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運用“留白”藝術,讓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更豐富、更深入。在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要巧妙利用“留白”引發(fā)爭辯、釋疑解惑和示錯糾錯,讓學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討論,既能讓其數(shù)學學習更加深入,又能提升其數(shù)學素養(yǎng)。
[關鍵詞] “留白”;深度學習;課堂教學
課堂“留白”是一種教學藝術,就是教師在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課堂反饋等情況的綜合考量之后,有意識地在教學活動中留出適當?shù)臅r間,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助推深度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進行嘗試,通過“留白”藝術,讓學生開動腦筋,用智慧去獲取知識,達到自主探究和深度學習的目的。
一、“留白”引路,引發(fā)爭辯,深度探索
從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教學的過程需要等待,更需要給足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時空,讓學生去收獲、建構。因此,在課堂上面對新知識時,教師不要急于分析和解釋,應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開展教學活動,用“留白”引路,讓學生靜心思考,并用有效的等待來促進學生進行主動爭辯,使其在爭辯中分析和判斷,經歷迷惑和頓悟,在深度探索中摸索和前行,實現(xiàn)思維的進階。
案例1 角的初步認識
問題:若剪去一張正方形紙片的1個角,剩余幾個角?
師:經過思考,想必你們心中都有了答案,誰愿意說一說?
生1:剩余3個角。
生2:不對,我覺得剩余4個角。
生3:4個角減去1個,無論如何也不能剩余4個角,應剩余3個角。
生4:我覺得剩余1個角。
師:那么到底剩余幾個角?(教師期待地望著學生)
師:這樣爭吵毫無意義,我們是不是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生5:我們可以動手剪出答案。
師:非常好的建議。(學生開始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生1:大家看,我是像圖1一樣沿著它的對角線剪開,剩余3個角。
生2:如圖2,就這樣沿著它的一個頂點朝著對邊剪開,就是剩余4個角。
生4:如圖3,我是這樣沿著它的一個頂點朝著對邊彎彎曲曲地剪下去的,自然就剩下1個角。
師:其他同學覺得他們說得有沒有道理?
生5:既然題目并沒有規(guī)定剪法,那么他們說得都有道理。
師:非常棒!看來思考拉長了你們的思維鏈,讓你們想到了這么多好方法。那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道題,你們認為圖4有幾個角?
生6:1個角。(其余同學紛紛附和)
師:為什么?
生7:想要成為角,那它的兩條邊應是直的,圖4中只有1個角滿足這個條件。
以上案例中,面對學生的想法,教師果斷“留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并給足充分的時間,給予足夠的信任,讓他們進行探索和爭辯,靜待思路的生成。顯然,這里正是因為教師相信了學生的潛能,給足了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使得學生的思維觸角得以延伸,獲得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二、“留白”調控,深度討論,釋疑解惑
教師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教學目標,可以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意識地等待和延長時間,用“留白”進行調控,鼓勵學生去思索、去質疑、去辨析、去批駁,引發(fā)他們對問題更加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引出他們的獨特見解和個性觀點,最終釋疑解惑,獲得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和認識。這樣,能讓數(shù)學課堂收獲驚喜,讓學生的深度學習真實發(fā)生。
案例2 3的倍數(shù)特征
師:下面,我們利用數(shù)位順序表擺一擺,并說一說你對“3的倍數(shù)特征”的認識。(學生積極操作,教師巡視)
生1:我用小棒擺出的數(shù)是18,在十位上擺1根,個位上擺8根,共用9根,9和18都是3的倍數(shù)。
生2:我擺的數(shù)是24,共用6根小棒,6是3的倍數(shù),24必定是3的倍數(shù)。
師:那若擺出的數(shù)是123呢?它也是3的倍數(shù)嗎?
生2:我覺得是,因為擺123需要用6根小棒,6是3的倍數(shù),那123必定是。
師:那你認為3的倍數(shù)有何特征?
生2:一個數(shù)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的和是3的倍數(shù),這個數(shù)就是3的倍數(shù)。
師:其他同學也和生2的想法一樣嗎?
生3:我不贊同,相同數(shù)位上的數(shù)才可以相加,例如,“18”這個數(shù)中的“1”表示的是1個十,而“8”表示的是8個一,1和8無論如何也不可以相加?。?/p>
師:到底能不能相加呢?(在教師“留白”之時,學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小組討論之中,并自主自發(fā)地進行探索)
生4:我們小組采用的探究方式是“用小棒分”。首先,我們將18分為10和8;然后,我們將10根小棒3根3根地分,余下1根;最后,余下1根和8根合起來就是9根,再3根3根地分剛好分完。經過探索,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這里余下的1根是1個一,而并非原先以為的1個十。
生5:我們小組采用的探究方式是“畫格子法”。首先,我們將24分為20與4;然后,20個格子3格3格地分,余下2格;最后,余下的2格和4格合起來就是6格,再3格3格地分,剛好分完。經過探索,我們發(fā)現(xiàn)了其實這里余下的2是2個一,不是之前認為的2個十。
師:思路清晰,非常棒!那剛才判斷“123”是否為3的倍數(shù)時,你們?yōu)槭裁从谩?+2+3”呢?
生6:這是因為……
以上案例中,學生的質疑打亂了原先的教學預設,正是由于后續(xù)以“留白”調控,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實踐,并分享思考與觀點,從而獲得了新的發(fā)現(xiàn),使學生對“3的倍數(shù)特征”的認識由膚淺和片面走向深刻和全面。
三、巧妙“留白”,示錯糾錯,深度學習
學生在課堂中出錯在所難免,當學生出錯時,一些教師常?;虮硎緫嵟蚣庇谠u價,這些都是不明智的表現(xiàn)。事實上,學生的錯誤并非都不可取,有些錯誤是難得的教學資源,教師要發(fā)掘和利用好這些錯誤資源,從錯誤中的閃光點出發(fā),用巧妙的“留白”引發(fā)學生的探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明晰錯誤根源,實現(xiàn)深度學習。
案例3 以一道習題的探索為例
問題:李奶奶打算利用12根1米長的籬笆,一面靠墻去圍1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菜園,怎樣才能圍出1個面積最大的菜園?
生1:先求菜園的邊長,列式12÷3=4(米),再求菜園面積,列式4×4=16(平方米)。
生2:我和生1想法一樣,因為周長不變時,圍出的正方形面積最大。(不少學生贊同生1的觀點)
師:是嗎?下面我們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你們手上的小棒去驗證,并記錄你們嘗試的過程。(學生開展活動,教師巡視)
生3:我們組列出了表1,并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當長為6米,寬為3米時,圍出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大。
生4:我們組的發(fā)現(xiàn)是當長為寬的兩倍時面積最大。
生5:本題的結果為什么與之前探索的結論不吻合?
師:為什么呢?
生6: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圍的四條邊的圖形,今天這個圖形和以前的不一樣。
師:非常棒!我們今天圍的圖形只有三條邊。我們一起來觀察圖5,你們覺得它像什么圖形的一半?
生7:我覺得它像沒有畫完的正方形,是正方形的一半,上半部分再加上一個一模一樣的圖形,那它就是正方形了。
生8:我明白了。
以上案例中,當學生出現(xiàn)集體性錯誤時教師沒有馬上拋出正確答案,而是以問題為導引,以“留白”為方法,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通過對知識的深度辨析和自主建構實現(xiàn)深度學習。
總之,課堂中的“留白”藝術彰顯了教師的教學技藝,為學生提供了自由馳騁的空間,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度探索,在討論中釋疑解惑,在示錯糾錯中深度學習。教師只有適時、適切、巧妙地運用“留白”藝術,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深入,讓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