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美麗的錦繡·壯族服飾》一書中的特色詞匯為例,從文化翻譯觀的角度對民族服飾文本中詞匯的英譯策略進行分析。翻譯所面臨的挑戰(zhàn)包括專業(yè)術(shù)語、服飾詞匯和文化負載詞三大類,針對不同類別的詞匯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以期在民族文化外譯的過程中能達到傳播壯族服飾文化的目的。
【關(guān)鍵詞】民族服飾文本;文化翻譯觀;翻譯策略
【基金項目】桂林電子科技大學(xué)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廣西壯族服飾文化資料整理與英譯研究”(項目編號:2024YCXS100)。
壯族服飾不僅是一種衣著形式,更是其獨特文化、歷史和生活方式的象征。通過深入研究壯族服飾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jié)構(gòu)和價值觀念。但因民族服飾文本中特色詞匯多樣,其英譯文本中譯名不統(tǒng)一、語法錯誤和表意錯誤等都會造成讀者理解混亂,不利于文化的對外交流[1]。以文化翻譯觀為指導(dǎo)來填補文化上的空缺,使得目的語讀者更深刻地理解源語文本,增強譯文的可讀性。Bassnett等正式提出了文化翻譯觀,指出翻譯的目的是實現(xiàn)文化轉(zhuǎn)換,改變了譯者以文本為導(dǎo)向的固有觀念[2]。許鈞也提出要進一步樹立翻譯的文化觀,認識翻譯的文化本質(zhì),從文化交流與發(fā)展這個高度來理解翻譯活動[3]。從文化翻譯的角度看,在民族文化外譯時,譯者不僅要追求字面意義上的傳遞,更要盡可能移植原文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的文化意義的功能等值[4]。在文化翻譯觀的指導(dǎo)下,民族服飾文本的翻譯對于文化傳承和理解至關(guān)重要,下文將從技術(shù)詞匯、服飾詞匯以及文化負載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技術(shù)詞匯
(一)直譯法
例1:刺繡的針法,兩漢以來僅限于辮繡,唐代發(fā)展了平繡,宋代的刺繡仿書畫,線條和色彩的表現(xiàn)力愈發(fā)豐富。
Since the Han Dynasty, embroidery stitches were limited to braided embroidery, which developed into flat needle embroider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Song Dynasty, embroidery began to imitat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leading to a richer expression of lines and colors.
壯族的刺繡技術(shù)繁多,各類繡法的表達雖然不同,卻有相似之處。從刺繡的名稱中可以清晰地理解刺繡技術(shù)的基本含義,如“平繡”中的“平”指刺繡的形狀;“辮繡”中的“辮”指刺繡的技法,采用直譯法能夠直接傳達原文的語境意義,讀者幾乎無需多做解釋即可理解這些表達。而直譯也適用于翻譯其他的刺繡技術(shù),提供清晰簡潔的介紹,易于讀者理解。如:凸繡譯為“raised embroidery”、纏繡譯為“winding embroidery”、包繡譯為“binding embroidery”等。從各種刺繡技術(shù)的名稱中,讀者可以基本了解廣西的各種刺繡文化。直譯不僅準確傳達了原文的含義,而且保留了原文的民族特色。
例2:直至20世紀40年代,“藍衣壯”的婦女們?nèi)宰苑N棉麻,自制藍靛,自己紡紗織染,縫衣編帶。
Until the 1940s, women from the \"Blue Cloth Brigade\" still grew cotton and hemp, made their own indigo dye, spun yarn, wove,dyed, sewed, and made ribbons by themselves.
植物靛藍染布是壯族制衣的一大特色,染布工藝與紡織工藝一同發(fā)展。染布工藝與壯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是中國染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處,藍靛可以直譯為“indigo dye”,使得譯文更加簡潔。這些技術(shù)性詞匯在服裝文化中獨具特色,直譯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內(nèi)涵。因此,譯者選擇呈現(xiàn)這些專業(yè)術(shù)語的全稱,試圖推廣壯族獨特的服裝技術(shù)。
(二)直譯加注法
例3:具有代表性的是賓陽的竹籠機,亦稱竹編花本式提花機,出現(xiàn)于漢代。
A representative is Bamboo Cage machine of Binyang,a kind of weaving machine,also known as the bamboo woven flower machine in the Han Dynasty.
竹籠機是織錦機的種類之一,這類織錦機主要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使用。壯族竹籠機是指壯族人民用于織造壯錦的傳統(tǒng)錦織機。壯族織錦技藝通常主要使用傳統(tǒng)小木機,又稱竹籠機,機上設(shè)有“花籠”,用以提織花紋圖案。對此可以采用直譯加注法將“竹籠機”譯為“Bamboo Cage machine,a kind of weaving machine”,補充了竹籠機的相關(guān)信息,清楚明了地展現(xiàn)了其用途,便于讀者理解。
例4:印染,古稱“染纈”,“纈”作動詞用,意即印花。古代染纈的方法主要有“絞纈”“蠟纈”和“夾纈”三種。
Printing and dyeing,also known as\"Ranxie\"in ancient times, where the character\"xie\"is used as a verb meaning printing. The main methods of ancient dyeing were\"twist printing\"(bandhnu), \"wax printing\"(Batik)and \"clip dyeing(calico)\".
中國傳統(tǒng)的印染技藝分別有夾纈、蠟纈、絞纈,即人們現(xiàn)在所說的夾染、蠟染、扎染。其中夾染是用鏤花版夾布而染,是藍印花布工藝的前身。在翻譯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直譯加注法將“絞纈”“蠟纈”和“夾纈”譯為“twist printing”(bandhnu),“wax printing”(Batik)and“clip dyeing”(calico),既實現(xiàn)了文本對應(yīng),又確保目的語讀者能充分理解原文的真正含義,以文化為單位傳播民族服飾技藝[5]。
二、服飾詞匯
(一)音譯法
例5:在五龍,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玗場集市、家中閨房,都能看到穿著民族服飾的白沙婦女忙碌的身影。
In Wulong Zhuang Township of Shizong County, we can see the diligent Baisha women dressed in traditional ethnic costume whether in the fields, at the marketplaces, or in their homes.
在原文本中,已經(jīng)有前文出現(xiàn)詳細介紹有關(guān)云南省師宗縣五龍壯族鄉(xiāng)“白沙”服飾的相關(guān)背景,在該段落中“白沙婦女”可選擇音譯法,譯為“Baisha women”。類似的還有以云南省丘北縣八道哨彝族鄉(xiāng)為代表的“黑沙”服飾,也可采用音譯法,處理為“‘Heisha’Costume”。
例6:“藍衣壯”婦女仍自種棉麻,自制藍靛,自己紡紗織染,縫衣編帶。
\"Lanyi Zhaung\" Women in blue still grow cotton and hemp, make indigo,spin yarn and dye,sew clothes and braid by themselves.
藍衣壯是我國廣西壯族的一個分支,藍衣壯婦女頭上飄動的藍色頭巾十分引人注目?!八{衣壯”一詞帶有壯族的獨特文化內(nèi)涵,英文中沒有對應(yīng)的表達,其翻譯可以采用音譯法,譯為“Lanyi Zhuang”,將原文中原有的意象移植到目標語文本中,保留壯族文化的內(nèi)涵,豐富目標語的語言文化。
(二)音譯加注法
例7:壯族各支系竹笠的戴法及樣式各不相同。
The wearing method and style of Zhuli, a wide-brim bamboo hat for sheltering from sunshine and rain drops,varies in each branch of Zhuang People.
在該句中,“竹笠”指的是竹絲或竹篾編成的笠帽,用來遮陽或遮雨,帽檐很寬。“竹笠”是帶有中國特色的詞匯,英文中沒有對等詞,因此僅僅采用音譯處理為“Zhuli”,無法展現(xiàn)其內(nèi)涵意義,在此處可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彌補空缺,加注補充了相關(guān)的背景材料等信息,便于讀者的理解。
例8:民國時期,對土僚的稱謂按照頭飾的形狀來劃分,將土僚分為搭頭、尖頭、平頭三種。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appellations for the Tuliao(Branches of Zhuang Ethnic group)were divided based on the shape of their headwear, categorizing the Tuliao into three types:Dātóu(round head), Jiāntóu(pointed head), and Píngtóu(flat head).
“搭頭土僚”“平頭土僚”和“平頭土僚”是三種不同的土僚分支,因其頭帕分別搭于頭頂、高聳成尖狀、平扎像布帽狀而得名[5]。此處直接音譯會使譯文缺乏背景信息,顯得怪異,可增加注釋補充背景信息,譯為“Dātóu(round head),Jiāntóu(pointed head),and Píngtóu(flat head)”。類似的,對于三種土僚服飾的翻譯也可采用音譯加注法來處理。分別是:云南省文山市開化鎮(zhèn)“平頭土僚”服飾、云南省文山市德厚鎮(zhèn)“搭頭土僚”服飾和云南省馬關(guān)縣馬白鎮(zhèn)“尖頭土僚”服飾,英譯名稱整理如表1所示。
(三)意譯法
例9:直至20世紀60年代以前,這里的人們都是以自織的土布縫制衣服。
Until the 1960s, people here sewed clothes using hand-woven fabric of purified cotton.
原文中的“土布”指的是壯族傳統(tǒng)織布,壯族土布的制作工藝歷史悠久且制作過程復(fù)雜、工序繁多,圖案顏色具有獨特的壯族風(fēng)格。在此處,英文并沒有對應(yīng)的表達,直譯不能把原文的涵義準確地翻譯出來,因此采用意譯法處理為“hand-woven fabric of purified cotton”,打破原文形式,準確傳達文化意義。
例10:在高聳的發(fā)髻上插以銀花、銀簪和銀釵。
Adorn the lofty bun with silver ornaments made of hovering wires, silver hairpins, and silver hairpicks.
銀花指的是由纏繞的銀絲組成的裝飾品,若直譯為“silver flowers”,則很容易被誤解為是銀色的花朵?;谒鼈兊男螤詈椭谱骷夹g(shù),銀花應(yīng)譯為“silver ornaments made of hovering wires”。類似的還有“銀泡”,指的是鑲嵌在衣服上的銀圓形裝飾,可譯為“round silver pieces”;“銀鎖”譯為“round or oval silver ornaments with animal patterns”。以便生動而準確地展示這些獨特的銀飾品。以此方式,外國讀者能夠理解其背景含義,并了解我國獨特的民族服飾,也有助于傳播壯族的銀飾文化。
三、文化負載詞
例11:參加歌圩或夜間男女青年的對歌時,發(fā)現(xiàn)合心意者送花帶;比合心意者更好的送繡花鞋;認為可以結(jié)為夫妻的即互換衣服,訂百年之好。
During song fairs or nighttime serenades between young men and women, if one finds a kindred spirit,they offer a belt woven with flower; for someone they hold in higher regard, embroidered shoes are gifted; those considering marriage may exchange garments, meaning a harmonious union forever.
在中國文化中,“百年之好”寓意深遠,表達了長久且和諧的關(guān)系,通常與愛情和婚姻相關(guān)聯(lián)。通過分析“百年之好”這一概念及相關(guān)習(xí)俗背后文化意義,采用意譯法將之處理為“a harmonious union forever”,讀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的傳統(tǒng),有助于傳達該術(shù)語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和涵義,確保目標語讀者能夠領(lǐng)會原文表達的意義和文化價值。
例12:當他們身穿節(jié)日的盛裝,在父母或年紀稍大的伙伴們的帶領(lǐng)下,怯生生地走進歌圩,也可以看作是壯族將孩子從血親那里引渡給社會的“成年禮”。
When they don their festive costume and shyly step into the singing grou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ir parents or older companions,this hairstyle-changing ritual signals a person coming of age where the Zhuang people transition their children from their immediate family to the community.
“成年禮”在國內(nèi)外都是一種傳統(tǒng)的儀式,父母為孩子的成人禮做好充分的準備是很常見的。然而,由于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中國的成年禮承載了更多文化意義。如果僅僅將之翻譯為“adult ceremony”,就會忽略這項儀式的民族特色,與翻譯的初衷相悖。因此譯者采用意譯法處理為“hairstyle-changing ritual signals a person coming of age”。通過查閱民俗相關(guān)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在中國舉辦成人禮時,孩子要換發(fā)型和服裝,代表著他們參與到族群事務(wù)和正式會議中。增添簡單而精煉的注釋,可以更好地傳達該詞背后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
四、總結(jié)
壯族服飾文本的詞匯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能否將這一民族特色準確傳達是譯文成功的關(guān)鍵。在面對服飾文本中技術(shù)詞匯、專業(yè)術(shù)語以及文化負載詞時,譯者在文化翻譯觀的指導(dǎo)下采用了多種翻譯方法,填補文化上的空缺。廣西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在新時代中正面臨逐漸消亡的境地,需要大力加強對其的保護與傳播[7]。因此,在將之付諸英譯實踐的過程中,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應(yīng)為考量的重要因素,真正實現(xiàn)為壯族服飾文化的傳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王芳芳.交際翻譯視角下廣西壯族服飾文化英譯分析[J].校園英語,2019(36):207-209.
[2]Bassnett S,Lefevere 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0.
[3]許鈞.翻譯研究與翻譯文化觀[J].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人文科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2(03):219-226.
[4]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修訂本)[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51-73.
[5]李元君.美麗的錦繡·壯族服飾[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2.
[6]姚康,梁敏娜.基于廣西民族博物館的壯族服飾名稱英譯研究[J].文化產(chǎn)業(yè),2022(05):58-61.
[7]甘菲.文化翻譯觀下的廣西少數(shù)民族服飾文化翻譯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0(24):10-12.
作者簡介:
董凱月(2001.4-),女,漢族,山東濱州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筆譯。
全峰(1982.11-),男,漢族,廣西桂林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xué),副教授,語言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語言學(xué)及英漢句法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