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活動作為幼兒安全教育的活動載體,對幼兒的身體素質加強、安全技能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戶外活動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需要教師做出科學應對。在組織戶外活動時,教師要從確立戶外活動內容、精選戶外活動形式、優(yōu)化戶外活動組織、創(chuàng)設戶外活動環(huán)境、強調戶外活動保護、統(tǒng)籌戶外活動功能等角度入手,營造安全、生動的學習氛圍,構建安全性更強的戶外活動課程體系,讓幼兒在安全的學習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戶外活動資源豐富,教師要結合幼兒的興趣愛好、體能基礎、成長需求、認知水平,以及園內的軟硬件設施基礎等,借助多種渠道搜集、篩選戶外活動教學內容,構建趣味性、安全性更強的教學體系,激發(fā)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的思維習慣和學習方式不同于成年人,教師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探尋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內容,創(chuàng)設趣味故事、影視場景、動畫情境等,借助多元化情境啟迪幼兒學習思維,引導幼兒順利進入學習程序。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體協(xié)調性不同,教師在戶外活動內容選擇時,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精選適宜的活動內容,以提升活動安全系數(shù)。例如,用樹樁搭建的“梅花樁”游戲,大班幼兒可以在樁上相對自如地行走,而小班幼兒平衡性不太好,容易掉下來。為了避免幼兒受傷,教師在游戲設計時,應選擇邊角打磨好的木樁,避免木樁的倒刺刮傷幼兒,并在木樁四周鋪上泡沫墊,提高游戲的安全性。又如,用啞鈴設計“負重前行”游戲時,不同幼兒能承受的重量不同,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選擇重量適宜的啞鈴,避免幼兒在運輸過程中發(fā)生危險。比如,用汽車廢舊輪胎設置情境游戲或障礙跑時,教師也要根據幼兒的身高和活動特點,選擇適合尺寸的輪胎,為幼兒進行探索性學習活動提供安全保障。再如,在“投壺”游戲中,將鋒利的箭支替換為廢紙團,以垃圾桶或紙筐代替壺,在提升幼兒活動安全的同時,增加了幼兒投中的概率,自然能夠激發(fā)幼兒戶外活動的學習興趣。
幼兒對一成不變的活動內容參與興趣較低,教師可以為戶外活動適當留白,提供安全性較高的低結構材料,鼓勵幼兒利用這些材料創(chuàng)造不同的游戲。幼兒的想象力豐富,在開放性的情境中能夠按自己的想法創(chuàng)造出更多不同的游戲內容和游戲方式,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教師將幼兒創(chuàng)造的游戲進行串聯(lián),篩選安全性較高的游戲內容,形成一套完整的游戲路線,組織幼兒完成游戲任務,在提升戶外活動趣味性的同時,有效鍛煉幼兒的平衡性、柔韌性、敏捷性和體能。
幼兒的好奇心重、求知欲強,且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明確不同事物、事件所存在的危險性,若教師不加強管控,較易發(fā)生安全事件。戶外活動形式具有多樣性,有單人活動項目,也有多人合作項目,不同項目中也有不同體育器械的應用,會造成危險的因素較多。教師要精選戶外活動形式,適時在活動中滲透安全保護內容,逐步強化幼兒安全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為其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小班幼兒的身體平衡性較弱,在組織平衡木相關活動前,為了鍛煉幼兒的平衡性和團隊合作意識,教師可以組織“毛毛蟲搬豆子”游戲。在一定距離外放一些皮球作為“豆子”,將幼兒分為若干“搬豆子”小組,小組內讓第一個幼兒直立行走,雙手扮演毛毛蟲的觸角,后面的幼兒彎腰行走,并雙手抱住前面一位幼兒的腰,扮演“小毛毛蟲的身體”,以小組為單位來回“搬豆子”,看哪一組的全部成員最先搬完所有“豆子”。幼兒對競賽性活動有較高參與熱情,能夠主動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鍛煉身體平衡、行走速度、團隊默契等。大班幼兒已經能夠在平衡木上平穩(wěn)行走,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利用抽簽的方式確定兩名幼兒扮演“雞媽媽”和“老鷹”,要求“雞媽媽”帶領一群“小雞”過平衡木,如果“小雞”不小心掉下平衡木,需要快速返回出發(fā)點重新通過,“老鷹”伺機捕捉掉落的“小雞”,“雞媽媽”則觀察“老鷹”和“小雞”的動向,及時給予提醒和保護,活動氛圍濃厚。
競賽活動、游戲活動、合作活動、扮演活動等,都是幼兒戶外活動中常見的活動形式。教師以幼兒熟悉的“排排走”和“老鷹捉小雞”游戲活動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戶外活動形式,有效保護幼兒戶外活動的主動性。在競賽類游戲中,容易出現(xiàn)推搡、擁擠的情況,教師對此要有理性分析,在活動前、中、后適時滲透安全內容,根據活動進展普及安全知識,提醒幼兒保護自身安全。
幼兒的安全保護意識不足,在戶外活動中容易出現(xiàn)器械操作不當、同伴打鬧等安全問題。為了提升幼兒的安全保護意識,教師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摒棄傳統(tǒng)的單純知識灌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戶外活動組織,在活動中融入安全教育知識,引導幼兒在游戲實踐中內化安全知識,幫助幼兒獲得更為深刻的學習體驗。競賽活動、角色扮演、情景再現(xiàn)、案例分析、安全歌曲等,都是培養(yǎng)幼兒安全保護意識的有效途徑。
例如,教師在組織“踢毽子”的戶外活動時,對接幼兒的實際體能水平,以“同組異質”的原則將幼兒分為若干小組,組織幼兒兩兩小組之間進行踢毽子對抗賽。規(guī)則是:兩個小組各自占據一方區(qū)域,向對方區(qū)域內踢毽子,每局各小組踢一次,若落到對方區(qū)域內,本方小組加1分,若出界或落在本方區(qū)域內,則對方小組加1分,先獲得10分的小組獲勝。小組成員拿到毽子后,可以選擇直接踢到對方區(qū)域,也可以選擇小組內傳遞再踢到對方區(qū)域。為了讓幼兒更快速地了解游戲規(guī)則,教師讓兩名幼兒進行演示,并講解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安全隱患,以及注意事項,讓幼兒了解自我保護的重要性,培養(yǎng)幼兒安全保護意識。在幼兒了解規(guī)則和注意事項后,教師組織幼兒有序開展競賽活動,并在每兩組競賽后為其他小組的幼兒預留戰(zhàn)術討論時間,引導其從觀看比賽中汲取經驗,強化幼兒戶外活動學習目標性。
“踢毽子”的戶外活動規(guī)則簡單,幼兒能夠快速理解并主動參與到活動之中。幼兒通過觀察比賽狀況、本方實踐操作、討論應對方法、配合傳遞毽子、反思失誤之處等操作,獲得更為立體、深刻的實踐學習體驗,在團隊配合下完成對抗賽。在競賽活動組織時,教師有意識地強調游戲規(guī)則和注意事項,引導幼兒建立規(guī)則意識和安全意識,激發(fā)幼兒參與競賽游戲的欲望。
戶外活動環(huán)境若布置不當,容易出現(xiàn)安全隱患,教師要仔細觀察活動環(huán)境,及時調整擺放不當?shù)牟牧?、道具、器械、裝飾物等的位置,完善安全保護措施,提升幼兒參與活動時的安全性。花壇四周的柵欄、路緣石等不能移動的物品,其轉角處有尖銳的邊角,存在安全隱患,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思考、討論,并為他們演示這些物品可能對人造成哪些傷害,讓幼兒對戶外活動環(huán)境有更清晰的認知。
戶外游戲場地在雨后或是澆灌綠植后,地面容易出現(xiàn)積水現(xiàn)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教師帶領幼兒來到積水旁,和幼兒共同討論解決方案。有的幼兒認為可以在水坑邊放個警示牌,提醒人們小心滑倒;有的幼兒說,可以用超大個的海綿把積水吸干;有的幼兒覺得自己路過時繞開些走就安全了;有的幼兒提醒大家在積水附近不要打鬧,避免誤踩進水坑;有的幼兒想用大吹風機把水坑的水吹干;有的幼兒建議大家挖土將水坑填平等。許多幼兒的想法充滿想象力,但指向性明確,都是解決安全隱患的辦法。教師以此為教學契機,組織幼兒開展手工制作活動,用鮮亮的顏色制作顯眼的警示牌,告知人們此處有積水,并制作一些腳印的防水貼紙,指引人們行進路線,遠離水坑。完成戶外活動場地的布設后,教師和幼兒做好約定:進出場地時按順序排隊,沿小腳印指引行進,并要求幼兒相互監(jiān)督。這樣一來,幼兒能夠主動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并承擔起監(jiān)督他人的責任。
戶外活動場地中的裝修、布置和戶外活動程序中的肢體觸碰、器械使用等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危險因素,而一味地隱藏危險因素不是保護幼兒的明智之舉。教師要具備引導意識,在戶外活動中適時滲透安全知識,并帶領幼兒直面這些安全隱患,為幼兒營造直觀、真實的安全教育情境,引導幼兒思考、討論如何自我保護、保護他人和如何規(guī)避這些風險,讓幼兒在連貫性的安全教育中建立安全觀念、提升安全技能。
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技能欠缺,往往不能科學、合理地解決游戲活動中出現(xiàn)的安全問題,并且自主學習意識較弱,對枯燥、單一的安全知識不感興趣。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戶外活動中不融入專項安全演練活動,針對戶外活動、日常生活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設計主題明確的演練活動,構建系統(tǒng)性安全保護課程體系,讓幼兒在特定的訓練中提升安全技能。
例如,組織“原地向上縱跳拋物”活動時,教師與幼兒一起將美工活動剩下的邊角料或廢舊報紙之類的紙張通過撕、剪等操作,制作成各種形狀的“雪花”,要求幼兒手持“雪花”向上縱跳的同時,將其拋向空中,并盡力接住落下的“雪花”,比一比誰拋得更高、接得更準、接住的次數(shù)更多。幼兒積極加入拋、接游戲,場地“雪花飛舞”,活動熱情高漲。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表現(xiàn),進一步展開“風與雪”的游戲,要求一位幼兒搖動鈴鼓,扮演“風婆婆”,其他幼兒根據鈴鼓速度、音量的變化,在場地內拿著“雪花”慢走、慢跑、快走、快跑等,伴隨著漸弱的鈴鼓聲慢慢原地蹲下來。在游戲結束時,教師做著掃雪的動作扮演“掃雪人”,幼兒扮演“小雪花”,掃到哪片“小雪花”,哪個幼兒就把自己拿的“雪花”放入收納箱,留作下次用。整個活動中包含跑、跳等較劇烈的運動,部分體力較弱的幼兒不能全程參與,為了避免發(fā)生碰撞、踩踏等意外,教師將其安排在外圍或劃分不同的小組區(qū)域,確保戶外活動安全、順利地推進。
總之,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對于枯燥的安全知識學習不感興趣,如果只靠文字和視頻學習,安全教育收效甚微,不利于其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不同幼兒的認知水平、體能基礎存在差異,面臨的安全情況也不相同,教師要科學分析不同幼兒群體的差異性,關照幼兒的現(xiàn)實情況,給出不同的教育引導,引發(fā)幼兒的情感共鳴,促使幼兒自然理解、內化安全知識,以提升安全教育品質。
若戶外活動場地的空間較大,教師要根據不同活動特點,將其劃分為運動區(qū)、游戲區(qū)等,在不同的區(qū)域內放置相應的器具、材料,統(tǒng)籌規(guī)劃這些區(qū)域。若戶外活動場地較小,教師在區(qū)域內放置可移動的運動器械或游戲道具,根據活動內容轉換場地功能,提高場地的利用率。高質量的戶外活動離不開活動場地的支持,教師加強活動場地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和安全保護,引導幼兒建立更為豐富的活動體驗。
角色扮演、情景創(chuàng)設是幼兒教育常見活動模式,教師借助戶外活動場地開闊的特性,對接幼兒生活實際,組織安全演練活動,延伸安全教育維度,鍛煉幼兒自護、自救能力。例如,在進行“著火了該怎么辦”安全演練時,可以在地面不規(guī)則地放置一些紅紙代表“火苗”,教師演示彎腰前進、手帕捂住口鼻、躲避這些火苗等操作,為幼兒傳授自救知識。在幼兒進行安全演練時,教師選擇幾位小組長,負責帶領各自小組進行有序撤離行動,并實時觀察幼兒的行為,對于不安全行為進行統(tǒng)一展示和針對性的指導。然后,教師再次組織演練活動,觀察幼兒的進步情況,進一步強化幼兒的學習體驗,讓幼兒在不斷練習中熟悉掌握火災中正確的撤離方法。又如,在進行“馬路怎么過”安全演練時,教師組織幼兒用彩紙制作“紅綠燈”,為不同的幼兒賦予“小汽車”“行人”“三輪車”“交警”等角色,鼓勵更多幼兒參與“過馬路”的角色扮演中,共同進行實踐學習。當“交警”或者其他幼兒發(fā)現(xiàn)不按交通規(guī)則行進的行人或車輛要及時制止,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發(fā)揮安全指導作用。
在創(chuàng)設火災的情景時,教師為幼兒營造直觀的“火災現(xiàn)場”情境,并帶領幼兒重復演練撤離方式,在提高安全演練活動的趣味性同時,促進幼兒掌握面對災難時保持冷靜的態(tài)度和科學的解決方法。在“過馬路”的角色扮演過程中,有人逆行、有人闖紅燈等,容易造成交通堵塞,教師適時傳授各類交通標志牌的含義和道路行駛規(guī)章等交通安全知識,拓寬幼兒交通安全知識面,引導幼兒樹立自我保護觀念,培養(yǎng)幼兒正確過馬路的習慣,提升實踐活動的學習成效。
可見,組織多元化高質量戶外活動不僅能有效改善幼兒的身體素質,還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幼兒社會性能力成長。教師在戶外活動組織時,要綜合考量各種危險因素,從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材料、活動場地等展開安全管理,并將安全教育與戶外活動多點對接,從多個角度引導幼兒建立自我保護意識、掌握安全技能,確保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的安全,提升安全教育成效。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課題“兒童視角下民間游戲促幼兒運動能力發(fā)展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FJJKXQ22—08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