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漆藝首飾設計在造型方面往往較為單一重復,從造型角度出發(fā),充分調研市場上各類漆藝首飾的造型結構,同時將廣泛應用于建筑領域的互承結構引入漆藝首飾設計實踐當中,以對漆藝首飾的單一結構進行造型方面的設計改良。通過運用3D打印這一新興技術,嘗試將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與新興科技進行結合,以期在漆藝首飾的造型方面及工藝美術與科技結合方面進行探索性的設計實踐。
[關 鍵 詞]漆藝首飾;3D打?。换コ薪Y構;造型;《鯉》系列首飾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1-0050-03
文獻著錄格式:鄭存超,馬琪鈺.互承結構造型漆藝首飾設計實踐:以《鯉》系列首飾設計為例[J].天工,2024(31):50-52.
漆藝首飾是當代首飾設計的重要分支。漆材料因獨特的材料特性而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莊春青、鐘聲在《傳統(tǒng)也時尚——獨具魅力的大漆首飾》一文中指出:“近年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合的大漆首飾逐步進入首飾設計領域,大漆的傳統(tǒng)工藝類型在首飾設計上表現(xiàn)形式獨特,為首飾設計領域拓展了新的方向。”[1]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在復興傳統(tǒng)非遺的時代背景下在漆藝首飾領域進行探索性的設計實踐。同時,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新材料、新技術層出不窮,不少漆藝首飾已經(jīng)將3D打印技術應用到了設計實踐中。將新技術、新材料同漆藝首飾相結合,利用科技創(chuàng)新,在當代設計的語境下形成新的造型語言和設計敘事已經(jīng)成為漆藝首飾設計的發(fā)展趨勢。
一、漆藝首飾造型分析
(一)以整體塊面結構為主的首飾造型
漆作為一種從漆樹中提取的天然材料,其干燥特性和制作工藝對造型有著嚴格的要求。姚西瑩在《當代中式漆藝首飾設計探究》一文中對國內商業(yè)領域的漆藝首飾的造型做出了歸納:國內漆藝首飾產(chǎn)品長期以木制成品為胎底,色漆肌理裝飾為主要工藝,漆鐲、漆珠、漆藝掛墜為主要形式;另有少量剔漆工藝成品以鑲嵌形式與金屬成品鑲口結合的戒指、掛墜產(chǎn)品。因此,國內商業(yè)領域的漆藝首飾發(fā)展處在相對滯后的狀態(tài),且價格偏高、形式單調,導致普及性差、受眾愈發(fā)減少,漆藝首飾發(fā)展緩慢。[2]
筆者對淘寶、京東兩大電商購物平臺檢索到的776件漆藝首飾相關鏈接進行搜集、整理、分析,從造型角度對漆藝首飾進行歸納總結。
從造型角度看,可將漆藝首飾劃分為四類:(1)單一結構造型(中心或軸對稱且表面平整造型;非對稱且表面平整造型;非對稱且表面起伏轉折造型);(2)由單一結構組成的復合結構造型;(3)表面結構多轉折但無須打磨的雕塑類結構;(4)單體結構復雜且表面多轉折鏤空的復雜結構造型。
在淘寶和京東兩大購物平臺檢索“漆藝首飾”關鍵信息發(fā)現(xiàn),出售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商家共40家,其中單一結構造型所占比例最大,在已檢索到的776個相關鏈接中,有758個屬于單一造型結構,占比97.68%。
通過統(tǒng)計小紅書、INS等網(wǎng)絡平臺藝術博主的數(shù)據(jù)顯示,單一結構造型出現(xiàn)的頻次仍然占比最大,共出現(xiàn)了101次,其他三類造型出現(xiàn)頻次增加,由單一結構組成的復合結構造型出現(xiàn)24次,由單一結構組成的復合結構造型和單體結構復雜且表面多轉折鏤空的復雜結構各出現(xiàn)9次,但總體比例仍然相對較小。
(二)復雜造型首飾的適用性失衡
漆藝首飾作為漆藝和首飾的結合體,一方面需要體現(xiàn)漆在整體首飾設計中的獨特美感,另一方面也需要滿足一定的佩戴需求,需要具有適用性,即實用與美觀兼具。如果說單一結構的造型是為了滿足佩戴而犧牲對漆藝術性的表達,那么多數(shù)復雜造型的漆藝首飾則是舍棄首飾可佩戴的適用性而純粹追求藝術化的表達,從而造成了復雜造型首飾在適用性上的失衡。
綜上,通過對漆藝首飾相關文獻的分析以及對實際案例的搜集歸納,從造型上來講,漆藝首飾單一結構造型占據(jù)極大部分,并存在大量重復或相似造型。復雜結構造型的首飾占比極少,且由于其結構的復雜性,為了方便制作,首飾尺寸大多夸張放大,導致了復雜結構造型的適用性失衡。
二、互承結構應用于漆藝首飾的可行性
(一)互承結構的應用
互承結構一般是指每個承重構件被相鄰構件所支撐,同時又支撐其他的相鄰構件,由此形成的一種沒有明顯層級關系的三維空間格架結構,且構件間的支撐點不同時為兩者端點。[3]互承結構在中外被廣泛應用于建筑領域,其最為普遍的用途是作為建筑的屋蓋結構,如六甲垂枝天文臺,由日本建筑師Hiroshi Sambuichi以及OveAmp and Partners公司共同設計完成,這一半球穹頂狀的結構,由不同長度的鋼管焊接搭建而成,形成相互支撐的規(guī)則單元。而在中國,早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見到互承結構的身影,畫面中的汴水虹橋也是互承結構的一種,橋體由4排11根并列和3排10根并列的長木交叉搭接而成,共同形成了互相支撐的兩組受力系統(tǒng)。[4]
從上述案例來看,互承結構的造型變化根據(jù)相鄰構件的長短、數(shù)量、角度等因素的變化會產(chǎn)生豐富的單元結構形式,再將單元結構進行不斷的重復排列,從而形成變化豐富的曲面結構。
(二)互承結構與漆藝首飾設計的結合
首飾設計中吸取建筑類元素已經(jīng)有過廣泛實踐,建筑應用于首飾設計的方法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按比例縮小建筑的整體造型,以保持其整體形態(tài)的完整性;另一種是提取建筑的獨特造型特征和局部元素,將其簡化為基本符號。[5]如William Llewellyn Griffiths的《煉金術戒指》就是將一座精美的哥特式教堂進行微縮。而iRiffle原創(chuàng)設計的《粉晶穹頂戒指》則是將建筑中的穹頂結構當作首飾的設計元素進行提取設計。因此,互承結構作為一種廣泛應用于建筑領域的結構形式,可以作為建筑結構元素應用于首飾設計當中。
互承結構形式是以單元結構不斷重復組成的結構形式,其造型變化自由多樣,可以滿足首飾設計對不同造型的需要。同時在漆藝首飾設計中,互承結構所形成的線性構成有別于以單一結構造型為主的造型形式,可以在造型層面對漆藝首飾進行新的突破。
單一結構造型的漆藝首飾無論是在髹涂還是打磨過程中相對容易,而以線性構成關系組成的互承結構增加了表面的轉折和鏤空結構,這無疑增加了漆藝首飾制作的復雜程度。因此,在漆藝首飾設計的實踐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互承結構在首飾造型中的應用是否美觀、是否具有適用性,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漆藝制作過程中的實際操作難度,對首飾制作的工藝進行符合造型的適當選擇。
三、3D打印技術的輔助設計應用
(一)參數(shù)化造型制作
參數(shù)化技術是一種計算機數(shù)字技術,通過制定計算方法與規(guī)則,調節(jié)參數(shù)屬性、改變參數(shù)變量及其關系,從而輸出大量復雜的差異化結果。[6]在建筑設計領域中,參數(shù)化設計應用最為廣泛,如扎哈·哈迪德的很多建筑設計作品都是在參數(shù)化技術的輔助下而構建出的豐富造型。
漆藝首飾《鯉》系列(見圖1—圖4),意在將抽象化的鯉魚形象同互承結構的線性構成外觀相結合,嘗試用參數(shù)化的設計語言實現(xiàn)漆藝首飾的制作。首先,根據(jù)大量的市場調研,將首飾的尺寸確定在5~15cm,以滿足實際佩戴的適用性需要。隨即通過Rino進行產(chǎn)品外觀整體的模型構建,為之后的互承結構生成做準備工作。之后,在需要構建互承結構的曲面上進行網(wǎng)格細分,可根據(jù)實際需求選擇將曲面分割為不同形狀的網(wǎng)格,將網(wǎng)格中的線進行分割重構關聯(lián)到Kangaroo的Reciprocal的力學模擬電池中,通過設置參數(shù),以控制網(wǎng)格線段偏移的角度和網(wǎng)格細分的數(shù)量,構建出相對理想的互承結構造型。最后,將線段轉化為圓柱實體輸出到Rino中,完成模型的搭建。
(二)3D打印技術選擇
3D打印參與首飾設計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打印樹脂模型,在模型基礎上進行石膏翻模,進一步鑄造首飾;另一種則是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fā)展進行的金屬模型直接打造。激光固化成型所使用的材料一般為液態(tài)光敏樹脂,這種材料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固化成型,從而完成模型打印。較之熔融沉積成型的打印方式,激光固化成型的模型外表精度有很大提升,后續(xù)的模型處理和工藝制作的難度相對較小。但由于液態(tài)光敏樹脂對設備和場地要求較高,因此最終的模型打印是通過聯(lián)系專業(yè)的3D打印工廠,通過激光固化成型技術完成的制作。
四、首飾創(chuàng)作實踐
(一)模型胎體處理
模型打印完成后,需要進一步對胎體表面進行打磨處理,減小模型表面的打印痕跡,同時也使模型表面具有一定的粗糙度,為后續(xù)髹漆制作做準備。
通過學習喬十光的《漆藝》[7]一書,一般的漆藝制作過程多是木胎,需要經(jīng)過固胎、裱布和刮灰工序對胎體進行加固處理。而經(jīng)過3D打印制作的樹脂材質模型,一方面因為樹脂作為胎體本身就有一定的堅固度,另一方面由于首飾尺寸大小和造型復雜程度的限制,反復的裱布、刮灰會破壞首飾整體的外觀結構。因此,在實際對首飾模型的胎體處理上,僅僅使用生漆對胎體進行簡單加固,以確保造型整體的完整。然后使用黑漆進行三次以上的底漆髹涂,完成對漆藝首飾的胎體處理。
(二)工藝制作
在完成底胎處理的工序后,開始在首飾上進行裝飾。而在裝飾工藝選擇上,一方面根據(jù)模型較為復雜的造型外觀,需要減少打磨次數(shù),以盡可能降低工藝難度,另一方面根據(jù)首飾最終帶給人的實際效果來選擇色彩和工藝。筆者最終選取了螺鈿鑲嵌、漸變髹涂和描銀工藝三種裝飾技法對首飾進行進一步的裝飾處理。
在首飾曲面部分,魚尾與互承結構相接處以及魚身部分進行螺鈿鑲嵌,選擇淺紫色和淺藍色兩種顏色對首飾全身進行髹涂,并在兩色相接處進行漸變處理,髹涂3~4層色漆,使螺鈿與漆面相平,完成螺鈿鑲嵌和漸變髹涂部分的制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對互承結構外觀部分進行髹漆時,需要格外注意漆層的厚度,因其線性構成關系表面有較多的轉折和夾縫,容易殘留較多漆液。為了防止出現(xiàn)漆液堆積和漆層起皺的現(xiàn)象,在每一層髹涂的過程中都需要盡可能做到薄而均勻。
在完成螺鈿鑲嵌步驟之后,先對胎體進行揩清,在完成3~4次揩清工序后,對互承結構外觀處進行描金。首先對該結構處進行描漆,仍然需要薄而均勻,之后靜置1~2小時(根據(jù)實際濕度,每30分鐘進行檢查)。待到漆面半干,即漆面仍有黏度但黏手不留手,或對漆面進行哈氣,霧氣出現(xiàn)馬上消失時進行上粉。之后將其放入蔭房完全干燥后進行固粉拋光,最終完成首飾的裝飾制作。首飾經(jīng)過髹涂后即呈現(xiàn)出漆工藝所獨具的材料特性,同時又在造型上與市面上大多數(shù)單一結構造型有所區(qū)分,呈現(xiàn)出新穎的裝飾效果。
五、結束語
通過將漆藝首飾設計與3D打印成型技術相結合,希望在造型方面突破原有的單一結構造型,借助互承結構外觀形成一種以線性構成關系為主的漆藝首飾外觀,在造型方面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漆藝作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設計師要在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工藝的前提下,擁抱3D打印技術等新技術,使用新材料,為傳統(tǒng)工藝的制作與傳承助力,使之在造型、工藝等方面形成符合現(xiàn)代設計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
參考文獻:
[1]莊春青,鐘聲.傳統(tǒng)也時尚:獨具魅力的大漆首飾[J].藝術教育,2015(1):239,247.
[2]姚西瑩.當代中式漆藝首飾設計探究[J].包裝與設計,2022(6):126-127.
[3]黃凱峰.互承結構:一種古老技藝的發(fā)展與新生[J].城市建筑,2017(26):91-94.
[4]方欣欣.汴水虹橋式木拱橋結構設計及分析[D].福州: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4.
[5]賈亦晗.數(shù)智時代的視覺符號:我國建筑風格首飾轉型與設計創(chuàng)新路徑[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4,2(2):86-88.
[6]胡好,王柳莊,彭圣芳.參數(shù)化設計在首飾個性化定制中的應用策略研究[J].裝飾,2020(11):128-129.
[7]喬十光.漆藝[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