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非虛構寫作自傳入中國以來,逐步演變?yōu)樵絹碓酱笠?guī)模的寫作實踐和極具感染力的作品形式。學界對此種新興的寫作體裁進行過諸多討論,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領域:寫作技巧與文體,非虛構的真實性和情感表達,非虛構作品對社會文化的影響研究。為進一步探索非虛構寫作的創(chuàng)作及傳播過程,本文以符號學為理論基礎,探討其情感向度和敘述邏輯。
一、“非虛構寫作”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程
“非虛構小說”概念于1965年被美國小說家杜魯門·卡波特首次提出,并在美國作家菲利浦·羅斯的《寫作美國小說》中逐漸形成理論。自2010年《人民文學》發(fā)起“人民大地·行動者”非虛構寫作計劃并開辟專欄以來,非虛構寫作在中國大地上迅速生根發(fā)芽,互聯(lián)網上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非虛構寫作平臺,如騰訊的“谷雨”、網易的“人間”“人物”以及“真實故事計劃”等。高質量的非虛構作品吸引了大量讀者,并通過社交媒體傳播,形成閱讀量“10萬+”的影響力。
在這個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各媒體機構突破傳統(tǒng)的業(yè)務模式,以尋求新的生存空間,一種被稱為“非虛構寫作”的新型文體,事實上已在新聞界流行?!胺翘摌嫛笔艿搅松鐣鹘绲膹V泛關注,逐漸成為國內學術界的一個熱點話題。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討論“非虛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研究大致分為寫作技巧與文體、非虛構的真實性和情感表達以及作品的社會文化影響三個領域。
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非虛構寫作的情緒體驗、文本特征、真實性辯證等方面,缺乏從符號學理論出發(fā)的分析。郭賀雨在符號修辭“四體演進”的視角下,梳理了我國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發(fā)展歷程,認為其表意模式經歷了以“文學性、新聞化、專業(yè)化、流量化”為標志的“隱喻、提喻、轉喻”和“反諷”的四體演進過程。本文試圖繼續(xù)從符號學理論出發(fā),探討非虛構寫作的情感表達與敘述邏輯,以及受眾的多樣性解讀和集體共識的構建過程。
二、“零度創(chuàng)作”與情感化傳播
當今創(chuàng)作領域中,非虛構寫作已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相關作品的不斷涌現(xiàn)彰顯了創(chuàng)作態(tài)勢的繁盛。在新聞領域引入非虛構寫作實踐,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的體裁界限,還催生了新穎獨特的敘事邏輯。這一變革既豐富了新聞的表達形式,也為其注入了豐富的情感色彩。
情感研究在學術界備受關注:卡西爾和他的學生朗格開創(chuàng)了情感符號研究的傳統(tǒng);格雷馬斯使用“符號方陣”對情感進行符號學分析,初步構建了情感符號學的研究模式;譚光輝在《情感符號學》一書中指出,情感必然被“一段情節(jié)”攜帶,不僅具有符號性,還具備“敘述性”;趙毅衡也在《藝術符號學:藝術形式的意義分析》中強調,“要把情感傳播到底,‘情感風格符碼’必須貫穿整個意義過程”。
從符號學的情感研究角度來看,情感是貫穿文本表意與解釋過程的關鍵元素,它既是發(fā)送者注入文本的主體性特征,也是解釋者必須辨識的意義所在。在非虛構寫作的傳播中,情感表現(xiàn)在文本中尤為凸顯,其主要承載方式包括修辭、風格和語義等。在《局外人》中,敘述者默爾索采用了低調的陳述手法,這種“不可靠的敘述方式”引發(fā)了讀者強烈的情感反應,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非虛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者的意向性。所謂的“中立立場”和“零情感”,僅針對文本的解釋社群而言,其中“風格標記”被敘述者有意淡化。事實上,在非虛構寫作文本中,敘事并非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一比一”的簡單復刻,而是基于作者的情感表達傾向和思想表達需求進行裁剪和拼貼的結果。但是,這種傾向并不是“逼仄的個體私語性質的情感”,而是為了喚起大多數人共鳴的情緒體驗,而進行的從“情真”到“事真”再到“理真”的邏輯建構。
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文字的求真行動”,既要求內容的真實性,又強調敘事的文學性和藝術感染力。其面臨的挑戰(zhàn)也由此產生:如何在確保真實性的同時,使文本敘述具備藝術性。事實上,非虛構寫作對“真實性”的把握,并不意味著詳盡無遺地描述事件的每一個細節(jié),文本閃回或時間轉換等處理手法同樣符合“非虛構”的原則。如《非虛構的藝術》一書所述,在非虛構寫作中,作者自始至終不能編造任何東西,不能故意改變事實,不能創(chuàng)造合成的人物,或者從X中選取一個人物,把他放到Y中。作者必須竭盡全力地用所擁有的現(xiàn)實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即使這些事件或許不如小說那樣戲劇化與完美。同時,部分作者也會在非虛構創(chuàng)作時出于法律、道德等的約束而進行非“捏造”的“改動”。
在解釋活動中,讀者能夠通過作者的在場性表達以及對故事情節(jié)的經驗性重構感受到作者強烈的個人化情感傾向。但每個接收者的情感反應和解讀意義,會因個人情感反應敏銳度和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作者在創(chuàng)作非虛構寫作作品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作品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潛在受眾的價值觀念,以確保情感表達的共通性,進而使作品能得到廣泛的理解和普遍的認同。同時,作者在情感介入時還需要把握好尺度,要確保情感的克制度和感染力,達到真實與真摯的平衡。
三、受眾的多樣性解讀與社會文化規(guī)約
體裁作為文化程式化的媒介,不僅將媒介進一步穩(wěn)固于既定的模式之中,還構成了表意與解釋的基礎框架。其中,“非虛構寫作”作為一種特殊體裁,相較于傳統(tǒng)嚴肅的新聞報道,展現(xiàn)出了更為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其情感化傳播方式不僅滿足了讀者的精神需求,更在潛移默化中重塑了社會關系。
非虛構寫作的前提是所敘述內容不可否認的真實性。這一點能夠激起文本接收者共通的情緒體驗,進而形成廣泛的社會共鳴和集體認識。在新聞領域的非虛構寫作實踐中,虛構性與事實性構成了敘述的重要準則。“事實性”所強調的,是接收者與敘述文本之間的一種“契約”,即讀者將文本視為陳述事實的可靠載體。而且這種紀實性并非文本固有的品質特性,而是讀者基于文本體裁所采取的一種解讀方式。因此,為了維護非虛構寫作的“真實性”底線,確保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之間的信任,谷雨-騰訊新聞等平臺機構引入了嚴格的大編輯制度,并設立了事實核查員。
同時,作為一種獨特的敘事形式,非虛構寫作并不回避作者對于敘事過程的介入,而是期望在敘述者與被敘述者之間建立起“主體間性的互動機制”。在“非虛構”這種敘述藝術文本中,當一些情節(jié)被“簡略缺省”,敘述空間發(fā)生彈性變形時,解釋者就需要對所敘故事進行“拓撲補缺”。這種機制促使不同主體共同參與文本意義的建構,形成豐富多樣的個性化解讀。
另外,這種解讀的多樣性不僅源于文本內部,也受到社會文化規(guī)約的深刻影響。任何一個符號文本都攜帶了大量的社會約定和聯(lián)系,這些約定和聯(lián)系往往隱而不顯,只是被文本“順便”攜帶著。非虛構寫作文本由文字、圖像、視頻等多種符號組合而成,這些符號共同承擔著敘述的功能,并通過文本與文本、視角與視角之間的對話,自然而然地激活讀者的情緒體驗,使其進入一種“自由閱讀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讀者既能沉浸在文本的敘述中,又能隨時抽離,回歸現(xiàn)實生活。
非虛構寫作文本的敘述通常以“事件”為契機,抵達“人物”的顯現(xiàn),成為“散點透視、全景掃描”的群像報道。這些文本自身便攜帶著關于自身應如何解釋的指示。例如,“客觀”“冷靜”等風格作為附加符碼,貫穿在文本傳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接收者相信文本的真實性和中立性,信任地展開閱讀和闡釋。
非虛構寫作文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伴隨文本相互交織的復合體。這種結合超越了簡單的符號組合,是“一個浸透了社會文化因素的復雜結構”。在非虛構寫作的敘事中,既有新聞報道等文本、留言等評論文本,還有界面提供的往期推送、相關推薦等鏈文本,它們共同構筑了對文本意義的全面解釋。例如,微信公眾號“人物”每期的推送文章,其標題、封面、序言、插圖等框架因素作為副文本,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文章調性,決定其重點是“抓人眼球”還是“深度解析”,同時對接收者的情感喚醒、情感互動和情感共鳴等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元語言組合的“可調節(jié)性”,也為非虛構寫作文本的解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理性因素背后,源自成長經歷、社會經歷積累以及文化修養(yǎng)的沉淀等的“能力-經驗元語言”,常常在潛意識層面影響讀者的文本解讀。當解釋者面對符號文本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配置這些元語言,而語境是解釋意義生成的關鍵條件之一。在同一社會文化背景下,這些因素會促使讀者以相近的方式解讀非虛構作品,進而對社會議題產生共通的情緒體驗。同時,由于每個讀者的“能力-經驗元語言”不盡相同,因此他們對文本的解讀難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恰恰是這種偏差,使得文本的解讀更加多維、多樣。
例如,近幾年“真實故事計劃Pro”“人物”“三聯(lián)生活實驗室”等非虛構寫作平臺,在文本中高頻出現(xiàn)“卷”“躺平”“佛系”等網絡熱詞。這些詞語高度關聯(lián)著現(xiàn)實生活,揭示社會現(xiàn)象的內在邏輯和規(guī)律,具有當下性與典型性。解釋者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學習工作環(huán)境,結合日常生活經歷,對文本內容進行更細致、更個性化的解讀。非虛構寫作也以其“靈活的敘事方式”,展現(xiàn)了自身“突出的跨界功能”和“開放性的敘事空間”,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公共情緒的能見度,成為不同群體之間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四、結語
在非虛構寫作文本的創(chuàng)作及傳播過程中,雖然理論上要求敘述者采取中立、客觀的視角,但在實際操作中,敘述者和解釋者的意圖并非絕對的“純粹”。作者的情感傾向與受眾的情感需求的匹配程度,是影響非虛構寫作文本傳播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胺翘摌嫛弊鳛橐环N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通過運用情感符號和創(chuàng)新敘述邏輯,實現(xiàn)了對真實事件的深度解讀和情感傳遞。
接收者對于文本的解讀并非孤立的個人闡釋,而總是依賴于既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社會文化規(guī)范對文本接收者的解讀產生了一定的約束作用,同時,解釋者也會對文本所述事件進行經驗性重構。在此過程中,非虛構寫作文本的標題、插圖、排版等框架元素所攜帶的“風格符碼”,相關新聞、同類文章推送、影視作品等伴隨文本,也共同影響讀者對其的意義解讀和情緒體驗。因此,在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共同作用下,非虛構寫作文本的解讀呈現(xiàn)出多樣化特征。
參考文獻
[1] 黃典林. 話語范式轉型:非虛構新聞敘事興起的中國語境[J]. 新聞記者,2018(5).
[2] 范以錦,匡駿. 新聞領域非虛構寫作:新聞文體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探索[J]. 新聞大學,2017(3).
[3] 郭賀雨. 從符號學四體演進看新聞非虛構寫作在我國的發(fā)展[J]. 聲屏世界,2022(8).
[4] 洪治綱. 論非虛構寫作中的主體情感與觀念[J]. 文學評論,2022(5).
[5] 趙毅衡. 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
[6] 蔣榮昌. 消費社會的文學文本:廣義大眾傳媒時代的文學文本形態(tài)[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7] 盛芳. 新媒體語境中非虛構寫作的情感化傳播及其價值向度[J]. 教育傳媒研究,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