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探討了都勻市布依族的婚姻習俗,揭示了該民族在婚姻觀念、婚禮儀式及酒席風俗等方面的獨特文化傳統(tǒng),為傳承和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文字資料。
布依族,作為我國多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在歷史的長河中,以其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與全國各族人民攜手并肩,共同開拓了祖國的西南邊陲。他們?yōu)樽鎳慕?jīng)濟發(fā)展和文化繁榮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也為加強各民族的團結(jié)、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穩(wěn)定,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都勻市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黔南州位于貴州省中南部,有多個民族聚居在此處,包括漢、布依、苗、水、壯、侗、毛南、仡佬等37個民族。都勻市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都勻西面、南面,多聚居在沙寨、擺忙、石龍、良畝、凱口、墨沖、平浪、江洲等城鎮(zhèn)。布依族是都勻的當?shù)孛褡?,是古代百越族群“駱越”的一支,漢代稱為“夷濮”或“夷僚”。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jīng)過協(xié)商,正式統(tǒng)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南部,主要聚居于貴州省黔南、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都勻地區(qū),布依族艱苦奮斗,鑄就了悠久的歷史,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一、布依族的傳統(tǒng)婚姻觀念
在婚姻問題上,布依族是一夫一妻制。他們的婚姻,過去絕大多數(sh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很少有婚姻自主的權(quán)利;選擇婚嫁對象時,既要門當戶對,也要避免同姓同宗之間通婚。親戚中不同輩分不能通婚,另外也有入贅(招郎上門)的風俗。過去,布依族有早婚或早訂婚的現(xiàn)象,甚至有“背帶親”和“腹內(nèi)親”。訂立婚姻時,男方會請與女方有親戚關(guān)系的人做媒人,去女方家說親。媒人首先向女方父母提親,若沒有遭到拒絕,男方家就相隔半月后第二次請媒人去提親,若仍未拒絕,男方家就準備小禮品,第三次請媒人去女方家。如果女方家同意了,收下禮品,招呼媒人吃飯,這門親事就算說成了。女方家答應(yīng)這門親事之后,男方家就擇吉日到女方家去“討八字”。“討八字”這天,男方家要帶上蠟燭一對、鞭炮一串、“庚書”一封、豬肉一塊、公母雞一對、酒一斤和財禮等。女方家則祭祖,并將填好女方生辰八字的“庚書”放在神龕面前的桌上,燃燭鳴炮。祭畢,賓主入席,殷勤勸酒,大醉方休。訂婚后,一般要隔一兩年才結(jié)婚,有的由于過早訂婚而子女還年幼,相隔四、五年乃至七、八年之久,方能結(jié)婚。結(jié)婚之時,男女雙方都要籌辦酒席,招待賓客。男方家還要送給女方家豬肉、米酒、糖食、果品、衣物、財禮等。新娘出閣那天,需找兩個送親娘、兩個送親客,陪同新娘打著洋布傘步行到男方家拜堂,有的富有人家則坐轎。布依族家庭為子女辦喜事,都要想盡辦法熱鬧一番。
二、布依族的傳統(tǒng)婚禮儀式
(一)從認識到訂婚
布依族的青年男女通過對歌的方式相識相知,在歌聲中了解彼此、相戀,并最終定下終身。當兩情相悅時,他們會請來媒人作為橋梁,協(xié)助兩家人商定結(jié)婚的細節(jié)。與漢族傳統(tǒng)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及女性婚前不能擅離閨房、不得隨意接觸男性的習俗相比,布依族的這種擇偶方式無疑更為自由和開放。
在舊時代,布依族青年的婚姻并非由他們自主決定。他們往往通過酒席上的喜歌或鄉(xiāng)場路邊的山歌(布依族稱之為“浪哨”或“趕表”)相識,若雙方有意,便會由男方家長請媒人前往女方家中提親。此外,婚姻也會基于雙方父母間的良好關(guān)系和共同意愿來達成,一旦雙方家庭都覺得合適,女方家長便會應(yīng)允這樁婚事。在當時,青年男女自主選擇婚姻的情況較為罕見。不論哪種方式,男青年若想追求心儀的女子,都必須請媒人前往女方家中拜訪其父母。若女方父母對男方表示滿意,便會煮一對紅雞蛋,由媒人帶回男方家作為訂婚的象征。接著,男方家長會邀請家中的親朋好友,攜帶肉類和酒水前往女方家進行認親儀式,這被稱為“插毛香”,標志著這門親事得到了初步的認可。
(二)討八字
“討八字”或稱為“取年庚”,是男方家庭在籌備婚姻時的一個重要步驟。男方家庭首先會派媒人前往女方家,詢問所需的聘金數(shù)目,也就是常說的“開口銀”。媒人將女方的要求帶回男方家后,男方家會聘請先生來挑選吉日,并準備一份詳細的“庚書”,上面寫有男方的出生年月日時。隨后,男方家會帶著這份“庚書”和精心準備的禮物,前往女方家進行“請酒”儀式。
在女方家,喜堂中擺放著香燭,女方家長會設(shè)宴款待男方來賓。此時,先生會將男方的“庚書”進行折疊,并在其中填寫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在這個莊重而喜慶的場合中,男方母親會邀請一位婦女和其一起跪在女方家的神龕前,唱起喜歌,進行“討花取八字”的儀式。女方家會將一朵花戴在取花人的頭上,然后正式將女方的八字交給男方,此時鞭炮齊鳴,歡送男方家人離開。
(三)辦喜酒結(jié)婚
男方取得女方的年庚八字后,會請先生根據(jù)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推算出結(jié)婚喜期,男方將喜期報送女方家,雙方定期請酒行禮。喜期這一天,男方家貼上紅喜對,張燈結(jié)彩,吹嗩吶,殺豬,宰雞、鴨、魚,十分熱鬧。
喜期當晚,男方外婆家要來為外甥“裝郎”,從頭到足更換新裝,舉行花掛紅,外家和三親六戚坐中堂,司儀主婚,給予新郎囑咐:新婚后,雙方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和睦親鄰,聽黨的話,跟隨國家政策,安分守己,努力興家致富……婦女們還要為新郎敬酒,唱喜歌祝賀新郎:
今天外甥你結(jié)婚,好好孝順你老人,孝順老人有好處,今后發(fā)子又發(fā)孫,結(jié)婚不忘共產(chǎn)黨,黨的恩情比海深……
第二天到女方家迎親。有錢人家騎馬坐轎,普通人家步行而往,用收拾(木制裝物品的家具)和竹籃挑拾著用品,染紅了的豬肉、畫有喜字的糯米粑粑、用紅紙包好的糖食果品、衣物等。媒人押禮,哥拉迓和娘拉迓(童男童女)以及親戚好友一行幾十人,有的敲打沙金銅鑼,有的吹嗩吶,簇擁著披紅坐轎的新郎,興高采烈地前往女方家。
晚上良辰,女子由親兄或弟背出閣房,出大門,外面有迎賓客迎接。兩個女迎賓、兩個男迎賓及媒人陪著新娘,趁夜趕到夫家。女方要請六個女送親、六個男送親,組成送親隊伍。除由兩個女送親陪新娘連夜送到夫家外,其余送親人要天亮后吃了早餐才與男方家的接親夫役、押禮先生一道出發(fā),送到男家。
吉時到了,新郎及全家人遠避,迎送親的姐妹將新娘護送至大門前,男家開大門由兩位牽親娘將新娘牽進大門,跨過七星燈盤,到祖宗神龕前向夫家祖宗神位行三鞠躬禮,再由牽親娘牽進洞房。這個過程叫“進親”,新郎新娘不一起拜堂,不吃交杯酒。新郎及家人在新娘進屋時要遠避,據(jù)說這樣,日后生活中,新娘才不會與丈夫及其家人發(fā)生口角,相處才會和睦。
夜晚,新郎朋友打新房(鬧新房),房中讓新郎說繞口令、猜謎語、飲酒、吸香煙、說吉慶語等;新娘朋友則唱喜歌敬酒,互相對唱喜歌至通宵達旦。喜慶場面熱鬧兩三天,一直到送走女方家客人后,這樁喜事才算完結(jié)。
(四)酒席中的布依族風俗
在布依族婚俗里,酒席的第一天叫“正酒”,親友都要前來祝賀,第二天叫“例席”,招待寨鄰及新娘家送親客。第三天叫“放客”,送親客及新娘回家。
正酒這天,送親隊伍進家時,要舉行隆重的“接風”儀式。夫家要請兩位懂禮儀的迎賓先生,在寨門外、自家朝門外、大門外各擺一張方桌,方桌上擺上香案、酒壺酒杯等。送親客來到桌前,列隊行禮,將酒祭于地,進寨。到朝門前,同樣行禮,迎賓先生要請客人說四句“開財門”。進門后,列隊院中,向主人行禮,主人要還禮。如此三禮后,主人致迎賓詞,向客人表示歉意,客人致答詞,向主人表示打擾。一往一來,主人盤問,客人作答,互相致歉,相互抬舉,展示自己的言辭才華。一番唇槍舌劍后,互相探知對方底細,然后準備晚上的活動,進屋喝茶,主人唱歌獻茶。
接風過后,主家大擺筵席招待賓客,老外家(新娘娘家)來賀喜要趕早,因主家要等老外家客到后才開席。第一輪要請老外家先坐,第二輪才是送親客入席。送親客席位固定在進屋梯子兩邊,男左,女右,且桌上碗、筷、杯、壺全用紅紙封著,板凳架在桌下。送親客入席,要唱著歌來。有下坎歌、安凳歌、散筷歌、發(fā)壺歌、發(fā)杯歌、發(fā)碟歌等,唱一樣,升起一樣,然后才能喝酒,吃飯。
新娘也要入席,等到一切程序完成后,就離席入洞房,不再露面。
例席這一天,開席時,廚師故意將送親客的扣碗肉不切斷,送親客就要準備禮物到廚房去謝。謝廚要唱“謝廚歌”,先是用歌聲詢問廚房在哪里,然后用歌聲請廚師開門。廚師在內(nèi)用歌聲盤問,故意刁難,謝廚人要用歌聲將廚師所設(shè)難題一一化解,才能進屋。進廚房后就與廚師對歌,送親客唱的歌詞大意是表明來意,表明歉意,請廚師換菜。廚師唱的歌大意是向客人致歉,表示手藝不精,肉未切開。然后互相敬酒,留下禮物,換菜回桌。歌唱對答,韻味十足,體現(xiàn)布依人的禮儀。晚上親朋好友舉辦“夜笙”活動,歡歌笑語共同歡慶這一幸福時刻。
第三天早飯后,主人安排放客儀式,送親客完成一切禮儀后,連同新娘一道返回娘家。離寨時,寨上男女要唱送客歌送出很遠,方依依而別?;槎Y至此結(jié)束。
(五)婚后不坐家制度
新娘返回娘家后,過了一年或半載,男方又安排人來接新娘,叫“走新”。新娘到夫家住個把星期后又回娘家,如此兩次,夫家第三次來接,新娘就不回去了,叫坐家。到此時,夫妻雙方才開始一起生活。
以前從舉行婚禮到坐家一般要一年,有的可以長達三年。一是結(jié)婚時雙方年紀都還小,要有一個適應(yīng)過程。二是新娘要利用這段時間,準備以后生兒育女所用的衣、帽、鞋等。因婚前新娘有空就出外對歌交友、選擇對象,無時間備辦?;楹笮履镆延腥思?,男青年不會再找她唱歌了,才有時間、有心情靜下來做這些婚后準備。
布依族的婚俗文化充滿布依人對文明的向往。布依族利用婚俗文化檢驗布依青年的文化修養(yǎng),教育青年崇尚文明,表現(xiàn)布依族的好客之風,既有趣味,又有意義。
三、結(jié)語
布依族的婚姻習俗是這個古老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一部分,不僅體現(xiàn)了他們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和價值觀念,也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傳統(tǒng)和民族情感。一對布依族新人相識于載歌載舞的“浪哨”,接著,從“討八字”的莊重儀式,到雙方家庭的相互尊重與認可,再到喜堂中的歡聲笑語和鞭炮齊鳴,每一步都充滿了對美好婚姻的向往和祝福。這些習俗不僅規(guī)范了布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行為,也為他們的婚姻生活增添了濃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風情。在未來,我們期待這些珍貴的傳統(tǒng)能夠得到傳承和發(fā)揚,為布依族乃至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增光添彩。
參考文獻
[1] 黃義仁. 布依族民俗志[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
[2] 樊敏. 布依族婚嫁經(jīng)[M]. 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6.
[3] 徐中起. 少數(shù)民族習俗研究[M]. 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
[4] 高其才. 中國少數(shù)民族習俗研究[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5] 韋廉舟. 布依族風俗志[J]. 貴州民族研究,1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