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二
夏衍在回顧《包身工》創(chuàng)作過程時曾說:“我寫的時候力求真實,一點沒有虛構和夸張。她們的勞動強度,她們的勞動和生活條件,我都盡可能作了實事求是的調查。”一切都是“鐵一般的事實”。但是作者并不是冷冰冰地運用第三視角敘述事實,而是在描述事實的基礎上恰當?shù)夭迦胱h論,并讓自己對于文中人物的情感恰當?shù)卦谧h論中抒發(fā),從而引發(fā)讀者對包身工這一群體的關注和對他們悲慘命運的同情,充分詮釋了一個作家對于社會責任的擔負。
在作者的精心構思布局安排之下,這部報告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一種井然有序的雙線結構布局之美。一是得益于作者夏衍頗具匠心的安排和文字背后呈現(xiàn)的總體格局,二是得益于本文的雙線架構。在本文總體格局構思上,作者一方面,借助于“起床”的真實情景、“吃粥”的潦草情景、“勞作”的悲慘情景等場面,通過作者對包身工實際生活現(xiàn)狀的真實細膩的描寫,表現(xiàn)了一個作家的良知與悲憫以及對真實景象的再現(xiàn);另一方面,作家介紹了包身工制度產(chǎn)生的主要背景、歷史事件等。這些能夠完整真實地反映包身工剝削制度本質的鮮活材料,按照一定的嚴密的邏輯順序加以有序梳理,并將背景進行有機貫串,全面而客觀地展現(xiàn)出了包身工制度發(fā)展的具體過程,引出了一段真實歷史,從而使得整篇文章開合自如、行文結構起伏而跌宕,同時也深深地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更是起到了讓作家在報告文學錯綜復雜的大的總體布局謀篇過程中,巧妙運用雙線組織行文架構全文的作用。利用一條時間線索,作者將作品中呈現(xiàn)包身工生活環(huán)境和工人勞動時間的幾個段落有機聯(lián)系了起來;另外,還有一條空間線索,即通過事理邏輯,將整部作品框架中與包身工制度、社會環(huán)境相關內(nèi)容的空間材料有序呈現(xiàn)。
“黑夜,靜寂得像死一樣的黑夜,但是,黎明的來臨,是不可抗拒的?!薄昂谝埂敝敝脯F(xiàn)實時弊。殘酷無情的黑暗現(xiàn)實深深激發(fā)起了作者夏衍的高昂斗志,使他內(nèi)心燃燒起來的熊熊火焰得以通過這些細膩文字傳遞出來。
余華曾說:“沒有生活便沒有文學?!奔o實文學寫作也好,虛構題材文學研究也罷,它們最終都是人類生活過程的一種真實寫照。直至現(xiàn)在,紀實文學作品和虛構題材文學的作家們,都在不斷嘗試用他們自己特有的思維方式努力詮釋著“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那就是在黑暗的現(xiàn)實生活中勇敢爭取黎明的到來。
【新疆第二師華山中學】
點評
作者抓住了文章的脈絡與文本的內(nèi)容及其背后的社會制度根源,既對文本做了自己的理解與解釋,也對文字背后的社會根源做了自己的思考解讀??梢哉f這是對文本二次加工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