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語出《論語·為政》,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弊g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教導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百姓往往會為了僥幸得到逃脫而不顧忌恥辱;用道德來教導百姓,用禮儀來規(guī)范他們,百姓不僅會有明確的是非之心而且會真心歸附?!?/p>
【點撥】
當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改善之后,人民的道德修養(yǎng)自然會提上日程?!墩撜Z·為政》中的這一章論說的是以德、禮治理天下,才能使人民知恥,從而心悅誠服,自覺地遵禮守道,真正達到天下大治。在孔子的思想中,刑是為了“止刑”,即所謂“刑以佐教”,懲惡不是終極目的,勸善才是最高宗旨。當人們都崇尚道德,都尊重禮儀,都具有了知恥之心,都能夠約束自己,那么,這個世界又怎能不和諧呢?
【適用話題】
知恥之心、道德境界、物質與精神、剛柔相濟……
【創(chuàng)新示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贝藶槭ト说恼嬷埔??!叭帷钡牡赖陆袒汀皠偂钡姆芍刃?,都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必須雙管齊下,剛柔相濟,才能讓百姓“有恥且格”,做到標本兼治。
德潤人心。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道德是良法善治的重要來源。離開了道德的自律,法律的作用也必然大打折扣。就個人層面而言,法律只是行動的底線,它無法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熬由鳘殹?,在法律監(jiān)管不到的地方,更需要道德柔性的力量。
法安天下。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法治信仰猶如燈塔,若塔倒燈熄,就會迷失方向。法律是全社會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是對人的一種“硬約束”。離開法律這一準繩,人們的行為必然會失范。屈原在《離騷》中就對背離法度的邪曲行為進行了批判:“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所以,每一個人既要“潔身自好”,也要“知法守法”?,F(xiàn)代國家治理,更需要法律和道德協(xié)同發(fā)力。道德支撐如一道堤防,若崩潰滑坡就會失去底線。而法律的力量應當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這一愿景的實現(xiàn),需要法治順應人們內心的道德律令,尤其是在具體的法治建設活動中,應該看得見公眾的真關切、時代的真善美。因此,要依法治國,依法行事,使法律法規(guī)更好地體現(xiàn)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準則。
(《剛柔相濟,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