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解決導向”的小學英語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英語學習的語言運用指向,也是語言能力評價的語言運用標準。問題導學法能夠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基于事實進行分析、概括、推理等英語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本文主要闡述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策略,以期對英語教學改革起到借鑒作用。
教師設計購物、點餐、問路等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英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與解決問題。教師設計問題情境時,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情感體驗,減輕學習負擔和壓力,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例如,在Seasons的教學中,一是設計四季劃分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觀察當地的四季變化,從氣溫、天氣、動植物的變化等方面入手,思考并探究“How to divide the four seasons?”的問題,幫助學生明確探究方向。二是設計四季特點的問題情境,教師提出“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g?”“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seasons?”“How do people usually spend their time in each season?”“How do the four seasons affect plants and animals?”等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總結四季的特點,包括春天的微風、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豐收、冬天的雪景等。三是教師提出“What is your favorite season?”“How does the weather change in each season?”“What are some safety tips for outdoor activities in each season?”“How can we enjoy the beauty of nature in each season?”等問題,引導學生分享在四季中最喜歡做的事,如在春天放風箏、夏天游泳、秋天野餐、冬季堆雪人或滑雪等,使其在交流中了解各季節(jié)的特色活動。四是讓學生圍繞“How is the weather in summer? What kind of clothes do you wear?”“How can you choose appropriate clothing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How does the weather affect your choice of clothing?”“What are some fashion trends for each season?”等貼近生活的問題,討論在四季中的穿著。通過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了解不同季節(jié)的氣候特點,學會根據氣候選擇適當的穿著服飾。五是鼓勵學生分享所了解的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與季節(jié)相關的節(jié)日和習俗,教師提出“In which season do peopl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usually celebrate Christmas?”“What are some popular winter festivals or holidays celebrated around the world?”“What is the name of the season when the leaves change color and fall from the trees?”等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各季節(jié)的節(jié)日文化。六是鼓勵學生分享季節(jié)相關的詩歌或故事,深入感受四季的美,為后續(xù)的文本閱讀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也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通過多媒體、實踐活動等手段,創(chuàng)設更加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與思考問題的能動性。
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去思考問題,鼓勵學生發(fā)現與提出問題,強化主人翁意識,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發(fā)展其主動探究精神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困惑,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可加強師生互動,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強化教學成效。
例如,在A party的教學中,一是預習階段:教師提前讓學生預習本課內容,了解聚會的基本詞匯與日常交際用語。課上先讓學生分享預習的成果,提出“What do you think you need to prepare for the party?”“What manners should be observed at the party?”等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并提出“How to choose the right clothes according to the theme of the party?”“What topics are inappropriate at a party?”“How to find common ground by asking questions of others?”等問題。二是聽力練習階段:教師播放與聚會相關的聽力材料,讓學生在聽的同時找出關鍵信息,并圍繞聽力材料提出“Which party preparations are mentioned”“What did he do at the party”等問題。三是閱讀理解階段:教師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引導其提出“What party mann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What else do you need to know at a party?”等問題。四是角色扮演: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角色扮演活動,模擬參加聚會的場景,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出“Someone is late for the party. What should we do about it?”“What to talk about at a party?”等問題。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帶動學生思維的自然過渡。
教師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查找與搜集相關信息,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通過網絡搜索相關信息,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領域,篩選有用信息,確保答案的完整性,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鼓勵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通過交流、討論、協(xié)商,分享彼此的觀點與經驗,共同作出決策,發(fā)展團隊協(xié)作與溝通等能力。
例如,在Our animal friends的教學中,一是教師提出問題鏈,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探究,使其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圍繞主題設計相關問題,包括“What are some examples of animals that we consider to be our friends?”“Why do we consider certain animals to be our friends?”“What are some ways that humans can protect and care for their animal friends?”“How do animals communicate with humans, and how do humans interpret these signals?”“What are some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animal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humans?”等問題,逐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眼界。二是提供問題解決的學習資料,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從中獲取有關文本主題的信息,教師提供視頻或圖片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動物的行為與特點。推薦科普書籍、動物小說等課外讀物,也可以利用動物百科、動物保護網站等途徑,獲取更多有關動物朋友的信息,引導學生高效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如學生在解決“How do different cultures view and treat their animal friends?”的問題時,需要教師提供關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簡要介紹,包括地域、習俗等,使其了解各種文化的特點與價值觀;教師分享寓言故事、神話傳說等與動物有關的文化故事與傳說,讓學生了解在不同文化中動物的形象及象征意義;引導學生查閱各國家與地區(qū)的動物保護法規(guī),掌握各國對動物福利的認識及保護措施;介紹動物節(jié)日、動物祭祀等與動物相關的文化活動,強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對動物的尊重與崇拜等情感。也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討論交流,分享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對動物的看法,使其在交流中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觀點,潛移默化地發(fā)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文化意識。三是小組合作學習,協(xié)同解決問題。如學習小組成員分別扮演動物與人類,扮演動物的學生用動作、表情、聲音等非語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與需求;扮演人類的學生通過觀察與解讀信號,更好地與動物溝通交流。在小組活動中,學生親身體驗并體會如何與動物友好相處。如班級各小組展開關于動物和人類關系的辯論賽,小組分別持“動物和人類可以建立友好關系”“動物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存在誤解和沖突”等觀點。小組成員進行討論與思維碰撞,共同確定辯論觀點與論據,小組在辯論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闡述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通過辯論賽,讓學生深入了解文本的主題內涵。
教師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總結經驗教訓,使其學會如何調整學習方法與策略,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與調控能力,幫助學生在其他學科與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問題。
例如,在Hobbies的教學中,教師會從詞匯理解與句型應用、對話交際、閱讀理解、寫作表達、文化表達、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提出問題。如關于興趣愛好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提出“How do hobbies influence your life?”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并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提出“What are some popular hobbies i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等文化差異相關的問題,提出“What are the hobbie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等閱讀理解相關的問題。學生解決教師提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包括通過回憶所學內容,嘗試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生分析問題的關鍵詞,結合所學知識,通過邏輯推理找到答案;小組討論交流與集思廣益;通過觀察教師的示范、同學的回答與課本中的例句等方式,模仿表達方式,從而有效回答問題;利用課本、現代教育技術等資源查找相關信息,搜集并整理出答案。為發(fā)展學生根據教學內容靈活轉變學習策略的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思問題解決的方法和過程,不斷提高學習質量。一是提供反饋:在學生解決問題后,教師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指出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優(yōu)點與不足,幫助其認識到自己的方法與過程是否合理。二是自我評價:學生通過自我評價,找出可能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空間,有助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三是交流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集思廣益或相互學習借鑒,找出更恰當的問題解決方法。四是比較分析: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示范案例,讓學生對比自己的方法,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過程可以改進的地方。五是實踐改進:讓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嘗試運用更科學的解決方法和過程,切實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解決“What are the hobbie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的問題時,學生首先要認真閱讀文章,理解文本的內容與主旨,找出文中提到的興趣愛好。學生找出“hobby” “l(fā)ike” “enjoy”等與興趣愛好相關的關鍵詞,并在文本中標記出來。在找到關鍵詞后,學生提取并整理活動名稱、人物等與興趣愛好相關的信息,根據提取的信息,分析并歸納出文本中提到的興趣愛好,學生得出答案后與文本內容做比對,檢查答案是否準確。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來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與思維等綜合素質能力。需要教師滲透以學生為主體、生活化教學等現代化教學理念,通過設計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鼓勵學生質疑與提問,讓學生活躍思維;教師指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還要加強反饋和指導,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展開反思,總結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與策略,促使學生用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