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小學階段的必學科目,隨著新課標理念的持續(xù)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模式、重點也隨之偏移,由最初的知識本位逐步向素養(yǎng)本位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新課標為引領,加強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優(yōu)化課堂氛圍,令學生全身心投入進來,更好地完成語文學習和探索,在親身實踐中實現知識、素養(yǎng)的發(fā)展?;诖?,文章以小學語文教學為載體,首先分析傳統(tǒng)教學中的問題,接著探究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要求、方法,希望為語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 核心素養(yǎng)" 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7-0115-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到:“教師要準確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根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學業(yè)質量的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教師應當認真研讀新課標理念,分析教學中的不足、問題,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解決,以更好地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多元學習需求,為學生打造高品質的語文學習空間,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陳舊
素質教育持續(xù)推進,出現了許多新穎、先進的教學模式,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方向。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發(fā)現一種現象,即部分教師依舊是沿用陳舊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這就導致課堂沉悶、乏味,不但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教學內容單一
課堂是師生“教”與“學”的重要陣地,是知識傳授、獲取的重要途徑。倘若課堂教學的內容過于單一、乏味,很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抵觸或排斥情緒,對語文學習造成負面影響[1]。教學內容之所以單一,通常是由以下因素導致的,即:第一,教學目標缺乏明確性,知識難度跨度較大,使得學生學習方向模糊不清;第二,教學內容重復性強,過于注重重難點的解析,使得學生漸漸喪失對這類知識的興趣;第三,在設計教學內容時,過度地顧及考試題型,未能對學生興趣、需求等予以高度重視,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感、厭煩感,喪失對這門課程的興趣,不愿意再參與其中。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要求
(一)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當前,師生角色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而是學生學習道路中的引路人;學生也不再是學習的機器,而是課堂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新課標確切提到,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身心規(guī)律有充分考慮,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應當對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示理解、尊重,多給學生自主思考、探索的機會,同時發(fā)揮好自身的引領作用,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進行教學計劃的制作[2]。教師要和學生保持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充足回應學生的反饋或意見,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和點撥,形成一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助推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
(二)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
新課標提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綜合構建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體系?!睂W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和文化自信,是推動學生綜合發(fā)展的重要渠道。教師要深入探究語文核心素養(yǎng),把握其內涵,將其滲透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積累豐富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為未來成長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推動學生個性發(fā)展
一個班級通常有幾十名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潛能和喜好。在新課標背景下,對教師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能將教學局限于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學生全面發(fā)展[3]。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身心特征和成長規(guī)律,不將成績、分數當成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要以更加全面的過程導向標準為引領學生的指南,助力學生成長,落實因材施教,力求為學生搭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助推個性化發(fā)展。
三、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一)制作預習案,引領自主探究
“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點在新課標中有所體現。教師應當以新課標為引領,結合學生身心特征,適當“放手”,讓學生自主動手、動口、動腦,展開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實現認知結構的發(fā)展。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革新,開展開放式的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地展開探究性學習。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落實上述工作呢?自主預習案的設計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是導學案的第二部分,是為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探究設計的,以基礎知識探究、基本能力培養(yǎng)為特征的學案[4]。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可以根據將要教學的內容、目標,精心設計自主預習案,讓學生在預習案的輔助下展開自主探究,在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的同時,實現對自主學習、探究能力的鍛煉。以《落花生》這一課為例,教師就進行了預習案的設計,如下:1.從各種渠道(可以是互聯網、圖書館等)入手,查找與花生相關的資料;2.初讀課文,自主識字,包括“播種”“澆水”“吩咐”“成熟”“石榴”等;3.整體感知,理清脈絡。文章主要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內容?請你試著給課文分段,并試著用小標題來概括每個部分的內容。作者寫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都只有寥寥數筆,但是議花生卻用了許多筆墨,這是為什么?在預習案的引領下,讓學生自主查找資料,朗讀課文,試著梳理課文內容,逐步完成預習,為后續(xù)探究做好準備。當然,小學階段的學生各項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在預習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或是陷入困境,如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將會影響整個學習進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指導和點撥,適當投入到學生預習中。通過預習案的設計,有效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動機,使學生主動學習、理解知識,實現自主探究品質、主動學習精神的培育。
(二)巧用媒體技術,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
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中提出了“關注互聯網時代語文生活的變化,探索語文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這一教學建議,要求教師清晰認知信息技術在學生閱讀、表達等方面的影響,明確信息技術和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將其在語文教學變革中的價值、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近年來,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在教育教學領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以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更是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當前開展現代化教學活動的“利器”,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音頻、圖像或視頻,創(chuàng)建相關的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之中,產生如臨其境之感[5]。以《長相思》這一課為例,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領學生了解這篇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當時作者隨著皇帝出關東巡,塞外風雪凄迷,苦寒的天氣引發(fā)了作者對京師家中的思念,抒發(fā)了情思深苦的綿長心情。詞的上片對跋涉行軍、途中駐扎進行了描寫,下片則描述了晚上風雪交加,攪碎了鄉(xiāng)夢,更是惆悵。但是,學生基本上沒有親身領略過塞外的風光,僅憑語言文字難以想象當時的場景,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這個時候,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師巧妙地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古詩詞與視頻結合起來,讓學生領略塞外風光,重點展示惡劣的塞外環(huán)境,突出路途的艱難遙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孤寂凄涼的思鄉(xiāng)之情。
(三)組織角色扮演,加強情感體驗
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技巧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令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積極參與知識探究,為品質課堂構建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6]。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新鮮有趣的課堂活動對他們往往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這一特點,將角色扮演活動融入到課堂。什么是角色扮演呢?簡單來說,就是鼓勵學生演繹不同的角色,重現文本故事內容、場景,在演繹中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和思想情感,強化閱讀能力,同時感知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更加喜歡和熱愛語文,在后續(xù)語文學習中表現出更強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以《將相和》這一課為例,課文以戰(zhàn)國時期,秦國和趙國之間的矛盾為背景,講述了三個小故事,即“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以及“負荊請罪”,寫出了廉頗和藺相如從和到不和,再和好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對藺相如有勇有謀、顧全大局的政治遠見以及廉頗知錯能改的精神進行了贊揚。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將學生進行了科學劃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進行角色扮演,由此展開閱讀教學。在此期間,教師要發(fā)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閱讀了解不同的角色,并完成角色分配,包括秦王、趙王、廉頗、藺相如、大臣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熱情,使學生全身心融入其中,在演繹的同時深化對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質的理解[7]。在表演活動中,可以發(fā)現學生都沉浸其中,構建了較為真實的閱讀環(huán)境,強化了閱讀樂趣,深化了情感體驗。
(四)合理劃分小組,鼓勵討論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占據著主體地位,學生通常是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很少有自我展示的機會。長時間處于這種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難以得到有效發(fā)揮,不利于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新課標下,教師要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自我展示的機會。當然,合作學習的實施離不開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實現思維碰撞,產生更多的靈感,在深化知識理解和促進思維發(fā)展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8]。所以,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他們進行科學劃分,形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讓他們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就學習中的問題進行交流和討論,能夠對學習內容形成更加全面的認知,并強化合作意識和能力,為未來成長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以《田忌賽馬》這一課為例,在剛開始閱讀課文時,不少學生未能較好地理解文本內容,甚至不理解孫臏是如何戰(zhàn)勝齊威王的。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再是按照以往的方式進行授課,而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就文本內容展開分析,梳理文本內容、故事梗概。在此基礎上,各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復述故事內容,對故事形成更深的理解。在完成對文本的梳理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就文本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孫臏是如何戰(zhàn)勝齊威王的?除了這樣的方式以外,還有其他戰(zhàn)勝齊威王的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后,依舊邀請組內代表來展示本組的成果。這樣,學生不再是處于被動狀態(tài),而是能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突破以往填鴨式教學帶來的思維局限,能夠在深入交流和探究中實現思維碰撞,獲得新的思維火花,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添磚加瓦。而且,在此期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對其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大有裨益。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課標下,全國各地小學語文教學迎來了更高的挑戰(zhàn),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開展者,教師要積極完善自身,采取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來授課,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令學生能夠在獲取豐富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具體而言,可以從制作預習案,引領自主探究;巧用媒體技術,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組織角色扮演,加強情感體驗;合理劃分小組,鼓勵討論交流四個方面入手,有序實施語文教學工作,助推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祝灶英.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困惑與方向[J].知識窗(教師版),2017(8):96
[2]魏明紅.用“新課標”點亮課堂,用“雙減”塑造未來——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雙減”課堂構建[J]. 新課程導學,2022(31):84-86.
[3]董小娣. 強化素質教育,改革小學語文教學[J]. 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1(11):691.
[4]肖建波.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語文新課標的課程基本理念——以《祖父的園子》為例[J]. 新課程導學,2022(2):77-78.
[5]姜春艷.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J].新課程,2022(13):119.
[6]常學智.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課外語文,2021(8):97-99.
[7]劉艷榮.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研,推動教學發(fā)展[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22(47):46-48.
[8]曹衛(wèi)科.基于小學新課標的學生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J]. 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2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