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依托廣州地區(qū)豐富的紅色資源,運用SWOT戰(zhàn)略分析工具,深入探討紅色資源在農村基層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現(xiàn)狀及前景。研究發(fā)現(xiàn),廣州紅色資源具有豐富生動、特色鮮明及教育效果顯著等優(yōu)勢,但同時也面臨著利用程度不高、歷史認知與現(xiàn)實需求脫節(jié)、教育內容與方法傳統(tǒng)單一等劣勢和挑戰(zhàn)。在此基礎上,該文提出加強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師素質和能力及建立合作機制等對策,以期更好地發(fā)揮廣州紅色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獨特作用,推動農村基層干部思政教育的深入發(fā)展。該研究不僅有助于提升農村基層干部的素質和能力,也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和高質量發(fā)展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關鍵詞:廣州紅色資源;農村基層干部;SWOT分析;思政教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9902(2024)16-0040-04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rich Red resources in Guangzhou and using SWOT strategic analysis tools,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The study found that Guangzhou Red resources have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rich and vivi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remarkable educational effec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also faced with dis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low degree of utilization, disconnection between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practical needs, and singl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and reality, innovating educational methods,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nd establish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unique role of Guangzhou Red resourc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grass-roots cadres in rural areas. This study not only help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but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guarantee and spiritual motiv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Guangzhou Red resources;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SWOT analys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黨的二十大后,我國邁進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要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共同富裕,農村是關鍵。踏上新征程,努力促使鄉(xiāng)村高質量發(fā)展,任重而道遠。鄉(xiāng)村的高質量發(fā)展,關鍵還在于農村基層干部的素質和能力。因此,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思政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廣州是座英雄的城市,是改革開放的策源地,更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紅色資源見證著廣州的歷史,是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把廣州紅色資源融入到對廣州農村基層干部的思政教育中,可以提升農村基層干部的素質和能力,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高質量發(fā)展提供堅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1" 廣州紅色資源在農村基層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SWOT框架分析
1.1" 優(yōu)勢(Strengths)識別
1)廣州紅色資源豐富生動。廣州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的紅色基地不僅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艱辛歷程,更承載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廣州除了現(xiàn)有比較知名的市級紅色基地外,還有很多區(qū)級的紅色基地,這些基地散落在村官學員所在的基層組織所在地,比如白云區(qū)深入挖掘具有白云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強化對紅色革命遺址的保護利用,先后打造了紅旗坊紅色歷史文化展館、西羅鄉(xiāng)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等一批紅色陣地。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為農村基層干部提供了生動、形象的學習材料,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黨的歷史和革命精神,從而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2)廣州紅色文化特色鮮明。廣州擁有眾多的紅色基地,見證著中國共產黨從新生到大革命、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革命斗爭全過程,大大小小的革命遺址分布在廣州各地,留下了如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等全國知名的紅色基地。這些基地所傳承的紅色精神,與廣州基層干部、農民的工作生活環(huán)境緊密相連,更容易被農村基層干部所理解和接受。
3)廣州紅色教育效果顯著。一直以來,廣州都特別重視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通過展示歷史文物、講述革命故事、開展主題教育等各種手段向廣大市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為利用廣州本地紅色資源對農村基層干部進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社會環(huán)境。農村基層干部在全社會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下,更容易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1.2" 劣勢(Weaknesses)識別
1)從紅色資源利用程度來看。廣州的紅色基地資源豐富,但利用程度不高。目前高校與紅色基地之間的有效合作仍有很大的探討空間,高校還不能很好地利用紅色基地進行思政實踐教學,還不能把紅色基地所凝聚的深厚的紅色文化精神與思政教學要求有機融合在一起。
2)從村官學員角度看。一方面,村官學員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利用紅色基地進行思政教學實踐方式的教學目的。部分學員在參加紅色基地實踐教學中,往往只關注物質層面的內容,僅僅停留在對文物的基本了解上,對紅色基地及紅色文物所承載的紅色文化、紅色精神感悟不深,參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村官學員工學矛盾沖突嚴重。由于村官們的工作性質比較特殊,經常有突發(fā)的任務要完成,導致部分學員難以抽出完整時間參與紅色基地的思政教育活動。
3)從教育角度來看。一方面,紅色資源與思政教育融合契合度還不夠,缺乏針對性的教育內容和教學設計,教學內容不能把思政教育、紅色文化與農村基層工作結合在一起,導致農村基層干部難以真正理解和領悟紅色文化的精髓,也無法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另一方面,教育方式也較為單一。當前利用紅色基地進行思政教育的方式往往局限于傳統(tǒng)的參觀學習模式,如組織學員前往紅色景點進行游覽、觀看相關展覽等。這種單一的教育方式雖然能夠讓學員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氛圍,但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多樣性,難以激發(fā)學員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1.3" 機會(Opportunities)識別
1)政策支持力量越來越大。隨著國家對紅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相關政策也在不斷完善和出臺。這為廣州本地紅色基地在“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中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政策的引導將促使更多的資源和資金投入到紅色教育中,推動其快速發(fā)展。
2)技術創(chuàng)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當前世界已經進入到數(shù)字化時代,現(xiàn)代科技的高速發(fā)展為紅色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目前,有些紅色基地已經把VR、AI等先進技術應用到歷史場景的再現(xiàn)中。這些先進技術可以創(chuàng)新思政教學方式,讓村官學員不僅身處紅色場館,還能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的再現(xiàn)。此外,新媒體的普及也為紅色教育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學習平臺。3D線上打卡已經可以突破時空的界限,讓村官學員隨時隨地參與到紅色教育中。
3)社會紅色教育氛圍越來越濃厚。隨著黨和政府加大對紅色場館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社會各界對紅色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始自覺主動參與到紅色基地的各種參觀和實踐活動中。這種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為紅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支持,可以增強村官學員對紅色文化的感悟與共鳴。
1.4" 威脅(Threats)識別
1)紅色基地保護和利用之間的平衡壓力。紅色基地遺址和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或損失將無法挽回。因此,在保護與利用之間取得平衡是當前紅色教育的一個重點。廣州在校學生人數(shù)龐大,如果學校都積極利用紅色基地進行實踐教學,必然會導致紅色基地接待量暴增,紅色資源被破壞的風險就會增加。而不善于利用紅色基地對學生進行精神文化的傳承,則可能使這些寶貴資源被遺忘和浪費。
2)思政教育需求變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村官群體的年輕化趨勢,思政教育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新一代村官更加注重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對紅色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州本地紅色基地需要密切關注這些變化并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式以滿足新的需求。否則,可能會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2" 廣州地區(qū)紅色資源在農村基層干部思政教育中的應用困境成因剖析
2.1" 歷史與現(xiàn)實斷裂
廣州,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重要舞臺,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資源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然而,在將這些紅色資源應用于農村基層干部的思政教育時,卻面臨著歷史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紅色資源的教育效果。
1)時代變遷與紅色歷史共鳴的減弱。許多紅色故事、英雄事跡發(fā)生在20世紀,甚至是更早,這與當代農村基層干部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面臨的實際問題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當這些基層干部接觸紅色資源時,可能會感到難以產生共鳴,無法理解當時的歷史情境和革命精神。
2)思維轉變下的紅色教育存在內化難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當代農村基層干部更加注重實效性和創(chuàng)新性,對于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方式可能產生抵觸情緒。而紅色資源在教育過程中往往被簡單地呈現(xiàn)為歷史事件和人物傳記,缺乏與當代價值觀的有機結合,導致紅色教育難以深入人心。
3)紅色理論與現(xiàn)實實踐的脫節(jié)。農村基層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面臨的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問題,他們需要的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和方法。然而,部分紅色教育基地在開展思政教育時,過于注重歷史故事的講述和革命精神的宣揚,而忽視了與農村工作的實際聯(lián)系,導致教育內容空洞、脫離實際。
2.2" 教育范式僵化
廣州的紅色資源本應是農村基層干部思政教育的生動教材,然而在實際運用中,由于教育內容與方法陳舊,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1)教育內容針對性缺失。首先,在教育內容方面,部分紅色資源的思政教育內容過于單一和刻板,缺乏與當代社會熱點、農村工作實際的有機結合。一些紅色故事和英雄事跡雖然感人至深,但如果沒有與當代社會緊密聯(lián)系,就很容易讓農村基層干部感到疏遠和難以理解。此外,部分教育內容沒有及時更新,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難以引起農村基層干部的興趣和共鳴。
2)教育方法陳舊與創(chuàng)新性不足。在教育方法上,部分紅色資源的思政教育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上,缺乏互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例如,一些紅色教育基地只是簡單地通過展板、講解員等向農村基層干部介紹歷史背景和革命事跡,而忽視了他們的主體地位和參與需求。這種單向的教育方式往往讓農村基層干部感到被動和枯燥,難以深入理解和體驗紅色資源的內在精神。同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許多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已經廣泛應用于其他領域,但在紅色資源的思政教育中卻鮮有嘗試。
2.3" 思政教育工作者素質參差不齊
廣州本地紅色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運用,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隊伍。然而,目前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挖掘、教育理念更新及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等方面存在不足,導致紅色資源的教育效果未能充分發(fā)揮。
1)部分思政教師的教育理念存在局限。部分思政教師過于注重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方式,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和實際需求。在紅色資源的思政教育中,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歷史知識傳授上,而缺乏對紅色精神的時代解讀和與當代社會的聯(lián)系,那么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引導受教育者主動思考、深入體驗紅色資源的內在價值。
2)部分思政教師對廣州本地紅色資源了解不足。思政教師不全是本地的教師,他們對廣州本地的紅色資源不一定十分了解。由于缺乏廣州本地成長的經歷,缺少對廣州歷史文化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他們對廣州本地紅色資源了解不夠深刻,因此也難以有效地將廣州本地紅色資源融入思政教育中。對本地紅色資源了解不足,不僅影響了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也可能導致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誤解或偏離主題的情況。
3)部分思政教師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不足。隨著時代和教育環(huán)境的發(fā)展和變化,部分思政教師仍有“躺平”的心態(tài)。他們可能會沿用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如單一的課堂講授、缺乏互動的參觀學習等,只為了應付教學任務。但學生是生長在新時代的,他們對新事物、新科技的需求很大,沿用傳統(tǒng)的方法無法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2.4" 合作整合機制缺失
在利用廣州本地紅色資源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困境是缺乏有效的合作與整合機制。
1)高校與紅色基地之間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高校與紅色基地雖然都是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但在思想教育任務目標、對象、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機制,彼此間的標準和規(guī)范難以統(tǒng)一。因此,高校與紅色基地之間難以形成合力,無法充分發(fā)揮其整體效應,從而影響了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2)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與紅色資源內容缺乏有效的整合機制。紅色資源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與其他教育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紅色資源往往被孤立地看待,沒有與其他教育資源形成有機的結合,從而限制了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影響力。另一方面,廣州本地的紅色資源豐富,但不同的紅色基地所傳承的紅色文化、精神內涵不盡相同。利用紅色基地進行思政實踐教學,必須要對思政教學的內容進行梳理與概括,不同內容選擇合適的紅色基地作為實踐活動的場所,把思政教學內容與紅色基地的精神內涵進行系統(tǒng)的整合,從而達到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3" 基于SWOT分析的廣州紅色資源在農村基層干部思政教育中的優(yōu)化應用對策
通過SWOT分析,利用廣州地區(qū)紅色資源對農村基層干部進行思政教育可謂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因此,需要制定有效的策略來加強紅色資源與現(xiàn)實工作的結合、優(yōu)化教育內容和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加強資源的利用和管理。同時,還需要注重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點,尋找紅色資源與當代社會的契合點,以增強紅色資源在思政教育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1" 深挖紅色精神內涵,加強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
深挖紅色精神內涵并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關鍵。廣州作為英雄城市,其紅色精神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歷史意義。通過研究和提煉,可形成地方特色的紅色文化,增強農村基層干部的認同感。同時,將紅色精神與廣州發(fā)展及農村工作結合,探討其在新時代的價值,并運用現(xiàn)代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深化學生對紅色精神的理解。這有助于優(yōu)化紅色資源利用,確保紅色教育質量和紅色精神的代代相傳。
3.2" 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增強教育吸引力
為提升紅色教育質量,需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以吸引村官群體。針對其特殊性和多樣化需求,可在紅色基地采用“現(xiàn)場+線上直播”模式,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重現(xiàn)歷史,增強沉浸感。同時,加強合作與交流,邀請專家授課拓寬視野。為適應村官工作節(jié)奏,需靈活配置思政教育時空,如利用周末組織活動、結合農村會議安排學習時間,采用在線平臺遠程學習等。通過溝通了解需求,制訂合理教育計劃,確保更多村官參與紅色思政教育,提升教育質量和參與度。
3.3" 提升思政教師的素質和能力
為有效利用廣州豐富的紅色資源進行思政教育,思政教師必須不斷提升素質和能力。這包括強化紅色教育意識,將紅色精神與時代相結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和現(xiàn)實;夯實紅色知識儲備,將理論知識與歷史實例結合,增強教學趣味性;提升運用紅色資源的教學專業(yè)能力,融入本地紅色資源設計針對性內容,組織有吸引力的現(xiàn)場教學活動。這些措施是確保紅色教育在思政教學中發(fā)揮實效的基礎和前提。
3.4" 建立合作機制,提升資源整合效果
建立合作機制、提升資源整合效果是確保紅色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提高思政教育質量的關鍵。需構建校內協(xié)同機制,優(yōu)化資源配置,加強部門間溝通與合作;推進校際戰(zhàn)略聯(lián)盟,實現(xiàn)資源共享,豐富教育內涵;深化社會多元合作,提升教育合力,爭取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這些舉措有助于充分挖掘和整合紅色教育資源,提高思政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水平。通過多層次合作體系的建立,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動紅色教育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4" 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在利用廣州本地紅色基地進行思政教育時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和困境,但通過加強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以及建立合作機制、提升資源整合效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并提升教育效果。未來隨著“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的深入推進和紅色基地教育功能的不斷完善與拓展,相信廣州本地紅色基地將在農村基層干部的思政教育中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同時也應該看到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紅色資源進行思政教育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季雨亭,鄭興明.習近平關于農民主體地位重要論述的三重維度[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4(6):21-27.
[2] 周艷.新時代四川紅色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策略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
[3] 龔高明,徐冰.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精神[J].黨員之友(新疆),2021(6):22-23.
[4] 姬玉璽.紅色文化資源的數(shù)字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1,5(24):128-131.
[5] 李慧.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機制創(chuàng)新[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38(1):46-51,95.
[6] 汪婉君.廣州“紅色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