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山市馬駒橋小學于2023年7月開設了手風琴社團,舉辦了開班儀式。由3名外聘教師和1名本校教師共同組成手風琴特色班教師團隊。作者和教師團隊在為期半年的培訓中,發(fā)現(xiàn)了小學社團開展器樂教學的諸多問題,并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素養(yǎng)提升、美育建設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策研究。
關鍵詞:教學現(xiàn)狀" 課程設置" 培養(yǎng)模式" 美育建設
唐山市馬駒橋小學手風琴社團成立于2023年7月,由三名外聘教師和一名本校教師組成。其中一位手風琴專業(yè)外聘老師,兩名是師范院校手風琴專業(yè)的學生。馬駒橋小學手風琴課的設置為手風琴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了實踐教學的機會。社團每周進行一次訓練訓練時間為40分鐘。經(jīng)過一年的社團培訓,學員們已經(jīng)可以進行簡單的手風琴音樂演奏了。然而,在整體手風琴培訓的過程中,作者和整個教師團隊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本文擬對小學手風琴社團的組織培訓和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小學現(xiàn)狀及手風琴社團教學問題分析
(一)馬駒橋小學現(xiàn)狀
自然之根——歷史傳承:創(chuàng)辦于1917年的馬駒橋小學,由楊成武將軍題寫校名,老校長趙希古曾受到周總理親切接見,李大釗的侄子李運昌將軍親自授予“李大釗中隊”。屹立百年的古樹、世紀鳴響的古鐘、百年風雨中無數(shù)馬小人對教育的堅守成為學校得天獨厚的成長資源,繼承與發(fā)揮前輩們的精神內涵成為每一位馬小人的責任!
自然之魂——教師隊伍:教師18名,學士學位6人,大專以上學歷17名;高級教師5名,一級教師12名;唐山市骨干教師2名,區(qū)級骨干教師4名;專任教師均獲得過區(qū)級以上業(yè)務及行政獎勵。
自然之子——學生情況:馬駒橋村自2018年9月開始拆遷,所以生源大量流失,目前只有小學教學班6個,幼兒園1個,學生共120名。多為外來務工子女。
(二)課程設置
根據(jù)馬小的實際情況,采取“全面普及”與“尖子生培優(yōu)”社團組織訓練相結合的原則,從兩個層面開展手風琴課程。一是普及。一年級為手風琴特色班,每周三次延時訓練;周四周五為其它年級時段,保證人人都有機會。二是尖子生培優(yōu)。通過與家長結合,在充分普及的基礎上成立校手風琴社團,校內集中授課校外輔助,周末線上與老師互動。整套課程照顧全面又兼顧個體。
(三)問題分析
節(jié)奏不準:小學生在學習手風琴演奏時可能會出現(xiàn)節(jié)奏不準的情況。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握節(jié)奏感或者缺乏練習。建議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打擊節(jié)拍器、練習唱歌或者使用節(jié)奏練習App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節(jié)奏感,同時鼓勵他們多進行反復練習。
手指技巧不夠靈活:手風琴演奏需要一定的手指技巧,小學生可能會覺得手指不夠靈活或者難以控制。建議通過練習基本的手指訓練和琴鍵技巧,如擴展練習、按鍵練習等方式來提高手指的靈活性和控制能力。
記譜困難:小學生學習手風琴演奏時可能會遇到記譜困難的情況,特別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建議老師采用簡單易懂的記譜方式,如五線譜、簡譜等,并通過分解練習和逐步加大難度的方式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記譜技巧。
演奏技巧不夠純熟:小學生在學習手風琴演奏時可能會出現(xiàn)演奏技巧不夠純熟的情況,如按鍵不準確、換鍵不流暢等。建議老師和家長可以針對具體的技巧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同時鼓勵學生多進行反復練習和模仿優(yōu)秀的演奏者。
缺乏興趣和動力:如果小學生對手風琴演奏缺乏興趣和動力,可能會影響學習效果。建議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增加趣味性的教學內容、組織音樂比賽或演出、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曲目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力。
二、學生基本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斯·莫塞爾(JamesMosel)曾說:“器樂教學是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梁?!贬槍︸R駒橋小學手風琴社團存在的問題,我們設計了一套與教師團隊合作的教學計劃。首先,重點對學生進行識譜、視唱、彈唱、表演等基本功的訓練。
音樂理論知識:包括音符、節(jié)拍、調性、和弦等??梢酝ㄟ^課堂教學、教科書、音樂理論課程等途徑進行學習。
聽音訓練:鼓勵學生通過聽音樂來培養(yǎng)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包括音樂的韻律、旋律、和聲等各個方面??梢越M織學生參加音樂會、聽力訓練課程或者提供多樣化的音樂資源供學生欣賞。例如,在教學初期,老師會選擇《粉刷匠》等簡單曲目,涉及的音為“sol-mi-sol-mi-do,re-fa-mi-re-sol”音符。
聲樂和器樂訓練:給學生提供聲樂或器樂訓練的機會,讓他們學會演奏樂器或唱歌。
創(chuàng)作與表演: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讓他們通過創(chuàng)作和演出來展現(xiàn)自己的音樂才華。這可以通過創(chuàng)編課程、音樂表演比賽、學校音樂會等方式實現(xiàn)。
跨專業(yè)整合:音樂等學科整合。比如把音樂和歷史、文學、美術等學科結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個性化教學: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學習方式等開展個性化教學。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資源。促進他們在音樂領域的個人發(fā)展和成長。
中國音樂教育家謝嘉幸教授曾指出:“熟聽音樂三百部,不會作曲也會哼?!币虼耍瑢W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的提升是培養(yǎng)樂感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欣賞手風琴曲目和古典音樂,讓學生體會音樂情感和表現(xiàn)力。與家長進行溝通,強化學生在家欣賞音樂的活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團隊合作的方式進行聽辨比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
三、教學實踐研究
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不僅要符合教學內容,還要滿足教學目標的要求,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特點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復雜情況,制定規(guī)范的教學標準和流程。在進行教學實踐時,有以下幾點需要引起重視:
有效教學:集體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啟發(fā)他們的思維方向。
有效傾聽:通過集體訓練,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對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了解。
有效反饋:通過集體展示,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有效活動:通過集體演奏等活動,指導學生進行集體合作表演,注重舞臺實踐,打破學習的封閉性,提高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
此外,需要注重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熱情,充分發(fā)揮他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讓他們主動接受和學習新知識,并積極投身于各項教學實踐活動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組織開展各類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自我價值。其中,團體合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實踐手段??梢詫W生分成小組,讓他們一起演奏音樂,這有助于他們學會共同協(xié)作的能力。每個小組的成員可以互相幫助,共同解決技術和音樂表達方面的問題。
四、教學模式研究
教學方法研究: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傳統(tǒng)的面對面教學、在線教學、自學教材等,分析它們的優(yōu)缺點以及在不同類型學習者中的有效性。
教材設計:開發(fā)針對不同年齡段和水平的學習者的教材,包括書籍、視頻、在線課程等形式,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和難度遞進的課程結構。
個性化學習:研究如何根據(jù)學習者的興趣、學習風格和水平定制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技術輔助教學:探索利用技術手段如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輔助手風琴教學的方法,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和效果。
評估與反饋:研究如何有效地評估學習者的技能水平,并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提高。
學習者需求調查: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習者的需求和期望,從而使教學內容和課程設計得更好。
跨文化研究:比較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手風琴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探索其中的共性和差異。
五、合作學習模式
對等學習:鼓勵學生相互教學,分享他們在手風琴演奏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有助于建立學生之間的互信,并促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理論和技術。
項目合作:組織一些音樂項目,例如創(chuàng)作新的手風琴樂曲或者演奏一個小型音樂會。學生可以在項目中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從而鍛煉團隊協(xié)作能力。
反饋和評估:學生之間可以互相提供反饋,幫助對方改進演奏技巧。同時,組織學生互評,促使他們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音樂表現(xiàn)。
跨專業(yè)整合:音樂教育與其它專業(yè)整合。例如數(shù)學、歷史、勞動或文學。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不同領域中建立聯(lián)系,拓展他們的知識和認知。
六、美育的建設
在當前國家政策倡導美育、加強音樂審美教育的背景下,將中外樂器引入中小學課堂實踐教學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次調研采取問卷調查與實地觀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參與手風琴課程的不同學校、年級和學科的學生進行了調查,以了解他們對手風琴在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情況和態(tài)度。
研究結果顯示,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手風琴具有豐富的音色,能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手風琴教學還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有助于綜合素養(yǎng)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此外,本研究還探討了手風琴在中小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包括教學方法、課程設計和評價機制等方面。手風琴操作簡單、易于學習,適合中小學生的教學需求。
因此,應該積極推廣手風琴的應用,將其作為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培養(yǎng)審美情趣,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應加強手風琴的教學和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同時也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學校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手風琴教學的推廣工作。這對提高我國中小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能力意義重大。
結語:本文研究了中外樂器進課堂,以手風琴為例進入馬駒橋小學課堂實踐教學的效果,并通過實證研究分析了手風琴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應用情況。手風琴社團的開設為馬駒橋小學學生心靈陶冶、美育素質提升、校園音樂文化的建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興趣是開端,練就過硬的本領,更需要汗水與堅持。在立德樹人、教育為本的教育方針政策下,在手風琴教學團隊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在家長的耐心督促下,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馬駒橋小學的校園內外,總會響起悠揚的手風琴樂曲,在馬駒橋小學少年的心中,升起美麗的音樂之夢。
參考文獻:
[1]楊華:《小學手風琴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21版。
[2]劉文英:《中小學音樂教育實踐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版。
[3]楊文燕、韓冬:《中小學音樂教育實施》,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版。
[4]王明英:《音樂教育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版。
[5]張偉:《手風琴音樂教育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版。
[6]王麗紅:《小學手風琴教學方法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版。
作者簡介:張迎芬,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副教授
鐵 梅,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