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與傳統(tǒng)的單課時教學相比,大單元教學整合性強、知識層次分明、教學目標更明確。教師要立足大單元視角,深入分析學情,讓學生將對單元知識的淺層認識轉化為深層認知,使學習方式的溝通更加有效。
[關鍵詞] 大單元教學;學情分析;轉化思想;核心概念;核心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養(yǎng)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表現?!睘樘剿靼l(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將零散的數學知識加以整合,轉換成有序的知識板塊,引導學生逐步感知數學知識的脈絡內核,實現數學學習過程的最優(yōu)化。大單元教學是指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整合教學內容,基于學情為學生“量身定做”,讓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清晰。教師需要站在數學素養(yǎng)發(fā)展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更多元化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不同的數學活動平臺,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立足大單元視角,教師能更好地連接碎片化的數學知識,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領域的思想方法和數學模型,培養(yǎng)其解題能力。
一、教學前測,深入分析學情
筆者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例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和思考。本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的特征以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課是為以后學習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奠定良好的基礎,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教師在教學前應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學習的真正難點。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生的起點,筆者對班級54名學生做了一次教學前測(測試內容如表1)。
第1題的數據反饋結果(如表2):對于如何計算長方形面積全班學生掌握得較好。77.7%的學生能夠回憶出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如表3,第2題能說出全部3個公式或者1~2個公式有37 人,其中15人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8 人能推導出三角形和梯形面積公式。這充分說明很多學生對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圖形間的聯(lián)系缺乏認識。因此,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應該成為教學的著力點。
二、教學目標、核心概念、核心問題、核心任務
基于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本單元新設“比較圖形的面積”一節(jié)課,并將其作為單元的起始課,這既是對面積度量本質的回顧承接,又為后面多邊形面積轉化思想方法的探究提供了方法的支撐。有了這節(jié)課的鋪墊,學生經歷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能夠體驗轉化的妙處,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體驗?;诖?,筆者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運用轉化思想,在操作活動中觀察圖形聯(lián)系,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通過觀察、比較、概括,進一步認識轉化的方法,發(fā)展推導能力與空間觀念。
基于教學目標,筆者確定本課以“在轉化中找關聯(lián)推公式”為核心概念,以“如何轉化”“轉化前后圖形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為核心問題,以“用轉化的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為核心任務,建構基于素養(yǎng)導向的“學、教、評”一體化的課時教學,突出“學為中心”的學科實踐,促進知識的發(fā)生、遷移和運用,以此打通從單課到單元的底層邏輯,達成從知識點走向知識統(tǒng)整的教學新樣態(tài)。
三、教學四個環(huán)節(jié)
1. 復習引入
在復習引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比較圖形的面積”應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比較圖形的面積,在學習中我們運用了什么樣的數學思想方法?
生(齊聲答):轉化。
師:對了,轉化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這節(jié)課我們就繼續(xù)利用轉化的數學思想來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
學生對剪割拼補法和轉化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轉化中尋找圖形關聯(lián),再進行推理,能為新舊知識的自然銜接做好鋪墊。
2. 探究新知
(1)剪一剪,拼一拼:怎樣剪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學過的圖形?
(2)比一比、想一想:操作過程中,想一想轉化前后什么變了?什么不變?
(3)找一找、推一推:找一找圖形之間的關聯(lián),試著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通過任務驅動(如表4)引導學生完整經歷“新舊轉化—尋找關聯(lián)—推導公式”的學習過程,體驗轉化的思想,遷移數學學習方法,積累活動經驗,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提高學生推理能力。
學生借助學具,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探究任務,通過剪一剪、比一比、找一找等操作活動進行猜想、發(fā)現關聯(lián),并分小組進行匯報。學生討論出4種轉化方法,如圖1。
3. 實踐運用
在實踐運用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大牛立志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農場主,他要經歷重重考驗,你們能幫助他嗎”的問題情境,并利用三個層次的評價內容,促進學生理解知識、應用知識和遷移方法,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知識。
如表5,筆者設計的習題題量不大,但題目呈現的方式多樣,涵蓋了本節(jié)課的所有知識點。題型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使學生面對挑戰(zhàn)充滿信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了學生思考,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 拓展延伸
筆者以《九章算術》的數學史料引導學生觀察圖形關聯(lián)(如圖2),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借助幾何直觀,運用轉化思想推導公式,進一步體會轉化前后圖形的變與不變,再一次經歷推理的學習過程,發(fā)展了推理能力與空間觀念,促進了思維的結構化。
在教學中教師將轉化的數學思想和探索轉化后圖形之間關聯(lián)這一主線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并將這樣的思想方法滲透在評價設計中,突出了單元整體教學的素養(yǎng)導向,突破了單一課時教學造成的知識之間缺少關聯(lián)、結構性不強、學生理解片面等問題,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讓學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結構。此外,本節(jié)課變“老師多講”為“學生多思、多講、多探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推導、匯報的過程中展示思維過程,促進其深度學習。
總之,在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設定目標、課堂實踐、完善評價的過程,積極主動將新知識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落實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要求;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深度探究中激發(fā)數學活動興趣和提升數學素養(yǎng)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