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瑞典學院將2024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韓國作家韓江。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韓江并不算一個太陌生的名字,早在2016年,她的小說《素食者》就有了中譯本,并成了女性主義閱讀書單上的常駐名單。對于讀者來說,《素食者》還有一個重要的警示意義:一個在暴力陰影下長大的孩子,會擁有怎樣的人生?
《素食者》的女主角英惠是一個普通的韓國家庭主婦,她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為丈夫準備一桌有湯、有飯、有魚的早餐,送丈夫出門工作,然后在家做家務(wù)、看書,做一些副業(yè)補貼家用。她平凡,沒有女性魅力,沉默寡言,很少和丈夫提什么要求。丈夫之所以會和她結(jié)婚,是因為“漂亮、聰明、嬌艷和富家千金”會讓平庸的自己不自在,“跟世界上最平凡的女子結(jié)婚成了我順理成章的選擇”。然而,就是這樣適合做妻子的英惠,有一天開始不斷陷入可怖的夢境。她在夢中殺人、吃生肉;夢醒后,她開始吃素,渴望變成一棵樹。
書中,最早讓我們感受到暴力的,是丈夫?qū)τ⒒莸睦浔┝Γ核稳萜拮訒r的輕視和漠視;當妻子第一次告訴他自己做了一個噩夢時,他毫不關(guān)心,反而惱怒她因為一個夢耽誤了自己上班;在妻子的精神和身體都飽受煎熬時,他的第一感受是妻子給他丟人了;他也不想帶妻子去看心理醫(yī)生,覺得“權(quán)當她是個外人,不,看成為我洗衣煮飯、打掃房間的姐姐,或是保姆也不錯”;直到英惠的癥狀加重,他毫無愧疚地拋棄了她。在以丈夫視角敘說故事時,我們又從他輕描淡寫的語氣中得知英惠有一個暴力的父親,“妻子被這樣的父親打小腿肚,一直打到了十八歲”。韓江就這么用克制、平靜的語言,描繪了這種日常卻又讓人窒息的暴力。
所以,一個在暴力陰影下長大的孩子,會擁有怎樣的人生?看看英惠就知道了:她或許能四肢健全地成長,但內(nèi)心早已破碎,她沒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她對抗傷害的方式是傷害自己,她沒有從原生家庭中習得愛與被愛并永遠失去了愛與被愛的能力。
《素食者》中的暴力之所以會讓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感到毛骨悚然,是因為這種暴力的日常性,它有時甚至還包裹著愛的外衣。英惠9歲時,不小心被家里的狗咬傷了。父親耐心地給英惠處理好傷口,然后,當著英惠的面虐殺了那條長相俊俏、聰明伶俐的白狗?!赣H打死了那條咬傷我的狗,是父親在保護我嗎?不,從父親殺狗時的殘忍方式和最后吃狗肉的情節(jié),你會發(fā)現(xiàn),那是一個男性在用暴力消滅一個不聽話的、無力反抗的生命。多年以后,英惠依然記得白狗臨死前那雙“滿含眼淚的、半閉的眼睛”。因為父親剛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了自己:在家庭聚餐上,父親駝著背將糖醋肉送到開始吃素的女兒面前,說:“吃吧,聽爸的話,趕快吃下去。我這都是為了你好,這要是得了什么病可如何是好啊?”英惠推開了筷子,然后,她得到了父親強有力的兩個巴掌。父親甚至號召全家人一起上陣,試圖掰開英惠的嘴,強行將食物灌進她的嘴里。最后,英惠用水果刀刺傷了自己。但是,所有的人都覺得是英惠的錯:她不應(yīng)該惹父親生氣,而且她從小就沒頂撞過父親,父親打她是一時驚慌?!@是很多家庭對孩子使用暴力的最底層的行為邏輯: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附屬物,當孩子反抗時,他們第一時間的情緒是憤怒,這種憤怒不加控制的話,就會使用語言暴力、冷暴力、行為暴力重新建立自己的權(quán)威。他們的出發(fā)點不是愛,而是掌控。這樣的父母,本身人格就不健全,他們處理其他問題的方式,也會很糟糕。
暴力另一個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代際傳承性。心理學家曾做過一份關(guān)于家庭暴力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年少時目睹過嚴重家庭暴力的孩子,在成年后參與暴力犯罪的比例會是未曾目睹過家暴的青少年的1.7倍。而且,從小在家庭暴力陰影下長大的男孩,成家后更容易對伴侶和孩子使用家庭暴力。從小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長大后更容易被自己的丈夫家暴。當父母采用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時,其實是給孩子作了一個示范。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會漸漸認可用暴力解決問題和人際沖突的方式,傳承暴力的可能性就比較高?!端厥痴摺分?,英惠的弟弟英浩也偶爾遭遇挨打,但“至少他能靠欺負街坊鄰居家的小孩發(fā)泄一下情緒”,長大后的英浩曾得到姐姐這樣的評價:“我爸是個急性子……看看你家英浩不就知道了?”可見,男孩英浩也習得了父親的暴躁和暴力傾向。而英惠,則遇到了一個會對她使用冷暴力的丈夫。這不是簡單的運氣不好,是家暴對孩子的影響導(dǎo)致了長大的她只能遇見、只會選擇這樣的伴侶。被父親打到十八歲的英惠,渴望關(guān)系又害怕在關(guān)系中被傷害,她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讓自己顯得不惹人注目。這導(dǎo)致她幾乎被隔絕在社交關(guān)系外。這種“自我孤立”行為常常出現(xiàn)在被家暴的孩子身上,他們害怕展示自己,面對喜歡的東西不敢爭取,甚至因為害怕不考慮事情的對與錯,而言聽計從或唯命是從,這些影響都如影隨形潛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這可能會讓他們錯過好機遇,工作和生活中也常常遭遇挫折和失敗。于是,這樣平庸的英惠就遇到了專挑平庸女孩結(jié)婚的丈夫,因為這樣,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妻子當成一個工具。英惠開始做噩夢的觸發(fā)點,正是前一天丈夫?qū)λ臒o理指責和語言暴力。她說:“就像有一只冰冷的手放在了我的額頭上。周圍的一切如同退潮般離我而去,餐桌、你、廚房里的所有家具。只有我和我坐的椅子留在了無限的空間里。”從那一刻起,她知道,自己再次成了親密關(guān)系中的受虐者。她決定變成一棵樹,用沉默和靜態(tài)的方式,退出人類世界,讓出自己備受操控和凌辱的生命。
和我們在傳統(tǒng)文藝作品中看到的家庭暴力不一樣,《素食者》中的暴力并沒有那么戲劇化,讓人一眼看到就心生警覺。這是一種幽微的暴力,一種更符合現(xiàn)代施暴者使用的產(chǎn)品。它和近期頻頻出現(xiàn)在新聞事件中的PUA、煤氣燈效應(yīng)一樣,應(yīng)該被更多人知道。這并不是嬌氣、矯情、脆弱、軟弱,這是暴力帶來的實際存在的傷害。
每年的11月25日,是聯(lián)合國確立的“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家庭暴力行為雖然發(fā)生在一“家”之內(nèi),但家暴不是家務(wù)事,它不僅侵害受害人個人的合法權(quán)益、影響整個家庭和諧,也對社會安全穩(wěn)定、樹立文明新風產(chǎn)生重大影響。2022年3月1日,《江蘇省反家庭暴力條例》實施,《條例》確定了家庭暴力涵蓋身體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經(jīng)濟控制四種類型,規(guī)范了家庭暴力的預(yù)防、處置、人身安全保護令、法律責任等,并吸納了獎勵機制,鼓勵用人單位、社會各界向公安機關(guān)等報告家庭暴力行為,鼓勵大家都來幫助發(fā)現(xiàn)家暴行為,來達到及時干預(yù)、制止的目的。
家庭作為社會有機體的重要構(gòu)成要素,承載著社會規(guī)范、道德教育、文化傳承、情感慰藉等基本功能。愿每個家庭都能成為個人成長的溫暖港灣,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石。
沈不言:本刊編輯。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