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旨在從學科的橫向對比視角出發(fā),從而對比出目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通過梳理體育課程思政與其他學科課程思政建設的文獻,從而得出結論:目前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現(xiàn)狀主要在以下四個領域:課程思政的緣起;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與價值;課程思政建設的現(xiàn)實困境;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路徑。指出了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基礎理論研究較多,實證研究較少;普適性研究較多,結合地域、辦學特色的研究較少;相關教材研究比較滯后;部分學者觀點缺乏數(shù)據(jù)支撐等問題。并對未來研究提出展望:豐富課程思政的內容;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個性化;加強課程思政制度與支持保障;壯大課程思政育人主體。
關鍵詞:課程思政;體育;思政教育;體育課程思政
一、引言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自此,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課程思政熱潮,一些開展較早的地區(qū)例如上海,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與此同時,體育強國建設與健康中國等提議與也備受關注,體育課程思政成為解決立德樹人的根本問題與發(fā)展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題中應有之意。
本文通過梳理其他學科課程思政的建設經驗,從而希望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同時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進行述評,以期為下一步整體推進體育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提供參考。
二、有關課程思政緣起與相關概念辨析研究現(xiàn)狀
(一)課程思政緣起
課程思政最早萌芽于2004年上海市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以后,是基于“學科德育”的相關經驗并提出高校課程思政的探索[1],2014年上海高校大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工作,自此課程思政由構想轉變?yōu)槿碌恼n程觀、教育思想。但也有學者認為,課程思政概念是于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的。體育課程思政的學者認為,這一概念于被首次正式提出的時間是2016年12月[2]。
(二)關于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與價值
1.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思政課是育人的主陣地,但由于課程開展周期不長,育人效果不佳,與專業(yè)課,通識課形成了“兩張皮”的尷尬局面。2015年一項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中從而得出結論:我國部分高校存在著科學素質教育缺失的現(xiàn)象[3],進一步論證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一直以來,體育課重技能傳授,輕價值引領,與思想政治理論課處于“兩張皮”狀態(tài)[4]。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在教學中,重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輕價值觀的引領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上述研究指出了目前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效果不佳的問題,也反映出課程思政建設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2.建設課程思政的價值
課程思政的價值體現(xiàn)在對于社會、學科、學生等三個層面的積極作用。課程思政有利于提高傳播健康向上的文化,有利于提高社會整體的思想素質,有利于完善學科的知識體系,充分挖掘個學科中的隱形育人資源,對于學生個人成長成才、意志錘煉等方面的都產生著積極影響[5]。
體育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是實現(xiàn)思政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體育課程思政具有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等價值,還從有體育課程的角度闡述其價值:即課程思政豐富了體育課堂的育人手段,有利于統(tǒng)一體育課程價值,優(yōu)化課程體系從而促進學科的建設。
三、課程思政建設現(xiàn)實困境
(一)“課程思政”理念認識不足,貫徹不到位
課程思政當前并沒有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可,相關科研成果較少,評價機制、制度建設、管理體制尚未健全,甚至有教師對課程思政存在疑慮,盡管課程思政提出已有幾年時間,但是高校大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課程思政建設的緊迫性,在課程教學中育人效果仍然不理想。
體育課程思政的學者對該問題也展開了相關研究。有學者指出,體育課程未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不夠,甚至有教師將自己置身事外頑固的認為其應該是政治教師的事情,體育課仍然存在著重技術技能傳授,輕價值引領的傾向,評價過程中重視技術、體能[6],輕學生情感、價值觀的評價等現(xiàn)象。
上述學者以不同學科的視角對課程思政理念貫徹問題分別進行了分析,但現(xiàn)有大部分學者將課程思政理念貫徹不到位歸咎于專業(yè)課教師的認識不足,卻未認識到高校黨委的主體責任。
(二)教師思政能力不足
部分教師不知道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生搬硬套,不僅沒能發(fā)揮課程育人的功能,反而將課上的“兩不像”[7]。楊建超通過對江蘇12所高校教師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非思政課教師在思政元素的理解與運用十分欠缺[8]。教師的思政能力不足還體現(xiàn)在專業(yè)課教師普遍缺乏育德意識和能力,表現(xiàn)在專業(yè)課程思政元素難以挖掘、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認識有限等。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體育課程思政的需要,教師缺乏教學理念的轉變及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有學者表示大部分體育教師缺乏開展課程思政方面的理論知識,缺乏將思政元素融入到體育課程的能力[9]。體育教師缺乏將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堂的能力,已成為阻礙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述學者就不同科目教師的思政能力進行了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但多數(shù)學者缺乏實證調查與數(shù)據(jù)支撐,應該以科學嚴謹?shù)恼{查與數(shù)據(jù)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加以說明,使結論更具有說服力。
(三)制度建設的問題
目前高校部門、學院之間缺乏協(xié)同育人的意識,協(xié)同育人機制建設不完善,協(xié)同育人實踐不多,導致育人合力尚未形成,加之頂層設計缺失,領導機制尚未健全等問題導致部分高校部門之間、院系之間缺乏聯(lián)動,育人效果不理想[10]。
此外,課程思政評價制度尚未健全,由于課程思政涉及態(tài)度、情感、意志、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此類評價“看得見,摸不著”,很多教師不知道如何對課程思政教學進行評價。一些學者指出了體育課程思政的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有學者指出,高校體育課仍然存在重視課程評價,輕視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評價體系仍處于“兩張皮”狀態(tài),在教師的評價體系中,同樣存在重業(yè)績考核,輕育人效果考核的傾向,同時,監(jiān)督與保障機制的缺失也是評價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四、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一)理念貫徹方面
有學者指出,一方面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貫徹要突出高校領導的責任主體地位,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校管理制度,融入到教學理念中去,需要各級領導,各科教師合力學習好,貫徹好課程思政改革工作,另一方面,轉變專任教師的思想意識是根本,廣大專任教師決定著各學科課程思政改革工作能否貫徹好,落實好。
一些學者從體育課程思政的視角出發(fā),對如何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展開了相關研究。首先,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價值導向,給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樹馬克思主義之魂,其次,要鼓勵廣大教師認真學習課程思政的精神內涵,將課程思政貫徹到教學工作中,突出體育領域榜樣的示范作用。
上述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提出了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實施方案,相比之下,研究體育課程思政的學者將理念貫徹的對象主要集中在廣大教師,忽視了高校領導、學院領導在課程思政理念貫徹上的引領與領導作用。另一方面,各高校,學院應該結合不同地域,不同學校,不同專業(yè)的辦學特色進行有針對性的貫徹落實。
(二)師資建設方面
對專業(yè)課教師開展有計劃的指導培訓,從容提高教師自身的師德師風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有必要對教師進行一定的獎勵激勵,促進教師課程思政科研,從而提升育德意育德能力。應建立特聘教師巡回授課制度,提高人才利用效率,從而為不同院校帶來優(yōu)質師資隊伍。
在體育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中,師資隊伍建設也是學者們的研究重點。徐嬈嬈認為,要把“以體育人”貫穿到整個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強院系之間的合作交流,注重對教師的思政能力培養(yǎng)。應根據(jù)體育教師項目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學習,在遵循體育教學思政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對教師思政意識與能力的提高。
上述學者就師資隊伍建設都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學者們著重提升教師的思政能力,筆者認為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缺少的是專業(yè)能力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專業(yè)課程思政元素挖掘的能力,對于教師能力的提升應充分結合專業(yè)知識、技能特點的基礎上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三)課程體系建設方面
專業(yè)課程是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與依托,因此課程思政改革工作應在尊重課程建設規(guī)律的基礎上,契合學生發(fā)展的需要,進行系統(tǒng)設計。同時,要建立一體化的評價機制,完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是各專業(yè)課程思政的落腳點。
關于體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學者們也展開了一些研究。有學者提出體育程思政改革應圍繞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民族傳統(tǒng)體育及運動人體科學五個專業(yè)的特色出發(fā)進行有針對性的建設,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出發(fā),根據(jù)學生思想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體育教學過程,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運動訓練競賽等。
(四)制度建設方面
課程思政改革工作需要制度保障,因此加強課程思政頂領導層設計,就要發(fā)揮高校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強化校黨委主體責任,形成完備的、管理、運行、激勵及監(jiān)督評價機制,從頂層設計出發(fā),統(tǒng)籌推進課程思政規(guī)劃,從而構建“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
一些學者就體育課程思政的制度建設提出建議:突出校領導的主體責任,加強高校各部門,各學院之間的協(xié)同能力,采取激勵手段鼓勵教師進行相關的科研,營造“三全育人”的教育格局。
五、未來研究展望
(一)豐富課程思政內容
在建設體育課程思政時不僅僅將課堂的思政元素局限在團結、拼搏、友善、合作等碎片化的思政元素上,而且要通過系統(tǒng)的思政內容體系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家國情懷等宏觀層面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逐漸浸入到學生的思想觀念中去。
(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個性化”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其不同地域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課程思政建設也應遵循“個性化”原則,不同地域、不同性質的院校、不同院系之間應該在統(tǒng)一領導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課程思政建設。例如:師范類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應該注重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引導學生熱愛教師職業(yè),樹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職業(yè)操守;以延安大學為例,其課程思政建設可以充分發(fā)揮當?shù)馗锩サ氐奶烊粌?yōu)勢,鼓勵學生繼承發(fā)揚革命精神、紅軍精神,從而實現(xiàn)建設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思政課程。
(三)加強課程思政制度與支持保障
各高校、大專院校應建立統(tǒng)一的領導班子,建立以高校黨委領導,教務部門主管,其他單位協(xié)同推進、各院系積極響應,并建立有特色、有紀律、權責分明的課程思政管理制度。此外,中央、地方教育部門要加強政策引領,加大課程思政改革的資金投入,支持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55],真正形成領導機制健全,專項預算撥款,各系統(tǒng)協(xié)同配合的課程思政制度。
(四)壯大課程思政育人主體
課程思政的育人主體將不僅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輔導員,將課程思政育人的主體擴大至后勤人員、安保人員、行政人員,甚至是學生會干部、先進個人、中共學生黨員中去,實現(xiàn)育人隊伍覆蓋校園,營造全員育人的“大育人”局面。
六、結語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較其他課程思政建設還存在著以下不足:相關文獻數(shù)量較少研究內容以理論性研究較多,缺少實證性研究;對于課程思政起源,釋義,內涵等概念的研究較少且不深入,對于教師思政能力的培養(yǎng)未能與運動技能相結合;體育課程思政現(xiàn)實困境的部分觀點缺少數(shù)據(jù),實地調研;體育課程思政教材建設相對滯后;體育課程思政缺少頂層設計與明確領導管理體系;體育課程思政缺少高校、校內各部門、各學院之間的協(xié)同聯(lián)動。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fā)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2]王秀閣.關于課程思政的幾個基本問題——基于體育課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9,34(03):188-190.
[3]盛鵬飛.地學課程思政內容探索與建設思考[J/OL].中國地質教育,2020(03):56-59[2020-11-14].https://doi.org/10.16244/ j.cnki.1006-9372.2020.03.013.
[4]朱秀清.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以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羽毛球選項課為例[J].運動,2018(20):130-132.
[5]李翠平,張憲.分析化學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探索[J].國際公關,2020(12):90-91.
[6]何忠,許志琳,楊文東,吉玉良.高校體育課程與課外體育活動思政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8,39(11):85-88.
[7]陳磊,沈揚,黃波.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方向、現(xiàn)實困境及其實踐超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4):51-53.
[8]楊建超.協(xié)同育人理念下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理性審視[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06):121-128.
[9]何忠,許志琳,楊文東,吉玉良.高校體育課程與課外體育活動思政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8,39(11):85-88.
[10]汪婷婷.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黃山學院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33(18):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