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互動性教育體系護理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7月31日少兒心理科收治的60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和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組采用互動性教育體系護理;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自我管理能力、疾病應對方式[采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服藥依從性。結果: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低于護理前(P<0.01),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疾病自我管理與共性管理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1),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兩組SCSQ中積極應對評分高于護理前(P<0.01),消極應對評分低于護理前(P<0.01),且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而言,在自我管理中應用互動性教育體系護理可緩解其負性情緒,強化患者的自我效能,使其積極應對疾病,主動接受治療。
【關鍵詞】青少年;抑郁癥;自我管理;互動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5.055" 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5-0162-03
相關調查數(shù)據顯示,我國青少年的抑郁癥發(fā)病率在1.8%~7.8%,且近年來,受生活、學習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發(fā)病率還在逐年升高,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受到該疾病的危害[1]。抑郁癥的主要表現(xiàn)為持久性的心境低落、悲觀、絕望等,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xiàn)自殺的意念或行為,且病情容易反復,患者及家屬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均受到巨大影響[2]??挂钟羲幬锸悄壳芭R床用于青少年抑郁癥治療的主要方案,但抑郁癥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fā)作,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較差,會在很大程度影響其自我管理效能,降低其治療依從性,導致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受限。因此,臨床認為,治療期間配合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護理,激發(fā)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讓其主動、積極地應對疾病與治療,對疾病康復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3]。目前,關于互動教育方面的護理還處于探索階段,以往所用的常規(guī)教育形式單一,缺乏主觀助力,被動性過強,實用效果欠佳。而互動性教育體系則是一種新的護理模式,強調用問題為教育指引方向,近幾年在康復醫(yī)學教育得到廣泛應用,但關于其用于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較少[4]。2022年3月1日~2023年7月31日,我們將互動性教育體系護理應用于少心理科收治的30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中,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少兒心理科同期收治的青少年抑郁癥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青少年抑郁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歲;③意識清楚,自我表達能力良好者;④研究詳細內容已告知本人及(或)家屬,并征得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如精神發(fā)育障礙、人格分裂等;②患者對于某種藥物有明顯的依賴性;③認知功能障礙,無法正常交流者。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和研究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2~17(15.11±1.24)歲;病程6個月~4年,平均(2.23±0.55)年;受教育程度:小學5例,初中11例,高中14例。研究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13~17(15.15±1.27)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26±0.58)年;受教育程度:小學4例,初中11例,高中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模式。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對患者及家屬開展常規(guī)健康教育,內容涉及致病因素、危害、治療方式及預后等,讓其對疾病產生正確認知;講解日常飲食注意事項,同時進行睡眠及遵醫(yī)用藥指導;出院前,將復診時間告知患者,同時告知居家后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
1.2.2 研究組 以對照組護理內容為基礎,再采用互動性教育體系實施更精細的護理。①確立互動形式:分別采用網絡與現(xiàn)場互動教育形式對患者展開護理,時間為4周,于科室內抽取4名臨床經驗豐富,且受過專業(yè)培訓的護理人員組建護理小組,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確立教育護理方案,明確主題后,圍繞主題制訂詳細內容,最后以患者情況為依據,制訂出完整的教育方案。②線上互動式教育:建立微信群,讓患者及家屬均進入群內,每天安排護理人員開展線上互動,為患者提供咨詢服務,周一、周五選擇晚間1 h,組織患者參與群內互動教育,設定每次活動的主題,于群內以主題為核心進行討論分析,讓患者輪流提出問題,而護理人員針對問題詳細進行解釋。微信群設置打卡功能,要求患者每日打卡,確?;颊呔e極、主動地參與互動,若有特殊原因,確定無法參與互動教育,隔天于群內補簽,由護理人員單獨進行教育。③現(xiàn)場互動教育:患者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每個月隨機抽取1 d或2 d于病房內組織患者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活動主題設定為“心有千千結”,活動時間≤60 min,圍繞活動主題與內容,采用歡樂音樂、搞笑短視頻等多樣化方式,激發(fā)患者的興趣,再慢慢進入教育主題,可選取2~3例患者開展現(xiàn)身說法,分享自身從患病到積極配合治療的心態(tài)轉變、自我管理經驗及居家或者是回歸正常與學習后的心得,讓其他患者對疾病康復更有信心。教育活動接近尾聲時,以當月線上互動教育中出現(xiàn)的典型問題為主題進行講解,同時介紹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對策。依據患者的理解能力,為其推薦一些與抑郁情緒的緩解有關的書籍,也可以由患者分享對自己有幫助的書籍,并與其他患者分享讀書心得體會。
1.3 觀察指標 ①負性情緒:護理前及護理4周后,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5]進行評估,SDS 涉及項目20條,總分0~80分,≥53分即認定有抑郁情緒,高分值代表抑郁情緒嚴重,Cronbach′s α為0.877。SAS包括項目20條,總分0~80分,≥50分即認定有焦慮情緒,高分值代表焦慮嚴重,Cronbach′s α為0.891。②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管理能力測定量表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價,內容涉及疾病自我管理、共性管理2個部分,每個部分總分86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量表Cronbach′s α為0.922。③疾病應對方式:選取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6]評估,包括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兩個部分,積極應對部分評價項目12條,總分36分,高分值代表面對疾病的積極心理良好;消極應對部分項目共8條,總分24分,高分值代表消極心理更強。該問卷Cronbach′s α為0.926。④服藥依從性:采用服藥依從性評定量表(MARS)[7]對患者進行評價,設有選擇題10個,“否”計0分,“是”計1分,7~10分、4~6分及0~3分各代表完全依從、基本依從及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shù)+基本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877。以上評估需在家屬協(xié)助及配合下完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護理前后SCSQ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護理后服藥依從性比較 見表4。
3 討論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近年來,該病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抑郁癥具有病程長、病情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隨著病情的進展,患者的自我質疑、悲觀等負性情緒會越來越嚴重,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xiàn)自殺意念與行為[8]。藥物是目前臨床治療青少年抑郁癥的主要方式,可以控制患者的病情進展,但想要實現(xiàn)疾病的康復,需要患者長期遵醫(yī)用藥,而由于發(fā)病后,患者的執(zhí)行能力、記憶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損傷,加上對疾病認知度不足,導致大部分患者應對疾病的消極心理較嚴重,服藥依從性相對較低,導致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臨床認為,對于青少年抑郁癥而言,除了常規(guī)治療外,加強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讓患者正確認知疾病與治療,借助認知改變心理與行為,強化患者對疾病與社會的心理適應能力,充分激發(fā)患者的自我效能,將其被動遵醫(yī)行為轉化成為主動行為十分必要[9]。但常規(guī)健康教育護理模式單一,內容片面,且缺少針對性的推動力量,僅能幫助患者初步認識疾病與治療,對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強化作用卻并不明顯,整體護理效果不夠理想,需要更加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有越逃w系則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強調采用科學的信息傳播與行為護理向患者普及更全面、更深層的疾病與治療知識,該教育體系將互動模式劃分為網絡互動與現(xiàn)場互動2種模式,網絡互動以網絡作為傳播媒介,組織患者構建微信群,定期于群內講解疾病與治療等相關知識,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護理人員可在群內為患者解答疑問。而教育傳播的方式除了文字指導外,還可以引入視頻、圖片等更生動形象的方式,更便于患者理解,全面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能力,激發(fā)其自我管理效能,積極主動地遵醫(yī)用藥,提升疾病治療的整體效果[10]。
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護理后,研究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疾病自我管理與共性管理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研究組疾病積極應對、消極應對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服藥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互動性教育體系護理可以緩解青少年抑郁癥患者的負性情緒,強化其自我管理效能,促使其以積極心態(tài)應對疾病,主動遵醫(yī)服藥。究其原因:抑郁癥是一種情感性疾病,治愈需要極長的時間,且易反復發(fā)作,青少年患者易在反復發(fā)作中不斷出現(xiàn)自我懷疑、悲觀等負性情緒[11]。而互動性教育體系護理可以給予患者正確的引導,采用網絡互動、現(xiàn)場互動聯(lián)合教育的方式給予其持續(xù)的監(jiān)督與護理,通過微信群為患者建立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互動交流的平臺,定期在群體進行疾病知識的教育,同時分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健康管理的措施,再借助共性問題與患者商討,充分激發(fā)患者的自我效能[12]。通過現(xiàn)場互動讓患者之間進行經驗、心得分享,增強其對疾病康復的信心,意識到遵醫(yī)行為的重要性,讓患者在互動交流、書籍閱讀中正確認知疾病,從內心深處積極面對疾病與治療,強化其自我管理能力,積極依從用藥、護理等干預服務,最大限度發(fā)揮藥物與護理的作用,促進其疾病康復。
綜上所述,以互動性教育體系對青少年抑郁癥開展護理,能夠緩解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強化其自我管理效能,以積極態(tài)度應對疾病,主動配合治療,從而提升疾病療效。
參 考 文 獻
[1] 吳艷茹,肖澤萍.青少年抑郁癥與應激相關的病因研究進展[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6,18(5):297-299.
[2]何芬蘭,楊春雷.病房管理模式對抑郁癥的康復作用[J].內科,2008,3(5):762-764.
[3]王永紅.抗抑郁藥物聯(lián)合心理治療在抑郁癥臨床治療中的臨床價值分析[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3,21(6):71-74.
[4]關春蘭,許春花,卜楊瑩.互動性教育體系護理在青少年抑郁癥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yī)藥導報,2023,20(19):190-193.
[5]姜小琴,楊開仁,鄭利鋒,等.首發(fā)老年抑郁癥臨床特征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5,17(11):1904-1905.
[6] 王梅,楊開仁,金龐.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郁癥患者疾病認知、心理健康水平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9,57(1):83-86.
[7]張萍,栗克清,司天梅.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負擔及其與服藥依從性的關系[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8(2):129-133.
[8]葉大軍.青少年抑郁癥與社會工作介入[J].中國校醫(yī),2008,22(5):595-596.
[9]蔣春燕.健康教育聯(lián)合心理護理干預對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庫(全文版)醫(yī)藥衛(wèi)生,2021(12):291-292.
[10]趙丹君,傅紅,鄒丹.社會信息支持聯(lián)合家庭情感支持雙重干預對產后抑郁癥患者抑郁程度、母嬰互動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19):3636-3641.
[11]李佳靜,唐賽雪,于成,等.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康復(健康家庭),2022,(35):37-40.
[12]陳蕓,高月紅,邱海燕.互動式教育模式在提高抑郁癥患者自我護理行為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24):2247-2250.
本文編輯:董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