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量感是對事物可測量屬性、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作為小學階段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之一,教師應加以重視。量感是培養(yǎng)學生抽象能力的基礎,可深化學生對事物可測量屬性的認知,使學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理解計量單位,逐漸建立屬于自身的估測標準,內化對量的認知。本文以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米與毫米”一課為例,以學生實際學情為依托,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從而實現(xiàn)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溫故而知新,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異口同聲):米、厘米。
教師:1米、1厘米分別有多長呢?
學生紛紛用肢體語言表示長度單位。1厘米用兩根手指比畫;1米用兩只胳膊伸開比畫。
(教師出示課件:小明在測量升高,說一下小明的身高。)
學生A:小明身高是1米48厘米。
學生B:小明身高是148厘米。
教師:同學們說的都很對,那誰能回憶起米和厘米的關系?
學生C:老師,1米等于100厘米。
(板書:1米=100厘米)
(出示課件:請同學們給下面的小動物身長、身高寫上單位。)
學生A:我?guī)椭L頸鹿、斑馬、松鼠標上了長度單位。但我不知道熊貓、螞蟻的長度單位。
教師: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幾種動物的身高長度單位嗎?
學生都表示疑惑。
教師:同學們,我們以前掌握的長度單位無法表示熊貓和螞蟻的身長,那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新的長度單位,即分米、毫米。
(板書:分米、毫米)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復習厘米、米的知識,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經驗感受長度單位,認知度量單位。通過比較分析法,理解不同長度單位的應用效果,并逐漸引出分米、毫米的概念,為進一步完善長度單位體系奠定基礎。)
二、層層推進,探究新知
(一)分米探究活動
1.認識分米
教師:我來揭示課件中熊貓的身長單位,為分米。那么問題來了,1分米有多長?我們該如何表示呢?
學生A:我們可以用尺子測量一下,就知道1分米有多長了。
教師:這位同學說得不錯,讓我們把直尺拿出來,用直尺測量一下鉛筆盒的長和寬。
學生A:我的鉛筆盒長度為20厘米,寬度為10厘米。
學生B:我的鉛筆盒長度為25厘米,寬度為10厘米。
教師:是啊,我們通過直尺測量鉛筆盒,運用了長度單位厘米,但分米呢?老師手中這把直尺的長度是1分米。請同學A用老師手中的這把直尺重新測量一下你的鉛筆盒長度和寬度。
學生A:鉛筆盒長度我測量了兩次,一次為1分米,兩次為2分米,寬度測量了一次,為1分米。
教師:分米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新長度單位,用dm表示。
(板書:分米,dm)
教師:同一個鉛筆盒,利用兩把長度單位不同的直尺測量出的結果不同,一把直尺長度單位為厘米,一把直尺長度單位為分米。同學們想到了什么呢?
學生A:1分米等于10厘米,2分米等于20厘米。
教師:好的,那我們看教材52頁,把我們的結論填寫在教材上。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歸納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將厘米和分米聯(lián)系起來,清楚認知分米和厘米的關系,更好地理解分米的概念。借助直尺,學生可再次加深對厘米、分米概念的認知,并在直尺上理解1分米的長度,強化長度觀念。)
2.感知分米
教師:我們可以利用拇指和食指表示1厘米的長度,那我們可以利用拇指和食指表示1分米的長度嗎?
學生紛紛用拇指和食指嘗試表示1分米長度。
教師:同學們運用拇指和食指表示了1分米的長度,但是準確嗎?我們可以利用直尺測量一下拇指和食指間的距離,看一下同學們的估測準確不準確。
(學生紛紛用直尺進行測量)
教師:比較拇指食指比畫的距離和直尺上1分米的距離,拇指與食指比畫距離不對的同學,調整一下距離,可進行反復多次的比畫與測量,加深對1分米的認知。
教師:同學們,我們知道1分米等于10厘米,讓我們拿出直尺,尋找直尺上有幾個1分米。
(分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A:我們小組直尺的長度有20厘米,共有2個1分米。
小組B:我們小組直尺的長度是30厘米,共有3個1分米。
教師:通過這個找分米的活動,同學們能得到什么結論呢?
小組A:無論起點在哪里,只要往后數連續(xù)10個1厘米就是1分米。
教師:這組同學總結得很好。
(設計意圖:通過比畫、測量、找分米等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強化學生對分米概念的認知,使學生了解厘米和分米的進率關系,為形成長度單位體系奠定了基礎。)
3.尋找生活中的1分米
教師:我們知道了1分米的長度,那回憶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為1分米?
學生A:我喝水用的水杯,高度大約1分米。
學生B:我爸爸使用的手機高度是1分米。
學生C:還有鉛筆盒的寬度是1分米。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的長度都可以用分米表示。讓我們利用手中的直尺,尋找生活中的物品進行測量。
學生A:我用直尺測量了我的手臂長度,為40厘米,也是4分米。
學生B:我用直尺測量了書桌的長度和寬度,長度為90厘米,寬度為50厘米,分別為9分米、5分米。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調動學生的感知器官,讓學生對1分米相關物品有直接體驗,進而更好地理解1分米的實際長度,為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分米,讓學生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并積累估測經驗,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
4.梳理米、分米、厘米的關系
教師:我們學習了三個長度單位,分別是米、厘米、分米,知道了三者的換算關系,哪位同學能來說一下呢?
學生A:1米等于100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1米等于10分米。
教師:你是怎么得到1米等于10分米這個關系的?
學生A:因為100是10個10組成,1米為100厘米,也是10個10厘米,10厘米為1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教師:讓我們把這個結論填寫在教材52頁。
1米=( )分米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換算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長度單位間的關系。)
(二)毫米探究活動
1.認識毫米
教師:你們知道毫米嗎?螞蟻的身長單位就是毫米,1毫米具體長度是多少?
學生A:螞蟻的身長為5毫米,比1厘米還要小,所以毫米的長度很小。
教師:你理解得不錯。毫米要比厘米小,但具體小多少呢?讓我們拿出直尺觀察一下,除了厘米還有什么呢?
學生A:直尺上有很多的小格子,我數了一下,在長度為1厘米的距離內有10個小格子。
教師:是的,直尺上有很多小格子,這些小格子的長度就是毫米,也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另一個長度單位,用mm表示。
(板書:毫米,mm)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觀察直尺,理解厘米,進而引出毫米概念,初步認知毫米長度,從而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2.感知毫米
教師:利用我們手中的橡皮和直尺進行測量,并思考為什么不用分米尺測量,也不用厘米表示。
(學生紛紛用手中的直尺測量橡皮的厚度)
學生A:我的橡皮厚度為9毫米,共有9個小格子。
學生B:我的橡皮厚度是7毫米,共有7個小格子。
……
學生A:因為分米尺的長度太長,不能測量出橡皮的厚度。
學生B:因為橡皮的厚度不夠1厘米,所以不能用厘米表示。
教師:同學們說的都對,毫米比厘米、分米都要小,1分米等于10厘米,那1厘米又等于多少毫米呢?
學生A:1厘米等于10毫米,因為在直尺上1厘米的距離內有10個小格子。
(板書:1厘米=10毫米)
教師:讓我們把這個結論填在教材53頁的空格內。
教師:我們可以利用拇指和食指比畫出厘米、分米的長度,那能比畫出1毫米的距離嗎?
(學生紛紛利用拇指、食指進行比劃,感受1毫米)
教師:利用手指比畫出1毫米,并與直尺上1毫米的距離進行對比,不斷調整拇指和食指間的距離,直至1毫米。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活動,使學生直觀感知1毫米長度,了解毫米和厘米的進率,為不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奠定了基礎。)
3.尋找生活中的1毫米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也有以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請同學們回憶下。
學生A:硬幣的厚度為1毫米。
學生B:身份證的厚度為1毫米。
學生C:紙張的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學生D:指甲的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
教師:紙張的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但1毫米有多少張紙呢?
(學生利用手中的數學教材進行觀察)
學生A:應該有五六張紙。
學生B:10張紙的厚度有1毫米。
教師:那讓我們來進行一個數學實驗,跟著老師的步驟做。翻開教材,數出1張紙,觀察這張紙的厚度有1毫米嗎?
學生(異口同聲):沒有。
教師:讓我們繼續(xù)添加紙張,2張紙呢?3張紙呢?4張紙呢?一直到第幾張紙的時候,紙張厚度有1毫米?
學生A:在第10張紙的時候,紙張厚度大約有1毫米。
教師:那我們利用直尺測量這10張紙的厚度,具體是多少呢?
學生A:是的,10張紙的厚度大約為1毫米。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更好地認知毫米概念;通過數學實驗,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增強學生對毫米的直接體驗,使學生感知1毫米、10毫米的距離,進而建立對毫米的長度觀念,實現(xiàn)學生量感培養(yǎng)。)
4.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關系
教師: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分米、毫米兩個長度單位,加上以往我們學習過的兩個長度單位,即米、厘米,一共四個長度單位,這四個長度單位間有什么關系呢?
(分小組討論、交流)
小組A: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1厘米等于10毫米,所以米是四個長度單位中最大的,毫米是四個長度單位中最小的。
教師:四個長度單位間還有什么關系呢?哪位同學來說一下?
學生A:毫米和厘米間的進率為10,厘米和分米間的進率為10,分米和米間的進率為10。
教師:是啊,原來每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的進率都是10,這是不同單位換算間的規(guī)律。那1米等于多少毫米呢?
學生A:1米等于1000毫米。
(設計意圖:通過四個長度單位間關系的梳理,使得學生對長度單位形成了系統(tǒng)的認知,對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有積極意義。而且學生掌握了不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規(guī)律,對其解決實際問題有重要意義。)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知
教師:學習了分米、毫米,讓我們完成教材54頁的“想想做做”。
學生A:經過測量,橡皮的長度為35毫米,別針的長度為28毫米。
教師:看一下第4道練習題,要先進行估計,再進行實際的測量,并將準確的數據記錄在表格內。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進行測量活動,讓學生感受不同長度單位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情況,幫助學生積累長度單位的實際應用經驗,實現(xiàn)對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學反思】
(一)數學探究助力學生于感知中形成量感
量感較為抽象,為學生單純講解量感概念,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都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學習“分米與毫米”這節(jié)課時,教師多次設計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探究活動,使學生認知分米與毫米的概念,并在測量中感知分米、毫米兩個長度單位,通過不斷探索,掌握兩個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形成量感。
(二)數學實驗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量感
為了讓學生真實感知1分米有多長,1毫米有多長,教師設計了多個數學實驗探究活動,如利用手指比劃長度,并與直尺長度進行比較,讓學生在不斷的實驗探究中積累經驗,從而強化學生的量感。通過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個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內化并形成長度觀念,拓展學生的長度單位體系。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陳尚義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