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為一種具備感染力和啟迪性的藝術形式,對幼兒的大腦發(fā)育有著直接且積極的影響,它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幼兒的節(jié)奏感、樂感和創(chuàng)造力。幼兒正處于認知發(fā)展的初級階段,他們更傾向于通過具體直觀的事物構建知識體系。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幼兒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音樂欣賞教學模式應趨向于生活化、故事化和形象化。教師應嚴格遵循《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關于“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的要求,將指南精神融入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利用日常生活場景,借助情感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并借助具象化的教學元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文章結合具體案例,探討了生活化、故事化、形象化這三種幼兒音樂欣賞教學模式的建構策略,以供參考。
一、生活化的幼兒音樂欣賞教學模式
(一)引入生活素材,對接先前經驗
杜威倡導“教育即生活”與“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主張教育應當源于生活,為生活服務。這一理念可應用于幼兒教育領域,強調教師引導幼兒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進行互動,幫助他們逐步構建知識體系。
具體而言,自然界中的鳥鳴、雨聲等,日常生活中車輛行駛的嘟嘟聲、廚房用具的操作聲等,均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這些聲音不僅能觸發(fā)幼兒的記憶與情感共鳴,還能賦予音樂欣賞教學更為深刻的生活內涵和實際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巧妙利用這些生活元素,引導幼兒回憶并描述自己在家中聽到的各種聲音,鼓勵他們嘗試模仿這些聲音。
以《我的好媽媽》這首歌曲為例,教師可以先采用啟發(fā)式提問,引導幼兒回憶與母親溫馨的互動瞬間,如“當媽媽結束一天的勞動返回家中時,你們是如何向她表達歡迎的”,以激活幼兒的記憶,激發(fā)他們關于與母親互動的情感聯(lián)想。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分享各自的經驗,如幫助媽媽提包、給予溫暖的擁抱或簡單的一句“歡迎回家”。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聆聽《我的好媽媽》這首歌曲的旋律,強調歌曲中蘊含的溫馨與親切感,對幼兒說:“歌曲的旋律和歌詞可以幫助我們表達對媽媽的愛?!痹诖嘶A上,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嘗試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輕輕拍手或輕微搖擺身體,通過身體語言與音樂節(jié)奏產生共鳴,深入體會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同時,教師可以逐句解析歌詞的深層內涵,幫助幼兒深入理解歌詞背后的情感色彩。例如,在解釋“媽媽媽媽快坐下”這句歌詞時,教師可以告訴幼兒這是孩子關愛母親的體現(xiàn),并進一步詢問他們:“你們有沒有為媽媽做過類似的事情,比如為她準備一個舒服的座位或為她端上一杯水?”通過這樣的問題,教師能引導幼兒將自身經歷與歌曲情感相結合,從而加深他們對歌曲主題的理解。
(二)利用生活資源,豐富音樂欣賞活動
生活化教學強調借助日常經驗的具體感受啟迪和教育幼兒。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樣化的生活資源,引導幼兒將廚房的鍋碗瓢盆作為打擊樂器,或在戶外活動中利用樹枝與石頭制作簡易樂器,從而豐富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選擇符合幼兒年齡與認知水平的生活資源,并依據(jù)其特點設計音樂欣賞活動,從而確?;顒臃稀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的要求。
以《客人來了》這首兒歌為例,教師可以搜集并整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待客用品,作為實體教學資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迎客區(qū)”,并在此區(qū)域內布置一張餐桌,并在桌上擺放合適的道具,如塑料茶壺、杯子、托盤等,同時放置一些干花和布偶作為裝飾,以模擬真實的待客環(huán)境。隨著音樂的響起,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圍坐在精心布置的“客廳”中,親自為他們演唱歌曲,并在演唱過程中輔以手勢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并學習相關動作。在唱“倒上一杯茶”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玩具茶壺倒茶給同伴,而接收者則要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感謝,如“謝謝,茶很好喝”。這一過程不僅能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還能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此外,在每輪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觀看的幼兒評價表演者的動作,如詢問他們“你覺得他/她倒茶的動作怎么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幫助幼兒學會觀察與學習禮儀規(guī)范,并鼓勵他們表達個人的感受與看法。
二、故事化的幼兒音樂欣賞教學模式
(一)結合故事情境,感受樂曲氛圍
布魯納提出了“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他認為學習應當是一個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并提出新知識應被巧妙融入富有意義的文本情境中。在此框架下,故事作為一種載體,能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在沉浸于故事情境的同時,加深對音樂內容的領悟。因此,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挑選那些與音樂作品聯(lián)系緊密的故事,引導幼兒步入故事的世界,讓他們感受音樂與故事情境之間的共鳴。
以《表情歌》這首歌曲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變臉娃娃”在各類情境中變換表情的故事,使其貫穿整個音樂欣賞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先講述如下故事內容:“在一個美麗的小鎮(zhèn)上,有一家充滿奇趣的玩具店,店內藏著一個非同尋常的娃娃——‘變臉娃娃’。這個娃娃擁有一項奇妙的能力,它能根據(jù)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即時變換自己的面部表情。一天,‘變臉娃娃’離開了溫馨的玩具店,踏上了充滿未知的探險旅程。它先來到了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公園,只見一群孩子正在無憂無慮地嬉戲。看到這一幕,娃娃內心充滿了喜悅,臉上也隨之綻放出燦爛的笑容?!贝藭r,教師可以播放《表情歌》中的“我快樂,我快樂,我就拍拍手”段落,引導幼兒伴隨著節(jié)奏拍手,模仿娃娃的快樂表情,并共同探討娃娃為何會感到高興。隨后,教師可以繼續(xù)講故事:“‘變臉娃娃’在公園的一角看到一個小朋友因地面太滑而不慎摔倒,痛得號啕大哭。這一幕讓娃娃心生憤慨,它的臉上浮現(xiàn)出憤怒的神色?!贝藭r,教師可以播放《表情歌》中的“我生氣,我生氣,我就噘噘嘴”段落,鼓勵幼兒模仿娃娃生氣時噘嘴的樣子,并通過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理解娃娃憤怒的原因及如何恰當表達這種情緒。最后,教師可以講述如下故事情節(jié):“當‘變臉娃娃’踏上歸途時,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由于四周沒有遮蔽物,娃娃顯得格外焦急,它的臉上表現(xiàn)出慌張與不安?!贝藭r,教師可以播放歌曲中的“我著急,我著急,我就跺跺腳”段落,引導幼兒按照相應的節(jié)奏一起跺腳,切身感受娃娃的焦慮情緒,并引導他們學會運用身體語言表達內心的情感。
(二)基于故事線索,開展扮演游戲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音樂和故事相結合,讓幼兒更加深入地感受音樂作品中的各種元素。同時,教師可以穿插導向性問題,引導幼兒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從而切實增強音樂欣賞教學的效果。
以《迎春花》這首歌曲為例,教師可以先介紹故事背景:“在冬日的尾聲,迎春花悄然蘇醒,發(fā)現(xiàn)公園中的其他花朵依舊沉浸在夢鄉(xiāng)之中。它毅然決定,用它的小喇叭,奏響春天的序曲,喚醒沉睡的一切?!彪S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欣賞《迎春花》這首歌曲,重點關注歌詞“它是公園小號手,迎著春天吹喇叭”。為了讓幼兒沉浸在故事情境中,教師可以準備迎春花圖案的帽子和簡易的喇叭道具,引導幼兒參與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輪流戴上迎春花帽子,手握喇叭,模仿迎春花吹響春天的號角,迎接春天的到來。這樣的角色扮演活動能讓幼兒更好地體驗歌曲的意境,加深他們對歌曲情感的理解。
三、形象化的幼兒音樂欣賞教學模式
(一)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調動多重感官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手段正逐步多元化,特別是在幼兒教育領域,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已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驅動力。它不僅增強了教學的互動性,還為幼兒教育開創(chuàng)了前所未有的體驗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工具,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音樂教學內容,使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具體直觀,從而打造沉浸式的音樂欣賞課堂,為幼兒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學習體驗。
以《蝴蝶花》這首歌曲為例,其旋律生動,歌詞描繪了自然景象。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營造能夠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乃至觸覺體驗的課堂氛圍。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參照表1設計課堂教學活動。
(二)開展遷移實踐,增強教學效果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利用形象化手段開展教學活動,能幫助幼兒更容易地掌握知識與技能,增強幼兒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借助形象化的客觀載體,將課堂上積累的欣賞體驗與技能靈活遷移至新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促進幼兒實現(xiàn)從課堂學習環(huán)境向真實情境的知識遷移。
以《六一兒童節(jié)》這首歌曲為例,教師可以準備一系列與該節(jié)日緊密相關的圖片,如氣球、彩帶、兒童游戲場景等,借助這些生動形象的圖片為活動拉開序幕。隨后,教師可以播放《六一兒童節(jié)》這首歡快的樂曲,引導幼兒在聽音樂的同時細致觀察這些節(jié)日圖片,將音樂中的不同音符、節(jié)奏與眼前所見的圖片進行匹配。教師還可以準備彩色紙張、水彩筆、彩色粉筆等繪畫材料,激發(fā)幼兒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鼓勵幼兒根據(jù)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創(chuàng)作出獨一無二的節(jié)日畫作。在幼兒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幼兒運用明亮的色彩展現(xiàn)節(jié)日的歡樂與活力,同時運用各種線條表現(xiàn)音樂的節(jié)奏與韻律之美。通過參與這種活動,幼兒不僅能在音樂的海洋中盡情暢游,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還能通過繪畫這一藝術形式深入理解音樂元素,實現(xiàn)音樂知識的多維度應用與遷移。
結語
在幼兒音樂欣賞教學中,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使幼兒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探索音樂,應用故事化的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幼兒對音樂的情感共鳴,應用形象化的教學模式能幫助幼兒更直觀地理解音樂概念。教師應綜合運用這些模式,設計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幼兒在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實現(xiàn)情感、認知的發(fā)展,從而提高幼兒的音樂感知與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中區(qū)橫涇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