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眾多項目化學習案例的觀察分析,我們發(fā)現,多數案例存在驅動性問題引力不夠、成果評價效果不佳、項目實施流于形式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五育融合視角下高質量項目化學習,應依據核心概念設計高價值的驅動問題,對照核心目標制定高適切的個性化評價方式,開展五育融合的高品質體驗活動,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 五育融合;高質量;項目化學習
五育融合是對五育并舉的進一步深化和推進,是對“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怎樣的人”和“怎樣培養(yǎng)人”的積極應答。而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體驗式和實踐式的學習方式,是推進五育融合、優(yōu)化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實踐路徑,明確了學校高質量發(fā)展的育人方向。那么,五育融合視角下的項目化學習如何高質量實施?本文試以“二十四節(jié)氣與食育”項目化學習為例,探討五育融合視角下項目化學習的高質量實施路徑。
一、當下項目化學習存在的問題
如今,大部分項目化學習案例能依據課程標準或社會熱點,體現了項目化學習的基本要素,但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
(一)驅動性問題引力不夠
1. 問題來源不明
有的項目中,驅動性問題并不是學生真正想要解決的,而是我們教師自行設計的。教師往往只關注帶著學生去做,而不去思考誰要做,為什么做,為誰而做。
2. 問題內容單一
在諸多案例中,我們會看到類似的單一重復的情境問題設置:如“學校要開展故事大會了……”或“我們一起來做小導游……”等。
3. 問題范圍分散
問題目標簡單地指向細碎的知識點,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圍繞核心概念展開持續(xù)、深入的探究。
(二)成果評價效果不佳
對學習成果的評價效果不理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 不對標
評價量規(guī)沒有對照目標去制定,前后不一致。
2. 重結果
有的項目將成果評價作為一個項目的終結,學生無法獲得結構化的長效反饋。
3. 少個性
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更不利于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
(三)項目實施流于形式
1. 缺少科學的依據
一些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教師不組織或不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僅僅照搬現成的方案,或依靠學生隨意的想象,缺乏真實性。
2. 缺乏深入的思考
“讓學生像科學家、工程師或設計師等專家一樣思考和實踐”仍然是項目化學習實施中的難點。
3. 缺少真實的體驗
一些教學支持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活動時間也不足以讓學生充分體驗完整真實的過程。
(四)項目活動缺乏統(tǒng)籌
我們提倡項目化學習進課堂,但在時間、資源等沒有統(tǒng)籌的情況下,勢必會影響國家課程的實施。學校不加以統(tǒng)籌安排,也一定會增加師生負擔,收不到想要的效果。
二、五育融合視角下高質量項目化學習的內涵理解
五育融合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手段。五育融合是一種教育價值觀,是一種新時代融合育人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五育并舉的實踐新范式。
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的項目化學習“黃金標準”包括:挑戰(zhàn)性問題、持續(xù)的研究、真實性、學生的聲音與選擇、反思、批判和修改、公開作品。《高質量項目化學習框架》確定了六大標準:智力挑戰(zhàn)與成就、真實性、公開作品、協作、項目管理、反思。夏雪梅認為,高質量的項目化學習意味著要將素養(yǎng)目標轉化為項目化學習的目標,并使素養(yǎng)目標成為驅動性問題情境設計的依據、評價的依據和學習支架的設計依據。
由此,五育融合視角下的高質量項目化學習,是指依據核心概念設計高價值的驅動問題,對照核心目標定制高適切的個性化評價方式,開展五育融合的高品質體驗活動,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五育融合視角下高質量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建議
高效的指導性問題、支架活動與多次的形成性評價是確保探究性項目導向深層理解的三大關鍵要素。
(一)高價值的驅動問題指向五育融合
高價值的驅動問題,首先應該能激發(fā)特定年齡段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指向核心知識,引發(fā)學生高階思考,同時還能發(fā)掘五育融合元素。
1. 走向生活日常:有趣又有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設計學習任務要以生活為基礎。夏雪梅指出,驅動性問題是通過有趣的、與學生親和的方式驅動學生投入項目化學習。
比如,在“二十四節(jié)氣與食育”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學生一開始提出了問題:“二十四節(jié)氣中,我們會做哪些好吃的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僅僅通過互聯網就能搜索到,不適合作為驅動性問題。但是,正因這個問題是學生真實提出的,就可以作為一個讓學生探索的契機,引發(fā)學生在生活中去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的美食。經過探討,我們把這個驅動性問題進行了整理:每個節(jié)氣都有著不同的氣候、習俗,也有著專屬的特色美食,在不同的節(jié)氣里,你們家會做哪些好吃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為家里制作一份節(jié)氣食譜吧!
這樣的驅動性問題不只是簡單地要求學生收集與二十四節(jié)氣相關的信息,還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了解、制作并宣傳節(jié)氣美食,是開放的,也是不確定的,會讓活動變得更有趣、有用。
2. 聚焦核心素養(yǎng):生動又深刻
一個好的驅動性問題不僅不能降低思考的質量,還要能引發(fā)學生的高階思考,給學生一個可以持續(xù)思考的多維度探索空間。只有這樣,課程的育人價值才會真正體現,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才能逐步形成。
以“二十四節(jié)氣與食育”為例,學生基于觀察與體驗,提出了各類問題:餃子餡的種類這么多,哪些才適合自家的口味呢?清明果到底是用米粉還是面粉做好吃呢?通過廣泛交流,我們發(fā)現,有一些問題可以用單一學科知識直接解決,而另一些問題則需要用多學科知識來解決。
3. 指向五育融合:廣泛又完整
2022年版課標進一步明確了語文學科的育人要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目的,使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fā)展?!岸墓?jié)氣與食育”這一項目化學習方案滿足了這一要求,通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發(fā)掘出各門學科的五育融合元素。
(二)高適切的評價量規(guī)實現五育融合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方法,注重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等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關注典型行為表現,推進表現性評價。表現性評價作為高質量項目化學習的關鍵要素之一,更適合檢測高水平的、復雜的思維能力,且更有可能促進這些能力的獲得。
1. 運用評價量表指導學生學習,注重表現性評價
五育融合視角下的高質量項目化學習,不是簡單的德智體美勞的平均育人,對于整個活動來說,在不同階段育人側重點有所不同;對于個體來說,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是一種和諧共生的學習生態(tài)。評價量表緊緊圍繞育人目標,與項目學習同步進行,針對小學生能力采取等第制、點贊式等方式,呈現多元、高效等特點。
2. 梳理階段成果,推動持續(xù)反思,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鼓勵、支持學生參與自我評價,自下而上師生共同研制高適切的評價量規(guī),讓學生清楚自己在哪里,需要到哪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在“二十四節(jié)氣與食育”項目化學習中,組織學生制作短視頻進行分享,評選“最受歡迎美食博主”,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表達成果,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學生能更好地遷移運用知識,熟練解決問題。
同時,引導教師重視過程性評價,為每個學生制作成長手冊,做好日常項目化學習的記錄和評估分析,作為因材施教的依據。
(三)高品質的實施過程體現五育融合
1. 指導文獻研究,提高科學性
小學生善于想象,看法不全面,容易受到他人影響。因此,需要組織學生一邊自主探究,一邊進行文獻研究,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解決問題。
為了科學地認識二十四節(jié)氣,學生需要探索氣候變化、地方特產等因素,聚焦這一主題開展資料收集、觀察比較等調查研究活動,獲得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的氣候等方面的初步經驗,并應用這些經驗指導項目學習過程。
2. 開展深度學習,提升思維力
崔允漷認為,“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學習是深度學習”。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將驅動性問題轉化為一系列的學習任務和項目活動,支持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從而達到對核心概念的深層次理解,提升發(fā)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項目化學習應用概念包含知識點,實現高階學習帶動低階學習。以冬至節(jié)氣“吃餃子嘍”為例,如果只是讓學生簡單了解餃子的品種、食材等,就將項目化學習指向了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視角。
3. 參與真實生活,增強體驗
五育融合視角下的高質量項目化學習,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處理真實復雜問題,在此過程中不斷形成新的知識經驗,從而提升核心素養(yǎng)。
整個“二十四節(jié)氣與食育”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獲取走向主動探索,通過自主探究活動獲取直觀的感受與體驗,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然后,通過制作美食、拍攝短視頻等將活動經驗進一步改進、完善。在問題探究經驗支撐下,學生的體驗會更加真實。
(四)高效益的實施機制保障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除了學校列入課表的課程外,還包括一些教育活動等非正式課程,它們都是五育融合視角下高質量項目化學習的重要途徑。
1. 管理統(tǒng)籌
學校實施高質量項目化學習要完善工作機制,形成頂層設計、統(tǒng)籌規(guī)劃、協同聯動的工作新機制,促進各條線協同育人。
2. 時間統(tǒng)籌
課后延時服務、鄉(xiāng)村復興少年宮活動,以及學校組織的節(jié)日活動,均可打造五育融合的新型育人空間。筆者學校組織開展“二十四節(jié)氣與食育”活動,充分結合校園讀書節(jié),利用課后延時服務等時間,重視這些隱性的課程,將其與學校正式課程中的教育活動和教育載體進行統(tǒng)籌重構與管理,將此項活動做成學校常規(guī)活動。
3. 資源統(tǒng)籌
五育融合視角下的高質量項目化學習為學生在學校與社會、家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有三者的共同參與和支持,學生才能突破知識、能力的局限,從而保證項目實施取得較好的效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進入高質量發(fā)展階段。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是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的項目化學習,創(chuàng)新了五育融合形式,促進了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深度學習和理解,使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讓學生更自覺地追求美的生活和美的人生,親身感受學科奧秘。這也是學科育人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M].蔡汀,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2]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yǎng)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3]夏雪梅. 國家課程的項目化學習:高質量的分類探索[J]. 上海教育科研,2023(3):31-36.
[4]周文葉. 促進深度學習的表現性評價研究與實踐[J].全球教育展望,2019,48(10):85-95.
[作者簡介]徐文靜(1982— ),女,江蘇宜興人,宜興市張渚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