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來看兩個問題。
問題一:假如有兩個孩子,一個孩子數(shù)學成績特別好,每次都能考95分以上,不過語文成績總是上不去;另一個孩子語文成績特別好,總能考95分以上,但數(shù)學卻怎么也學不好。你覺得哪個孩子更聰明?
從生活經(jīng)驗來看,很多人會說數(shù)學好的那個孩子更聰明,因為不聰明可學不來數(shù)學。
問題二:假如有兩個成年人,一個人學歷很高,解決問題一板一眼;另一個人學歷不高,但反應特別快,腦子靈活,記憶力也非常好。你覺得哪個人更聰明?
很多人覺得是后者,因為前者雖然學歷高,但可能只是因為他學習用功,而不是天生聰明。
以上看法是有問題的。針對第一個問題,那些人是把聰明和數(shù)學能力直接掛鉤;針對第二個問題,那些人覺得智力是一種完全先天的因素。實際上,現(xiàn)代教育研究已經(jīng)不支持這種觀點了。很多研究都表明,人的智力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可以分為多個維度。
在有關人類智力本質和特點的研究中,最著名的是“零點項目”。這個項目從1967年開始,至今已持續(xù)了50多年。項目創(chuàng)始人是哈佛大學著名哲學教授納爾遜·古德曼,第二任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負責人是霍華德·加德納。
加德納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根據(jù)他的理論,智力包含多個維度,主要有7個:語言智能、數(shù)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想象智能、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和自我認知智能。很多人理解的智力,通常只是數(shù)學-邏輯智能,最多再加上語言智能。這其實是比較片面的。
更深入一步講,這7個維度的智能背后其實是3種更加基本的智能,那就是語言智能、抽象思維智能和形象思維智能。也就是說,這7個維度乃至更多維度的智力表現(xiàn),歸根結底都是這3種基本智能的組合。
如果一個人在3種基本智能上存在重大缺陷,那就如同一個色盲因為對三原色中的一種顏色不敏感,結果導致無法辨認很多顏色的組合。而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概念,就是要告訴我們,智力高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只體現(xiàn)在腦子反應快、會做數(shù)學題、邏輯能力強上,智力其實是多元的、全方位的。
二
現(xiàn)在,我們再來看看本文開頭的第一個問題:語文成績好和數(shù)學成績好的孩子,究竟誰更聰明?其實很難做出簡單判斷,因為語言智能和抽象思維智能都是最基本的智能。
加德納的研究成果回答了古德曼教授最初提出的很多問題,比如,科學和藝術有沒有關系?答案是“有”,這就如同粉紅色和橙黃色看上去很不一樣,但它們都是三原色的組合,只是不同顏色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來看,我們小學課程的設置是非常合理的:主要是語文、數(shù)學和藝術(包括美術和音樂),而它們分別對應著語言智能、抽象思維智能和形象思維智能這3種基本智能。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基礎教育都是這么設置的。
理解了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青少年、培養(yǎng)他們的智力時,我們就要在時間維度上把握好節(jié)奏,在空間維度上使他們全面發(fā)展。
在時間維度上,不同時期要學不同的內容,不同時期教育的側重點不一樣。在一個人年幼時,要著重對他進行語言能力、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訓練。這就像在嬰兒眼睛的發(fā)育階段,要確保他視網(wǎng)膜上感知三原色的細胞都發(fā)育完全。
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可以根據(jù)孩子的興趣愛好,參考加德納說的7個主要維度的智能,調配適合孩子的智能組合。比如,有人在青少年時期表現(xiàn)出對符號系統(tǒng)的理解能力和敏感性,那么他未來就可以往數(shù)學、自然科學或金融財會的方向發(fā)展;有人在青少年時期著重發(fā)展自己在寫作、表達和人際交流方面的能力,那么未來他就可以向文學、法律或管理等方向發(fā)展。
到了青年階段,一個人才需要有比較特定的專業(yè),不要在此之前過早限定發(fā)展方向。
人的智力是不斷增長的,而非一成不變的。換句話說,智力是可以后天培養(yǎng)的,并且往往和受教育程度有關系。
通常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學歷越高,智力水平就會發(fā)展得越高。這就回答了本文開篇的第二個問題:學歷高但一板一眼的人和學歷低但靈活多變的人誰更聰明?
在空間維度上,要理解3種基本智能的組合能夠形成各種各樣的多元智能,發(fā)展方向數(shù)不勝數(shù),每個人都沒有必要去模仿他人。
一個人即使在某種基本智能上弱于他人,但只要幾種智能組合得好,也能在某個特定領域顯示出超乎常人的能力。
(摘自新星出版社《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