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間,我第四次去到西子湖畔,距第一次來,已經(jīng)有九年了。
正像每次一樣,匆匆的來又匆匆的去。幾天中我領(lǐng)略了兩個字,一個是“綠”,只憑這一點,已使我流連忘返。雨中去訪靈隱,一下車,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到了石頭縫里。在冷泉亭上小坐,直覺得遍體生涼,心曠神怡。亭旁溪水琮凈,說是溪水,其實表達不出那奔流的氣勢,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在這一片綠色的影中顯得分外好看。
西湖勝景很多,各處有不同的好處,即便一個綠色,也各有不同。黃龍洞綠得幽,屏風(fēng)山綠得野,九溪十八澗綠得閑。不能一一去說。漫步蘇堤,兩邊都是湖水,遠水如煙,近水著了微雨,也泛起一層銀灰的顏色。走著走著,忽見路旁的樹十分古怪,一棵棵樹身雖然離得較遠,卻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似乎是從樹梢一直綠到了地下。走近看時,原來是樹身上布滿了綠茸茸的青苔,那樣鮮嫩,那樣可愛,使得綠蔭蔭的蘇堤,更加綠了幾分。有的青苔,形狀也很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樹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綠山水。這種綠苔,給我的印象是堅韌不拔,不知當(dāng)初蘇公對它們印象怎樣。
在花港觀魚,看到了又一種綠。那是滿地的新荷,圓圓的綠葉,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轉(zhuǎn)靠在水面,只覺得一種蓬勃的生機,跳躍滿池。綠色,本來是生命的顏色,我最愛看初春的楊柳嫩枝,那樣鮮,那樣亮,柳枝兒一擺,似乎蹬著腳告訴你,春天來了。荷葉,則要持重一些,初夏,則更成熟一些,但那透過活潑的綠色表現(xiàn)出來的茁壯的生命力,是一樣的。再加上葉面上的水珠兒滴溜溜滾著,簡直好像滿池荷葉都要裙袂飛揚,翩然起舞了。
從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遠山青中帶紫,如同凝住的一段云霞。波平如鏡,船兒在水面上滑行,只有槳聲欸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靜。一會兒搖船的姑娘歇了槳,喝了杯茶,靠在船舷,只見她向水中一摸,順手便帶上一條歡蹦亂跳的大鯉魚。她自己只微笑著,一聲不出,把魚甩在船板上,同船的朋友看得入迷,連連說:“這怎么可能?”上岸時,又回頭看那在濃重暮色中變得無邊無際的白茫茫的湖水,驚嘆道:“真是個神奇的湖!”
我們整個的國家,不是也可以說是神奇的么?我這次來領(lǐng)略到的另一個字,就是“變”。和全國任何地方一樣,隔些時候去,總會看到變化,變得快,變得好,變得神奇。最初到花港時,印象中只是個小巧曲折的園子,四周是一片荒蕪。這次見卻變得開展了,加上好幾處綠草坪,種了許多叫不上名字來的花和樹,頓覺天地廣闊了許多,豐富了許多。那在新鮮的活水中游來游去的金魚們,一定會知道得更清楚吧。據(jù)說,這一處觀賞地帶原來只有三畝,現(xiàn)在已有二百一十畝。我和數(shù)字是沒有緣分的,可是這次深深地記住了。這種修葺,是建設(shè)中極其次要的一部分,從它可以看出更多的東西……
更何況西湖連性情也變得活潑熱鬧了,星期天,游人泛舟湖上,真是滿湖的笑,滿湖的歌!西湖的度量,原也是容得了活潑熱鬧的。兩三人尋幽訪韻固然好,許多人暢談暢游也極佳。見公共汽車往來運載游人,忽又想起東坡的一首《江城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毙稳菟诿苤莩霁C時的景象。想來他在杭州興修水利、吟詩問禪之余,當(dāng)有更盛的情景吧。那時是“傾城隨太守”,這時是每個人在公余之暇,來休息身心,享山水之樂。這熱鬧,不更千百倍的有意思么?
(選自《宗璞散文選集》,有刪改)
兩個“匆匆”對照文題中的“漫”字。
開篇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點“綠”來制造懸念,讓讀者迫不及待地去了解。自然引出下文對“綠”的描摹。
移步換景,寫蘇堤聚焦于一棵棵樹及樹上的青苔,從情態(tài)的角度來寫那種“鮮嫩”的綠。先寫直觀感覺“莽莽蒼蒼”,再以一組生動的比喻來寫其形狀,同時襯托出作者內(nèi)心微妙的感受,意趣盎然。
從“生機勃勃”這一角度寫荷葉的綠,流露出作者對這種“活潑的綠色”的贊美和喜愛之情。
“綠”不僅包含著富有生機的植物,還有極具活力的動物。歡蹦亂跳的大鯉魚正是 對“綠”的生動詮釋,讓“綠”更富生機?!吧衿妗倍旨荣澝懒撕?,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對我們國家神奇景色的贊美。
由景及人,使得筆下的景物生動起來?!皾M湖的笑”“滿湖的歌”“西湖的度量”等一組擬人修辭,則使讀者對西湖的美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文題雖是“西湖漫筆”,但作者卻用細膩的文筆,著意于對西湖勝景的捕捉,傾心于對西湖內(nèi)在美的探索,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秀麗奇絕的山河圖。
(本版供稿 安徽 蔣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