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2021年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三大經濟區(qū)城市的線上問卷調查數據,從家庭與流動特征、就業(yè)收入與消費、健康與公共服務、社會交往、社會參與、社會態(tài)度及心理文化等維度考察了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現(xiàn)狀、剖析了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存在的問題、構建了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推進路徑,指出探究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狀況對于加速其社會融入進程,推動各民族平等發(fā)展、共同繁榮,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人口流動;社會融入
【中圖分類號】D6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3-0128-0010
一、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城鎮(zhèn)化、工業(yè)化帶來了人口流動規(guī)模的快速增長。在此背景下,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人口規(guī)模不斷增長?!吨袊鲃尤丝诎l(fā)展報告2017》指出,2011~2016年間,流動人口中的少數民族比重不斷上升,從2011年的5.8%上升至2016年的6.5%;《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8》顯示,少數民族青年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的占比超過半數。然而,由于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與流入城市存在較大差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仍面臨著城市適應、城市融入等一系列問題,這在少數民族青年流動人口群體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各民族跨區(qū)域大流動的活躍期,要讓城市更好地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地融入城市。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促進少數民族青年的城市融入對于加速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進程,推動各民族平等發(fā)展、共同繁榮,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城市外來少數民族群體得到了學術界廣泛關注[1][2],大量研究圍繞城市外來少數民族的群體規(guī)模[3]、結構特征[4]、變動趨勢[5]、勞動就業(yè)[6]、權益保障[7]、公共服務[8]、主觀幸福感[9]、社會融入[10][11][12][13]、市民化[14][15]等問題展開了豐富的討論。但整體來看,既有研究對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及其社會融入問題研究存在明顯不足,特別是缺少對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這一群體的專門分析?;诖耍狙芯吭O計了“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狀況”調查問卷①,于2021年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經濟區(qū)城市開展線上問卷調查,探究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狀況。調查內容包括個體基本特征、家庭與流動特征、就業(yè)收入與消費特征、健康與公共服務、社會交往、社會參與、社會態(tài)度及心理文化等維度。本次調查最終獲得有效樣本2309人,其中,受訪者年齡均值23.84歲;樣本類型占比分別為:在校大學生43.74%,其他群體56.26%;珠三角18.71%,長三角45.82%,京津冀35.47%;男性45.95%,女性54.05%;中共黨員11.3%,共青團員51.8%,其他36.9%;農業(yè)戶口67.04%,非農業(yè)戶口28.54%,農轉居2.17%,非農轉居1.04%,其他1.21%;回族16.98%,壯族10.87%,彝族10.05%,滿族17.97%,維吾爾族5.28%,苗族6.76%,蒙古族4.33%,其他27.76%;不信仰宗教78.43%,信仰宗教21.57%。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狀況研究具體情況如下文。
二、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現(xiàn)狀分析
(一)家庭規(guī)模較大,流動時間五年及以上比例高,單獨流動、跨省流動占比最多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既影響了人口結構、家庭規(guī)模等,也改變了城市外來人口流動模式特征。調查顯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平均家庭規(guī)模約為4人,明顯高于全國2.62人的平均家庭規(guī)模,其中,其他群體家庭規(guī)模明顯高于在校學生;其次,本地居住時間五年及以上的占比較高,在校學生、其他群體比例分別為55.74%、40.91%;最后,流動方式以單獨流動為主(在校學生、其他群體比例分別為59.5%、38.17%),流動范圍主要為跨省流動(在校學生、其他群體比例分別為54.17%、81.39%)。
(二)就業(yè)層次低,其他群體就業(yè)職業(yè)主要為工人、自由職業(yè)者和服務業(yè)人員等
勞動就業(yè)并取得收入是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的基礎。調查發(fā)現(xiàn),其他群體中就業(yè)職業(yè)占比前三位的分別為工人、自由職業(yè)者、服務業(yè)人員,比例依次為42%、18.93%、17.36%,合計78.29%,說明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就業(yè)層次較低。進一步,較低的就業(yè)層次致使其在收入、消費層面存在一定比較劣勢。調查發(fā)現(xiàn),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年收入、年消費集中分布在5萬元以下,其中,年收入5萬以下占比64.48%,5萬~10萬為29.5%、10萬以上占比6.02%;年消費5萬以下占比68.12%,5萬~10萬為26.11%,10萬以上占比5.77%。
(三)公共服務滿意度總體狀況較好,項目間、群體間存在一定差異
本次調查從義務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保障、社會保障、勞動就業(yè)、文化體育、捍衛(wèi)國家安全等七個方面考察了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公共服務滿意度。數據顯示,總體較為滿意,七項公共服務中,被訪問者最滿意的是捍衛(wèi)國家安全,最不滿意的為住房保障,同時,勞動就業(yè)滿意度也較低,僅高于住房保障公共服務。其他群體和在校學生相較而言,在校學生對公共服務更滿意。
(四)愿意與當地人一起工作交友,絕大多數可以接受“民漢通婚”
交際是人的社會存在方式。調查顯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愿意與當地人一起工作、交友的比例較高,在校學生愿意與當地人一起工作、交友的占比分別為83.47%、85.84%,其他群體為84.76%、85.98%;絕大多數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可以接受“民漢通婚”,愿意和當地人通婚或者成為親戚的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在校學生占比為75.54%,高于其他群體的74.37%;此外,與當地人較高的工作、交友、通婚比例也反映了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對當地語言、文化和婚育等行為觀念的認可,調查數據中,認同當地美食、服飾、婚育和語言等行為觀念的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占比超過八成。
(五)政治活動參與度較高,文化活動參與積極
調查從政治教育活動、社區(qū)政治活動兩個方面考察了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政治參與狀況,從社區(qū)文化娛樂活動、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兩個維度分析了其文化參與現(xiàn)狀。結果顯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政治、文化活動參與水平總體較高,愿意參加政治教育活動、社區(qū)政治活動的比例分別為85.05%、83.07%;同時,愿意參與社區(qū)文化娛樂活動、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占比超過八成,表明其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較高;進一步分析,較高的社會活動參與度往往表明較高的社區(qū)服務滿意度,調查數據中,對當地居住社區(qū)服務滿意度較高的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占比合計為96.43%。
(六)社會態(tài)度總體積極向上,居民間關系融洽
社會態(tài)度是指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對城市社會的態(tài)度和看法,決定著其城市行為,本次調查考察了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生活滿意度、社會經濟地位、社會公平、社會信任感知等社會態(tài)度。結果顯示,一方面,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生活滿意度總體較高,感到非常幸福的比例為40.1%,感到幸福的比例為29.9%,合計占比70%;另一方面,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社會信任感、公平感較高,絕大多數個體持積極和中性態(tài)度。此外,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進入城市后,不可避免地要與城市居民產生互動,對城市居民的評價直接影響其社會融入。調查顯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與城市居民關系較為融洽,97.72%在校學生、93.85%其他群體均認為當地人愿意接納自己。
(七)落戶意愿占比超過半數,當地人身份認同狀況較好
落戶意愿與當地人身份認同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愿意落戶城市,并具有較高的當地人身份認同,這一群體才會更積極融入城市社會。調查發(fā)現(xiàn),一方面,如果符合當地落戶條件,52.96%其他群體愿意把戶口遷入當地,在校學生落戶意愿更高,若進一步考慮持中性態(tài)度群體,在校學生、其他群體的戶口遷入意愿占比分別提升至89.5%、75.02%;另一方面,大多數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認為自己是當地人,在校學生的當地人身份認同狀況顯著好于其他群體,非常同意、同意自己是當地人的在校學生比例明顯更高。
(八)較多的就業(yè)機會是城市對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主要吸引力
經濟因素是人口流動的主要動力。數據表明,52.38%在校學生、63.66%其他群體認為當地較多的就業(yè)機會是城市吸引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主要影響因素;此外,自然環(huán)境氣候、社會包容性、工資水平和社會安全也是城市對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重要吸引力,其中工資水平對其他群體的影響更為顯著;最后,熟人網絡,如親戚、朋友、戀人等,也是城市吸引少數民族青年的主要體現(xiàn)。
三、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時間較長,公共服務質量仍需提高
平等享有公共服務是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城市融入的基本保障。城市公共服務大多與就業(yè)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勞動時間較長,除在校學生外,其他群體平均每周工作6天左右,較長的勞動時間間接反映了公共服務質量問題:首先,勞動保障方面,與工作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比例僅為60.09%,其中,無固定期限、有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項工作為限的占比分別為20.61%、36.69%、2.79%,未與工作單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占比也高達34.7%,顯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勞動保障水平急需提升。其次,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健康公共服務狀況總體較好,在校學生、其他群體中健康個體占比分別為95.55%、88.63%,然而,健康公共服務利用率較低,過去一年在當地接受過醫(yī)療健康服務的在校學生占比為53.56%,略高于其他群體的48.66%。再次,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住房狀況以租房為主,住房購買行為較低,其他群體中租住私房比例為37.3%,租住單位/雇主房比例為22.04%,購買商品房、保障房比例合計僅為7.57%。最后,在當地參加社會保險的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比例也較低,其他群體中在當地參加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占比分別為46%、22.33%、55.18%、36.33%、14.43%、13.59%。
(二)社會交往對象以初級社會群體為主,民族間交往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社會交往交流有助于消除民族間的偏見與歧視,增進民族間的理解和尊重,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數據表明,一方面,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社會交往對象主要表現(xiàn)為家庭、同鄉(xiāng)等初級社會群體。2017年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據顯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業(yè)余時間與同鄉(xiāng)來往最多,占比43.92%,而與當地人來往的僅占20.23%;另一方面,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在校學生、其他群體平時交往最多的民族為漢族,其次為無民族區(qū)分,二者占比合計分別為79.51%、78.45%,平時交往主要集中在本民族的比例也分別達到14.95%、16.71%,說明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民族間交往程度仍需進一步提升。
(三)社會組織參與水平較低,社會治理參與明顯不足
社會組織參與是促進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交往,并形成、強化正式社會網絡的重要渠道之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必須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然而,2017年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數據顯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組織參與水平較低,參與工會、志愿者協(xié)會、同學會的比例分別為10.26%、7.18%、23.53%。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離不開積極的社會組織參與。數據顯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治理參與明顯不足,過去一年向所在單位/社區(qū)/村提出建議的比例僅為7.29%;通過各種方式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在網上就國家事務/社會事件參與討論評論的占比也較低,分別為4.12%、7.55%。
(四)社會交往地區(qū)差異較大,城市人口和社會文化結構是主要影響因素
調查顯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社會交往存在一定地區(qū)差異?;诤彤數厝斯ぷ?、交友、通婚或者成為親戚三個方面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京津冀地區(qū)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社會交往狀況更高,珠三角次之,長三角最低。城市人口構成和社會文化同質性是影響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交往的主要因素。其中,城市人口構成是影響社會交往的客觀因素,常住流動人口尤其是常住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越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本地人之間的交往機會越多;社會文化同質性也對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社會交往具有重要影響,與京津冀相比,珠三角、長三角地區(qū)獨特的方言及其地方文化,使得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社會交往難度更大。
(五)身份認同存在雙重屬性差異,本地安家意愿較低
人口流動過程中,既面臨著社會生活場所的變化,也面臨著身份的重構與確認。數據顯示,63.07%在校學生認為自己是當地人,40.25%其他群體認為自己是當地人,而持不同意觀點的僅占10%、26.24%;同時,59.01%在校學生、57.91%其他群體也感覺自己是老家人,持不同意觀點的占比仍然較低。說明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既保留了對家鄉(xiāng)的情感歸屬,又體現(xiàn)了對流入城市的融入認同,身份認同具有雙重屬性差異。雖然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但是差異過度,即長期持續(xù)的老家人身份認同將極大限制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心理文化融入,導致出現(xiàn)流而不入、遷而不入等多種現(xiàn)象。從調查結果看,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當地安家意愿較低,僅有31.68%在校學生、23.73%其他群體明確計劃在城市安家,遠低于他們的戶口遷入意愿。
(六)缺乏熟人網絡是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對城市生活不太滿意的主要表現(xiàn)
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交往對象主要以初級社會群體為主,即熟人網絡為主,同時,數據也顯示,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對城市不太滿意的主要表現(xiàn)是缺乏熟人網絡,36.73%在校學生、53.04%其他群體均認為,當地親戚朋友相比老家要少是其對城市生活不太滿意的主要方面;此外,經濟收入不如預期、生活壓力較大、失去了原來的社會關系、飲食不習慣等也制約著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城市生活滿意度。
四、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的推進路徑
(一)破除制度因素制約,提升個體融入意愿
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心理文化融入受到內部、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外部因素表現(xiàn)為流入地、流出地的制度障礙,內在因素主要是個體的融入意愿。因此,要堅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民族工作原則,破除身份認同的雙重屬性差異,提升個體融入意愿:一方面要改革現(xiàn)行制度約束,通過流入地的戶籍、公共服務等制度改革,推動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與當地居民同等享受公共服務,降低權利不平等;同時,通過流出地相關土地、財產、福利等制度改革,降低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家鄉(xiāng)牽絆,為其城市流動提供資本支撐,提升流動持久性;另一方面,要通過促進家庭化流動、促進流入地社會交往等舉措,提升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自身融入意愿,助力其主動實現(xiàn)時間、空間和文化三個維度的轉變。
(二)促進勞動就業(yè),提高收入水平
勞動就業(yè)并取得收入是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城市融入的第一步,也是其心理文化融入的基礎保障。促進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城市就業(yè),提高勞動收入水平:一是重視民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建立民族地區(qū)包含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種形式的,包含基礎教育、一般技能教育、工作技能教育等多種內容的終身教育體系。二是強化流入地職業(yè)技能相關培訓,制定和優(yōu)化培訓綜合計劃,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構建完備的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職業(yè)技能培訓體系,在具體培訓內容上要實現(xiàn)漢語能力、基本職業(yè)素質、具體工作技能以及心理素質的全覆蓋;加大政府培訓投入,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職業(yè)技能培訓提供專項支持。三是暢通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就業(yè)渠道,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打造就業(yè)信息服務平臺;加強基層勞動就業(yè)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建設,優(yōu)化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就業(yè)服務行動;加強輸出地、輸入地勞務對接,開展由政府主導的少數民族青年勞務輸出工作。四是注意改善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勞動保障維權現(xiàn)狀,提高勞動合同簽訂率,提升社會保障參與水平。
(三)鑄牢社會支持思想基礎,構建互嵌社區(qū)支持網絡
一是要加強對青年群體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宣傳教育。一方面,利用手機、互聯(lián)網等現(xiàn)代媒體,強化輿論引導,宣傳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宣傳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城市居民全方位了解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提升城市居民對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認知與理解,增強“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基礎;另一方面,重視對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教育,通過舉辦座談會、講座、培訓班等形式,引導其理性看待民族差異,樹立民族自信,提升法律意識與法律觀念,增強城市主人翁意識。二是以社區(qū)為基礎,構建互嵌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支持網絡。社區(qū)工作已逐步成為實現(xiàn)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合的重要推動機制。要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區(qū)結構,通過社區(qū)這個城市生活載體,在城市構建熟人社會網絡,彌補由于離開家鄉(xiāng)帶來的社會資本缺失,促進社會支持。
(四)加強社區(qū)服務能力建設,拓展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城市社會網絡
社區(qū)既是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城市落腳點,也是其生產、生活的主要空間。融洽的社區(qū)關系能夠增強社區(qū)居民間的情感交流,拓展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社會網絡,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強社區(qū)服務能力建設:第一,要提升從事管理工作的干部職工依法辦事水平,提升工作服務意識、工作服務能力,促使其在依法辦事的同時,積極主動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解決問題;第二,借鑒已有經驗,在社區(qū)成立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服務管理組織工作領導小組,配備專職/兼職工作人員,搭建市、區(qū)、街道、居委會四級民族工作網絡;第三,建設社區(qū)服務平臺,通過社區(qū)服務平臺加強對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組織引導、服務管理,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四,要基于多樣化的社區(qū)服務項目,例如舉辦各種聯(lián)誼會等形式,促進民族交往、民族互動,增進民族互信,拓展少數民族青年城市社會網絡;第五,發(fā)揮社會多元主體作用,加強社區(qū)服務能力建設,發(fā)揮少數民族青年精英人士、社會團體的作用。
(五)積極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拓展參與渠道
社會組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要通過社會組織參與進一步促進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全面的社會參與。鼓勵社會組織參與:一是要提高各級政府對社會組織服務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通過培訓、訪問、交流等方式,使得各級政府和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服務管理部門了解社會組織的優(yōu)勢,重視發(fā)揮社會組織的作用;二是要提高社會組織參與能力,尤其要重視借助社會組織參與過程促進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間的互動等,以此提高其社會組織參與能力;三是借助現(xiàn)代媒體,創(chuàng)新社會組織參與方式?,F(xiàn)代媒體的快速發(fā)展在便利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獲取更多社會組織參與信息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新的社會組織參與平臺,例如微信、知乎等網絡互動平臺,使得社會組織參與方式更加多元化,拓展了參與渠道,保障了機會平等。
(六)提升社會治理參與水平,維護合法權益
社會治理參與是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合理表達自身訴求,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渠道,要引導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積極參與城市社會事務,尤其要提升社區(qū)治理參與水平:一是加強法制保障。推動修改居委會組織法等,明確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的社區(qū)治理主體地位、權利與義務,制定參與內容框架,設計參與程序,并加大對相關法律、政策和文件的宣傳力度,確保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區(qū)治理參與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法制化;二是提升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參與社區(qū)治理的能力。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資源,依托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等基層組織,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素質,建立激勵機制,促進其理性、有序參與社區(qū)治理;三是拓展社區(qū)治理參與空間。要完善社區(qū)民情反饋機制,健全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利益代表機制,建立利益關聯(lián)驅動機制;四是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參與方式。通過倡導參與式社區(qū)服務項目、引導社會組織合作共治等方式,促進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治理參與;五是建立社會心理推動機制,樹立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社會治理參與典范,并將其納入基層管理隊伍,發(fā)揮他們的心理引導和模范帶頭作用,增強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對管理隊伍的信任,帶動城市外來少數民族青年主動向模范代表學習,促進社會治理參與。
(本文同時得到全國青聯(lián)青年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課題“內地就業(yè)少數民族青年社會融入狀況研究”和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的資助)
參考文獻:
[1]周競紅.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4).
[2]陳云.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與內卷[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
[3]李吉和,馬冬梅,常嵐.當前中國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基本特征:基于中、東部地區(qū)穆斯林群體的調查[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4]畢忠鵬,段成榮,黃凡.中國人口規(guī)模歷史變動的分民族研究:基于1953~2020年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廣西民族研究,2022(6).
[5]楊菊華,吳海平,盧逢佳.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最新特征與變動趨勢:基于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22(6).
[6]楊菊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業(yè)狀況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
[7]馬偉華,張笑語.馬克思社會空間理論視角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基本權利保障的多元支持[J].廣西民族研究,2020(6).
[8]李俊清.東部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公共服務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2(11).
[9]楊磊,葛凡煜,楊鹍飛.文化適應與主觀幸福感:民族互嵌型社區(qū)的交往交流交融效應研究:基于北京、天津與南陽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實證調查[J].廣西民族研究,2023(6).
[10]李林鳳.從“候鳥”到“留鳥”:論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J].貴州民族研究,2011(1).
[11]湯奪先,劉辰東.族裔特色經濟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J].西北民族研究,2019(4).
[12]楊風,陶斯文.少數民族農民工城市融入水平及影響因素的定量研究:基于2017年全國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數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1).
[13]王超,王俐.動態(tài)嵌入視角下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高質量融入的推進路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10).
[14]朱於.流動與嵌入: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市民化路徑研究:以浙江省織里鎮(zhèn)為例[J].民族學論叢,2023(1).
[15]蘇麗鋒,張倩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市民化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民族研究,2023(1).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YOUTH FROM ETHNIC MINORITIES INTO URBAN SOCIETY
Cheng Qian,Ni Xin,Wang Hongru,Ma Luyao
Abstract:Based on the online questionnaire from three major economic zones of the eastern area in 2021,namely,Pearl River Delta,Yangtze River Delta,and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promotion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youth from ethnic minorities in terms of family and mobility characteristics,employment,income and consumption,health and public services,social interaction,social participation,social attitude,psychology and cultur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exploring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youth from ethnic minorities into urban socie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promote equal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ethnic groups,and enhance ethnic interaction,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Keywords:Migrant Youth from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Cities,Population Mobility,Social Integration
〔責任編輯:俸代瑜〕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高素質人才流動特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NO.63232102)。
① 本研究基于國家統(tǒng)計局標準,結合研究對象特點,將青年年齡范圍界定為16~35周歲。
【作 者】成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倪鑫,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天津,300071。王鴻儒,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成本和認證中心,助理研究員。北京,100045。
【通信作者】馬璐瑤,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北京,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