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則天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面對現代社會數字化轉型的趨勢,如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武則天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文章以武則天文化為研究對象,探索以虛擬現實技術拓展武則天文化的傳播內容和形式的可能性,旨在促進武則天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活態(tài)傳承。方法:文章通過文獻梳理與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活態(tài)傳承方面的應用現狀,并結合武則天文化的特點,提出可能遇到的問題及可實施路徑。另外,以實踐法解決研究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通過反復實驗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結果:通過研究,團隊成員設計出一套具有武則天文化特色的虛擬展館,表明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打造虛擬的文化展示空間,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為用戶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實踐結果驗證了解決方案的可行性。結論:虛擬現實技術為武則天文化的傳承開辟了一條新路徑,將虛擬現實技術的三維建構、平臺建設、交互性體驗等方面與武則天文化活態(tài)傳承相融合,能讓用戶便捷地接觸這一珍貴的歷史人物文化。文章旨在為武則天文化的數字化傳播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南,更好地推廣這一獨特的歷史人物文化。
關鍵詞:武則天文化;虛擬現實技術;活態(tài)傳承
中圖分類號:TP391.9;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2-00-03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武則天文化傳承概況
1.1.1 武則天文化傳承現狀
隨著國力的強盛,民族自信心的增強,社會對文化軟實力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1]。武則天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歷史人物文化,包含豐富的文化元素,如文學、藝術、人物故事和政治理念等。其不僅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武則天文化主要依靠書籍記錄、學術研究、影視作品及教育等方式傳承。
1.1.2 武則天文化傳承困境
武則天文化傳承面臨多方面的挑戰(zhàn):首先,內容形式單一。傳統(tǒng)的文化傳承方式通常依賴實體書籍、文獻和展覽等,形式受到極大限制,難以全面反映武則天文化的豐富內涵。其次,用戶參與度和互動性有限。傳統(tǒng)的文化傳承方式以用戶被動接受為主,缺乏有效的互動和深入的體驗,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最后,現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導致很多人忙于工作,難以抽出時間前往距離較遠的歷史遺址或博物館等實體展廳,他們更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相關內容?;诖耍瑐鹘y(tǒng)的文化傳承方式日漸式微,亟待轉型。
1.2 虛擬現實技術在武則天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虛擬現實技術(VR)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技術創(chuàng)造模擬環(huán)境,結合特定的外設讓用戶獲得沉浸式體驗。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強化武則天文化傳承效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整合武則天文化資源。虛擬現實技術是整合與保護武則天文化資源的新手段,可以將分散在各地的武則天文化資源整合起來,構建全方位、立體的武則天文化數據庫。體系式的管理使文化資源得以整合和補缺,并以數字展廳的方式展示出來,有利于文化資源的長期保存和傳承。
第二,促進文化傳播與再現。虛擬現實技術能夠突破物理空間的限制,身處世界各地的人們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通過VR設備,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武則天時期的文化場景。這種方式能讓用戶通過交互設備遠程體驗數字展館的文化內容,再現真實的文化場景,從而解決人們因出行困難而無法實地參觀調研的痛點,有效促進文化的傳播與再現。
第三,增強時間和空間沉浸感。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以構建交互性極強的虛擬場景。用戶可以在這些虛擬場景中自由探索,通過與環(huán)境、文物的互動,深入了解武則天時代的歷史背景、文化成就和社會生活。場景的即時反饋和交互動作,能夠增強沉浸感,加深用戶對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使用戶體驗更加個性化。
2 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武則天文化傳承的難點
2.1 數據采集
武則天文化遺產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數據來源廣泛,從歷朝歷代官方史料到民間傳說,從社會習俗和口頭傳播到遺跡研究成果,其證明力和可信度差異較大;二是表現形式多樣,古籍、歷史故事、建筑、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等均能夠作為一個時代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三是承載內容豐富,歷史文化資源不只是帝王將相生平事跡的反映,更是社會結構、人民生活、思想觀念等多方面信息融合的結果。
由于武則天文化遺產具有上述特點,因此數據采集工作面臨較大的挑戰(zhàn)。要確保數據信息的有效性與準確性,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研究并制定與武則天時期文化遺產特征相匹配的資源建設標準;二是制定規(guī)范的數據接口,確保所有來源的數據信息均能夠恰當入庫;三是依托資源管理及現代分發(fā)技術,對收集的數據資源進行有效整理與歸納。數據采集不僅對武則天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至關重要,也是實現活態(tài)傳承的前提。
2.2 內容設計
內容設計影響用戶進入虛擬平臺時的感受,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將收集到的數據資源轉化為引人入勝的虛擬體驗。展廳的內容設計需要把握文化意象、非物質性、精神內涵等特點[2]。不僅需要展現武則天文化的深厚內涵,還需要使用數字化設計,根據用戶的風格偏好提供個性化體驗。
為達到這樣的效果,內容設計應圍繞虛擬人物塑造、虛擬展廳場景設計、藝術展品模型制作、內容科普及虛擬交互等多個方面展開。虛擬人物塑造要考慮人體結構的準確性,人物的神態(tài)、皮膚肌理、服飾、動作等要盡可能還原武則天時期的特點;虛擬展廳場景設計要符合唐代的時代背景,在色調上以朱紅為主,展廳的裝飾、局部結構均采用唐代木結構,加上高檐斗拱突出特征;在藝術展品模型制作方面,貼圖要與原型吻合,尤其要精準還原裂痕、銹跡等,同時合理布局虛擬展廳。
2.3 交互技術
在交互技術方面,關鍵問題在于如何通過高度仿真的交互體驗,使用戶自由地探索虛擬環(huán)境,并與之深度互動。這包括自由移動瀏覽、展示文物進行檢視的功能、顯示文物信息、第一視角切換等技術的集成與優(yōu)化。此外,考慮到用戶體驗的連貫性與流暢性,還必須實現高效的場景切換、媒體播放以及自由傳送等。
2.4 平臺建設及維護
作為展示、互動的窗口,虛擬現實平臺的建設及維護是武則天文化活態(tài)傳承的關鍵一環(huán)。高效、互動性強的虛擬現實平臺,不僅需營造沉浸式的體驗環(huán)境,讓用戶深入了解武則天時代的文化遺產,而且要支持長期運營,以保證內容的更新和用戶體驗的持續(xù)優(yōu)化。
為使用戶在任何場景均能通過虛擬現實平臺便捷體驗武則天文化,虛擬現實平臺的架構應突出兩方面的性能。一是穩(wěn)定性。要選擇穩(wěn)定成熟的技術框架,保證在處理復雜的輸入時,能實現穩(wěn)定持續(xù)的響應。這就要求系統(tǒng)的圖形渲染能力強,數據處理高效,運動追蹤準確。二是兼容性??紤]到用戶訪問設備多樣,平臺要以B/S模式搭建,提供豐富的接口,為所有用戶提供優(yōu)化體驗的豐富功能。
3 武則天文化活態(tài)傳承的實現路徑
3.1 規(guī)范化建設數據采集標準
武則天文化活態(tài)傳承的首要問題,是實現數據采集標準的規(guī)范化建設。數據采集標準的規(guī)范化建設,必須建立在深入認識武則天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首先,要與歷史學家、文學家、建筑學家等了解武則天文化的專家展開討論,確保所采集的數據能夠全面真實地反映武則天文化的多元面貌。采集數據的主要手段有光學捕捉、刻畫和建模等。以雕塑、壁畫類的藝術作品為例,除采集傳統(tǒng)的二維影像資料之外,有必要運用三維掃描技術對其空間結構和細節(jié)特征進行捕捉和刻畫,從而在后續(xù)的數字化復原和分析中得到更豐富的數據,以進一步揭示其歷史文化內涵。
標準化建設必須立足于長遠發(fā)展,考慮數據存儲管理和應用的持續(xù)、擴展和遷移要求。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處理數據,形成統(tǒng)一的數據格式和接口標準,確保數據的廣泛運用,從而增強武則天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數據存儲管理應用的長期可持續(xù)性,是標準化建設的重點。
3.2 開發(fā)多維度產品
3.2.1 凝練符號語言
要表現武則天文化獨特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就必須精確表述其符號語言。其中,對符號語言進行精準篩選和重構,是凝練符號語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本項目而言,要深入挖掘武則天文化特征及其象征意義,從中提取能表現其文化成就的元素,然后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將這些元素轉化為富有視覺沖擊力的代表性數字符號,以有效傳承和弘揚武則天文化。轉化不是簡單地對傳統(tǒng)要素進行現代化處理,而是在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對符號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與演繹。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既要對武則天文化有深刻的認識,也要具備現代設計的敏感度與創(chuàng)新能力,將藝術手法融會貫通并加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而在虛擬現實空間賦予傳統(tǒng)文化全新的生命與表現形式,使之得到傳承與弘揚。
3.2.2 運用數字技術開發(fā)三維產品
運用數字技術開發(fā)三維產品,是傳承歷史人物文化的有效途徑。首先,依托史料,運用數字技術復刻人物形象,將靜態(tài)的圖畫和文字轉變?yōu)榭?60°觀察的仿真模型。數字技術既可以再現歷史人物,使歷史人物變得更加鮮活和真實可信,又可以與受眾實時互動,從而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其次,三維模型技術能重現宮殿、房屋、街道等歷史建筑與環(huán)境,通過虛擬交互硬件將受眾置于虛擬的三維歷史空間,讓其自由探索,感受唐朝文化氛圍。最后,三維虛擬展館技術能為用戶體驗歷史文化開辟多樣的渠道。虛擬展館可對武則天時代的文獻資料、藝術品、生活用品、服飾等進行數字化展示,以加深受眾對武則天文化的認識,為受眾進行文化探索和調研提供便利。這也是當今數字化時代進行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
3.2.3 運用虛擬仿真和交互技術增強沉浸感
運用虛擬仿真和交互技術,可創(chuàng)建虛擬的武則天時代環(huán)境,使用戶仿佛置身于唐朝,切身感受當時的政治文化及社會生活。在此虛擬環(huán)境中,用戶可與重要人物互動,甚至參與重大事件。例如,參加武則天主持的宴會,深入,了解當時的治國理念;游覽虛擬的長安城,對唐朝的建筑及文化藝術產生獨到的見解??傊?,虛擬仿真和交互技術在文化傳承方面大有可為。
數字展館的沉浸式傳播在為受眾構建基礎認知的同時,能激發(fā)受眾分享認知盈余的欲望[3],為武則天文化的情境互動提供新的可能。通過VR技術,用戶可在數字空間與虛擬角色對話,甚至觀察其日常生活。這種技術可應用于博物館展覽,也可應用于歷史遺址,通過外接設備,使歷史場景重現眼前。虛擬現實技術在豐富人們體驗的同時,為武則天文化的深入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
3.2.4 打造多樣化的傳播平臺
第一,要打造支持用戶訪問與互動的專用平臺。平臺應具備社交功能,在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同時,可以提供活躍的網絡社區(qū),供用戶分享自己的經歷,與朋友討論相關話題。這種形式可以有效活躍氛圍,激發(fā)年輕一代的興趣,讓他們充分參與文化傳承,通過討論交流,讓歷史文化在保留原貌的同時,在當代社會得到活化,并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傳承與發(fā)展。
第二,加強短視頻和直播平臺投送。這些平臺能夠以更加生動且互動性強的方式,展現武則天文化的魅力,且便于短視頻博主進行二次編排,擴展出更多更有意思的武則天文化傳播內容,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
4 結語
本文探索武則天文化的活態(tài)傳承與虛擬現實技術的融合,借助數字平臺打造多樣化、富有教育意義、吸引力強的武則天文化傳播空間,激發(fā)公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利用互聯(lián)網和虛擬現實技術,融合武則天文化的特色內涵,有效實現活態(tài)傳承,廣泛傳播武則天文化,最終達到加深公眾對武則天文化的認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文章.堅定文化自信,推進非遺保護[N].文藝報,2020-05-29(5).
[2] 馬曉娜,圖拉,徐迎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fā)展現狀[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9,49(2):121-142.
[3] 周凱,楊婧言.數字文化消費中的沉浸式傳播研究:以數字化博物館為例[J].江蘇社會科學,2021(5):21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