“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等熱梗來生動活潑地傳遞觀點。從“高大上”到“接地氣”的轉變,既適應了新媒體的話語特征,也提升了內容的可讀性,達到了語態(tài)變革的目的。當然,語態(tài)的轉變不僅表現在熱詞熱梗的使用上,其他如新華社的“剛剛體”、使用日益廣泛的“標題黨”,[17]讓“發(fā)乎奇,止乎憂”的懸念式標題成為媒體的普遍選擇……[18]這些現象都體現了新語態(tài)在主流話語中逐漸占據重要的位置。
雖然主流媒體頻繁使用新語態(tài),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它對于所有的新語態(tài)使用都保持著支持的態(tài)度,甚至部分主流媒體常常斥責某些新語態(tài)表達的膚淺與無聊。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還是選擇嘗試以“小編”的姿態(tài),用“老鐵”的稱呼,盡可能地擴大自身的受眾。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主流話語對新語態(tài)持何種態(tài)度,后者都在客觀上不斷擴大著自身的影響力,逐步完成對前者的收編。正如??滤f,話語的背后是權力,在新語態(tài)進入主流話語的過程中,實際上正進行著一場權力的爭奪。
還需要指出的是,相較于網絡語言,新語態(tài)更加強調一種語言使用方式。新語態(tài)不僅停留在遣詞造句層面,還浸入語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如新聞報道中的“標題黨”、社交媒體中的固定的“小作文”套路與日常表達中各類網絡熱詞熱梗的大量使用等,新語態(tài)背后所代表的語言使用的方法論產生了變化,而新語態(tài)的普遍化則是語言使用方法的大范圍更改,這也是需要重思新語態(tài)的原因。
三、新語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作為媒介化的后果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延伸”,并由此帶來了相應的心理與社會的后果,產生了“媒介即訊息”的判斷。尼爾·波茲曼在麥克盧漢的基礎上,認識到了訊息意味著明確而具體的說明,而媒介更多是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fā)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是隱喻式的,在認識論層面產生著重要影響。[19](64)舉例來說,波茲曼認為“電報對公眾話語的貢獻就是使它變得無聊而且無能”,[19](64)更為重要的是,電報還影響到了認識論的層面:它開啟了膚淺認知的時代,人們一般不進行深刻思考,凡事都淺嘗輒止,讓“知道”取代“理解”成為智慧的表現方式。[20]從這個角度看,媒介的確是一種讓文化生長的技術。[21](44)“技術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種生活方式”,[22]從訊息到隱喻,都反映出媒介的重要影響,展現出一個媒介化的過程。
但當我們仔細思考這個媒介化的過程,可以發(fā)現,無論是訊息、隱喻抑或認識論,都需要語言在其中扮演基礎性的作用,由此訊息得以傳遞,隱喻和認識論得以成立。因此,媒介對于環(huán)境的塑造是在更為基礎的層面就已經發(fā)生,即通過塑造語言表達方式來塑造環(huán)境,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對于語言使用方式如何受到媒介化的影響進行考察具有重要意義。
2010年,智能手機的普及促使網民逐漸進入移動連接的媒介使用狀態(tài),且這一媒介使用趨勢不斷加強,人們逐漸邁向數字化時代。[14]移動媒介的普及和背后的互聯(lián)網基礎設施的鋪陳讓每個人既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消費者。具體到媒介使用行為層面,通過參與式使用、碎片化使用和消費性使用,用戶得以進入語態(tài)建構過程中??梢哉f,媒介使用方式的變化直接影響了新語態(tài)的產生與普遍使用,并且導致其成為當前重要的語言使用方式。新語態(tài)的產生與發(fā)展是一個媒介化的過程與結果,而從這一維度重新理解新語態(tài)何以主流化與現實化并產生巨大的影響,也是對其進行重思的價值之所在。
1. 參與式使用:主動受眾的崛起與草根化的新語態(tài)
我們習慣用“人人都有麥克風”來解釋如今網絡環(huán)境中的“眾聲喧嘩”,但從媒介技術的角度來說,這句話可以表述為“人人都有智能機”。移動媒介的強參與性促進了主動受眾的崛起,甚至“受眾”這一帶有被動性含義的身份指認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質疑,逐漸被更強調主動性的“用戶”所取代。[23]今天的受眾早已不是“坐在劇院最后一排的聾啞觀眾”,[24]而是被賦予了作為內容的生產者與傳播者的身份與權限,兼具內容的生產者與傳播的把關人雙重身份,由此推動了新語態(tài)的產生和發(fā)展。
首先,作為生產者,互聯(lián)網賦予了普通用戶在網絡公共空間進行內容生產的權利,而移動互聯(lián)網則讓這種權利滲透進了媒介使用的方方面面,普通民眾在事實上具有了與媒介精英爭奪表達權的能力。由此,普通大眾將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帶入網絡這一公共空間中,且日漸更改著公開表達的范式。曾經由媒體精英與文化精英確立起的一套表達規(guī)范,在今天被普通民眾日?;⑸罨?、口語化的表達逐漸消解,公開表達時的用語和日常生活中的用語逐漸重合,產生了草根化的新語態(tài)。舉例來說,在各類新語態(tài)表達中,由于不標準的口語發(fā)音而產生的梗占據了一定的比重。與媒介精英常常使用的播音腔與普通話不同,這些不標準的發(fā)音帶有強烈的草根特色,由于其自帶有助于傳播的趣味性而得以在普通網民間廣泛傳播,并最終進入主流話語中,成為媒介精英為貼合普通民眾而使用的表達方式,這是一種帶有草根化特征的新語態(tài)表達。
其次,流量機制賦予了普通網民決定內容傳播勢能的權力,成為內容傳播中重要的把關者。點贊、轉發(fā)等用戶行為通過各種流量計算方式,成為某個內容是否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標準。雖然網絡空間提供了“人人皆可發(fā)聲”的機會,但聲量的大小有著客觀的不同。當普通民眾的基數逐漸龐大,當草根用戶而非媒介精英對于聲量大小有著越來越大的決定權后,他們所青睞的草根化表達更容易在流量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移動媒介對于用戶的賦權促進了草根化新語態(tài)的產生與傳播。值得注意的是,當草根用戶獲得了與媒介精英分庭抗禮的權限后,瓦解、對抗、抵制精英表達成為可能。這種帶有一定對立性的姿態(tài)也成為普通媒介用戶維護與鞏固自身權限的重要方式,進一步加劇了草根化新語態(tài)的產生與傳播。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用戶的參與式使用更進一步。機器的生產能力有賴于對人類的模仿與學習,其依賴的素材或語料直接影響著生成內容的質量。[25]今天的大模型所使用的資料并非均衡或合理的,更多依賴于網絡中的隨機抓取,而當這些“養(yǎng)料”中有更多草根化的新語態(tài)表達,其所生成的內容也將具有更強的草根化特征。因此,用戶的參與式使用不是只停留在內容的生產與傳播的把關上,而是介入未來知識生產的底層邏輯中,這種影響更加深刻且更為隱秘,最終可能會造成顛覆性的改變。
2. 碎片化使用:“流動的偶遇”與簡單化的新語態(tài)
在數字時代,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媒介的普及,媒介使用逐漸呈現出一種去情境化的趨勢,隨時隨地刷手機成為常態(tài)。媒介的使用蘊含著“無時無地”的特性,其發(fā)生的條件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也不在穩(wěn)固時空關系的結構中。這種使用方式可以概括為“流動的偶遇”:個體隨時選取信息流中的一點進入其中,又隨時可能在任何一點結束,同時算法推薦讓用戶具有了在不同的信息點間跳躍的可能,而個體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完成一次次使用的。這種媒介使用行為與其說是有目的的、能動的視聽行為,倒不如說是用戶與信息的“偶遇”。移動媒介的可供性賦予用戶使用的自由,但與此相伴的則是碎片化的閱聽行為,專注的“凝視”被松散、隨機的“散視”所替代。[26]
為符合碎片化的使用方式,信息產品的提供者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調整。在內容層面,短篇幅的圖文內容和短時長的視頻內容越來越普遍,以迎合碎片化使用的趨勢。這也正是抖音、快手等平臺上的短視頻內容,小紅書、微博等平臺上的圖文作品,以及網絡微短劇得以興起的重要原因。在形式層面,單手掌機的手機使用方式逐漸普遍,由此導致了豎屏內容的流行。由于用戶媒介使用場景更加多元且不確定,身處擁擠的地鐵、等餐的間隙等碎片化時間都伴隨著媒介的使用,用戶觀看視頻類內容時,單手持機、橫屏播放的觀看方式很可能會導致持握不穩(wěn)、操作不便等情況發(fā)生。因此,豎屏的視頻內容更貼合用戶的媒介使用方式。
在這一情況下,以簡單化為特征的新語態(tài)日益普及。簡單化首先是指篇幅與時長上的簡短,要求盡可能將所表達的內容壓縮在一定的時間內。但更為深層的原因是,簡單化的新語態(tài)主要體現為其易于理解的特性。碎片化的使用方式決定了用戶在很多情境下無法專注、耐心地完成觀看行為,因而內容創(chuàng)制者要盡可能讓表達內容更加直觀,甚至最好讓人一眼就能看懂是什么。少量文字與較多圖片的結構布局、盡量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匯、規(guī)避復雜的邏輯表述、多使用形象的比喻來描述復雜問題、用鮮明立場判斷并取代含混態(tài)度等,都是簡單化的新語態(tài)的體現。
2023年6月,蘋果公司發(fā)布最新款智能眼鏡Apple Vision Pro,成為科技圈內備受矚目的事件。對于用戶而言,智能眼鏡等可穿戴設備的推廣與普及,意味著碎片化使用變得更為普遍。如果說當前的手機使用至少還需要一只手來完成操作,那么智能眼鏡則意味著雙手的完全解放。尤其是智能眼鏡與藍牙耳機的組合使用,進一步分散了媒介的使用注意力,原本的時間碎片也變得更為細碎,媒介的使用場景也進一步拓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智能眼鏡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將導致媒介使用行為呈現出一種點狀的嵌入式結構,分散但密集地嵌入用戶的生活情境中。而為了匹配這種使用趨勢,內容的創(chuàng)作者也必須進一步簡化自身的表達,這也會導致新語態(tài)的簡單化特征更加明顯。
3. 消費化使用:流量競賽與情緒化的新語態(tài)
20世紀70年代,斯麥茲提出了“受眾商品論”,認為媒介依靠內容獲得受眾的注意力,然后將獲得的注意力出售給有需求的廣告商并獲得收入。[27]在這個過程中,觀眾的注意力成為重要的資源,讓視聽行為帶有消費的特征。在數字時代中,用戶的媒介信息接觸行為的消費性特征更加凸顯。用戶的點擊、收藏、關注、點贊等行為成為平臺在流量競賽中的重要籌碼,每一次媒介使用都是一次消費行為,用戶將自己的注意力當作貨幣以換取平臺中的內容商品。流量資源也日益成為平臺擴張的重要動力,與內容生產方的收益高度掛鉤。[28]
當前的內容池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內容的創(chuàng)作者,這就讓曾經供給小于需求的賣方市場轉換為供給遠高于需求的買方市場。由此,數字時代的每一個用戶普遍掌握著互聯(lián)網時代內容的“生殺大權”——流量,并根據個人喜好,決定哪些內容會被流量“垂青”。這就讓內容的創(chuàng)作者越來越難以保持訓練和教育的姿態(tài),強行將自己的審美偏向與價值認知輸出給用戶,而是努力改造自身以迎合用戶的需求,這也成為數字時代內容市場產銷邏輯的根本性變化。
當參與式使用與碎片化使用成為常態(tài),內容創(chuàng)作者就需要迎合用戶的媒介使用習慣以獲得流量競賽中的優(yōu)勢。相較于用復雜的、邏輯化的表達,調動感性的情緒更容易在短時間內引起用戶的注意。憤怒、開心、不滿、感動等情感更容易引發(fā)共鳴,更能迅速激發(fā)起用戶的興趣,這讓當下的語態(tài)更加注重情緒的宣泄而忽視理性的表達,也讓情緒化成為新語態(tài)的特征。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當“語言通脹”的情況普遍存在時,就需要更加夸張地表達情緒,以達到正常交往需要的“情緒閾值”。[29]因此,情緒化的新語態(tài)成為內容創(chuàng)作者贏得流量競賽的有效方式。
在諸多情緒化的修辭里,有兩個做法十分普遍,即挑起對立情緒與趣味化加工。所謂挑起對立情緒,指的是利用二元對立的簡單敘事,片面強化某一議題中的性別、地域、階級、國族等容易引發(fā)對立情緒的要素,以此引發(fā)用戶的憤怒、委屈、不滿等情緒,進而達到吸引流量的目的。而趣味化加工,則是因為比起嚴肅深刻的內容,趣味性強但膚淺的內容更適合今天的用戶媒介使用習慣。這就讓當前的語態(tài)更加注重趣味化,即使帶有嚴肅色彩的內容,也往往被趣味化的新語態(tài)包裝,賣萌、打趣、調侃等表達方式日益盛行。
四、篩選與改造的雙重機制:新語態(tài)的媒介性
媒介環(huán)境學派讓承載內容的媒介得以顯現,且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而對于媒介的認識也不斷發(fā)生著擴展——當某物處于居中狀態(tài)時,是為媒介。[10](1)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萬物皆可媒”。在人們了解他者與表達自我的過程中,語言就扮演了一種居中的媒介角色,人們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夠表達自我的思想或接受他人的想法,這也為重思新語態(tài)的媒介性問題提供了認識論的基礎。
麥克盧漢和德布雷的思考為我們認識新語態(tài)的媒介性提供了啟發(fā)。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就表達了自己對于語言的看重:“社會仿佛成為語言的回聲,成為語言規(guī)范的復寫。語言媒介和生產資料一樣塑造社會發(fā)展進程?!盵30]德布雷歸結出媒介的四種含義:符號化行為的普通方法(言語、書寫、模擬圖像、數字計算);傳播的社會編碼(發(fā)出口信時所使用的源語言,比如拉丁語、英語或捷克語);記錄和存儲的物質載體(黏土、莎草紙、羊皮紙、紙、磁帶、屏幕);與某種傳播網絡相對應的記錄設備(手抄本、印刷物、相片、電視、電腦)。[31](5)其中,第一種和第二種都與語言相關,前者可以理解為使用語言表述的行為,后者則是一種具體的語言。語態(tài)是作為語言形式和語言使用方式的集合,作為媒介幫助人們接收信息和表達想法。麥克盧漢曾指出,一種媒介往往會成為另一種媒介的內容,這事實上增加了人們忽視該媒介作用的風險。因此人們習慣從文化的角度討論網絡語言和新語態(tài),而忽視了新語態(tài)本身也是內容與思想的媒介,且已成為日常表達中的基礎設施。
正如海德格爾所指出的,只有通過語言,言說者才能夠抵達真理;也只有通過語言,存在才得以解蔽,因而我們棲居于語言當中,“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32]語言是人們思想的載體和工具,任何人都無法逃脫語言的牢籠。[33]傳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無價值偏向的“傳聲筒”,將信息原原本本傳遞出去。相反,媒介固有的符號形式發(fā)揮著規(guī)定性的作用,“塑造著什么信息被編碼和傳輸、如何被編碼和傳輸,又如何被解碼”,[21](30)這是語言媒介性的體現。
具體而言,新語態(tài)作為語言使用方式的集合,其媒介性主要通過篩選與改造這兩重機制來體現,由此對表達的內容產生著形塑的作用。而不符合新語態(tài)媒介特征的表達內容,將面對“詞語破碎”的境地,進而“無物存在”。
1. 過濾與屏蔽:新語態(tài)的篩選機制
“人人都有智能機”的時代讓今天互聯(lián)網空間的內容不斷增加,各類內容平臺上無休止的算法推薦、一直可以向下滑動而沒有盡頭的短視頻平臺,都體現著這是一個沒有“暫停鍵”的時代。然而,人的“生理帶寬”是有限的,[34]這意味著內容創(chuàng)造者需要爭奪有限的注意力資源。相較于具有高度媒介素養(yǎng)的知識精英,互聯(lián)網空間普通用戶占據了更大的比重,選擇提供具有草根化、簡單化和情緒化特征的內容產品顯然可以更加有效地占據用戶的“生理帶寬”。這也是新語態(tài)得以主流化的重要原因:內容的生產者需要主動貼合新語態(tài),以促進傳播效果的最優(yōu)化。這讓新語態(tài)的媒介性體現為一種過濾器的功能,具有篩選的作用:能夠被新語態(tài)所表達的內容更容易獲得內容創(chuàng)作者青睞并得以傳播;而專業(yè)、復雜、理性、嚴肅的內容卻無法適應相應的新語態(tài)表達,也無法引發(fā)人們的即時性感受,進而無法迅速引發(fā)點擊、點贊、收藏、關注、轉發(fā)等行為,因而被新語態(tài)過濾。
草根化的特征讓此前媒體精英的表達受到了排斥,新語態(tài)的基調就注定了精英式的、專業(yè)性的表達難以適應這種形式。如果傳統(tǒng)的媒體精英仍然堅持以專業(yè)的腔調產制內容,將難以在流量市場競爭中獲得優(yōu)勢,進而遭到算法機制的過濾而影響傳播效果。簡單化的特征讓復雜的、長篇幅的內容難以被傳遞,從而面臨被過濾的風險。語態(tài)作為一種媒介,在賦予人言談的權利的同時也限制著人的表達,[35]當簡單化的內容能夠被這一媒介迅速傳播時,相應的復雜的思想則由于無法適應其媒介特征而難以被傳遞。情緒化的特征讓更加幽微的、間接的、平實的、嚴肅的、理性的內容在傳播中受到阻礙,因為這些思想與情感無法迅速引發(fā)受眾即時性的情緒并獲得流量的青睞。就如同一條路一樣,當這條路通向簡單化與情緒化,就無法再通向復雜化和嚴肅化,這讓理性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越來越難以傳播。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過濾這一媒介性的體現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不斷加強的趨勢中。當用戶逐漸習慣于草根化、簡單化和情緒化的表達,不具備這些特征的內容就會越來越容易被篩除,濾網的密集度不斷增加,過濾無限趨近于屏蔽。正如今天的用戶越來越對帶有復雜邏輯的長篇幅內容缺乏耐心,面對長視頻內容時忍不住使用倍速、快進、跳播等播放方式,不使用新語態(tài)表達的內容將越來越難以傳播。
2. 從修飾到更改:新語態(tài)的改造機制
面對新語態(tài)的篩選機制,媒介內容的創(chuàng)制者不得不主動迎合新語態(tài)的表達,首先保證不被過濾乃至屏蔽,進而追求在流量競賽中的優(yōu)勢地位。而新語態(tài)作為一種媒介,也改造著其他各類修辭以適應自身的媒介邏輯。正如克萊默爾所說,媒介能夠將傳播的信息轉換成符合媒介自身條件的數據結構,它們不僅傳播信息,而且同時塑造、決定甚至最終構成了它們所傳播的那些東西。新語態(tài)影響理解與表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媒介化的過程,讓所承載的內容“逐步轉向于適合媒介再現的形式”,并且“或多或少服從于媒介邏輯”。[36]在這一過程中,新語態(tài)的媒介性就體現為修飾到更改的作用,從詞語到段落再到篇章,層層深入,改造著原有的表達。即使是嚴肅、深刻、理性、復雜的內容,也不得不盡可能具有草根化、簡單化和情緒化的特征。
首先,為了獲取受眾更多的注意力,在流量競賽中占據優(yōu)勢,內容的創(chuàng)制者會將部分新語態(tài)融入原有的表達當中,以迎合大眾的審美期待。例如,“老鐵”成為稱呼受眾的常用語;當想贊美某個事物的時候,“yyds”可適用于所有場合;而想表達發(fā)笑的意思時,人們通常會用帶有強烈情緒的“笑死”來表達心情……不僅是詞語使用層面,新語態(tài)的修飾作用也深入段落和篇章中,如“家人們,誰懂啊”“咱就是說”等語句常被用作一段話語的開頭語,用強烈的個人情感開啟一段表達;曾經飽受批評的“標題黨”在今天也更加常見,從主流媒體到自媒體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標題黨”來吸引人們的關注和點擊。但無論是詞句還是篇章,這樣的改造更多停留在修飾的階段,即通過使用部分顯著的新語態(tài)表達,使得原有的內容更加草根化、簡單化和情緒化,但并不會對原本內容的基調與取向有過多影響。
隨著受眾對于新語態(tài)的接受度加強與內容創(chuàng)制者更加習慣于這一語言使用方式,其媒介作用逐漸從修飾變?yōu)楦摹G罢咧皇鞘褂靡恍┑湫偷男抡Z態(tài)表述對內容進行點綴,以增強傳播效果,如使用部分網絡熱詞熱梗、用懸念性的標題吸引用戶點擊等,而后者則是徹底改變了傳播內容的基調,將專業(yè)內容草根化、將復雜內容簡單化、將嚴肅內容趣味化。然而,并非所有表達內容都能與新語態(tài)兼容,其媒介作用很有可能會導致思想傳遞的失真。
但為了追求內容的廣泛傳播,信息生產者不得不盡可能地進行新語態(tài)改造。在這一過程中,帶有復雜性的現實遭到了降維化描述,其背后掩藏的深刻意涵、復雜面向與幽微情緒難以被傳播,面臨著“無物存在”的境地。新語態(tài)的主流化與現實化的另一面,是曾經承載具有嚴肅、深刻、理性等特征的內容的媒介逐漸消失,讓這些內容在今天越來越難以被表達與傳播。原本的表達不得不被簡化乃至矮化,以屈從于新語態(tài)的媒介特征。
五、結語:媒介視角下的新語態(tài)與數字時代時代的群體性癥候
1. 重思新語態(tài):一個媒介視角
在智能時代,對新語態(tài)重思有著現實與理論兩個層面的必要性。首先,在現實層面,新語態(tài)不同于網絡語言,早已超越了亞文化的范疇,其通過現實化與主流化的邏輯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力,改變著語言使用的方法論,而這種實踐現狀是當前研究不太重視的一個方面。其次,在理論層面,自傳播學創(chuàng)立以來,重內容輕媒介的局限性就一直存在。人們常常將媒介看作既定的事實,如同魚在水中遨游渾然不覺水的存在,媒介由此經常被人們所忽視。[21](129)麥克盧漢曾經不無刻薄地指出,媒介內容就像是一片鮮美無比的肉,破門而入的竊賊用它來渙散思想看門狗的注意力。[31](29)保羅·萊文森則以陽光和星球做比喻,認為內容如同炫目的陽光,讓人看不到背后的星球,而星球代表著媒介。[37]在這種研究范式的影響下,從網絡語言到新語態(tài)的研究,學者往往采用文化視角的認知方式,而忽視媒介這個更為根本的因素,使得當前討論尚不足以回應新語態(tài)興起和廣泛使用的原因與影響。鑒于此,筆者嘗試從當前實踐出發(fā),以媒介為核心視角,通過媒介化與媒介性兩個關鍵詞重新建構起一套新語態(tài)敘事(見圖1)。
智能手機與互聯(lián)網成為智能時代的基礎設施,這一媒介組合讓今天的人們幾乎都成為網民,新語態(tài)不斷現實化與主流化,影響日趨擴大。與此同時,媒介使用也呈現出新的特征:參與式使用賦予了普通網民參與內容生產的權利,打破了媒介精英對于內容創(chuàng)制的壟斷;碎片化使用的顯著體現是隨時隨地刷手機成為常見行為,讓媒介使用具有了碎片化的色彩;消費性使用則是由于大眾經由媒介賦權,在客觀上具備了與媒介精英爭奪話語權的能力,這讓主流媒體也不得不向新語態(tài)做出某種妥協(xié),或主動或被迫使用這種修辭形式。
新語態(tài)的普遍化是媒介化的結果,為了爭奪用戶的注意力資源并在流量為王的時代里獲得優(yōu)勢,內容創(chuàng)制者推動了新語態(tài)的廣泛使用。同時,新語態(tài)本身也是一種媒介,具有著自身的媒介性,篩選與改造就是其具體體現。草根化、簡單化和情緒化成為重要標準,一方面,難以適應這些特點的思想內容被過濾;另一方面,內容生產者將表達的內容加以改造,以適應新語態(tài)的媒介邏輯。從“小修小補”的修飾到“傷及筋骨”的更改,改造過程不可避免地對表達內容造成了影響,也不利于理性、嚴肅、深刻、復雜內容的傳播。
語言使用方式是最為基礎的信息,其他符號信息有賴于使用語言才得以表達與傳播,語言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方式、思考方式?;蛟S借用芒福德的思想可以對語言有一個精準的概括:語言文字是一種容器技術,雖然不能儲存物質材料,但可以存儲信息和思想。[21](66)交流與溝通是現代社會得以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要素,而交流與溝通的基礎發(fā)生改變,就會對現代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尼爾·波茲曼的憂慮在今天顯得尤為深刻。他在《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中指出,他并不排斥電視的娛樂功能,他所擔憂的是諸如宗教、知識等嚴肅內容的娛樂化。伴隨著新語態(tài)的現實化和主流化,波茲曼的憂慮更為明顯,新語態(tài)的過濾與改造的功能讓一切內容有了泛娛樂化的色彩。波茲曼的時代,報紙和電視分庭抗禮,嚴肅的書面語守衛(wèi)著理性思想與嚴肅表達的堡壘,對抗著電視媒介所帶來的“娛樂至死”。但在互聯(lián)網時代,新語態(tài)已然通過主流化與現實化的過程入侵各個角落,以致即使我們想傳遞深刻、理性和嚴肅的內容,也要遭到篩選與改造。隨著基礎設施——語言的使用方式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人與人的交流與交往也將受到影響,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兩種群體性癥候的普遍化:自滿與憤怒。
2. 自滿與憤怒:數字時代的群體性癥候
數字時代有著泛娛樂化的時代特征,這對于由一個個新媒介用戶組成的群體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其中,自滿與憤怒成為當前兩種典型的群體性癥候。
首先,在群體心態(tài)層面,自滿的心態(tài)變得越來越普遍。當各類知識內容都經由草根化、簡單化與情緒化的新語態(tài)表述后,有趣、生動、簡單、易懂的表達讓知識的理解難度大幅降低。誠然,這樣的知識傳播方式有助于降低學習的門檻,但長此以往,知識的傳播將呈現出一種娛樂化的傾向,嚴肅、復雜、理性、專業(yè)的知識將面臨“無物存在”的境地,難以得到傳播。而對于處于這種知識氛圍的個體而言,學習復雜知識的能力也將逐漸下降,這種下降不僅是耐心上的,即逐漸喪失了閱讀或觀看長內容的耐心;更是理解力層面的,個體對于復雜、隱晦、間接、專業(yè)的知識理解能力將越來越低。
然而,正如生活在電視時代的美國人難以意識到一個世紀前的先輩們,可以津津有味地聽完長達7個小時的、充滿長難句的演講一樣,[19](41-43)今天多數的新媒介用戶也難以感知到自己學習復雜知識能力的降低。在這個過程中,算法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未能使用新語態(tài)表達的復雜知識更容易被算法推薦的機制排除,無法存在于用戶建構起的“信息繭房”中,越來越難以與用戶相遇。由此,一個十分矛盾的現象變得普遍:雖然用戶學習復雜知識的能力在降低,但由于算法構筑的“繭房”存在,平臺逐漸朝著個人門戶的方向發(fā)展,并成為用戶的知識來源。[38]用戶可能產生一種對知識與信息充分占有的錯覺,仿佛“為世界罩上了自己的視網膜”,[39]進而滋生出自滿的心態(tài)。這種自滿實際上也就如同那喀索斯般的自戀,①“算法繭房”的圍墻如同湖面,隨時能反射出用戶清晰的倒影。但正如麥克盧漢所指出的,“自戀”同時更是一種“麻木”:[31](58)由于單一的新語態(tài)“一統(tǒng)表達的江山”,用戶逐漸將這些使用新語態(tài)傳播的淺層的、簡單的、情緒化的知識當成知識的本來面目,同時逐漸忽視其他表達與復雜知識的存在,在麻木的接受中加劇自滿的心態(tài)。
其次,自滿的心態(tài)也影響了群體的溝通與交流,最終演化成一種憤怒的交往姿態(tài)。自戀的、麻木的自滿心態(tài)讓用戶仿佛有了掌握真理的錯覺,更傾向于在溝通與交流中捍衛(wèi)自己的立場。堅持自身的立場與觀點并無不妥,畢竟“真理越辯越明”。但由于新語態(tài)的盛行,用戶逐漸喪失了使用理性、嚴謹、有邏輯的表達闡明自己觀點的能力,取而代之的是簡單化的情緒宣泄,這讓憤怒成為交往中的常見姿態(tài),“一言不合,兵戎相見”。[40]普遍彌漫的“網絡戾氣”阻礙著正常的溝通與交流,憤怒的個體陷入不以達成共識為目的的意氣之爭中,最終演變?yōu)橐环N“排斥他者(另類)的語言暴力”。[41]
需要指出的是,在許多情形下,憤怒甚至都帶有了娛樂化的色彩。它可能并不表現為攻擊與謾罵,而是陰陽怪氣、嘲諷調侃,用詼諧的語調表達傷人至深的含義。即使還有冷靜、理性的用戶,也逐漸會在這些陰陽怪氣中失語或破防,最終放棄交流或是調動自己憤怒的情緒進行反擊。但無論哪種選擇,都會讓憤怒這種交往中的姿態(tài)變得越來越普遍,最終阻礙溝通與交流。
值得警惕的是,當前的新語態(tài)仍在朝著草根化、簡單化和情緒化的方向發(fā)展,社會泛娛樂化的整體傾向仍在不斷加劇。隨著個體對于智能手機與互聯(lián)網這一媒介組合的依賴性不斷增強,智能時代的特征也不斷深化。“數字化生存”已從20世紀末尼葛洛龐帝的預言變?yōu)閭€體的生存現狀,[42]人們已經處在一種深度媒介化的狀態(tài)中。[43]人與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智能技術呈現出一種具身關系,[44]形成“人—智能技術—世界”的邏輯鏈條,個體的生存受到媒介更為深刻甚至決定性的影響。然而,一塊手機屏幕既是人們通向一片廣闊世界的窗口,同時也遮蔽了另一片世界的存在,屏顯的同時也是屏蔽的過程。棲居于新現實空間的個體將不斷受到新語態(tài)篩選與改造雙重機制的影響,越來越難以接觸到嚴肅、深刻、理性、復雜的內容。同時,服從于人的智能機器、取悅于人的算法推薦,將不斷加劇個體的“認知繭房”,讓他們越來越難以看到屏外的世界。而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自滿與憤怒成為兩種普遍的群體性癥候,溝通與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新媒介“交往在云端”的方式讓“手拉手”變得困難,而自滿的心態(tài)與憤怒的姿態(tài)讓“心連心”幾近于無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壑將難以逾越。[10](377)
參考文獻:
[1] 孫玉勝. 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tài)開始[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2:41-44.
[2] 鄺霞,金子. 網絡語言——一種新的社會方言[J]. 語文建設,2000(8):21.
[3] 趙呈晨. 嵌入式傳播:網絡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與再生產[J]. 新聞大學,2020(8):16-30,126-127.
[4] 肖偉勝,王書林. 論網絡語言的青年亞文化特性[J]. 青年研究,2008(6):21-26.
[5] 孟威. 網絡新詞與社會文明的互動相生[J]. 人民論壇,2023(4):102-105.
[6] 何天雄. “00后”大學生網絡語言解讀[J]. 當代青年研究,2021(6):58-63.
[7] 林愛珺. 網絡玩梗背后的表達失語與價值觀消解[J]. 人民論壇,2022(4):95-97.
[8] 唐錚,丁振球. 認同與宣泄:網絡流行語的使用現狀與引導建議[J]. 編輯之友,2022(2):84-90.
[9] 周利萍. 新媒體時代環(huán)境下的語言腐敗研究[J]. 湖北社會科學,2017(5):124-129.
[10] 約翰·杜海姆·彼得斯. 奇云:媒介即存有[M]. 鄧建國,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
[11] 劉易斯·芒福德. 機器神話(上卷):技術發(fā)展與人文進步[M]. 宋俊嶺,譯.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7:8.
[12] 胡百精. 語詞的命運與人的境況[J]. 新聞與傳播評論,2020(3):1.
[13] 張小平. 關于網絡傳播語言特點的觀察[J]. 現代傳播,2002(6):128-129.
[14] 方興東,王奔. 中國互聯(lián)網30年:一種網民群體畫像的視角——基于創(chuàng)新擴散理論重新發(fā)現中國互聯(lián)網的力量與變革之源[J]. 傳媒觀察,2023(1):60-72.
[15] 周葆華. 永久在線、永久連接: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生活方式及其影響因素[J]. 新聞大學,2020(3):84-106,120.
[16] 彭蘭. 新媒體時代語態(tài)變革再思考[J]. 中國編輯,2021(8):4-8.
[17] 王辰瑤,金亮. 網絡新聞“標題黨”的現狀與敘述策略——對8家網站新聞排行榜的定量分析[J]. 新聞記者,2013(2):65-71.
[18] 張星,唐宇鑰,王圓圓,等. 發(fā)乎奇,止乎憂:“標題黨”對社會化媒體用戶點擊和分享的雙刃劍效應研究[J/OL]. 南開管理評論,1-17[2024-12-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288.F.20230302.1219.003.html.
[19] 尼爾·波茲曼. 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M]. 章艷,吳燕莛,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0] 高翊凱,邱慧. 媒介即隱喻——尼爾·波茲曼媒介哲學探究[J]. 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4(7):48-54.
[21] 林文剛. 媒介環(huán)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 何道寬,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2] 劉易斯·芒福德. 技術與文明[M]. 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283.
[23] 彭蘭. 新媒體用戶研究[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0:190.
[24] 沃爾特·李普曼. 幻影公眾[M]. 林牧茵,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1.
[25] 彭蘭. 智能生成內容如何影響人的認知與創(chuàng)造?[J]. 編輯之友,2023(11):21-28.
[26] 何天平.“觀看”作為再創(chuàng)作:論視聽文化再生產與受眾介入式審美——基于技術可供性的視角[J]. 現代傳播,2022(4):125-132.
[27] Smythe D W. Communications:blind spot of western Marxism Theory[J].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Theory, 1977, 1(3): 1-27.
[28] Zuboff S. Big other:Surveillance capitalism and the prospects of an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5, 30(1): 75-89.
[29] 李瑋,劉興澳. 從技術實踐到想象實踐:微信聊天中的“媒介非使用”研究[J]. 現代傳播,2023(6):22-32.
[30] 馬歇爾·麥克盧漢. 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 何道寬,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68.
[31] 雷吉斯·德布雷. 媒介學宣言[M]. 黃春柳,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2] 鐘華.“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及其詩學意義[J]. 求索,2004(4):181-183,131.
[33] 孫志農,沈楠. 語言·本質·世界——維特根斯坦語言觀再思考[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60-68.
[34] 彭蘭. 元宇宙之路的近慮與遠憂——基于用戶視角的需求—行為分析[J]. 探索與爭鳴,2022(7):78-85,178.
[35] 約翰·斯道雷.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 常江,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157.
[36] 周翔,李鎵. 網絡社會中的“媒介化”問題:理論、實踐與展望[J]. 國際新聞界,2017(4):137-154.
[37] 保羅·萊文森." 數字麥克盧漢:信息化新紀元指南[M]. 何道寬,譯.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01.
[38] 彭蘭. 新“個人門戶”與智能平臺:智能時代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可能走向[J]. 新聞界,2023(9):4-14,96.
[39] 韓炳哲. 他者的消失[M]. 吳瓊,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91.
[40] 劉可文,蔣曉麗,李曉蔚. 論“網絡戾氣”的表征與根治[J]. 編輯之友,2015(5):16-19.
[41] 韓炳哲. 暴力拓撲學[M]. 安尼,馬琰,譯.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9:154.
[42] 尼葛洛龐帝. 數字化生存[M]. 胡泳,范海燕,譯.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5.
[43] 尼克·庫爾德利,安德烈亞斯·赫普. 現實的中介化建構[M]. 劉泱育,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2.
[44] 唐·伊德. 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M]. 韓連慶,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78.
Rethinking New Linguistic Styles in the Intelligent Age:"Mediatization and Mediality
XU Chen-ye1,3, PENG Lan1,2(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Journalism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3.Gradu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eis Aichi University, Nagoya 453-8777, Japan)
Abstract: The ways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serve as the most fundamental form of information, with other symbolic messages relying on language for expression and dissemination. In intelligent age, the combination of smartphones and the Internet is driv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w linguistic styles, which, through being materialized and becoming mainstream,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socio-cultural phenomenon. This evolution is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the ways users engage with new media, which is a mediated process. Interactive, fragmented, and consumer-oriented media use have fostered the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yles that are grassroots, simplistic, and emotionally driven. These new linguistic styles, at the same time, exert a dual influence of sel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eering individual expression through their inherent media logic. Expressions aligned with these new styles proliferate, whereas complex, insightful, and rational discourse struggles to gain traction, confronting a reality where nuanced expression finds little foothold. Expressions aligned with these new styles proliferate, whereas complex, insightful, and rational discourse struggles to gain traction, confronting a reality of \"nothing existing where words are broke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he cornerstones of modern society's structure and progress, are profoundly affected when the very foundation of these processes—language—undergoes transformation. The rise of grassroots, simplistic, and emotive linguistic styles heralds an era of “pan-entertainment”, characterized by widespread complacency and anger, which collectively obstruct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Key words: new linguistic style; mediatization; mediality; complacency; anger
(責任編輯:侯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