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象山話中“個”一般表示遠指,有某些語境下“個”為中性指示,遠指和中性指示的“個”發(fā)音相同,此外“個”也是構成其他代詞的基礎。從用法來看,指示代詞“個”及由語素“個”構成的指示代詞能用來指代處所、時間、人或事物、程度、方式等。從演變角度來看,指示代詞“個”、結構助詞“個”都來源于量詞“個”,并有其獨特的發(fā)展路徑。
【關鍵詞】象山話;“個”;指示代詞;結構助詞
一、象山話指示代詞系統
象山話有兩個基本指示代詞:□[lɑ?214]、個[k?35],其中“□[lɑ?214]”表示近指,“個”一般表示遠指,有某些語境下“個”為中性指示,遠指和中性指示的“個”發(fā)音相同。具體見表1?!皞€”和“□[lɑ?214]”這兩個指示代詞可以指代人、事物、處所、時間、程度等,可以直接接指示對象,也可以和一些語素組合構成指示代詞。
以方言內省、日常談話記錄所得到的材料為基礎,本文將探討象山話中指示代詞“個”及“個”與其他語素構成的指示代詞的不同用法。
二、指示代詞的不同用法
(一)指代人或事物
1.可以用作指代人或事物
“個”可以直接指代人或事物,用作主語、賓語。在有對比物的語境中,“個”表示遠指;在無對比物的語境中,“個”所指代的人或事物沒有明顯遠近的差別,即中性指示。
(1)個你帶帶去那個東西你帶走。(遠指)
(2)個這/那是好個的。(中性)
(3)個手這/那手一點東西也拿不動。(中性)
(4)個人那人是我兒子。(遠指)
(5)個東西那個東西擺哪里去?(遠指)
(6)阿拉我們來看個人一個人。(中性)
“個+量詞”在指代人或事物的時候也可用作主語和賓語,通常與“□[lɑ?214]+量詞”相對表示遠指,但在無對比物的語境中也用來表示中性指示。
(7)個個這/那個包誰是個是誰的?(中指/遠指)
(8)□[lɑ?214]個這個東西是好個的。(近指)
(9)我吃個條那條魚(中指/遠指)
(10)□[lɑ?214]條這條魚游得蠻快個的。(近指)
(11)個只那只貓蠻可愛。(中指/遠指)
(12)□[lɑ?214]只這只貓蠻可愛。(近指)
“個些”指代兩個以上的人或事物,在指代事物的時候,指示對象可以在句中省略。
(13)個些那些東西都拿不過。
(14)個些那些剩下來怎么辦?
(15)個些那些人跟你去。
2.指代事物
“個樣”用來指代事物,不能用來指代人,可以作主語,作為中性指示表示這樣或那樣,在象山話中,“個樣”通常以重復的方式來表示語境中所指事物的不同。
(14)個樣也□□[fei51?i?33],個樣也□□[fei51?i?33]這也不要,那也不要。
(二)指代處所
象山話中常用“個的”“個邊”“個廂邊”指代遠離說話者的處所,可以用作主語、賓語、狀語,放在動詞的前面或后面,其中“個廂邊”還可以用作定語。
(1)個的/個邊/個廂邊那里/那邊有水嗎?(主語)
(2)你冇不要去個的/個邊/個廂邊那里/那邊。(賓語)
(3)桌子擺在個的/個邊/個廂邊那里/那邊在。(賓語)
(4)桌子個的/個邊/個廂邊那里/那邊擺著。(狀語)
(5)個廂邊那邊個的人。(定語)
(三)指代時間
指代時間的詞主要有“個日”“個時光”“個時節(jié)”“個兩日”等。其中“個日”“個時光”“個時節(jié)”指代離現在較遠的時間。“個日”相當于普通話的“那天”,指代過去的某一天。
(1)個日那天你哪里去了?
“個時光”“個時節(jié)”在指代時間的時候也存在著差別。首先,在指代過去即離說話者較遠的以前的時間的時候,“個時光”和“個時節(jié)”的用法和意思一致,可以理解為普通話的“那時候”。其次,“個時光”還可以用來指代將來的時間,此時“個時光”可以理解為“到那個時候”。
(2)個時光/個時節(jié)那時候日子蠻苦。
(3)城里要通高鐵了,個時光到那個時候出去就方便了。
最后,表示最近一段時間時,過去到當下的最近幾天象山話會使用“個兩日”,相當于普通話的“最近幾天”,也可以翻譯為“這幾天”,當下到未來的最近幾天象山話用“□[lɑ?214]兩日”來表示,但兩者所表示的時間在靠近當下的時間段存在著重疊。
(4)個兩日這幾天嘞在作甚[?i?51]干什么?
(5)□[lɑ?214]兩日這兩天天□[ko0]天氣蠻好。
(四)指代程度、方式、性質等
“個滴”可以作主語、定語,常用來指代程度,表示數量少,沒有明顯的遠指和近指的區(qū)別。
(1)個滴這點有嘞夠了。
(2)個滴這點鈔票伐不夠用個的。
“個貌”指代性質、程度或方式,相當于普通話的“這樣、如此”,在句中可以用作主語、定語、賓語。
(3)個貌這樣個的最好吃了,個個那個看起來一般。(性質)
(4)個貌做事體一點不像樣如此做事不成樣子。(程度)
(5)個貌最好嘞這樣最好了。(方式)
(6)做人要有道理,冇個貌不要這樣亂講。(方式)
在象山話中,還存在以介[k?51]為語素構成的用來指代方式、程度等的指示代詞,如“介些[k?51?i?0]”“介許多[k?51?i55tou0]”等,但“介”比“個”多了強調的語用功能,更具主觀情感色彩,如表示驚訝等。
(7)冇不要走介這么快。(程度)
(8)介些這些飯吃不光。(程度)
(9)花生冇不要介這樣拔。(方式)
三、指示代詞“個”的性質、來源及演變
(一)“個”的性質
陳玉潔(2011)指出,中性指示詞是語言中專門實現中性指示的指示詞,其特征是沒有距離區(qū)別意義,寧波方言中的“個”就是中性指示詞。中性指示詞實現指示功能時并不凸顯距離意義,但受到需要明確指代事物、指代事物離說話人的遠近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在沒有遠或近指詞的語言中,中性指示詞需要對遠近表態(tài)。
在象山話中,“個”通常與“□[lɑ?214]”相對表示遠指,在指代處所、時間的詞中“個”為遠指表現得最為明顯,但在某些指代人或事物、程度等語境中呈現為中性指示。如指代單數人或事物的“個”“個+量詞”,以及指代事物的“個樣”,這三者更傾向于沒有遠近區(qū)分的定指,指代程度的“個滴”和指代性質或方式等的“個貌”也沒有遠近的區(qū)分。
這表明量詞“個”演變?yōu)橹甘敬~“個”可能存在由中性指示到遠指的一個過程,即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心理距離等距離因素參與指示代詞的遠近選擇,使得“個”具有遠指的功能。
(二)“個”從普通量詞到指示代詞
“個”作為量詞與名詞搭配組成“量名”結構可以獨立使用充當主語或賓語的現象的存在于象山話中,并表示定指意義。例如:
(1)個人沒見過沒看見過這個人。
(2)你吃個碗你吃那碗里裝的。
對量詞定指用法的來源,目前學界大概有三種看法:省略說、結構說和底層說。省略說有兩條省略路徑:一是“指示詞+量詞”省略為有定指功能的量詞,二是量名結構的出現可能是省略了數詞的結果。結構說則主張:量詞本身沒有定指功能,其定指功能是結構賦予的,是由其所處的句法位置和上下文決定的(王健、顧勁松,2006)。
在象山話中,“指示代詞+數詞+量詞+名詞”結構可以充當主語和賓語。
(3)個三只蟹透骨新鮮這三只蟹很新鮮。
(4)你看看個這兩條魚哪條好。
當數詞為“一”時,數詞可以省略,同時可以簡化為三種形式:一是“指示代詞+量詞+名詞”,二是簡化為“量詞+名詞”,三是簡化為“指示代詞+名詞”。其中,“量詞+名詞”形式作為主語時,可以理解為“一+量詞+名詞”,也可以理解為“那+一+量詞+名詞”,如例(6),此時“量名”結構表示有定還是無定取決于指代事物是否是語境中唯一的。但是,“量詞+名詞”結構作為賓語時,一般不具有定指意義,如例(7)、例(8)。
(5)個只貓那一只貓?zhí)尤ム?。(指示代詞+量詞+名詞)
(6)只貓一只貓/那一只貓?zhí)尤ム?。(量詞+名詞)
(7)逃去只貓一只貓?zhí)幼吡?。(量詞+名詞)
(8)你搬把矮凳一把矮凳過來。(量詞+名詞)
(9)個那一只貓?zhí)尤ム稀#ㄖ甘敬~+名詞)
從以上“指示代詞+數詞+量詞+名詞”結構及其省略形式的描寫情況看,象山話“量名”結構充當主語表示定指是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指示代詞和數詞“一”同時省略,二是結構賦予量詞定指功能。
量詞本身在有定或是無定的表達上是中性的(石毓智,2002),“量名”結構作為主語表示定指時不強調所指對象的遠近,因此更趨向于一個中性指示詞(張薇,2015)。在象山話中“個”作為量詞能和人、事物相搭配形成“量名”結構表示定指,還能和時間詞、處所詞等相搭配,促使“個”從量詞向指示代詞語法化,并呈現中性的特征。在象山話中,“個”既保留了作為量詞的用法,也實現了從量詞到指示代詞的語法化過程,因此有“個個”連用現象,例如“個個包誰是個?”“個個人誰是?”。
隨著社會生活日趨復雜,語言表達內容也隨之復雜化,不僅要求一般的廣泛指代,還要求區(qū)別指代的范圍、遠近、有定、無定等各種情況,指示代詞發(fā)展演變形成近指和遠指的對立①。在象山話中,由于近指詞“□[lɑ?214]”的產生,中性指示的“個”承擔遠指的功能。因此,象山話中“個”呈現明顯的遠指功能,但在部分語境中仍表示中性指示。演變過程如下:
量詞“個”→量名結構表定指→指示代詞“個”(中指)→指示代詞“個”(遠指)
(三)量詞“個”與指示代詞“個”、結構助詞“個”之間的演變
在象山話中,“個”不僅具有量詞和指示代詞的作用,也有結構助詞等非指代用法,例如:
(1)我個的包。(結構助詞)
(2)渠也沒跑嘞得介[k?51]快這么個的。(語氣助詞)
(3)個這只包是進口個的。(名詞性的字短語)
當前認為,量詞“個”到指示代詞“個”、結構助詞“個”是鏈條式發(fā)展的關系。錢乃榮(1998)指出:“‘個’的量詞用法可以虛化,‘一個’或‘那個’簡化為‘個’,這種‘個’可以過渡為結構助詞,相當于普通話的‘的’,使前后的成分構成定心偏正關系?!标愑駶崳?007)推測,量名結構獨立使用、量詞發(fā)展出表示有定或無定的類冠詞功能,是量詞發(fā)展為定語標記的前提,量詞的定語標記作用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指示詞或數詞“一”在“指+數+量+名”結構中脫落,使量詞分別發(fā)展為有定或無定的類冠詞;第二階段,量名結構的顯著意義為有定,量詞發(fā)展為有定中的定語標記。張薇(2013)對海鹽話中相關語言現象進行分析并證明“量詞→指示代詞→名詞化標記②”的語法化軌跡,指出海言話中存在兩個名詞化標記,一個是由遠指代詞虛化而來的“個”,僅用作“定中結構”中的名詞化標記,另一個為“誒”,僅用作的字短語中的名詞化標記,并根據焦妮娜的分析:“由指示代詞語法化而來的名詞化標記首先出現在定中短語之間,然后才出現在的字短語中名詞化標記的位置。”推測海鹽話中的指示代詞正處于逐步演化為定語標記的過程中。
另一方面,李小軍(2016)對修飾/領屬類結構助詞的來源的演變機制進行探討,指出助詞“個”來源于量詞“個”的語義泛化及句法結構的變化。
結構助詞“個”是從量詞“個”發(fā)展而來的還是指示代詞“個”發(fā)展而來的?其他方言中是否也有結構助詞“個”的用法?是否能從其他方言中量詞、結構助詞、指示代詞的讀音來推斷三者的用法?本文從以上三個問題出發(fā),探討量詞“個”與結構助詞“個”、指示代詞“個”三者之間的發(fā)展關系。
從象山話語音上看,暫且不能明確三者之間的演變關系。象山話中量詞“個”、指示代詞“個”和結構助詞“個”的發(fā)音相同,都為[k?35],同時結構助詞“個”的發(fā)音可弱化為[?3]。例如:個廂邊那邊個[?3]的(人)。
從多個方言讀音的對比上看,結構助詞“個”的發(fā)音與量詞“個”關系密切。例如余姚話中結構助詞和量詞“個”的發(fā)音分別為[k?35]、[k?0];梅縣方言詞典中以“個”為“的”字,和量詞“個”讀音相同為“[ke53]”,與指示代詞讀音“”稍有不同;泉州話中結構助詞和量詞“個”的發(fā)音為[e2];潮汕話中泉州話中結構助詞和量詞“個”的發(fā)音為[kai55];雷州話中結構助詞和量詞“個”的發(fā)音為[kai55]。詳見表2。從方言讀音對比來看,結構助詞“個”可能來源于量詞“個”。
從語義上看,結構助詞“個”與數詞“一”的脫落有關。曹廣順(1994)認為結構助詞“個”來源于量詞“個”前數詞“一”的脫落及數量義的虛化,“個”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整個結構就屬于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個”可以重新分析為結構助詞。例(4)進行重新分析:大個狗→大的一只狗→大的狗,此時“修飾語+個+被修飾語”結構更傾向于描述性。李小軍(2016)認為“修飾語+個+被修飾語”的結構起初是純描述性的,隨著“個”的用法通過“修飾→限定→領屬”這一句法擴展,“個”的修飾義逐漸弱化,限定義逐漸凸顯。又如上述例(1)可以進行重新分析:我個包→我的一個包→我的包,此時量詞“個”虛化為修飾,構成定中結構,同時“我個包”構成領屬結構,“個”的限定義比較明顯。
(4)大個的狗,小個的狗,□搭[lɑ?214t?35]這里通都有。
四、總結
象山話中“個”與普通話的“那”相近,除了具有中指、遠指等指示代詞的用法,也具有表示夸張、虛化表示連接意義⑤等非指代化用法。此外,“個”可以與其他語素相結合構成其他指示詞,用來指代時處所、時間、人或事物、程度等。
在象山話中,“個”用作量詞、指示代詞和結構助詞的時候發(fā)音相同,但通過方言對比和重新分析來看,發(fā)現三者之間并不一定是鏈條式發(fā)展,即量詞“個”是演變?yōu)橹甘敬~和結構助詞的基礎,并且是兩條不同的演變路徑??偠灾?,這三者之間的演變過程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注釋:
①郭賜良:《試論上古漢語指示代詞的體系》,載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增補本)》,商務印書館,2005。
②名詞化標記,即結構助詞,根據朱德熙(1980)的定義是指“出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狀態(tài)形容詞除外)、人稱代詞以及各類詞組之后構成名詞性詞組的‘的’,它實際指稱的是用于定中結構之間的‘的’以及名詞性的的字短語中的‘的’”。
③李榮:《梅縣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④李榮:《雷州方言詞典——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⑤《象山縣志》浙江卷三,1912(民國十六年)。
參考文獻:
[1]曹廣順.說助詞“個”[J].古漢語研究,1994(04):28-32.
[2]陳玉潔.量名結構與量詞的定語標記功能[J].中國語文,2007
(06):516-530+576.
[3]陳玉潔.中性指示詞與中指指示詞[J].方言,2011(02):172-181.
[4]李小軍.漢語量詞“個”的語義演化模式[J].語言科學,2016,
15(02):150-164.
[5]錢乃榮.吳語中的“個”和“介”[J].語言研究,1998(02):78-89.
[6]盛益民.紹興柯橋話指示詞的句法、語義功能[J].方言,2012
(04):344-353.
[7]石毓智.量詞、指示代詞和結構助詞的關系[J].方言,2002(02):
117-126.
[8]王健,顧勁松.漣水(南祿)話量詞的特殊用法[J].中國語文,2006(03):237-241.
[9]張薇.海鹽話的指示代詞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10]張薇.海鹽話中泛指量詞、遠指代詞和名詞化標記之間的關系[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7(01):120-126.
作者簡介:
徐珍珍(1994.5-),女,漢族,浙江寧波人,廣州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