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法治教育的發(fā)展進步,高校法治教育已成為培養(yǎng)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重要抓手和主要陣地,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中國的關鍵一環(huán)。當前,內蒙古地區(qū)高校法治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法治教育的目標不清晰、教育內容缺乏科學性、教育方式相對單一。因此,有必要從高校法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出發(fā),立足內蒙古高等教育階段的法治教育現狀,在肯定內蒙古高校法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考察研究,以期能提出符合內蒙古高校法治教育的可行建議。
[關鍵詞] 內蒙古高校;法治教育;法治思維;發(fā)展路徑
[基金項目] 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qū)直屬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青少年法治素養(yǎng)提升研究”(JY20220048);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廳高等教育專項“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yǎng)研究項目”;2020年度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內蒙古地區(qū)中小學法治教育長效機制與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2020MGH016)
[作者簡介] 李敏軒(1995—),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法律碩士,內蒙古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助教,主要從事訴訟法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張莉蔚(1979—),女,內蒙古通遼人,法學博士,內蒙古工業(yè)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法治教育、訴訟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34-0161-04 [收稿日期] 2023-04-04
一、高校法治教育概述
高校法治教育是指高等院校通過國家法治建設中制定好的法律及相關的理論和制度體系為基礎進行教授,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與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法律知識,培養(yǎng)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塑造法治人格。
相比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法治教育,高校法治教育在育人目標維度上更具深化性與指向性,更多側重價值觀教育,更加注重深化學生的法治理念。在教育內容上,高校在前序階段的基礎上層層遞進,從基礎知識擴展到法律體系教育,從法律制度教育進階到法治思維培養(yǎng),且知識的應用性更為明顯。
高校法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對學習、生活過程中一系列基礎性與專業(yè)性法治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為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提供更多具有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和法治政府建設能力的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提高高校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和實質性,提升高校在法治教育中的育人價值[1]。
二、內蒙古高校法治教育現狀
筆者就內蒙古三所高校不同專業(yè)、不同學段的300余名學生發(fā)布了《內蒙古地區(qū)大學生法治教育現狀調查問卷》,現就調查問卷反映的內蒙古高校法治教育現狀分析如下。
(一)內蒙古高校法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1.內蒙古高校學生具備一定的法治思維。大學是學生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覺醒、精神成長的關鍵階段[2],同時也可能因為社會閱歷的匱乏,網絡媒體大量信息的沖擊,在遇到“校園貸”、校園霸凌、電信詐騙、就業(yè)、交友等問題時不知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個別學生甚至可能會盲從一些錯誤信息,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fā)生。所謂的法治思維就是指在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通過對法律規(guī)則、法律原則、法律原理的教授,培養(yǎng)學生用依法辦事的眼光和思路來思考、解決問題。因此,以合法性為出發(fā)點,通過法律基礎知識和基本理念的教育,引導學生在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樹立權利義務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思維是高校法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為此,高校從學生入學時即開設面向全體學生、發(fā)揮基礎作用的通識課程,將法治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在調查問卷中,73.05%的學生認為高校學生整體素質尚好;當被問及“當權益受到侵害時,會做何選擇時”,超一半的學生有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并選擇使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當被問及“法治教育的目的”時,81.56%的學生認為提高法律知識運用能力,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72.34%的學生贊同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法治觀念、預防違法犯罪,這說明內蒙古高校的絕大部分學生具備用法律解決問題且防范犯罪的意識,超一半的學生對自身學校開展的法治教育感到滿意。內蒙古高校長期以來的法治教育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
2.內蒙古高校學生認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據筆者對內蒙古高校學生的觀察,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認識到自身法律知識的欠缺,在被問及“你認為有必要強化自身法律意識和深化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嗎”時,96.45%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他們渴求儲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尤其是能夠解決日常生活糾紛的法律知識。由此可見,內蒙古高校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為學生具備學習法律的主觀能動性并且高度認同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在生活中發(fā)揮法律的作用。
(二)內蒙古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1.目標定位不清晰。就法治教育的受眾群體而言,高校沒有區(qū)分專業(yè)制定不同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目標;就法治教育整體工作而言,欠缺目標階段與層次的劃分,未能合理地制定階段性目標,最終導致高校法治教育缺乏由簡單到復雜、由理論轉化為實踐的教育過程。在目標設置上弱化籠統(tǒng)性和抽象性的法治教育特點,也會進一步影響學生對法治教育內容的接受與理解,難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
2.教育內容缺乏科學性。(1)法治教育內容編排方式不合理。目前,內蒙古各高校僅對法學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法學專業(yè)知識的系統(tǒng)教學,而對于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他們獲取法律知識的主要渠道是依托通識課程,其教學內容僅包括法律基礎知識點和概念,且淡化了法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其中法治教育的課時也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3]。(2)法治教育以法律基礎知識為主,與其他教育內容交叉融合性不強。一方面,法治教育較少涉及法治文化背景的介紹[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法治建設的基礎,只有正確理解法治文化才能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理念及原則,但高校法治教育在此方面較為缺失,這極易使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對規(guī)則的掌握上,很難在價值觀層面有明確的認知。另一方面,法治教育與其他學科也較為割裂,通識課程中的法律知識僅著眼于公共生活、職業(yè)生活和婚姻家庭中的一些簡單的規(guī)制手段,與人文社科其他專業(yè)及自然科學缺少交叉。由此可見,內蒙古高校的法治教育內容目前偏重于簡單、基礎法律知識的灌輸,而法治教育要把目光集中到對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和法治思維的建立上[5],且法學基礎知識在通識課程中占比較少,難以完全支撐對學生法律素養(yǎng)和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
3.教育方式相對單一。法治教育的成果是否能夠內化于心形成信仰,與學校采取的教育方式有直接關系。目前內蒙古高校的法治教育仍停留在通過課堂講授書本知識這一機械、單一的方式。從部分高校的課堂效果來看,教師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受課時、班容量和教學任務的限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互動環(huán)節(jié)設計較少,學生的參與感低,一直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從高校的實踐資源來看,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滿足需求的課外學習機會。大部分高校教授法治知識僅通過課堂單一的平臺,很少走出課堂讓學生感受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當學生被問到“目前的法律學習中存在什么問題”時,46.81%的學生選擇了“較少使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缺少實踐機會”。
三、法治中國背景下內蒙古高校法治教育發(fā)展路徑
(一)明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標
培育與國家建設要求相匹配的積極型法治公民是新時代賦予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使命[6]。針對法學專業(yè)的教育,各高校法學院應當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制定出區(qū)分不同科目、明確詳細的法學人才培養(yǎng)目標,展現專業(yè)性和職業(yè)性的特點。針對非法學專業(yè),應當區(qū)分不同的專業(yè),制定符合特定行業(yè)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目標,并設置針對本專業(yè)的普法必修課,讓普法教育貫穿整個培養(yǎng)階段。此外,民族高校要制定符合民族地區(qū)的法治教育目標,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優(yōu)秀(應用型)、服務于民族地區(qū)(定向型)的法律人才,培養(yǎng)學生處理民族地區(qū)糾紛的能力。
(二)優(yōu)化教育內容
1.發(fā)揮思政類通識課的法治教育功能。2017年6月,教育部在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學生法治教育座談會中強調,要推動高校將法治教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特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框架統(tǒng)籌考慮[7]。這表明,法治教育必然要依托政治課程來開展,對于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其更是普法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就“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治”課程而言,其涵蓋的法律知識較為“單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僅限于書本知識,應當通過明晰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概念,學生確立對中國法律規(guī)范體系的整體性認識。關于法治體系應當著重講解有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學校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等內容,并從立法、行政、司法和守法四個方面說明目前法治中國的運行秩序。通過說明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權利義務邏輯,幫助學生形成法治思維,并能夠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樹立法治信仰。
就“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而言,要探索中國近現代歷史與當代法治中國的融合點,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歷史基本知識串聯(lián)起我國法治建設發(fā)展變遷的歷史,進一步了解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法治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而言,雖然其中有關法治內容有限,但教師可通過對馬克思基本原理的講解,進一步闡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通過對比說明中國民主法治建設道路與西方法治道路的異同,展現中國的法治制度優(yōu)勢,增強學生對我國的法治道路的認同,堅定“四個自信”。
2.探索跨學科的法治教育內容。傳統(tǒng)的法治教育重點教授部門法的調整對象、規(guī)制手段、責任承擔等方式,而法學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離不開與其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的融合、擴展。有必要鼓勵專業(yè)課教師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尋找法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lián)性,在專業(yè)課程中找到契合點,提倡通過課程思政的方式實現專業(yè)課程與法律知識的有機融合,尤其是要將科技法律、生態(tài)法律、網絡法律等內容納入法治教育[4],合理規(guī)劃法治教育內容在各課程教學中的比例,使學生在從事相關領域工作時能夠守法、用法,用法治的思維處理工作與社會中的問題。
3.依學段對法治教育內容做區(qū)分。不同年級學生參加的社會生活內容不同,對法律知識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當學生對“法治教育中應當增加的內容”提出建議時,他們對不同學科均有較大的學習熱情和需求。學校與教師應嘗試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選擇不同的法律基礎內容。對于大一年級的學生,應當側重于憲法知識與民法典相關的教育,使其明確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法律制度;對于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可適當增加一部分訴訟法知識,培養(yǎng)學生“用法”的能力;對于大四年級即將工作的學生,可增加有關勞動法等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內容。如此,借由這些基礎性的行為規(guī)則和法律常識,深化學生對法治理念的理解,然后再運用法律思維指導工作與生活,進而弘揚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養(yǎng)。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改革創(chuàng)新內蒙古法治教育方法,提升教學實效性,改善其高校法治教育現狀,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改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課堂講授是法治教育的基礎與主要方式,但不能只依靠課堂講授,教師要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不斷探索翻轉課堂和混合式課堂來增加師生互動。除了教學模式的轉變外,教師也要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要將案例式教學運用到教學中,尤其是部門法案例教學,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2.重視法治實踐活動的開展。符合法學教育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是理論性和實踐性的有機融合與相互促進,要盡可能地將非日常生活的理論內容回歸大學生的現實生活[8]。因此,高校應當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切合自身需要,有計劃、有規(guī)律、有目的地組織一系列實踐活動,如法治宣傳、普法到社區(qū)、參觀法治展覽等活動。另外,內蒙古地區(qū)高校要充分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發(fā)展能營造民族特色的法治文化氛圍的實踐活動;高校也要充分利用校外的實踐資源,與法院、檢察院、律所、企業(yè)簽訂法治教育基地協(xié)議,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深入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
(四)完善法治教育保障措施
1.加強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有效的法治教育離不開有能力承擔課程任務的教師。對于思想政治通識課程,要對現有的教師,尤其是對未接受過系統(tǒng)法律教育的思政教師進行法治教育定期培訓,使其在思想政治專業(yè)的基礎上,更新相關法學知識,掌握最新的法治教育理念。
對于法學專業(yè)課程,除了應當聘任具備法學專業(yè)背景的教師外,要發(fā)展兼職教師聘任制度,選聘內蒙古地區(qū)實務經驗豐富的法官、檢察官、律師來擔任課程的兼職教師,定期給相關教師開展講座,解決教師法律知識不完善、法治教育理念滯后的問題??紤]到民族地區(qū)高校的特殊性,承擔授課任務的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實務經驗外,也應當熟悉民族文化,或者具備在民族地區(qū)生活的經驗,最好具備從事民族類司法實踐的經歷。
2.建構多方合力育人的法治教育體系。家庭與社會在法治教育中起著啟蒙作用,與社會氛圍和家庭觀念相比,高校的法治教育更早地對學生的法治思維有塑造作用,因此高校在實施法治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家長的支持和與社會各界的合作。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可構建以高校為中心的多方位教育平臺,既整合政府與社會的教育資源,也注重與家庭的經驗交流,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塑造法治人格。
參考文獻
[1]劉智標.“法治中國”背景下高校法治教育的發(fā)展研究[J].教育現代化,2020,7(30):97-99.
[2]譚乾權,倪培強.大中小學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47):57-61.
[3]申富倩.新時代青海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實踐研究[D].西寧:青海大學,2021.
[4]姚明敏.高校法治教育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22,8(17):89-92.
[5]盧野,彭鐘敏.全面依法治國與高校思修課改革: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法思想的融入為視角[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6(4):13-19.
[6]王凱麗,陳樹文.新時代大學生法治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9):57-60.
[7]教育部召開深入推進高等學校學生法治教育座談會[EB/OL].(2017-06-06)[2023-03-0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706/t20170606_306549.html.
[8]李麗昕.大學生法治教育生活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35(1):44-47.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w-based China”: Taking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LI Min-xuan, ZHANG Li-wei
(School of Humanit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8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education in China, leg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int and main posi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legal literacy, which is the key part of constructing a society and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leg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our district, such as unclear goals for legal education, lack of scientific content, and relatively single educational method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art from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leg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tage in Inner Mongolia, while affirming that the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ner Mongolia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in line with the leg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ner Mongolia.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Inner Mongolia; rule of law education; the concepts of rule of law; development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