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逐漸受到師生的重視。小古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文章深入分析了當前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的現(xiàn)狀,并指出了當前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教師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等,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實踐策略,包括選擇合適篇目、設計思辨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與思考及營造良好的表達環(huán)境等,以期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辨與表達能力,為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
首先,部分教師在小古文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他們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字詞句的解析上,缺乏對文本深層含義的挖掘和探討。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停留在對知識的表層理解上,無法真正領(lǐng)略小古文的魅力,更無法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判斷。
其次,教學方法單一是當前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與學生缺少互動和交流。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氛圍沉悶,難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部分教師缺乏對小古文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最后,學生對小古文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普遍不高。由于小古文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內(nèi)容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從而降低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思辨性閱讀的教學策略
1.選擇合適的小古文篇目。在選擇小古文篇目時,教師應充分考慮篇目的思想性、藝術(shù)性和時代性,確保篇目承載深厚的文化底蘊,反映古人的智慧與情懷,同時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這樣的篇目能夠讓學生獲得深刻的啟示。同時,選擇的篇目應具有多樣性,涵蓋不同風格與主題的作品,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四課中《學弈》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借助這篇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古文,講解弈秋教人下棋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學習態(tài)度與學習效果之間的關(guān)系,領(lǐng)悟?qū)P闹轮镜闹匾裕瑥亩ぐl(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
能力。
2.設計具有思辨性的問題。教師應結(jié)合小古文的內(nèi)容,設計具有層次性、啟發(fā)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小古文的內(nèi)涵和意義。這些問題應涵蓋人物性格、情節(jié)發(fā)展、主題思想等多個方面,促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二十一課《楊氏之子》為例。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楊氏之子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回答妙在何處?”“從這篇古文中,你感受到了怎樣的語言魅力?對此你有何感想?”通過這些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題,感受小古文語言的精妙,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思辨能力。
3.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與思考。在思辨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引導作用,通過巧妙的提問和適時的點撥,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與思考。同時,教師可組織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入理解小古文的內(nèi)容。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十五課《王戎不取道旁李》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通過討論和交流,學生能夠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和人物形象,從而提高思辨能力。
(二)思辨性表達的教學策略
1.營造開放的課堂氛圍。在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中,教師應營造積極、開放、包容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課堂規(guī)則、建立激勵機制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表達空間。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古文分享會”活動,引導學生分享自己閱讀小古文的體會和感受。在分享會上,學生能夠自由發(fā)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聽一聽他人的見解,拓寬知識視野。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2.鼓勵學生進行口頭與書面表達。教師應設計多樣化的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練習,如復述故事、編寫讀后感、進行主題演講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表達能力。此外,教師可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手段,如錄音、錄像等,記錄學生的表達過程,以便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反思和改進。
3.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教師可以設置與小古文相關(guān)的辯題或演講主題,組織辯論、演講等活動。在辯論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見,并運用事實和證據(jù)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能夠客觀地分析和評價不同的觀點。通過參與辯論活動,學生能夠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演講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就某一篇小古文進行主題演講,指導他們運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和肢體語言來增強表達效果。通過參與演講活動,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小古文的主題思想,提高表達能力,并進一步增強自信心。
三、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中的實踐
(一)課例一: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十二課中《伯牙鼓琴》一文為例
首先,教師需引導學生初步閱讀《伯牙鼓琴》的文本內(nèi)容,讓他們對文章的結(jié)構(gòu)和大意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關(guān)注文章中的關(guān)鍵信息和細節(jié)。例如,教師可以提問:“伯牙為什么要絕弦?他的這一舉動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情感?”這些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促使他們更深入地閱讀并理解文本。
其次,教師需設計具有思辨性的問題,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內(nèi)涵和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欲望,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例如,教師可以提問:“你如何看待伯牙絕弦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否值得贊賞?你如何理解伯牙與子期之間深厚的知己之情?”通過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學生能夠更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題和深層含義。
再次,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傾聽并尊重他人的觀點,進行深入的交流與探討。小組討論結(jié)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理解和感受以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如撰寫讀后感、分析文章中的某個議題、續(xù)寫故事內(nèi)容等。這種互動性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最后,教師可以選取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肯定學生的思考和表達成果,也要指出不足之處,并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以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二)課例二: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十八課中《鐵杵成針》一文為例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和相關(guān)注釋進行自主閱讀,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提高思辨性能力,對文章形成初步的理解。
其次,針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疑問,如“鐵杵如何磨成針”,教師要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思考,如從意志堅定、持之以恒的角度,或者從技藝、智慧等層面進行深入探討。這樣的引導有助于拓寬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層含義。
最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討論,鼓勵學生分享見解,并與同學交流觀點。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提高獨立思考能力和古文閱讀水平,還能學會如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為其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中的有效評估方法
首先,課堂觀察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教師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對小古文的理解程度、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情況。例如,在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討論,能否提出有深度的見解,以及是否能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同時,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活躍程度,如是否能主動思考并提出問題,這也是評估其學習成效的重要指標。
其次,學生的作業(yè)和作品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依據(jù)。教師可以細致批改學生的讀后感、故事續(xù)寫、觀點論述等作業(yè),以此了解學生對小古文的理解程度、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在評價學生作品時,教師應注重挖掘其中的亮點,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明確指出不足之處,并提供具體的改進建議。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辨性閱讀和表達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作欲望。
最后,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是評估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補充方式。通過問卷調(diào)查,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策略的接受程度和滿意度,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困惑。而通過訪談,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體驗與感受,進而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教師在實施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策略的過程中,通過采用上述科學的評估方法,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流暢性和邏輯性,還能促進學生在書面表達和口頭表達中更加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結(jié)語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教學策略在小學高年級小古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這些策略的實施,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小古文,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增強教學效果,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質(zhì)量。
(作者單位:
蘇州市滄浪新城第二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