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夫·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作為一部世界經(jīng)典文學作品,反映了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倫理道德問題。本文在論述我國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內涵,并總結前人對《安娜·卡列尼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核心理論術語,從倫理道德的層面對《安娜·卡列尼娜》進行文本細讀,為《安娜·卡列尼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批評視角。安娜作為一名女性,同時擁有母親、妻子和情人三重倫理身份,并且身處當時虛偽的貴族上流社會的倫理環(huán)境中,在追求個人幸福與遵守社會倫理規(guī)范之間陷入了困境,最終走向了滅亡。托爾斯泰在作品中探討了女性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與現(xiàn)代解放觀念之間的沖突,并強調了即使面對生活的殘酷,人們也應該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堅守正確的倫理道德觀。
[關鍵詞]文學倫理學" "《安娜·卡列尼娜》" "文學批評
[中圖分類號] I06"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6-0046-08
一、文學倫理學批評與《安娜·卡列尼娜》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于1873年至1877年間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表面上講述了婚內出軌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兩個故事,實則通過這兩個平行交叉的劇情傳遞出作者本人的倫理道德觀。國內外對這部小說的研究已經(jīng)較為成熟,具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安娜形象與悲劇原因分析、女性主義研究、作品與作家思想關系探討、精神分析學、主題和藝術結構、影視化、比較研究等??梢?,學者們往往習慣用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對《安娜·卡列尼娜》進行解讀。根據(jù)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伊格爾頓的觀點:文學的價值是讀者在對文本的消費過程中文學意義的再生產(chǎn),作品的文本正是在閱讀和批評的再生產(chǎn)中獲得自身的價值。我們可以夸大地說,一部文學作品有無限多種闡釋的可能性。善于對文學文本進行細讀的英國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利維斯認為,《安娜·卡列尼娜》深刻的心理分析因為對人性有強烈的道德關懷,所以使它具有非凡的真實性[1]。本文將運用21世紀以來我國原創(chuàng)的文學批評理論——文學倫理學批評,對該巨著進行文學文本分析,爭取為這部作品提供更完善的解讀視角。
1.文學倫理學批評
文學倫理學批評始終堅持一種觀點:文學的核心價值是倫理價值,文學的基本功能是教誨功能。在文學起源上,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觀點與童慶炳教授主編的《文學理論》中提出的“文學起源于勞動”不同,該批評認為文學起源于人們對表達倫理道德的需要;在文學功能即倫理選擇的方法上,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第一功能不是審美而是教誨;在核心術語上,文學倫理學批評提出了不少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核心術語。本文將利用該理論的核心術語進行文學文本分析,核心術語具體的含義將在分析文本時再作闡釋。
文學倫理學批評的主要內容是運用“倫理身份、倫理選擇、倫理困境”等專有理論術語,從倫理道德的立場對文學文本進行具體的解讀、分析和闡釋,以及研究作家和與文學有關的問題[2]。具體的做法是通過解讀文學文本中描寫的不同生活現(xiàn)象,剖析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不同的倫理選擇,通過分析倫理選擇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果,理解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感受人的情感以及道德,從不同的倫理選擇中尋找道德啟示,從中獲取教誨。
這里需要強調一下文學倫理學批評與倫理學和傳統(tǒng)道德批評的區(qū)別。與研究對象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倫理現(xiàn)象的倫理學相比,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對象是由真實的人類社會轉化而來的虛構的藝術社會,它比倫理學反映的內容更全面、豐富,也更典型、集中[3]。與從今天的道德立場對歷史長河中的文學作品進行道德價值判斷的傳統(tǒng)的道德批評不同,文學倫理學批評強調回到歷史的倫理現(xiàn)場,站在當時的倫理立場上解讀和闡釋文學作品,分析作品中導致某個社會事件產(chǎn)生和影響人物命運的倫理因素,從歷史的角度作出道德評價。
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觀點可總結為:分析文學文本必須回到相應的歷史倫理現(xiàn)場。但一些批評家容易受到現(xiàn)存?zhèn)惱淼赖掠^的影響,導致在分析文本時未能做到公平公正。比如,聶珍釗教授認為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放棄了自己作為母親和妻子的倫理身份,在欲望的支配下追求不為社會所容的愛情,破壞了倫理秩序。這是對當時倫理秩序和道德準則的挑戰(zhàn),是對家庭和社會不負責的表現(xiàn)。即使在今天看來,安娜的這種行為也不太能被社會所接受,何況是在當時封建、保守、虛偽的上流社會。安娜因此受到了良心的譴責,自殺也是咎由自取[4]。在正確理解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基礎上,或許我們可以更加設身處地地理解安娜所面臨的倫理困境和倫理選擇,從而做出更公正的判斷[5]。
2.《安娜·卡列尼娜》
自該小說出版以來,國內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研究層出不窮,筆者在知網(wǎng)上收集整理后發(fā)現(xiàn),對這部小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主題思想研究。這部小說有八卷本、60萬字,是百科全書式作品的典范,其豐富的主題思想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家庭生活和安娜悲劇原因研究。第二,人物形象研究。中國學術界大多將“安娜”當作19世紀70年代俄國爭取個性解放、敢于挑戰(zhàn)上流貴族社會傳統(tǒng)觀念、勇于追求愛情自由的優(yōu)秀貴族婦女代表來研究[6]。此外,還有利用女性主義視角、精神分析學等理論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安娜或列文進行分析的文章。第三,藝術特色研究。作家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作為19世紀俄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代表,必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特別是從20世紀初開始盛行的結構主義角度,對這部小說探索研究的文章也很多。第四,比較研究。比較研究特別是由美國創(chuàng)立的平行研究在我國頗受歡迎。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娜與國內外經(jīng)典作品中著名女性人物形象的相似性,以及每個國家或時代的女性追求愛情和最終她們對愛情的取舍所導致不同結局的主題入手[7]。第五,從作者的身世背景及思想變化的角度來研究。托爾斯泰作為貴族地主卻奉行宗法制的農(nóng)村生活,這一特殊的身份歷來被學者所重視。托爾斯泰為什么在當時變革巨大的俄國社會創(chuàng)作出《安娜·卡列尼娜》,也是從作者的角度解析作品的一大特點。綜上所述,《安娜·卡列尼娜》的研究已經(jīng)在廣度和深度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收獲,并且不斷取得進展。
筆者認為上述研究雖然運用了傳統(tǒng)的理論方法或文學批評思潮,但缺乏用系統(tǒng)的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方法深入探討《安娜·卡列尼娜》。誠然,托爾斯泰以敏銳的眼光和鋒利的筆觸批判當時俄國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善于把握人物性格與環(huán)境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我們也應該發(fā)現(xiàn),雖然他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走在了時代的前列,揭露和批判了現(xiàn)實,但始終還是深受當時俄國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未能為人們指出切實可行的道路,甚至主張維護宗法制的家庭關系。托爾斯泰發(fā)現(xiàn)女性需要個性解放,但最后仍以“禁欲”“博愛”的宗教思想和男權思維來約束女性。作家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有著特定的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法則,而作家身處在這樣的歷史環(huán)境中,其倫理觀必然會受到影響,并在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8]。因此,根據(jù)作者托爾斯泰的倫理道德觀念來探析《安娜·卡列尼娜》折射出的倫理道德是很有必要的。
二、文學倫理學批評視域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具有豐富的倫理價值,筆者將從文學倫理學批評中的四個核心術語——“倫理環(huán)境”“倫理身份”“倫理選擇”“倫理困境”來對主人公安娜的具體描寫展開文本分析。
1.安娜·卡列尼娜的倫理環(huán)境
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核心術語之一“倫理環(huán)境”,是指存在于文學作品中的倫理秩序,它是對當時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反映,同時也是批評者分析、闡釋文學作品的依據(jù)。不同的民族、地區(qū)、時代各有各的道德價值標準,即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倫理環(huán)境是不同的,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倫理環(huán)境,這決定了其道德價值很有可能會不一樣[9]。這代表著我們在對文學文本進行分析時,應該回到當時的倫理環(huán)境中去,從歷史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考察文學,用倫理的觀點解釋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這樣才能確保即使文本中呈現(xiàn)的風俗習慣符合當時的倫理道德,卻不符合我們當今的道德情況,也不影響和改變我們對過去的風俗習慣作出合乎時代背景的倫理道德評價。因此,在對文學文本進行文學倫理學批評時,首先應該考慮的就是倫理環(huán)境。
《安娜·卡列尼娜》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俄國,當時俄國在1861年剛剛廢除農(nóng)奴制,正處于“一切都顛倒了過來,一切都才剛剛建立”的歷史性變革時期。受到西歐資本主義制度的影響,俄國舊式封建農(nóng)奴地主和封建貴族有的主動學習新時代的思想和政策,并積極尋找適合俄國發(fā)展的道路;有的則極力抵制破壞他們利益的新政策,固執(zhí)地堅守原有的思維方式。這兩類人在文本中均有典型的代表人物。
列文作為由舊式地主向新式地主轉型的代表,是一個帶有托爾斯泰自傳性的精神探索者形象。他在俄國新農(nóng)業(yè)發(fā)展道路上作出了不少的實踐和思想探索:因不滿地方自治會的貪污腐敗而退出了其會員身份;作為東家,他熱愛老百姓和勞動,會與農(nóng)民一起割草,雖然不被他的哥哥和農(nóng)民所理解;厭惡上流社會的無聊與虛偽,在鄉(xiāng)下才能做到適得其所;與當時關系混亂的上流圈子不同,他認為婚姻和家庭是極其神圣、關系幸福終身的大事。列文與托爾斯泰其他作品中的類似人物一樣,都進一步發(fā)展了作者的“托爾斯泰主義”。
奧勃朗斯基則是日趨腐敗墮落的貴族代表。奧勃朗斯基背叛了妻子和六個孩子們,在外面肆意揮霍家產(chǎn)來包養(yǎng)舞女,出入各類上流社交場合;他擁有高超的社交能力,但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吃喝玩樂等毫無建樹的領域,甚至靠上流社會的圈子謀到了毫無用處的肥缺;他的心態(tài)極其樂觀,懂得享受生活,但這都是個人中心主義的表現(xiàn),并且這種個人中心主義是專屬于男性的。
在當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下,俄國人民的思想、道德觀念隨著當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制度的變化而發(fā)生了變化。正如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都有其矛盾性的一面,文本對當時社會風氣過渡時期的矛盾性描寫得淋漓極致。與封建社會相比,當時的女性可以自由地跟男性交往,但一旦把眾人皆知的私情公之于眾卻是不為上流社會容忍的。比如李迪雅伯爵夫人可以同時與幾個人有染而不受指責,而安娜直面內心,沖破社會輿論的壓制,公開和伏倫斯基一起生活卻被上流社會所拋棄。當時的社會也有堅守未婚婦女應該在家做家務,已婚婦女就應該在家里相夫教子,丈夫負責在外工作和社交的觀念存在,其中列文就是這類觀點的支持者和擁護者。某些社會和宗教習俗方面表現(xiàn)出了開放態(tài)勢,但舊有的思想仍然盤踞在人們心里。在伏倫斯基和培特西的一次閑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的婚姻已經(jīng)不再唯父母命是從了,純粹憑感情結合的婚姻也很流行。但在陶麗看見安娜騎馬的時候,還是認為這有些不成體統(tǒng),在陶麗心中,也就是在當時大部分女性心里,女人是不宜騎馬的,這種行為是與年少輕浮、賣弄風騷分不開的。從小說的不少描述中可以看出,托爾斯泰早已意識到了女性個體意識的覺醒,但最終還是給予具有這種覺醒意識的安娜以死亡的結局。
在上述的倫理環(huán)境中,人們的倫理選擇、價值趨向往往容易陷入兩難的境地,其中小說主人公安娜的倫理身份的變化和選擇是其描寫的重點部分。
2.安娜·卡列尼娜的倫理身份
安娜是這部小說的主角之一,根據(jù)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觀點,她在作品中的倫理身份比其他人物的倫理身份更值得研究??偟目磥?,安娜具有母親、妻子和情人三個倫理身份,她在一番掙扎后拋棄了母親和妻子的倫理身份,選擇了作為情人的倫理身份,筆者將依次分析每個倫理身份對于安娜的意義。
首先,安娜作為三個孩子母親的倫理身份。安娜與丈夫卡列寧有一個8歲左右的兒子謝遼查,與情人伏倫斯基有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女兒安妮,還有一個領養(yǎng)的英國女孩甘娜。謝遼查在安娜的整個生活中占有相當重的分量,以至于和伏倫斯基在一起后,一直未與丈夫離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兒子的撫養(yǎng)權問題。在這個毫無生氣的家,謝遼查是安娜唯一的慰藉,她十分疼愛兒子。但當安娜在莫斯科遇到了伏倫斯基,再從莫斯科逃回彼得堡的家,看見歡天喜地跑出來迎接自己的兒子時,她產(chǎn)生了一種近乎掃興的感覺?!斑@孩子是他們來往中最大的障礙”,安娜懷孕后不得不向丈夫挑破關系時,安娜最擔心的是兒子將來會怎么對待拋棄父親的母親。生下女兒后,安娜和伏倫斯基在國外期間,安娜因照顧剛出生的女兒,短暫地忘記了被自己拋棄的兒子,但是一回國,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謝遼查。至于對小女兒安妮的感情,安娜自己也認為不及兒子謝遼查,文本中描寫小女兒的篇幅并不多,從側面反映了這個事實。陶麗去看望安娜的時候,發(fā)現(xiàn)安娜竟然不知道自己女兒已經(jīng)長了幾顆牙齒。最后一個孩子甘娜是安娜出于同情領養(yǎng)的,在伏倫斯基看來,安娜對甘娜的愛比對他們小女兒的愛更多。
其次,安娜作為妻子的倫理身份。安娜在17歲的時候就在姑媽的安排下與大她二十歲的卡列寧結婚了。在遇到伏倫斯基之前,安娜生命的熱情與活力一直被壓抑著,當她認清自己需要愛情的時候,就決定放棄妻子的倫理身份去追求熾熱的愛情。從文本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安娜一直都不喜歡丈夫的某些習慣,比如,不喜歡卡列寧把手指關節(jié)掰出刺耳的聲響。當一個人從心底里討厭另一個人時,那個人做什么都是枯燥無味、自私虛偽的。安娜認為卡列寧是無情的官僚機器,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愛情,是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但安娜始終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對丈夫卡列寧心懷憎恨的同時又充滿愧疚之情。比如安娜得了產(chǎn)褥熱意識不清醒的時候,她請求卡列寧寬恕自己不貞的行為。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妻子的倫理身份給安娜帶來的痛苦是與日俱增的。
最后,安娜的倫理身份還有情人身份。在當時充滿欺騙和虛偽的上流社會中,已婚人士在外有情人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了。文中描寫這類關系的情節(jié)不在少數(shù),比如安娜的表嫂培特西公爵夫人和土施凱維奇有曖昧關系,安娜的哥哥奧勃朗斯基也出軌了法籍家庭女教師。安娜一開始在丈夫面前遮遮掩掩地和伏倫斯基交往,到懷孕之后向丈夫坦白關系,再到與伏倫斯基一起出國,她作為情人的倫理身份越來越明確。安娜享受過短暫的幸福,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不能見到兒子的痛苦以及被社交界拋棄和鄙視的無奈。安娜認為作為一名女性,對男人最大的魅力之處就是外貌,因此她不愿意多生孩子使自己變丑,也不愿自己的孩子出生后身份不明。在后期,她一直企圖用美色來留住總喜歡參加社交活動的情人伏倫斯基。伏倫斯基希望安娜與丈夫離婚,給安娜以及他們的孩子一個正當?shù)纳矸?,他曾對安娜說:“我認為你心情煩躁主要是由于身份不明?!鼻槿说膫惱砩矸菰絹碓匠蔀檫@對情人在一起的阻礙因素。
3.安娜·卡列尼娜的倫理選擇
倫理選擇的本質就是做人的選擇。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有句話叫作“有時候,選擇比能力更重要”,因此我們應該在文學的引導、教育和學習中做出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倫理選擇。在文學倫理學批評看來,斯芬克斯因子是文學文本倫理表述的核心內容,是構成文學作品內容的基本要素之一[10]。它是由表現(xiàn)理性意志的人性因子和表現(xiàn)自由意志的獸性因子組成的存在。倫理選擇就是斯芬克斯因子中的兩類因子的碰撞與火花,它在理性意志與非理性意志的倫理沖突中展示出作品中人物個性發(fā)展的價值,給我們帶來很多倫理道德方面的思考和啟迪。作為“心靈辯證法”大師的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對安娜在具體倫理選擇中的理性意志與非理性意志的交鋒與轉換描寫得出神入化,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前提基礎。
安娜認為有多少顆心就有多少種愛情,而她本身不喜歡“愛情”這個詞,因為它承載的含義太多了。在筆者看來,安娜追求的是最純粹、最直接、最熱烈的愛情,她可以為愛生,為愛死。在文本中,安娜的倫理選擇是由各個小的倫理結組成,最后構成一個總的倫理線,下面將總結一些對安娜來說具有轉折性意義的倫理選擇:
第一個倫理結是安娜在莫斯科的舞會上感受到了伏倫斯基的感情,第二天就給丈夫卡列寧發(fā)電報說當天要回彼得堡,希望自己逃離即將覺醒的愛情。這時候安娜是受斯芬克斯因子里表現(xiàn)理性意志的人性因子控制的,她知道自己有妻子和母親的二重倫理身份,面對獸性因子的誘惑,她做出了第一個倫理選擇。第二個倫理結是安娜在伏倫斯基的熱烈追求下和他在一起并選擇隱瞞丈夫。安娜在和伏倫斯基結合時,具有既羞愧又快樂,既恐懼又滿足的心理,這是她的斯芬克斯因子中兩種因子的搏斗過程,也是安娜做出的第二個倫理選擇。第三個倫理結是安娜懷孕之后將她和伏倫斯基的關系向丈夫卡列寧坦白。在一番爭吵之后,安娜默認同意卡列寧顧全面子的要求,不在家里同伏倫斯基幽會。一方面是安娜知道自己的處境別無他法,另一方面是作為母親的倫理身份迫使安娜留在兒子身邊。第四個倫理結是安娜打破丈夫之前的要求,邀請了伏倫斯基來家里幽會,導致卡列寧與安娜分居并迫使卡列寧準備離婚。安娜受不了這種不明不白的偷情生活,加上獸性因子的發(fā)作,做出了打破現(xiàn)狀的倫理選擇。第五個倫理結是安娜產(chǎn)后病危,請求卡列寧的原諒,短暫地和丈夫生活了一段時間后,拋棄了作為母親和妻子的倫理身份,選擇了與曾為自己自殺的情人伏倫斯基一起出國。在這次的倫理選擇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安娜已經(jīng)受到獸性因子的控制了,在眾人面前徹底淪為了不倫不類的倫理身份。第六個倫理結是安娜回國后應邀去看歌劇,發(fā)現(xiàn)自己被上流社會的社交界拒之門外,只好選擇與伏倫斯基躲去鄉(xiāng)下。安娜知道自己的行為不被社會所接受,但不曾后悔過,她明白自己想要的是愛情,并且傾盡所有去追尋。第七個倫理結是安娜在無限的猜忌和報復心中臥軌自殺。情人的倫理身份使她陷入懷疑與自我懷疑的倫理困境,導致找不到屬于自己正確的倫理身份,最后只能作出自殺的倫理選擇。
4.安娜·卡列尼娜的倫理困境
倫理困境是作品人物所面臨的難以解決的矛盾沖突。一般來說,倫理困境往往與倫理選擇緊密相連,我們可以從倫理選擇的角度深入分析。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倫理困境中的倫理兩難問題[5]。安娜一方面對丈夫卡列寧充滿了厭惡之情,但對自己背叛他基督式寬宏大量的胸懷又感到內疚和負罪;另一方面,她對上流社會的虛情假意感到憎惡,但又對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戀戀不舍。同時,她渴望不顧一切地追求理想中的愛情,但對自己現(xiàn)實經(jīng)歷中沒有保障的愛情感到惶恐不安。
托爾斯泰借用彼斯卓夫之口表達出這樣的觀點:夫婦之間的不平等,在于妻子不貞和丈夫不貞在法律上和輿論上的制裁都不一樣。這個觀點在安娜和奧勃朗斯基兩兄妹的倫理線上得到了典型體現(xiàn)。安娜作為卡列寧的妻子,她的不貞行為在輿論上受到了廣泛的鄙視和譴責,當然也有部分貴族欣賞安娜這種直率的行為,但這只占極少數(shù)。而奧勃朗斯基作為陶麗的丈夫,他的不貞行為似乎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掩蓋,絲毫不影響他的社交生活。其實這并不是人格魅力所致,而是男性身份特有的待遇。在當時俄國社會的法律上,不管什么原因,夫妻離婚后,孩子總是歸父親所有,這也是文本所呈現(xiàn)的安娜面臨的倫理困境之一。而這種倫理困境產(chǎn)生在父權社會的倫理環(huán)境下并不稀奇。一年未見到母親的謝遼查每次在想念安娜的時候,他總是竭力地想把這個念頭驅散,認為思念母親是丟臉的事,“只有女孩子才會動感情,一個男孩或男同學是不應該這樣的”。這種不正確的觀點被根植在謝遼查的思想里。因為作為父親的卡列寧將謝遼查送去學校接受教育,這種性別固化意識很明顯是受到學校和社會教育的結果。而在當時,婦女是沒有受教育權的,貴族婦女也只是請家庭教師,并且學習的內容也受到男權思維的控制。
安娜倫理身份的不確定性導致她心理極度的不安、焦慮、痛苦,每次倫理身份的轉換都會讓她產(chǎn)生兩重人格的幻象。比如,安娜在向丈夫坦白關系后,以為自己的地位從此明確了,“這種新的地位也許很糟,但它是明確的,不會再有曖昧和謊言了”。然而,第二天想到丈夫可能做出的反應和自己將來不堪的處境之后,安娜發(fā)現(xiàn)她的地位不但不明確,反而是走投無路了。突如其來的羞恥感和恐懼感讓安娜不得不向宗教求救。在安娜得了產(chǎn)褥熱意識不太清晰的時候,她潛意識認為自己是有罪的,愧對于丈夫,因此請求丈夫的原諒。但在卡列寧寬宏大量原諒安娜,恢復到之前夫妻關系時,安娜那充滿神氣的面容又變得毫無生氣,甚至發(fā)出了“唉,我為什么不死啊,還是死的好”的感慨。由情人的倫理身份短暫地回歸到妻子和母親的倫理身份,給安娜帶來的是更加痛苦的倫理困境。后期由于情人的倫理身份在社會上的不倫不類,加上安娜把愛情視作生命的思想,使安娜痛苦不堪。
安娜需要面對這樣復雜的倫理困境,然而她卻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出路,無法解決生活中的這些自己主觀臆想或真實存在的問題,只能在無意識中通過不斷的懷疑和猜忌,讓自己深陷在復雜的倫理困境帶來的痛苦中。矛盾的倫理環(huán)境、變化的倫理身份、痛苦的倫理選擇、復雜的倫理困境,最終導致了安娜的悲劇。
三、《安娜·卡列尼娜》的文學倫理觀
《安娜·卡列尼娜》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國過渡時期社會的各類重大問題——宗法制家庭生活、農(nóng)奴解放、哲學思想、婚姻愛情、貴族出路等。其中,在倫理道德矛盾的表現(xiàn)上尤為突出,傳遞出作者托爾斯泰本人的一些倫理道德觀。他認為人類自身存在著靈與肉的矛盾,想要達到道德的自我完善就應該讓高尚的靈魂主宰肉體那無盡的欲望。這一觀念在文本中具體體現(xiàn)在女性應該遵守婦道,并且在看清生活真相后選擇在宗教的指引下熱愛生活。
1.女性解放與遵守婦道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塑造悲劇女性形象安娜,控訴了俄國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和宗法制對女性的殘酷壓迫。這種壓迫首先表現(xiàn)在話語權利的不平等。不知是托爾斯泰的有意為之或是無意安排,文本中討論國家大事如戰(zhàn)爭問題、政界問題、農(nóng)奴解放問題、教育問題、婦女解放問題等,都是男性的專場,參與討論的都是男性,且不論這些男性的品性如何。女性的思想和話語權利被限制在了愛情、婚姻、家庭這幾個范圍。比如,文中描寫列文和吉娣和諧的夫妻生活時,列文在專心致志地寫一本關于農(nóng)業(yè)的著作,但吉娣卻在思考今天和某個男性的過度接觸似乎讓丈夫感到不愉快了。再如,在安娜自殺前,她與伏倫斯基的爭吵大部分是圍繞伏倫斯基是否在外面愛上了別的女人。安娜想擁有伏倫斯基的全部愛情和時間,但伏倫斯基認為愛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他需要愛情之外的其他社交活動。
安娜和吉娣分別是女性個性解放和遵守婦道、相夫教子的代表。通過文本,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托爾斯泰本人對于女性矛盾的倫理道德觀,即他認為像安娜一樣覺醒的女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合情合理、合乎人性的,但從倫理道德觀的角度來看,安娜對愛情的追求過度放縱情欲是缺乏理性的。作者最后給予安娜的是死亡的結局,可見托爾斯泰對安娜既同情又譴責的態(tài)度。相反,吉娣在托爾斯泰的筆下是圣母的形象,她是遵守婦道、相夫教子的典范。她婚后操勞家務,幫助列文照顧即將死去的哥哥,為別的男性勾搭自己而向丈夫道歉,最后還生了個小男孩,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家庭中。
在婦女教育問題上,文中這樣表述:“婦女由于缺乏教育而被剝奪權力,她們沒有權力,所以就缺乏教育?!蓖袪査固┨嵝盐覀儜撜J識到男女間存在的巨大差異。作者運用以“博愛”“禁欲”為主要內容的基督教精神的倫理道德理念去解釋女性悲劇的原因,并通過安娜和吉娣兩位代表性主角給出了婦女解放出路問題的答案,那就是“遵守婦道,相夫教子”,這體現(xiàn)出作家的倫理道德觀的指導思想始終是宗法制。
2.看清真相——擺脫自己或熱愛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作為拱形結構小說的范本,通過安娜和列文兩個主人公最終選擇的不同結局,展示了作者本人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整部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心理描寫,其中最精彩的情節(jié)是第七卷安娜自殺前的心路歷程和第八卷列文對生活意義的思考??偟膩碚f,他們二人最后都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但所作出的倫理選擇卻大不相同,一個走向了死亡,一個收獲了內心的平靜。
安娜作為一位19世紀中后期的貴族婦女,敢于追求新生活,獨具個性解放色彩。她不屈從于當時俄國貴族“掩耳盜鈴”式的生活方式,勇敢地追求和保衛(wèi)充滿理想愛情的幸福生活。獨特的人格魅力通過安娜對愛情自由的執(zhí)著追求表現(xiàn)出來。安娜對虛偽的、沆瀣一氣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作出的頑強反抗,注定了安娜的命運是悲劇的。面對自己的倫理困境,安娜曾多次想到通過死亡來擺脫她不倫不類的倫理身份和痛苦的倫理困境。第一次是產(chǎn)后回歸妻子的倫理身份時,面對原來枯燥陳腐的生活她特別痛苦,由此想到了死亡。第二次是她思考和伏倫斯基決裂后自己的出路問題,回想起產(chǎn)后的心情,即“解決一切煩惱的唯一辦法就是死亡”。第三次是和伏倫斯基吵架之后,安娜再次確認讓自己取得勝利、懲罰伏倫斯基、促使伏倫斯基重新愛上她的唯一手段就是“死”!第四次是和伏倫斯基吵架后去陶麗家的路上,安娜此刻覺得死亡并不可怕,并且是不可避免的了。安娜看見疾馳而來的火車,她對自己說:“那里,倒在正中心,我要懲罰他,擺脫一切人,也擺脫自己。”最終她懷著“不要幸福,只要能擺脫痛苦就行”的心態(tài)臥軌自殺了。
列文是一個不信教的基督徒,但他曾兩次求助于上帝,一次是哥哥去世的時候,還有一次是聽見妻子吉娣分娩時痛苦的呻吟,他祈求上帝保護妻子。他懷疑過基督教對生命問題的解答,試圖尋找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他閱讀了大量的唯物主義和哲學書籍,但依舊找不到答案。他悲觀失望,時常因為感到自己對人生意義的愚昧無知而痛苦得想自殺。但列文并沒有自殺,而是選擇繼續(xù)在充滿迷途的路上摸索前進,嘗試著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與安娜面臨的倫理困境不同,列文所面臨的困境是“生活美滿,思想貧乏”,可以選擇思考也可以選擇不思考這復雜的人生問題,但安娜活在牢籠中不得不去思考,不得不作出選擇。小說的最后,列文在獨自的思索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信仰,雖然這并非他理想中的大徹大悟,但他依舊感到幸福,不再像以前一樣空虛,而是更加熱愛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明確的善的含義。
托爾斯泰通過描繪這兩位主人公平行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精神演變史,反映了以安娜為代表的女性覺醒者在農(nóng)奴制改革后資本主義貴族社會所遭遇的不幸命運,以及以列文為代表的宗法制俄國地主在道德自我完善過程中追求的社會理想。列文展現(xiàn)了對皈依上帝和“愛人如己”思想的堅守,以及他對保留宗法制農(nóng)村的執(zhí)著,這些努力都旨在尋求并實現(xiàn)幸福的家庭生活。安娜和列文最終的結局,從正反兩個方面表達了作者的倫理道德觀,但作者的主張實際上是那個時代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正是這種被社會倫理觀所束縛的思想和與之抗衡的覺醒性發(fā)現(xiàn)之間的張力感,使這部作品獨具藝術魅力。
四、結語
通過文學倫理學批評視域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不朽的倫理價值和道德力量。雖然我們不能僅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對安娜的所作所為作出類似上帝視角般的價值判斷,但是我們可以從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自身散發(fā)的教誨作用,發(fā)現(xiàn)其客觀存在的倫理價值,尋找其傳達出的生活事實的真相。這對于拓寬我們的解讀視野具有深刻的意義。本文運用文學倫理學批評的核心術語對《安娜·卡列尼娜》,特別是對主人公安娜進行了具體的文本分析:安娜身兼三重倫理身份,在當時虛偽的倫理環(huán)境中不得不作出相應的倫理選擇,最后在復雜的倫理困境中走向了毀滅。
參考文獻
[1] 聶珍釗.劍橋學術傳統(tǒng)與研究方法:從利維斯談起[J].外國文學研究,2004(6).
[2]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32(1).
[3]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索[J].外國文學研究,2004(5).
[4]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6(2).
[5] 楊影.當代中國的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
[6] 劉超杰,弗拉基米羅夫娜.當代中國大學生讀者群體對《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人物形象分析及對其悲慘命運的探討——以21世紀中國學術界的研究和反饋為背景[J].名作欣賞,2016(9).
[7] 金美玲.21世紀國內《安娜·卡列尼娜》研究綜述[J].名作欣賞,2013(15).
[8] 吳琳.在倫理困境中湮滅的女人——從文學倫理學角度解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J].漢字文化,2020(22).
[9]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人性概念的闡釋與考辨[J].外國文學研究,2015,37(6).
[10]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價值選擇與理論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20(10).
[11] 羅斯,楊革新.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理論建構:聶珍釗訪談錄[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4).
[12] 彭威.國內文學倫理學批評理論與實踐研究述評[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7(3).
[13] 方明.文學倫理學視角下《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J].景德鎮(zhèn)學院學報,2019,34(5).
[14] 李思玲.文學倫理批評的當代發(fā)展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7.
[15] 劉素梅.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多角度分析[J].名作欣賞,2013(33).
[16] 聶珍釗.文學經(jīng)典的閱讀、闡釋和價值發(fā)現(xiàn)[J].文藝研究,2013(5).
[17]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在中國[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2(5).
[18] 曾圓圓. 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列夫·托爾斯泰[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19] 曹輝.列夫·托爾斯泰的婦女觀——從托爾斯泰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看作者的婦女觀[J].中國電力教育,2007(S2).
[20] 唐海燕.安娜·卡列尼娜:道德秩序的叛逆者[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
[21] 喬國強.“文學倫理學批評”之管見[J].外國文學研究,2005(1).
(責任編輯" 余" " 柳)
作者簡介:江雨露,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