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言:“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庇晒偶敖?,人類的生存發(fā)展都離不開自然。人類在與大自然相處的漫長過程中構想、總結出許許多多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臣服自然,敬畏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順應自然……而我們國家與自然的關系也經歷過不同階段,既有過崇拜與模仿,也有過探索與改造,甚至出現過濫用與破壞,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尊重與熱愛。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天地承載著世間萬物以供人們依附、取用。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此處的造物者亦是指大自然,無論是江上之清風還是山間之明月,皆是其賜予人們的無盡寶藏。正是這些寶藏孕育了偉大的中華文明,無論是大興安嶺的林海雪原,還是云貴高原的青山綠水,抑或是東南丘陵的草木榮華,都沐浴在自然的恩澤當中。但另一方面,大自然的恩澤也并非無窮無盡,必須充分尊重其自身活動規(guī)律,“取之有時,用之有度”。《孟子》有云:“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彼哉f,自然資源的開發(fā)使用,是不能違背自然界的運行規(guī)律的,必須遵照天時、不違農時,同時,還必須有所節(jié)制。把握好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度,不能突破大自然的承載能力。
而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為追求發(fā)展速度,我們走過不少彎路,以致黃河之水愈發(fā)混濁,長江江豚瀕臨滅絕,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湛藍晴空傷痕累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愈發(fā)注重生態(tài)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大計,堅決杜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于是乎從藍天保衛(wèi)戰(zhàn)到塞罕壩林場,從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到堅守《巴黎協定》,中國人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達成了新時期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社會共識,繼承了“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的和諧理念!
我們之所以時刻關注生態(tài)文明,是因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自然環(huán)境的好壞不僅關系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fā)展水平,更關乎我們子子孫孫的永續(xù)發(fā)展,因此“取之有時,用之有度”不應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更應深化為社會共識。只有時刻保持對自然的尊重與熱愛,才能讓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才能讓世界重視天地之美,達萬物之理!
評析
這是一篇思路清晰、頗有章法的議論文佳作。文章以莊子的名言開篇,通過闡述天地與人的關系,提出尊重與熱愛自然的觀點;接下來引用與事實共舉,辯證地指出人與自然共處必須“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結合時代和時政,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而將議論與時代融合;文章最后將主旨拔高,將“取之有時,用之有度”提升到人類未來與生態(tài)文明的維度,盡顯論證力度。文章語言凝練緊實,筆力成熟遒勁,表達嚴謹,措辭精當。
(指導教師:孟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