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

        2024-12-17 00:00:00朱羿臣
        阜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4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

        摘要:隨著人工智能的科技熱點逐漸興起,人工智能與法學的交叉研究也逐漸增加,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的爭論是熱議焦點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對人工智能的準確理解以及忽視法學研究的規(guī)范性和現(xiàn)實性,現(xiàn)有爭論存在兩方面缺陷:其一,討論域缺乏實質(zhì)意義;其二,研究路徑違背邏輯規(guī)律。通過反思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既能有助于避免陷入研究偽問題的虛假學術繁榮里,還能提醒人工智能法學的研究必須建立在深入了解和理性分析人工智能的基礎之上,在常識和本質(zhì)中尋找到法學的真問題。法律技術問題以及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等無需實質(zhì)性改變既定法律的適用問題是法學的偽問題,人工智能帶來的新現(xiàn)象使得既有法律無法調(diào)整新型行為的適用問題和法的元問題才是法學的真問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真問題;偽問題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4437(2024)04-0092-06

        近年來,國內(nèi)學界對人工智能與法學的交叉問題多有討論,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更是其中的焦點問題,學界討論的范圍較為廣泛,涉及道德、倫理、科技、法律等。但是鮮有對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這一“問題”本身進行批判性反思的研究,似乎只要預設人工智能和人一樣,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討論關于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新的技術出現(xiàn)會產(chǎn)生新的現(xiàn)象,但是否會真正帶來新的問題呢?法律研究與哲學研究的不同主要在于:法律重點關注當下的現(xiàn)實問題,哲學則關心潛在的預設問題。

        討論過程中不乏有經(jīng)過嚴格論證和解釋的觀點,但大多爭論缺乏對預設性前提的深度思考,即關于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的討論本身是否屬于問題以及是否是真問題的反思存在欠缺。從學術研究現(xiàn)象看,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斷地被產(chǎn)出,似乎在表明該“問題”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真問題;但立足于既定實在法規(guī)范,從現(xiàn)實基礎出發(fā),關于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的爭論更像是一種基于反事實的推理和論證,是違背邏輯規(guī)律的偽問題。

        一、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的立場概述

        目前,國內(nèi)法學界主要圍繞著法律主體的定義、構成標準、決定性因素等就人工智能在學理和現(xiàn)實能否具有獨立的法律主體地位展開爭論。爭論的結果可大致歸為三種立場:肯定派、否定派和中間派,盡管不同流派的內(nèi)部觀點尚存在些許差異,但總體立場基本一致。

        (一)肯定派

        肯定派持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主體地位的肯定立場,認為人工智能具有法律主體地位是必要且正當?shù)摹?/p>

        例如,范進學教授以“非唯人類中心”的哲學價值觀審視人工智能,認為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都具有某種程度或方面的法律主體資格,通過法律擬制的方式分別賦予其一定范圍的法律主體地位[1];林少偉教授以商事主體為視角,并基于LCC的實踐需求和技術維度需求,為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實現(xiàn)規(guī)劃了一條較低成本的路徑[2];驍克博士在強人工智能的論域下,以他者交互的第三人視角認為人工智能是一種道德主體,借助客觀主體性的目的論消解傳統(tǒng)哲學中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客體二元觀念,從發(fā)展性、未來性的哲學視角指出人工智能作為法律主體的可能性[3];朱凌珂博士認為強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意識、深度學習能力和可以作出獨立意思表示,可以參照和類比法人制度、單位犯罪等明確賦予人工智能主體地位的路徑和限度[4];吳高臣教授指出非自然人法律主體的判斷標準是擬制而不是理性,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可基于法律擬制實現(xiàn),但由于缺乏現(xiàn)實性基礎,人工智能成為法律主體的機會仍在未來[5];郭劍平教授通過梳理制度變遷史審視法律主體地位的認定標準,從理性能力、權利能力和符合社會功能的價值取向三部分證成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6];彭誠信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的應然考量要素由包含意志能力和物質(zhì)性要件的實質(zhì)性要件和形式性要件共同組成,并以此作為建構標準,確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7];徐昭曦博士從法律主體的范疇及要素層面,對強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進行分析和證立[8];彭中禮教授在類人型人工智能的論域下,基于人工智能可能作為的行為類型與性質(zhì),提出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最佳制度應是有限擬制制度[9]。

        不難看出,肯定派的核心觀點均認可強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資格,其內(nèi)部的區(qū)別是較為細微的,僅僅在于是否有條件地承認強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資格,即有一部分觀點認為現(xiàn)階段有必要通過法律擬制賦予人工智能獨立的法律地位,還有少部分觀點承認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同時,認為需要施加一定的限制條件。

        (二)否定派

        否定派持人工智能不具有法律主體地位的否定立場,認為人工智能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缺乏成為獨立法律主體地位的學理基礎和法律基礎。

        例如,雷磊教授在從弱人工智能邁向強人工智能的“新科技時代”的論域下,根據(jù)責任模式理論既否定了人工智能直接成為法律意義上的“人”,也否定了人工智能的擬制主體進路[10];楊志航博士以康德的尊嚴學說為基礎,認為人格尊嚴是法律主體的本質(zhì)和核心內(nèi)涵,人工智能不具備人格尊嚴的三個要件,從而不具有法律主體地位[11];劉練軍教授基于法律主體資格的構成要件指出,人工智能不具備獨立意志、目的性和自律性,無法與法人類比,同時基于后果主義的角度認為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化趨勢會帶來人類不能承受之重[12];馬開軒副教授基于法哲學的視角和邏輯認為,人工智能不具有人格的主體性要素、人的價值性和實踐性,同時指出弱人工智能時代中人工智能只能是法律客體[13];劉麗博士指出人工智能無法充分承擔責任以及與人類中心主義相沖突,不具有成為法律主體的現(xiàn)實和理論基礎[14];劉洪華副教授認為人工智能不具備人類之理性、僅是實現(xiàn)目的之工具、風險巨大而必須處于人類支配和控制,分別否定人工智能獲得法律主體地位的哲學、法學和社會現(xiàn)實之基礎[15];馮潔博士在強人工智能的論域下,將人工智能與人、法人和動物進行區(qū)分和比較后認為,人工智能只能是工具,不具備獨立的法律地位[16];韓旭至博士一方面指出人工智能不能作為自然人也無法被創(chuàng)制為法人,另一方面認為強人工智能未實現(xiàn),不存在權利主張的基礎,因此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不能隨意構造[17];於興中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只能使人的智性過分發(fā)展,卻缺少人性中更為寶貴的心性和靈性,對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予以否定[18];朱程斌博士和李龍教授依據(jù)法律主體必須建立在尊嚴之上認為,人工智能不是法律上的人,只是一種法律擬制物[19]

        由此可見,否定派均承認弱人工智能既不是法律上的人也不是法律擬制主體。值得指出的是,否定派觀點存在視角寬窄的差異,即大多數(shù)觀點是基于哲學、倫理、道德等較為宏大的角度對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予以根本性否定,其中部分觀點主要對法律擬制的進路作出了批判性的論證并予以否定,少部分學者是基于微觀的部門法學視角對人工智能的刑事主體地位、民事主體地位、著作權主體地位等予以否定。

        (三)中間派

        中間派持人工智能既不是簡單的工具意義之物,也不是超越工具角色的獨立之人的中間立場。

        如易繼明認為雖然人工智能既不是人也不是物,但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作物應當受版權的保護[20]。但這樣的觀點根本不利于解決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主體地位這一問題,在邏輯上不能既肯定又否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中間派的立場和結論看似調(diào)和肯定派和否定派之間的沖突,實際上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立場,對于明辨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不能起到積極作用。因此,中間派的立場和觀點并不恰當。

        二、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的缺陷

        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都默認該爭論是有實際意義的,但卻忽視了在開展正式討論之前就已經(jīng)橫亙在眼前的兩個事實:第一,法學是現(xiàn)實之學,前瞻性的考量必須以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事實為基礎;第二,人工智能在當下以及在想象的未來不具有心靈。這兩個事實分別對應現(xiàn)階段爭論的兩個缺陷:第一,討論域缺乏實質(zhì)意義;第二,研究路徑違背邏輯規(guī)律。

        (一)討論域缺乏實質(zhì)意義

        有關于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的討論,無論立場如何,都是在科技對人工智能區(qū)分的基礎之上展開的。技術層面的區(qū)分有二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將人工智能分為弱人工智能(weak AI or caution AI)和強人工智能(strong AI);后者將人工智能分為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21]。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之爭正是依據(jù)技術層面的區(qū)分展開的,要么按照二分法在弱人工智能和強人工智能的討論域內(nèi)分析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要么按照三分法在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討論域內(nèi)分析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但是,這樣的討論域因不具備實際意義而不合適,原因有以下三點:

        第一,技術層面的區(qū)分并非合適的討論域。二分法和三分法在本質(zhì)上一樣,都是基于事物發(fā)展邏輯進行的技術性區(qū)分,強弱不過是相對意義,在相對意義展開的討論也只有相對意義。這是因為法學關注的是基于現(xiàn)實的可預測的未來,而非不切實際的空想。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會在可預期的時間內(nèi)出現(xiàn)嗎?會是“人類”最后的發(fā)明嗎[22]?這些空想性假設對于立足現(xiàn)實的法律問題的解決并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應當視發(fā)展階段進行評價和判斷。在遙遠的強人工智能到來之前,激烈地討論強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法學研究就已經(jīng)失去前瞻性而走向虛假的學術繁榮。

        第二,法學研究必須建立在既定的法律規(guī)范的基礎之上。以我國著作權法為例,人工智能根本不存在討論著作權主體的可能性,因為法律規(guī)范明確規(guī)定享有著作權的主體是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意圖通過解釋和續(xù)造的法律方法將人工智能涵攝到著作權的主體內(nèi)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不僅違背既定法律規(guī)范,也違背法律規(guī)范背后的目的和價值。我國著作權法的目的就是來自于既定的法律規(guī)范,即為了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zhì)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以及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梢姡挥腥瞬拍芮袑嵗斫庵鳈喾ǖ囊?guī)范和目的,受到鼓勵被激發(fā)出創(chuàng)作能力,而人“創(chuàng)作”的人工智能卻不能。因而面對新問題時,應當首先考慮實在法規(guī)范能否提供妥當?shù)幕卮穑绕涫悄芊裢ㄟ^解釋和適用在既定規(guī)范及其背后的目的找到法律依據(jù),而非在實在法框架外的區(qū)域探討遙不可及的未來,否則人工智能的法學研究就會走向舍本逐末之路。

        第三,法學研究還必須建立在認定的法律事實的基礎之上。法律事實要求以既定的法律規(guī)范為框架,以規(guī)范性的視角審視客觀事實進而得到符合法律認知的事實。在既定的法律規(guī)范的框架內(nèi)審視和認知人工智能,符合法律認知的事實是將其作為法律客體。因此,在法律事實已經(jīng)明確的情況下,討論人工智能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被賦予法律主體資格是罔顧法律事實的偽問題。

        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的討論域缺乏實質(zhì)意義,原因在于罔顧既定的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事實,而單純地就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討論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這種不切實際的研究方法,在肯定派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隙ㄅ蔀榱藢ふ遗c之立場相對應的規(guī)范和事實依據(jù),不得不將法律擬制視作一種可行路徑,從而在法外領域(科技、倫理、道德等)尋找支撐其法律主體地位的材料??梢?,在此種“倒逼”式研究和缺乏實質(zhì)意義的討論域內(nèi),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更像是一種虛假的討論。

        (二)研究路徑違背邏輯規(guī)律

        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各派觀點包含著一種共通的預設性前提:假設人工智能具有獨立的意識和完整的心靈,以至于無論從哪個方面,都不能拒絕稱之為“人”,那么法律應當如何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應對?退一步來講,即使現(xiàn)在人工智能還沒有實現(xiàn)強或超的程度,想象它們有一天會實現(xiàn),現(xiàn)在的法律能夠為將來的人工智能做些什么?該預設貌似是基于前瞻性的合理考量,畢竟法律不能等到人工智能成為“人”之后再思考如何應對,否則法律就太滯后而失去了作用。因此,現(xiàn)階段就此展開積極討論是理所應當?shù)?,似乎足以說明這是一個真問題。

        這是一個真問題。它可以是一個有關技術、公共政策、政治的真問題,甚至可以是一個哲學真問題,但不可以是一個法律真問題。有關爭論是建立在“假如人工智能接近或成為人,法律應當如何應對?”的預設性前提展開討論,將該預設進行一般性概括則是“假如a接近或成為b,x應當如何應對?”可見,預設本身并不違反邏輯,但是假若將該預設分別用幾個例子進行具體化處理,則能發(fā)現(xiàn)其中悖論。

        構建章三正在追求歷肆的情形,此時歷肆應當如何應對?歷肆要么接受章三的追求,要么拒絕章三的追求,不存在既接受又拒絕的中間狀態(tài)。歷肆首先拒絕了章三,此時章三問歷肆“假如我成為b,你能不能接受我?”當以客觀視角轉(zhuǎn)述章三的追問時,類似討論的預設性前提就出現(xiàn)了——假如章三成為b,歷肆能不能接受章三?

        例一:假如章三成為青蛙,歷肆能不能接受章三?

        例二:假如章三成為超人,歷肆能不能接受章三?

        例三:假如章三成為教授,歷肆能不能接受章三?

        例四:假如章三成為富豪,歷肆能不能接受章三?

        針對例三和例四,歷肆能夠作出有意義的回答。教授和富豪都是經(jīng)驗性的事物,在現(xiàn)實社會當中存在某種確定的判斷標準。歷肆可以根據(jù)自身在擇偶過程中對學識和金錢的重視或偏愛程度,足以對章三的預設性提問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針對例一和例二,歷肆還能作出有意義的回答嗎?假若歷肆偏愛有超能力的人,難道不能據(jù)此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嗎?這樣的情節(jié)對于童話故事、科幻電影等具有意義,但是對于以經(jīng)驗性事物為基石的現(xiàn)實社會沒有意義,對于描述和規(guī)范現(xiàn)實社會的法律更加毫無意義。人成為青蛙、超人或者其他東西從來都是被想象的,是生活在超驗的想象世界之中,歷肆無法基于不存在的事物作出經(jīng)驗性的推理,無論其接受還是拒絕,都是沒有實質(zhì)意義的反事實推理。

        由以上兩種類型的例子可知,開展由a到b的推理時,必須以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或者曾存在并歸納過的a和b的聯(lián)系為基礎。如果缺乏經(jīng)驗性的基礎,從a到b的推理在現(xiàn)實社會中不會受到標準的約束,在法律的世界里缺少判定真假的根據(jù)。因此,單憑預設作出的推理并不能成立,沿著該路徑進行的研究自然也不是真問題。

        反觀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之爭恰處于歷肆的處境,現(xiàn)有研究大多陷入了某種邏輯循環(huán)。否定者之所以否定是因為法律主體的底層邏輯只能是人(原初的或擬制的),而肯定者之所以肯定是因為認為人工智能被視作擬制的人?;诜词聦嵉那疤嵯滤械挠懻摱际潜活A設好的推理鏈條,沿著肯定或否定的思路一定會得到相對應的結論。這就陷入了語言怪圈之中,當用“超人”或“超人工智能”來形容某個無法被經(jīng)驗感知的事物時,無論再詳盡的描述,都僅僅是在語言世界里打轉(zhuǎn)。反事實的預設性推理既不能突破語言障壁指導現(xiàn)實社會,也不能沿此路徑發(fā)現(xiàn)并解決法學研究的真問題。

        總之,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因為其討論域缺乏實質(zhì)意義和研究路徑違背邏輯規(guī)律所以并未聚焦到法學的真問題。若是暫且擱置人工智能成為人的預設性前提,立足于現(xiàn)實,依托既定實在法,就能夠在法律主體是人的現(xiàn)實法律問題中,識別出沒有給法帶來新問題的偽問題并將其排除研究的范圍。因此,可能被認定為法律真問題的,只能是那些不僅在形式上應當具備與人相同的法律主體地位,而且能夠帶來法的本元問題或適用問題的真問題。此相關問題才需要進一步研究:是否應當突破既有的法律概念和法律體系,將其認定為法律主體的實質(zhì)性變革,以及如何在法律方法和法律適用層面予以操作。

        三、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的問題反思

        目前關于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爭論尚處于假設階段,正如福山所說“也許談論尚未在技術上可行的基本權利是一件令人奇觀的事情,但這就恰恰是當前權力話語的迷人張力”[23],脫離生活現(xiàn)實陷入“迷人張力”的烏托邦式幻想的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研究是極度不可靠的。法學的本性決定了對它的研究和探索必然進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學實踐領域,真正的問題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學實踐內(nèi)容與之對應。因此,唯有以實定法的規(guī)范和目的作為合適的討論域,沿著規(guī)范性分析的視角認知人工智能,一方面能避免陷入法學偽問題的討論之中,另一方面可以指引法學真問題的研究方向。

        (一)偽問題: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

        偽問題的反對者可能會提出有關經(jīng)驗性事實依據(jù)的質(zhì)疑:正是為了回應現(xiàn)實生活才對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進行討論和研究,接著舉出發(fā)生在經(jīng)驗世界的各種例子,如擁有戶籍或公民身份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與人結婚、人工智能的生成內(nèi)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等,并辯稱這些人工智能引發(fā)的實例足以成為研究人工智能作為法律主體的問題基礎,因而再不賦予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就使得法律無法回應社會現(xiàn)實。

        其實不然。首先,以上實例僅是個例現(xiàn)象,并不是顯著的、普遍的、典型的實例,其只是少數(shù)被科技激擾的新現(xiàn)象,而非獲取問題意識的現(xiàn)實基礎。其次,所謂的戶籍和公民身份、婚姻主體、著作權主體是一種“貨物崇拜”觀念的認知產(chǎn)物,各界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意義未形成共識,不能因為新聞媒體的刻意宣傳,就放大其對既有法律體系的影響。最后,上述例子只是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的新現(xiàn)象,既不被相應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所認可,也遭受人工智能科學家的批評,那么法學家從中需求什么?又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什么真問題呢?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無論對人工智能是否賦予法律主體地位以及賦予何種法律地位都缺乏最根本性的事實依據(jù)和現(xiàn)實考量。只要現(xiàn)實社會的基本框架、法學的基本范疇未以人工智能為主體,只要人工智能還是沒有意識、無法主張權利、不能主動抗議的財產(chǎn),就沒有必要嚴肅地討論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

        法學是以人為起點,通過對“人的模式”之建構,提煉出“法律人”這一核心假定,進而就人的行為所引發(fā)的法律問題予以研究的學科[24]。必須正視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實質(zhì)上并不是一個以人為導向的真問題,而是一個建立在忽視法律現(xiàn)實基礎的偽問題。人工智能的本質(zhì)是算法和大數(shù)據(jù),討論其法律主體地位應當討論如何在既定實在法的框架內(nèi)規(guī)范性認知算法和數(shù)據(jù),而非沿著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虛假預設路徑與真實世界漸行漸遠。

        (二)真問題:法的適用問題和元問題

        國內(nèi)人工智能法律主體的討論反映部分學者對人工智能強烈的憂患意識,如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必將引發(fā)革命;必然有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人類會被取代;算法替代法律等?,F(xiàn)在的人工智能由于發(fā)展較為有限,所以其對法律體系的影響更有限,更多的是一種輔助性的法律工具。因此,人工智能的法學研究才以前瞻性和未來性的名義為自身包裝,但現(xiàn)階段以及將來可預見的較長時間內(nèi),人類距離“奇點”還非常遙遠,所以有關爭論過于前瞻而沒能針對真實的問題進行研究。即使論證再精妙、方法再多元、角度再新穎、觀點再前衛(wèi),不過是虛假繁榮,不具有實際意義。既然站在奇點或者超人類的立場討論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是偽問題,那什么是真問題?

        其一,法律適用問題部分是真問題。法律適用問題指的是法律如何調(diào)整和規(guī)制人工智能帶來的新現(xiàn)象,其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工智能雖然帶來了新的現(xiàn)象,但現(xiàn)有法律完全足以適用于新現(xiàn)象而無需作出實質(zhì)性改變。如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人工智能生成內(nèi)容的著作權問題、人工智能的法律推理模式等,既有的法律規(guī)范足以通過解釋等法律方法對此種問題進行妥當解決,因而不是真問題;另一種是人工智能帶來的新現(xiàn)象使得既有法律無法調(diào)整新型行為,需要對法律予以修改。如人類隱私保護的人格權問題、無人駕駛汽車的責任問題、工業(yè)機器人侵權問題等,此類問題能引發(fā)既有法律的制度安排和法律規(guī)制改變,因而是真問題。

        其二,法的元問題是法學真問題。法的元問題指的是人工智能對法的基本概念、價值、思維、體系等帶來根本性挑戰(zhàn)的問題。如人工智能對法學的基本價值(公平、自由、安全、平等)帶來了威脅還是捍衛(wèi)?人工智能法學中權利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有特殊之處?人工智能法學是獨立的部門法還是現(xiàn)有部門法的一支,抑或領域法?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的生產(chǎn)者和使用者是否應當披露相應行為是人工智能做出的?人工智能是通過算法、法律還是倫理道德進行規(guī)制?寬泛性、抽象性、價值性的倫理道德如何變成算法?能不能以及如何為人工智能操作法律設計一套算法?人工智能的特點是否能夠改變傳統(tǒng)法律的規(guī)范性和國家強制性?人工智能應用到司法裁判時是否會改變法官的思維,使得法官像機器人般思考而不像法律人那般思考[25]?

        可見,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盡管是一種虛假的討論,但足以反映出真問題在于人工智能與法學之間的適用和元關系。多數(shù)討論因為忽視既存的事實不僅使得現(xiàn)有研究存在缺陷,還將人工智能法學的討論帶入到學術繁榮的虛假表象里: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中“泡沫化”嚴重,如概念附會、偽問題替代真問題、對策論代替教義論等[26];關于人工智能的法學研究中的很多問題并沒有對法律造成挑戰(zhàn)[27]。

        借此機會反思現(xiàn)階段人工智能法學缺失理性的原因也許有兩點:其一,大部分專業(yè)的法律人士不懂深層次技術,大部分專業(yè)的技術人士不懂法學原理。所以法律原理和人工智能的技術不能有效對接,不能合理地作出區(qū)分、風險性評估和設計法律措施。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技術迭代十分迅速,在法律來不及作出應對時,倒逼著法學借助倫理道德對人工智能進行原則性規(guī)制,這就使得人工智能法學極容易走向“原理—風險—倫理道德規(guī)制”的模板化研究。對于法學來講,拋開既定事實而從理論作為研究源頭是極度危險和不可靠的。盡管現(xiàn)有關于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討論是偽問題,但若引起反思使得學術研究回歸法律適用和法的元問題就能變得有意義。

        四、結語

        當下,人工智能正在全方位地向傳統(tǒng)社會發(fā)出激擾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法律觀念和傳統(tǒng)法律關系應當積極對其作出回應,這是法律必然擔負的歷史使命。但是哪些問題不需要回應、哪些問題需要積極回應以及如何回應是人工智能法學亟待厘清的前提。若是欠缺深入分析和冷靜思考,就會造成以研究偽問題為主的學術虛假繁榮。諸多表象化探討導致現(xiàn)有人工智能法學的研究流于形式,研究了似乎又沒研究。

        因此,研究和回應相關法學問題時,不能脫離既定的法律規(guī)范和現(xiàn)實社會,避免公式化和泛式化處理,應當考慮如何立足于客觀現(xiàn)實,從虛假的預設性幻想和宏大的倫理道德話語當中走出,聚焦到法律的實體和程序,貼近現(xiàn)實思考人工智能法學研究中的真正問題。反思是為了提醒法學是一門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學問。除了考慮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還必須意識到是人類的存在一直在影響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之爭,沒有成功地對人類中心主義發(fā)起哲學意義的挑戰(zhàn),反而提醒法學應以既定的現(xiàn)實和法律為界限,通過理論、事實、規(guī)范和邏輯四層法律維度歸納社會現(xiàn)象和回應法學實踐。這對于回歸常識和本質(zhì),客觀地了解人工智能及未來智能社會的法學圖景和人類生活,都是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范進學.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論:現(xiàn)在與未來[J].政法論叢,2022(06):9-15.

        [2]林少偉.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資格實現(xiàn)路徑:以商事主體為視角[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21(03):168-177.

        [3]驍克.論人工智能法律主體的法哲學基礎[J].政治與法律,2021(04):109-120.

        [4]朱凌珂.賦予強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路徑與限度[J].廣東社會科學,2021(05):241-250.

        [5]吳高臣.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資格研究[J].自然辯證法通訊,2020(06):20-24.

        [6]郭劍平.制度變遷史視域下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法理闡釋[J].北方法學,2020(06):123-133.

        [7]彭誠信,陳吉棟.論人工智能體法律人格的考量要素[J].當代法學,2019(02):55-59.

        [8]徐昭曦.反思與證立:強人工智能法律主體性審視[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9(03):85-87.

        [9]彭中禮.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新論[J].甘肅社會科學,2019(04):105-107.

        [10]雷磊.新科技時代的法學基本范疇:挑戰(zhàn)與回應[J].中國法學,2023(01):78-80.

        [11]楊志航.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資格之否定[J].財經(jīng)法學,2022(04):87-97.

        [12]劉練軍.人工智能法律主體論的法理反思[J].現(xiàn)代法學,2021(04):73-88.

        [13]馬開軒,劉振軒.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法哲學反思[J].學習論壇,2021(06):123-127.

        [14]劉麗.人工智能是否應具有法律主體地位[J].人民論壇,20209(02):60-61.

        [15]劉洪華.論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J].政治與法律,2019(01):16.

        [16]馮潔.人工智能體法律主體地位的法理反思[J].東方法學,2019(04):43-54.

        [17]韓旭至.人工智能不是人:從主體構建批判到非主體規(guī)制策略[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20-24.

        [18]於興中.算法社會與人的秉性[J].中國法律評論,2018(02):58-65.

        [19]朱程斌,李龍.人工智能作為法律擬制物無法擁有生物人的專屬性[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6):56-64.

        [20]易繼明.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物是作品嗎?[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05):137-146.

        [21]皮埃羅·斯加魯菲.智能的本質(zhì):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64個大問題[M].任莉,張建宇,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4-189.

        [22]馬丁·福特.機器人時代:技術、工作與經(jīng)濟的未來[M].王吉美,牛筱萌,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55.

        [23]弗朗西斯·福山.我們的后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后果[M].黃立志,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07.

        [24]胡玉鴻.以人為邏輯起點的法學研究及其知識目標[J].現(xiàn)代法學,2023(02):7.

        [25]馮潔.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裁判思維[J].現(xiàn)代法學,2021(03):54.

        [26]劉艷紅.人工智能法學研究的反智化批判[J].東方法學,2019(05):120-125.

        [27]陳景輝.人工智能的法律挑戰(zhàn):應該從哪里開始?[J].比較法研究,2018(05):137-142.

        Overview, Defects and reflections: the debate on the legal subject statu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U Yichen

        (School of Law,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ongjiang,"Shanghai 2016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otspo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cross-researc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w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debate on the status of the legal subje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one of the hot topics.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neglect of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reality of legal research, there are two defects in the existing debate: first, the discussion domain lacks substantive meaning; Second, the research path violates the logic law. By reflecting on the dispute over the legal subject statu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t can not only help avoid falling into the 1 academic prosperity of studying 1 problems, but also remind the research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w must be built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find the true problems of law in common sense and essence. The legal technical problems and the legal subject statu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hich do not need to substantially change the application of established laws, are the pseudo-problems of jurisprudence. The new phenomena brought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ke the existing laws unable to adjust the application of new behaviors and the meta-problems of law are the real problems of jurisprudence.

        Key"word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egal subject status; true problem; 1 problem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yè)
        用“小AI”解決人工智能的“大”煩惱
        汽車零部件(2020年3期)2020-03-27 05:30:20
        當人工智能遇見再制造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AI人工智能解疑答問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基于人工智能的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控制
        人工智能,來了
        數(shù)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人工智能來了
        學與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2
        大奶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精品日产一区2区三区|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 十八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色妞www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欧美日本国产va高清cabal | 久久人妻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丝袜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n不卡|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导航| 免费观看18禁无遮挡真人网站| 又大又粗弄得我出好多水|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性色|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蜜tv| 国产大全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亚洲av第一精品| 香港aa三级久久三级| 国产真人无遮挡作爱免费视频| 思思99热| 亚洲性av少妇中文字幕| a级国产乱理伦片| 欧美真人性做爰一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av在线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大屁股1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自拍偷拍视频| 国产97色在线 | 国产| 精品国产制服丝袜高跟| 偷拍女厕尿尿在线免费看| 亚洲人不卡另类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爆乳| 青青草视频在线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