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對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2021年2月1日~2023年8月31日行乳腺癌根治術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共享+全程組各32例。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干預,共享+全程組采取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比較兩組干預前后上肢活動范圍(前伸、后伸、外展角度)、心理狀態(tài)[采用心理痛苦管理篩查工具(DMSM)、心理彈性量表(CD-RISC)]、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生存質量[采用癌癥患者生存質量測評量表(FACT-B)]及滿意度。結果:干預后,兩組上肢前伸、后伸、外展角度均優(yōu)于干預前(P<0.05),且共享+全程組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1);干預后,兩組DMSM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共享+全程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1);干預后,兩組CD-RISC、GSES、FACT-B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共享+全程組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1);共享+全程組滿意度高于常規(guī)組(P<0.05)。結論: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可促進乳腺癌根治術患者上肢功能恢復,改善患者心理痛苦、心理彈性低等心理失衡狀態(tài),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生存質量。
【關鍵詞】
乳腺癌根治術;共享決策;全程管理干預;心理狀態(tài);自我效能感
中圖分類號:R473.7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4.033""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4-0109-04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見惡性腫瘤疾病,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統(tǒng)計,2020年全球女性乳腺癌新發(fā)病例達226萬例,且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威脅全球女性生命健康[1]。乳腺癌根治術是針對乳腺癌常用的外科治療術式,是將病灶乳腺連同周圍組織整塊切除,具有確切療效[2]。目前,多數(shù)癌癥患者參與治療及護理決策水平較低,以至于患者對自身疾病和手術治療相關知識了解不足。由于乳腺癌對患者身心造成巨大創(chuàng)傷,若患者未對自身疾病和治療手段進行全面了解,做出自主選擇,被動接受乳腺癌切除術治療后普遍存在心理痛苦,嚴重影響其治療與護理的配合度,進而影響疾病預后效果[3]。因此,應重視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在治療階段的參與決策水平以及患者的心理健康。疾病全程管理強調對患者實施疾病全程的健康管理,即在患者入院至出院后長期提供全方位的高質量護理服務。共享決策是指在醫(yī)患雙方達到疾病及治療知識共享的基礎上,鼓勵患者表達決策意愿,經反復討論使決策達成一致的決策模式[4]。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在治療階段全程給予患者對疾病治療方式、護理措施等自主選擇權,醫(yī)護人員針對性采取治療及護理措施,以期提高患者滿意度和治療效果。本研究探討共享決策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對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21年2月1日~2023年8月31日于本院行乳腺癌根治術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乳腺癌相關診斷標準[5],TNM分期Ⅰ~Ⅱ期者;②實施乳腺癌根治性手術;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手術禁忌證者;②存在轉移病灶者;③伴有嚴重臟器疾病者;④認知功能障礙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共享+全程組各32例。常規(guī)組年齡34~67(56.95±7.26)歲,TNM分期:Ⅰ期17例,Ⅱ期15例;共享+全程組年齡35~65(57.13±7.52)歲,TNM分期:Ⅰ期18例,Ⅱ期1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方法
1.2.1"常規(guī)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入院后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屬治療方案、手術流程、手術并發(fā)癥,完善術前各項檢查;術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及時發(fā)現(xiàn)手術不良事件并上報處理;術后觀察手術切口的愈合情況,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和常規(guī)康復鍛煉,采取放松療法、心理疏導等措施對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進行干預;出院前,記錄患者及家屬的聯(lián)系方式,定期隨訪評估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提醒其按時返院復診。
1.2.2"共享+全程組"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基礎上給予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①組建共享決策支持團隊:包括3名住院部護士、2名腫瘤科主治醫(yī)師、1名康復治療師。所有成員均理解并掌握共享決策的相關理論知識并全程參與醫(yī)、護、患共同決策。在實施共享決策前,團隊成員通過整理既往病例臨床資料、查閱國內外文獻并結合本院醫(yī)療水平,匯總乳腺癌的治療方案、手術并發(fā)癥、護理措施及相關風險等資料,經團隊人員討論優(yōu)化并確定乳腺癌患者可采取的治療和護理方案。②評估決策需求及決策引入:患者入院后,醫(yī)護人員根據(jù)患者診斷結果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現(xiàn)有的治療措施、并發(fā)癥、預期療效、護理注意事項和醫(yī)療費用,以及患者后續(xù)需要面臨的決策,并了解患者及家屬的知情情況。③描述決策選項:確?;颊呒凹覍俪浞至私饧膊∠嚓P信息后,在住院過程中充分告知治療、護理的決策選項,對于患者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使患者及家屬充分理解各選項的內容及可能存在風險,動態(tài)評估患者及家屬的選擇傾向性,為患者及家屬考慮和決策預留足夠時間。④做出共同決策:在醫(yī)、護、患三方同時在場時,依據(jù)患者偏好對治療、護理方案進行優(yōu)先次序排列,在醫(yī)、護、患三方反復確認后簽訂決策同意書。⑤實施疾病全程護理:a.健康教育?;颊呷朐汉螅t(yī)護人員根據(jù)診斷結果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講解患者病情及注意事項,避免使用醫(yī)學專業(yè)詞匯,對于患者提出的疑問耐心解答,使其充分理解自身疾病及治療方案,結合患者對治療方案的傾向性,醫(yī)患雙方確認后最終采取乳腺切除術治療方案。b.術后疼痛管理。醫(yī)護人員依據(jù)患者疼痛情況詳細說明藥物鎮(zhèn)痛、按摩、理療等多種緩解疼痛方案及對應醫(yī)療費用,患者依據(jù)自身耐受程度和家庭經濟情況等方面選擇護理措施,在醫(yī)患雙方共同討論后決定鎮(zhèn)痛方案并執(zhí)行。c.功能鍛煉。醫(yī)護人員詳細講解術后上肢功能減退的原因、功能鍛煉的方式和預期康復效果,協(xié)助患者進行肢體恢復訓練,術后1~3 d在床邊進行伸指、握拳等手指活動及前臂肘關節(jié)屈伸運動,術后4~10 d健側手協(xié)助患側上肢做上抬動作和肩關節(jié)外旋做圓周動作,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在訓練時患者根據(jù)對運動方式的偏好和自身疲乏程度對鍛煉計劃進行調整,醫(yī)患雙方達成一致方案。d.心理支持。術后醫(yī)護人員注重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患者基本心理需求,在尊重患者心理護理方式偏好的前提下進行一對一談話療法、支持性心理護理、放松療法等。e.延續(xù)性護理。通過微信、電話上門復診等方式監(jiān)測患者恢復情況,結合患者自身意愿選擇康復指導方案,幫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科學飲食,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囑患者定期來院復診。
1.3"觀察指標"①上肢恢復情況:干預前后使用量角器測量患者患側上肢前伸、后伸和外展的最大活動范圍。②心理狀態(tài):干預前后采用心理痛苦管理篩查工具(DMSM)[6]中的心理痛苦溫度計對心理痛苦水平進行評估,評分為0~10分,評分越高表明心理痛苦水平越高;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7]對心理彈性進行評估,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心理彈性越好。③自我效能感:干預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8]進行評估,總分40分,評分越高說明自我效能感越高。④生存質量:干預前后采用癌癥患者生存質量測評量表(FACT-B)[9]進行評估,包含5個維度,總分為144分,評分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高,量表各維度Cronbach's α為0.61~0.84。⑤滿意度[10]:統(tǒng)計兩組對護理的滿意度,根據(jù)評分分為非常滿意(126~140分)、滿意(84~125分)和不滿意(<84分)。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x±s表示,采用LSD-t或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上肢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DMSM、CD-RISC、GSES評分比較"見表2。
2.3"兩組干預前后FACT-B評分比較"見表3。
2.4"兩組滿意度比較"見表4。
3"討論
乳腺癌在我國女性惡性腫瘤疾病中位列第一,防治形勢十分嚴峻,乳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藥物治療、化療方式為輔。目前,國內癌癥患者參與治療及護理決策水平較低,患者對治療手段及相關知識了解有限,若乳腺癌患者對于手術治療未建立正確認知,術后因形體發(fā)生變化極易產生自卑、病恥感心理,加重患者疾病不確定感,直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鍛煉依從性,不利于疾病遠期預后效果[11]。為解決這一現(xiàn)狀,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要求在治療、護理各個階段給予患者疾病治療方式、護理措施等的自主選擇權,醫(yī)護人員依據(jù)患者意愿和偏好采取針對性相應措施,以期對患者預后及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乳腺癌根治術需清掃腋窩淋巴結,因術中切斷上肢淋巴回流通路等不當操作,患者術后常發(fā)生患側上肢功能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上肢淋巴水腫、肩關節(jié)運動幅度下降、肌力低下等,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對于恢復患者上肢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將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的乳腺癌根治術患者作為共享+全程組,與接受傳統(tǒng)護理的常規(guī)組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干預后,共享+全程組上肢前伸、后伸、外展角度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1),說明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可促進上肢功能恢復。分析原因,醫(yī)護人員通過詳細講解術后上肢功能減退的原因、功能鍛煉的方式和預期康復效果,為患者提供相關醫(yī)療信息,使患者建立康復護理的正確認知,在訓練期間邀請患者參與決策,依據(jù)其對運動方式的偏好和自身疲乏程度調整鍛煉計劃,使醫(yī)患雙方達成一致的康復訓練方案,使患者在康復訓練時實現(xiàn)從被動者到主動者的角色轉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治療積極性,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功能鍛煉,有效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僵硬癥狀,減少疤痕攣縮,促進患肢功能恢復,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與楊惠[12]研究結果一致。
多數(shù)癌癥患者因病情發(fā)展、社會壓力、經濟壓力等伴有強烈的心理痛苦和低水平心理彈性,乳腺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將出現(xiàn)生理構造變化導致的心理失衡,因此患者以消極的方式應對自身疾病,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及預后,降低生活質量。有研究顯示,心理彈性水平較高的乳腺癌患者疾病進展恐懼較輕,易保持良好心理狀態(tài)[13]。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共享+全程組DMSM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P<0.01),CD-RISC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P<0.01),提示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可緩解患者心理痛苦,提高心理彈性水平。分析原因,在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中,術前醫(yī)護人員通過詳細講解患者病情及應當采取的治療護理措施,糾正不合理的疾病認知,使患者在充分理解治療方案的前提下做出自主選擇,避免術后出現(xiàn)期望偏差導致抑郁、心理痛苦等心理失衡情況;術后重視患者的心理變化,賦予患者自主選擇的權利,結合其偏好進行心理干預,以平和心態(tài)對待生理變化,堅強應對來自家庭、社會的多重壓力,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困擾、提升心理彈性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共享+全程組GSES、FACT-B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說明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可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與患者參與疾病管理的各項決策有關。本研究通過疾病全程共享決策干預協(xié)助患者建立正確疾病認知、鼓勵患者參與疾病治療中的各項決策,使患者對疾病進展、手術并發(fā)癥、術后生理構造變化做好充足心理準備,在實施決策時,增強患者應對變化、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提升疾病自我管理能力,進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護患共同制訂康復訓練計劃,遵從循序漸進的原則,尊重患者個人意愿,避免患者出現(xiàn)過度勞累和心理排斥,確??祻瓦M程順利,快速恢復患者上肢功能,對于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具有積極影響。
綜上所述,共享決策支持下疾病全程管理干預可促進乳腺癌根治術患者上肢功能恢復,改善患者心理痛苦、心理彈性低等心理失衡狀態(tài),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Sung H,F(xiàn)erlay J,Siegel R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CA Cancer J Clin,2021,71(3):209-249.
[2]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乳腺外科學組.中國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臨床實踐指南(2022版)[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22,42(2):128-131.
[3]楊漫麗,萬艷平,王松,等.女性乳腺癌術后初期患者心理痛苦及其影響因素[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9,18(2):12-17.
[4]全舒萍,劉曉嶺,王玲.醫(yī)護患共同決策的影響因素及實施路徑——以乳腺癌為例[J].醫(yī)學與哲學,2020,41(4):7-10.
[5]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guī)范(2021年版)[J].中國癌癥雜志,2021,31(10):954-1040
[6]楊艷萌,李俊英.食管癌初治患者心理痛苦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四川醫(yī)學,2018,39(12):1328-1332.
[7]劉東瑋,任興華,周郁秋,等.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信效度測量[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18):1366-1371.
[8]劉延錦,王敏,董小方,等.中文版乳腺癌幸存者自我效能感量表信效度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27):3336-3340.
[9]萬崇華,張冬梅,湯學良,等.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B中文版介紹[J].中國腫瘤,2002,11(6):318-320.
[10]王璐,史鐵英,尹安春,等.住院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的編制及信度效度檢驗[J].護理學報,2014,21(3):37-41.
[11]魏云,陳伶俐,陶鳳玲.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病恥感與應對方式、自尊的相關性[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4):78-80.
[12]楊惠.共同決策模式在乳腺癌術后患者功能鍛煉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9,35(11):836-841.
[13]高金亮,趙楠,金虹,等.負性情緒、心理彈性與乳腺癌根治術創(chuàng)傷后成長的關系[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2,49(2):282-284.
本文編輯:路曉楠""2024-05-27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