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育在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促進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并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當前高職院校歷史教育面臨內(nèi)容與當代文化脫節(jié)、教學方法單一和學生參與度低等挑戰(zhàn)。為應對這些挑戰(zhàn),策略包括融合地方文化元素,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加強校外歷史文化活動,以及促進師生互動和批判性思考。
關鍵詞:文化傳承;歷史教育;地方歷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8-0141-03
引言
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歷史教育是傳授知識的途徑,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特別是在高職院校,這一角色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其關系到學生對文化身份的理解和認同。隨著社會的快速變遷和文化多樣性的增加,如何在歷史教育中有效地融入文化傳承,成了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對此進行探索,有助于提升歷史教育的質量和效果,也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歷史責任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深入了解和改進高職院校歷史教育中的相關策略,將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文化傳承的持續(xù)性產(chǎn)生深遠影響。
一、歷史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和意義
(一)可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在文化傳承的語境下,歷史教育對于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歷史教育,學生能夠了解和理解本國及民族的過去,還能夠深入探索文化的根源和發(fā)展脈絡。這種教育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到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從而培養(yǎng)起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例如,通過學習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文化成就和歷史人物,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地理解和尊重,這促進了他們對歷史的興趣,還激發(fā)了對當代社會和未來的參與意識。歷史教育還能幫助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對比和欣賞不同文化,形成更為開放和包容的世界觀??偟膩碚f,歷史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其是構建學生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石,對于培養(yǎng)有責任感和有使命感的現(xiàn)代公民至關重要。
(二)可促進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歷史教育在促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方面發(fā)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對國內(nèi)歷史的學習,學生們能夠深入探索中國豐富的歷史遺產(chǎn),從古代文明到近現(xiàn)代的重大變革。這種教育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還幫助他們理解這些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價值觀、藝術成就和社會習俗。例如,學習唐詩宋詞背后的歷史背景,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欣賞這些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深層含義,同時體會到這些作品對于當今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深遠影響。同樣,通過研究歷史上的哲學思想和社會制度,學生們能夠更加尊重并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和復雜性。這樣的歷史教育增強了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知和自豪感,還培養(yǎng)了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三)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歷史分析能力
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歷史教育是傳遞知識的途徑,更重要的是其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歷史分析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深入學習和分析,學生們被鼓勵去超越事實的表面,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響。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們學會從多個角度審視歷史,比如考慮經(jīng)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更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例如,通過分析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改革開放,學生們學習到了事件本身,還能理解其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這種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理解復雜的歷史和當前事件至關重要,也幫助他們形成了獨立思考和批判性評估的能力。歷史教育還鼓勵學生批判性地分析歷史資料和來源,培養(yǎng)他們區(qū)分不同觀點和解釋的能力,這對于他們成為具有判斷力和洞察力的公民至關重要[2]。
二、現(xiàn)行歷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課程內(nèi)容與當代文化脫節(jié)
在現(xiàn)行的歷史教育中,課程內(nèi)容與當代文化脫節(jié)的問題尤為突出。這主要表現(xiàn)在歷史教學過于強調(diào)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事實記憶,而缺乏與當代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的聯(lián)系。學生們往往在歷史課堂上學到的是一系列時間、事件和人物的陳述,但這些知識與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文化背景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不明顯。例如,雖然學生可能學習到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但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到理解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變化和發(fā)展中往往不被強調(diào)。這種脫節(jié)使得學生難以充分理解歷史知識在當今世界的應用價值,從而減弱了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由于缺乏對當代文化元素的融入,歷史教育有時無法有效地傳達歷史的活力和相關性,導致學生對歷史的認知停留在過去,而不是將其視為理解現(xiàn)在和塑造未來的關鍵。因此,解決歷史教育中內(nèi)容與當代文化脫節(jié)的問題,對于提升歷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增強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
教學方法單一并缺乏創(chuàng)新性,主要表現(xiàn)在多數(shù)歷史課堂上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即教師主導的課堂,學生被動接受信息。這種方法往往忽視了學生主動參與和互動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習缺乏深入的投入和興趣。在這種模式下,歷史知識往往被簡化為需要記憶的事實和日期,而沒有從文化的角度去思索歷史產(chǎn)生的必然性。也就是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到歷史探究中,比如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或項目研究來深入理解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這種缺乏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方法降低了歷史學習的吸引力,也限制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為了提升歷史教育的質量和效果,迫切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引入更多元化、互動性強的教學方式,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學生參與度和興趣缺失
學生參與度和興趣缺失也體現(xiàn)在對歷史學科認知和價值理解的不足上。這一問題源于學生往往將歷史視為一連串既定的事實和過去的事件,而忽視了歷史對當代生活和未來決策的影響。在歷史教學中往往缺乏將歷史與現(xiàn)代社會聯(lián)系起來的環(huán)節(jié),導致學生難以認識到學習歷史的現(xiàn)實意義和應用價值。例如,學生可能學習到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和經(jīng)濟變遷,卻很少有機會探討這些變遷如何影響今天的社會結構和個人生活。歷史教育中對學生個人視角的忽視,比如他們?nèi)绾螌€人經(jīng)歷和家族史聯(lián)系到更廣泛的歷史背景中,也減少了學生將歷史知識與自身經(jīng)歷相聯(lián)系的機會。因此,歷史教育需要更多地強調(diào)歷史學科的現(xiàn)代相關性和實際應用,將歷史知識與學生的個人經(jīng)歷、當代社會問題以及未來趨勢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的多維性和復雜性,認識到歷史學習在個人成長和社會參與中的重要作用。
(四)忽視地方歷史和文化多樣性
在現(xiàn)行的歷史教育體系中,忽視地方歷史和文化多樣性的問題十分顯著,這一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本土文化深層次理解和認同的形成。多數(shù)歷史課程側重于全國范圍內(nèi)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而較少涉及地方的歷史和文化特色。這種偏向導致學生對自己所在地區(qū)的歷史知之甚少,無法充分認識和欣賞本地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例如,學生可能對中國古代歷史或近現(xiàn)代重大歷史轉折有所了解,但對于本地的歷史人物、重要事件或文化傳統(tǒng)卻知之甚少。這種教育模式忽略了地方歷史在塑造地區(qū)身份和文化遺產(chǎn)中的重要作用,也未能充分利用地方歷史作為激發(fā)學生興趣和參與的資源。對文化多樣性的忽視還限制了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和視角的理解,從而影響了他們形成全面、多元的歷史觀。因此,為了更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認同感,現(xiàn)行的歷史教育體系需要更多地關注和融入地方歷史和文化多樣性,使學生能夠從更廣泛的視角理解和欣賞歷史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三、文化傳承語境下的高職院校歷史教育策略
(一)融合地方文化元素,提高課程的相關性和吸引力
在文化傳承的語境下,高職院校的歷史教育策略應著重于融合地方文化元素,以提高課程的相關性和吸引力。這一策略的實施包括將地方的歷史故事、傳統(tǒng)藝術、民間傳說、地理特色和重要歷史事件融入課程內(nèi)容。例如,可以通過研究當?shù)氐臍v史人物、建筑和藝術,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在地區(qū)的文化遺產(chǎn)。具體操作上,教師可以設計與地方歷史相關的課程內(nèi)容,如通過地方歷史事件來講解更廣泛的歷史主題。課堂上可以展示與地方文化相關的圖片、地圖和藝術品,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當?shù)氐臍v史遺跡、博物館或藝術展覽,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地方文化,從而加深他們對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為了進一步提高課程的相關性,教師還可以邀請當?shù)氐臍v史學者、藝術家或文化傳承人到課堂上講授或示范,使學生能直接從專家那里學習并得到啟發(fā)。同時,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如制作關于地方文化的視頻或數(shù)字展覽,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這些做法使歷史教育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而且能夠激發(fā)他們對歷史和文化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綜上所述,通過將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歷史教育,高職院校能夠使課程內(nèi)容更具吸引力和相關性,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而且增強了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動力[3]。
(二)采用項目式學習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在文化傳承的背景下,高職院校進行歷史教育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這些方法包括項目式學習和數(shù)字媒體的使用,旨在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4]。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其鼓勵學生通過實際的項目來探索和理解歷史內(nèi)容。在這種方法中,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到歷史探索過程中。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一個關于當?shù)貧v史事件的研究項目,讓學生通過采訪、個案調(diào)查、田野考察等方式收集信息,并最終呈現(xiàn)他們的發(fā)現(xiàn)。這種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的研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同時,數(shù)字媒體的使用在現(xiàn)代教育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視頻講座、在線課程、互動軟件等數(shù)字資源來豐富歷史教育的內(nèi)容和形式。這些數(shù)字工具使得歷史學習更加生動有趣,而且方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在線歷史博客或論壇,讓學生在其中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學習心得,從而促進課外的交流與學習。通過項目式學習和數(shù)字媒體的結合,高職院校的歷史教育可以變得更加多元化和互動化。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歷史知識,而且激發(fā)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使得歷史教育與當代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技術環(huán)境更加契合。這樣的教學策略提高了教學質量,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三)加強校外歷史文化活動,提高體驗感
在文化傳承語境下,高職院校歷史教育的一個重要策略是加強校外歷史文化活動,尤其是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址和博物館[5]。這一策略的實施涉及精心規(guī)劃和組織校外學習活動,以確保學生能夠直接接觸并體驗歷史文化。具體來說,教育者可以定期安排學生訪問當?shù)氐臍v史遺址、博物館或歷史文化展覽。這些活動應當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實地中深化對課堂所學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體驗。例如,如果課堂上討論了某個歷史時期或事件,相應的校外活動可以包括參觀與該時期或事件相關的遺址或展覽。在參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式學習,如提出問題讓學生探討,或者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現(xiàn)場報告,以增強學習的參與感。同時,學生可以被鼓勵記錄他們的觀察和感受,或者在參觀后撰寫相關報告,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通過這些校外歷史文化活動,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和觀察歷史遺跡和文物,還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歷史事件和文化背景。這樣的實踐活動使歷史學習超越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范疇,變得更加生動和實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素養(yǎng)。
(四)促進師生間的互動和討論,鼓勵批判性思考
在高職院校的歷史教育中,要實現(xiàn)文化傳承,教師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在促進師生間的互動和鼓勵批判性思考方面,教師需要采取多種引導方法。首先,教師可以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挑選具有爭議性或多重視角的歷史事件,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和討論。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并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教師還可以設計問題導向的學習活動,提出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在同學間進行辯論。這種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思考,還促進了課堂上的互動和交流。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關于歷史事件的具體問題,并要求學生基于不同的歷史資料和證據(jù)進行討論,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論證能力。為了更好地促進批判性思考,教師應當引入多種歷史解釋和觀點,包括邊緣化和非主流的歷史敘述,鼓勵學生評估和比較這些不同的視角。教師可以設置辯論、研討會或寫作任務,要求學生就不同的歷史觀點進行深入分析和評估。通過上述不同的引導方法,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這種互動和多元視角的引入,使學生能夠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歷史,成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歷史學習者。
結語
歷史教育在高職院校中是知識傳遞的渠道,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橋梁。通過對歷史教育策略的深入研究和改進,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歷史和文化的認知,從而促進他們對社會和文化遺產(chǎn)的理解和尊重。展望未來,歷史教育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將對加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批判性思維能力起到關鍵作用。同時,這一領域的進一步探索將為培育具有全球視野和本土意識的未來公民提供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范明娟.紅色會展場館的教育功能對于歷史文化傳承與教育的貢獻研究[J].中國會展(中國會議),2023,(18):61-63.
[2]許敏,朱康有.在加強新時代青年的歷史教育中推動文化傳承發(fā)展[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15):109-111.
[3]王陳琳鶯.非遺資源在中學歷史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23.
[4]崔健宗.澳門回歸后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發(fā)展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23.
[5]聶海斌.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提高歷史教育質量的策略[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20,19(20):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