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高中地理教學要以培養(yǎng)學生地理實踐力為目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因此,作為教師,要貫徹新課標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筆者在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有效實踐項目式教學。
項目式教學是指教師以教材中某一章節(jié)或某一課時的內容為主體,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方案設計、結果總結,最后進行成果分享的一種教學模式。項目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項目為主線,使學生親身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從而有效地貫徹新課標要求,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做好準備工作
為了有效地開展項目式教學,教師在教學前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首先,教師在分組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分層教學的方式,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小組,并為其布置不同難度的任務。其次,選出組長,并對小組內成員進行合理分工。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與實踐能力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并讓其以小組為單位對校園內的植物進行觀察,并結合相關資料,總結出不同植物所具有的特點。這樣,學生帶著任務進行學習,在提高責任心的同時,也提升了項目式教學的效率。
二、設計合適任務
項目式教學是以項目為主線,旨在rkTg9Cr62m3nnbr6c4yuweJmEcMSigU57U4kxdbBBs4=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項目式教學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學習水平與興趣愛好,設計出既符合生活實際又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任務。除此之外,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所掌握的地理知識,圍繞項目主題進行探究。這樣,不僅可以提升項目式教學的質量與效率,還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氣》時,教師可以根據(jù)項目主題,圍繞大氣的組成、大氣的垂直分層、大氣的受熱過程等方面設置項目任務。比如: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在不同層面,大氣的特點是什么?大氣受熱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這樣,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了項目式教學的效率。
三、進行合理分工
為了保障項目式教學的順利進行,使每位學生都能夠通過項目式教學有所收獲,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時要加強對學生信息甄別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快速甄別自己所獲取的信息,從而獲得有效的參考數(shù)據(jù)。另外,教師在鼓勵學生探究時,既要幫助學生擺脫思想上的束縛,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又要確保學生探究的方向準確無誤,以確保項目式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冊第四章《地球上的水》時,教師在開展項目式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工,如:資料員負責搜集地球上的水資源分布信息、小組成員共同將信息進行提煉與總結、記錄員對小組的結論進行整理、匯報員進行分享。
四、及時評價反思
為了提升項目式教學的質量,教師在進行項目式教學的過程中要開展全方位、多樣化的發(fā)展性評價。在教學結束之后,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缺點。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態(tài)》時,在學生匯報探究成果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對其進行評價,并說出其中的優(yōu)缺點、有什么改進建議。另外,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組內評價,針對本次探究活動中小組成員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使學生發(fā)現(xiàn)其在探究過程中的長處與不足,從而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項目式教學的質量。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xiàn)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高中地理教師在開展項目式教學時,首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圍繞教學內容設計項目主題,并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其次,對學生的成果給予積極評價。最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以提升項目式教學的效果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